民俗鉴赏论文(精选9篇)

投稿:小范

民俗鉴赏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功能理论;民俗文化;翻译

一功能理论概述

基于功能理论视野下的翻译论是在20世纪起源于德国的一种新型的翻译理论观念。它强调在翻译过程中不能只是注重对原文以及译文两者之间进行文章翻译的评价,而是强调要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能够在对原文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功能翻译理论运用一定的翻译原则对文章进行翻译[1]。这种基于功能理论视角下的翻译方式与传统的那种强调文本等值的翻译原则相较而言具有明显的科学性。

二民俗文化概述

(一)民俗文化内涵概述

民俗文化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其中蕴含着那个时代、那个民族下丰富的精神生活以及物质生活状态。从这一视角我们可以看出,民俗文化是老百姓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基于时间方面的视角观察,民俗文化是在整个人类演进过程中逐渐积淀而成;基于空间方面的视角而言,民俗文化无论是在当下的现代社会,还是追溯到古代的传统社会,都是人类发展必不可少的产物;再次,从民俗文化关系的视角观察,民俗文化可以说是民间文化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二)民俗文化的社会作用分析

1.规范作用。民俗文化的规范作用指的是民俗文化在演变的过程中会逐渐形成一些约定俗成的民俗规范,这些规范对于当地的居民会起着一定的教育以及规范作用,同时,是当地居民得行为也受到一定的约束。诸如,民俗文化在形成的过程中逐渐演变而成的一些道德规范对居民的道德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影响。同时,这些民俗规范也形成了一个民族重要的对外民族特征。2.娱乐作用。民俗文化的娱乐作用主要指的是民俗文化中的一些传统民俗活动对人们身心健康的放松作用,这些娱乐作用可以使人们的身心得到极大的舒缓、放松,尤其是对于劳作一天的居民可以使其身心得到极大的享受与愉悦。3.维系作用。民俗文化的维系作用主要指的是有益身心健康、良好的民俗文化对于维系民族内部的安定和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种纽带的联系下,民俗文化所形成的一种向上的凝聚力可以使我国的社会以及国力得到迅猛的发展。

(三)民俗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意义

上文中提到民俗文化中的一条重要特征就是对外传播,对外传播对于民俗文化的继承以及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发展意义,尤其是对于我国的海外侨胞更是如此,有的海外侨胞自幼便在外发展,没有机会接触到地道的民俗文化,而我国国力的日益昌盛,民族文化的影响力的逐步扩大,使其在国际上有着较为广泛的社会影响力,这就使得我国的海外侨胞进一步增强了对于我国民俗文化的认同感以及归属感,同时,对于我国民族凝聚力的发展也极为重要,进一步的也为我国的社会发展、国立昌盛创造了良好的国内、国外环境。

三民俗文化翻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民俗文化在语境翻译层面存在的

语境是不同民族、国家在进行语言交际时的大背景前提,在不同的语言背景下不同的词汇可能就会有不同的释义,同样的,反过来,译者也会根据语言社会教育大背景的不同而对词汇以及译法进行不同的抉择,使翻译尽可能贴切原文所要表达的意境。这就使得译者在进行翻译前要首先对语言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尤其是对民俗文化所内含的深层意义进行挖掘,接着再对词汇进行一定的选择。但就当前的民俗文化翻译而言,许多译者还很难做到这一点,这就使得他们对于民俗文化的翻译漏洞百出,词不达意的现象常常发生。

(二)民俗文化在文体翻译层面存在的问题

在进行翻译时的文体大致有书面文体以及口头文体两种主要的文体形式,不同的文体形式也体现出译者所翻译的译文的表现形式,同时也体现出译者与读者之间的关系问题。在翻译时译文首先要忠实于原味,只有这样,才能将传统民俗文化中的重要信息进行正确的传播,使读者了解到民俗文化所蕴含的深层次意义。这就要求译者在进行民俗文化翻译时要十分注重文体的选择,第一步就要对原文的文体进行合理有效的解读,进而再对其进行翻译[2]。但就目前的现状而言,很少有译者注重对于文体的选择,许多译者都只是注重对于民俗文化字面意义的理解,有些庄严的字眼却采用极为随意的词汇进行翻译。

(三)民俗文化在文化翻译层面存在的问题

民俗文化的翻译说到底是一种民俗文化的对外交流、传播,正是因为世界各民族之间存在着较为明显的民族文化差异以及语言差异才会使得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3]。因此,在进行民俗文化翻译工作时,最重要的还是把握住民俗文化在文化这一层面的翻译,这就要求译者要对所要翻译的民俗文化的文化内涵有着深入了解,通过斟酌语句,采用合适的译法以及词汇表达出文化的内涵。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留下了数不尽的民族文化瑰宝,文化的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其中不乏许多晦涩难懂的语句,尤其是古代社会中的文言文,给翻译的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这就要求译者在进行翻译工作前要做好充足的事前准备,但就目前的现状而言,许多译者在这一方面表现的明显不够。

四功能理论视野下民俗文化翻译的策略研究

(一)功能理论视野下民俗文化的翻译原则

1.功能理论视野下翻译的目的性原则。在功能理论视野下对民俗文化进行翻译,其主要目的是希望民俗文化在异国他乡进行传播时,国外的民众或旅居我国的游客能够领会民俗文化的真正含义,并且通过译者对于民俗文化内涵以及深层次意义的解释、翻译,使国外的游客增强对我国民俗文化的理解,使他们能够更加认同我国的传统文化,不断加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沟通交流。并且使我国的传统文化能够在世界广为流传。这就要求在功能理论视野下进行翻译时读者要能够对原文的真实含义有所解读,在对原文消化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翻译,使其达到原文翻译的最终目的。2.功能理论视野下翻译的忠诚性原则。忠实性原则是翻译在进行翻译工作时所必须要遵守的基本职业素养[4]。在功能理论视野下进行文章的翻译更是如此,译者在对民俗文化进行翻译时切忌只是对民俗文化的表面意义进行浅层翻译,而是要深入挖掘它的内在含义,采用合适的词汇以及译法对文章进行翻译,在这一过程中译者还要十分注意要准确的保留民俗文化的文化信息,不能只是为了翻译而翻译,失去民俗文化翻译本该有的意义。

(二)功能理论视野下民俗文化的翻译技巧

1.对民俗文化进行音译。文章在对民俗文化翻译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中曾经指出,在对民俗文化进行翻译时词汇是其中的一大难题,尤其是许多民俗文化中所含有的生僻字、词等,在翻译的词汇中根本很难找到对应的解释。如果强行进行翻译反而会使得读者一头雾水,而此时最好采用音译的办法,既能够使文章保留一定的文化信息,又能够使译文显得简洁易懂。2.对民俗文化进行直译。我国对外开放进一步深入发展,尤其是随着我国国力昌盛,民族凝聚力以及向心力进一步发展的当今,对外的文化交流也日益增多,国外的读者对于我国的民俗文化更感兴趣,他们渴求的也不再是简单的基础文化,而是更希望看到具有浓郁中国风俗翻译。这就对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译者在进行文化翻译时尽可能将民俗文化中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信息进行直译,但同时要注意,对其中一些直译但不能与原文对等的内容要注意加以注解,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我国的民俗文化。3.对民俗文化进行意译。尽管在对民俗文化进行翻译时采用音译以及直译的方式能够更好的体现以及还原我国民俗文化的真实特色,但就实际而言,我们还要注意到读者并非我国传统地道的语言使用者以及民俗文化理解者,因此,译者在进行翻译时要注意对某些文字适当的采用意译的方式,使民俗文化中的某些释义能够最大程度的忠于其真实性含义。

参考文献

[1]利•哈林,杨柳.民俗研究与翻译研究[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31-35.

[2]于洁,田霞.关联理论观照下的民俗文化的预设凸显翻译方法探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05):61-65.

[3]杨玲玲.认知文化图式观照下的民俗名称英译[J].怀化学院学报,2007,(12):95-97.

民俗鉴赏论文 第2篇

仲富兰在《中国民俗文化学导论》一书中,论述了民俗文化的传播,更主要的是通过人类自身来作为传播的载体。以人为载体的传播方式主要包括约定俗成的口语传播、耳濡目染的经验传承、标志程式的共性传播、音乐舞蹈的艺术传播、神话传说的心理传播。总而言之,民俗文化意义上的传播,它不是一般传播学意义上的传播或消息扩散,它更多的是以世世代代的民众自身作为文化载体的传播。林继福、_在《解释民俗学》一书中提到,民俗的传播途径多种多样,这些传播途径体现为人们的不同思想和行为。在中国,民俗的传播方式主要有口语传播、行为传播、心意传播、文字传播四种方式。这四种民俗传播方式并非截然分开,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没有一种民俗的传播仅仅依存一种传播方式,只有在多元传播渠道的推动和作用下,民俗才能不断丰富,不断发展。鲁晓俊在汗青浊酒:《三国演义》与民俗文化一书中提到童谣,作为一种带有娱乐性质的民间游艺民俗,据说在中国的历史上,有一类童谣被称为谶遥,这种童谣与当时的时政联系密切,不像批评当今腐败的一些“谣”那样直白,而是借助于“谶”的形式来表述。谶谣有许多传播途径,比如通过铭文石刻,如《三国演义》第一百十七回邓艾看见诸葛亮几十年前题的石碣“二火初兴,有人越此,二士争衡,不久自死”便是一例。张国杰、程适良在《新疆民俗》一书中论述到民俗是民间社会传承的文化事象总称。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一个民族世世代代传袭的文化。它传播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民众口头、行为和心理而表现出来的,这些事物和现象,既蕴藏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传统里,又表现在人们的物质生活传统里。范勇、张建世在《中国年节文化》一书中,阐述年节习俗是一种综合的民俗文化,其中包含人们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思维方式及人们的行为模式,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年节文化的传播在于文化流的作用。文化流一般包括物质、精神信仰、媒介三种不同文化的特质流,而年节文化的传播就是通过这三个途径进行的。

随着社会教育理念的不断丰富和民俗文化学科体系的不断完善,民俗文化传播路径研究在内容和范围上呈不断加强的趋势,研究成果相对来说较丰富。

二 民俗文化中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路径研究

由于民俗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其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在构建和谐社会时期,将民俗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并在此基础上从民俗文化视域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路径尚处于起步阶段,研究成果较少且分散,有待于进一步的扩展和完善。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

陈宁在《民俗文化在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与实践——以四川民族学院为例》一文中的观点:“从民俗文化中发掘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案例,将其引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课堂教学和平时的教育工作中,通过大学生所关心的能体现民俗文化发展的实例引起大学生的共鸣,激发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变以往枯燥的理论讲授为兴趣盎然的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教学。”通过这种民俗案例的引入来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曹应森在《认真传承民俗文化 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一文中提到,“传统民俗文化在塑造人格魅力、传播思想道德、讴歌民族精神方面有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给人以潜移默化的教育,要以引导人民群众挖掘、保护和利用本地的文化资源,建设文化阵地,在人民群众身边开展健康、清新又为群众喜闻乐见的特色文化活动,寓教于乐。”从而将民俗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实现对人民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

民俗鉴赏论文 第3篇

浅谈翻译与民俗文化

摘 要: 在漫长的岁月中,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_、_历来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取得了显著成效。现今虽然已经有不少民俗文化研究学者对文字资料进行了整理,但是关于民俗文化的对外宣传工作仍不够,不利于地方民俗文化的推介。本文以功能翻译理论为基础,结合对民俗文化对外宣传册资料翻译策略的分析,研究了在其指导下的旅游资料的翻译工作。对少数民族特有的民俗文化进行准确的翻译,不仅是对民俗文化的传承,更是翻译活动的升华。

关键词: 民俗文化 翻译 功能翻译理论

一、翻译与民俗文化的关系

随着中国对外交流的日益扩大,中国各民族开始走向世界的舞台,世界越来越关注中国各民族的文化和生存状态。在这个过程中,准确的民族文化翻译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文化是人类智慧和劳动创造的产物,广义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文化具有地域性和时代特征。目前对于文化的理论界定大致有三种看法:第一,个体文化论;第二,跨文化交际论;第三,文化区域论。大致以文化—语言文化—国度语言文化—民族语言文化—方言文化—区域文化—群体文化—个体文化的模式体现其丰富的内涵走向。文化的沟通需要一定的载体,它们正是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翻译展现外族异域的政治宗教、人文地理和民风民俗的多彩画卷。语言文字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文化的一种表象形式,又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所以,对于以语言转换为基础的翻译活动来说,文化传达就成了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笔者以功能翻译理论为基础,分析了民俗文化对外宣传册资料翻译策略,研究了在其指导下的旅游资料翻译工作。对少数民族特有的民俗文化进行准确的英文翻译,不仅有利于民俗文化的传承,更是翻译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二、功能翻译理论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德国的莱思()、弗米尔()、曼特瑞()和诺德()等学者提出的“功能翻译理论”为翻译理论开辟了一个新的视角。此理论的核心是翻译目的和译文功能。功能翻译理论的主要理论包括莱思提出的文本型与翻译策略论,曼特瑞提出的翻译行动论,弗米尔的目的论和诺德的翻译为本语篇分析理论。

弗米尔认为翻译是言语和非言语符号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之间的转换,翻译是一种人类的活动。根据行为理论,他将人类的活动定义为有意识、有目的地发生在给定情境下的行为。鉴于任何情境都是镶嵌于文化的大环境之中的,翻译就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而应该更加注重文化差异所导致的功能取向差异。

因此,功能翻译理论与以往的语言学或对等理论相比,在源语文本的角色上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弗米尔曾经说过,翻译就是在目标语文化中重现源语语言文化所提供的某些信息。他提出的翻译目的论(Skopostheorie)奠定了功能语言派理论的基础,创立了功能派的核心理论。目的论彻底摆脱了以源语为中心的等值论的束缚,关注的重点不再是译文与原文之间是否对等,而是认为翻译应该以译文预期功能为目的,选择最佳的翻译策划。无论何种翻译,最高规则都是“目的准则”。

弗米尔这样解释“目的准则”:每个文本均为既定目的而产生,亦应该为此目的服务。由此,目的准则指:译、释、读、写皆遵循某种方式,此方式可让文本、译本在其使用的环境下运行。功能翻译理论强调翻译是一种“目的性行为”,一种“交际活动”和“跨文化活动”,涉及翻译发起人、译者、译文接受者等因素。功能翻译理论对翻译过程的描述与应用翻译的实际要求和内容十分契合,因为在应用翻译领域,不论是对外宣传还是经贸活动,其中的文化交流都带有明确的目的,所以通过分析旅游资料各类型文本目的、功能和特征,就可以运用功能翻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指导旅游翻译实践。

三、翻译材料的文本的类型和功能分析

根据莱思的观点,文本类型有三种:信息型(informative)、表情型(expressive)、操作型(operative),莱思总结了各类型文本的特点和它与翻译方法之间的联系。三种文本的侧重点各有不同,分别为“内容”、“形式”和“效果”。每一种文本至少具有三种功效中的一种,并且只有一种功能居主导地位,另外两种居从属或次要地位,语言和文化的选择都应为实现此功能而服务。

旅游文本有别于参考资料(力求信息的准确性再现)或者诗歌(力求源语艺术形式的再现)等文本类型,其主要功能是传达景点信息和感染旅游者,这种文本的“内容和形式都要从属于文本所要达到的言外效果”。按照莱思的观点,文本概念、文本类型和文本的翻译目的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语言文本类型理论可以帮助翻译人员确定翻译目的所需的合适的对等程度。

分析旅游文本的特点在于更加准确地确定旅游文本的功能,找到合适的翻译方法。旅游文本对景点的宣传、推介作用不可小觑,因其具有信息性、启迪性和促销性等特点,是海外旅游者对特定旅游目的地进行形象定位、获取信息的重要源头。旅游文本的主要功能是客观、精确、有针对性地提供旅游者旅游信息,提高消费者满意程度,次要功能是兼具唤情的特点,这一点在旅游广告中的体现尤为突出。

(一)翻译目的

功能翻译中的术语skopos通常指译文的交际目的。民俗文化对外宣传材料的英译目的是产生一种对于英语文本接受者具有交际作用的文本,介绍中国民俗文化的信息,从而进一步提升中国的形象。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译者应根据委托人的要求拥有一份详尽的翻译纲要。

(二)翻译纲要

诺德认为翻译纲要可以说明需要何种类型的翻译。文本所探讨的主要是版式固定、附有彩图和简要文字说明的民俗文化对外宣传小册子。作为译者的指导纲要,民俗文化对外宣传材料音译的翻译纲要至少包含以下内容。

1、预期的文本功能

信息、感染功能。译文和原文功能大体相同。信息功能指的是提供关于中国民俗文化历史、风俗习惯、特有景点等方面的信息。感染功能指的是通过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推介和提升中国形象。民俗文化对外宣传小册子应该包含这个民族的各方面的内容介绍,例如风俗节庆、建筑的历史和风格特色、民族传统服饰、礼仪风俗特色等,并且为了更好地让西方读者理解个别异国风情,在恰当的地方应附上图片解释和说明,增强渲染和说服力。

2、预期的译文接受者

包括想了解中国、来华旅游、投资贸易、从事文化交流等外国人士、团体或者组织。他们大多缺乏关于中国语言、文化和社会的背景知识。不同的文化背景读者,需要不同的译文。因此,译者应该充分考虑到译文接受者的文化背景知识、交际需要和由此产生的期待心理,适度补充相关背景知识,或者相应删减一些对于目标读者来说过于冗长的信息。译文应该在接受者身上产生预期的反应。例如不少少数民族文化面临失传的严峻形势,这些民俗文化亟待应承时代的发展,抓住机遇,拓宽宣传渠道,招商引资,将文化特色推向世界,因此必须在传统的文化翻译版本上作出修缮,使其既具文化特色又具商业发展特色。

3、文本制作或者接受的动机

译员应该分清对外宣传册子的具体制作动机,是对外的一般性文字介绍,是吸引旅游客源,还是招商引资等。只有确定了文本制作的动机,才能确定优先传递的信息。民俗文化宣传不应该止步于对文化的阐释和说明,当它与对外宣传相结合时,就必须具有可观性和可推崇性,将其与不同的外界文化相融,让读者得到文化异同感之外的喜悦之情。

4、对外宣传材料英译的翻译策略

根据翻译目的和翻译纲要,对外宣传材料的英译应产生对于文本接受者具有交际作用的目标文本,实现译文的信息和感染功能。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译者坚持不懈地合作和批评,以求得切合文意的成果。

四、结语

当前,中国的入境游发展迅速,把中国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国家和外国游客与日俱增。如何抓住这一时代性的发展契机,传播独特的中国民俗文化,使中国走向世界是我们对外宣传的重点。要提高旅游资料的翻译质量,就必须对旅游资料特点进行认真的分析,充分考虑文本的功能特征和翻译策略的关系。功能翻译的目的论对旅游资料的翻译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中国人和西方人处于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对信息传播方式的理解存在很大的差异,思维模式、表达方式各有特点。在实际操作中,民俗文化翻译难免有些生僻,译者要根据实际情况对信息进行恰当的增删或者改写,采取适当的翻译方法,如注释性增译、修辞性省译、整合性改译等,实现具体的翻译目的。

参考文献:

[1]Lawrenc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M]。Routledge .

[2]Nord,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 Approaches Explained[M]。 Publishing,2001.

[3]樊嘉禄,贾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几点建议[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

[4]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5]徐敏慧,董华。从功能翻译理论看对外宣传材料汉译英[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7(3)。

[6]徐鲁亚。民族文化翻译策略的探讨[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6)。

[7]袁琼。功能翻译理论视域下旅游宣传资料的翻译[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1(18)。

[8]张小华。翻译与青海民俗文化[J]。翻译与青海民俗文化,2007(33)。

民俗鉴赏论文 第4篇

深圳锦绣中华民俗村是香港中旅国际投资有限公司和深圳华侨城股份有限公司合资兴办的大型文化主题公园,坐落在风光绮丽的深圳市南山区深南大道9003号。它是目前世界上面积最大、内容最丰富的实景微缩景区,占地四百五十亩,分为主点区和综合服务区两部分。82个景点均按中国版图位置分布,比例大部分按1:15建造。 “深圳锦绣中华”的景点均是按它在中国版图上的位置摆布的,全园面积有如一幅巨大的中国地图。这些景点可以分为三大类:名胜古迹类、山水名胜类、民居民俗类。

名胜古迹类:

宗教寺庙(城隍庙孔庙、佛山祖庙、妈祖庙、少林寺、圣寿寺、悬空寺、南禅寺、寒山寺、大清真寺、布达拉宫)

祠堂陵墓(武侯祠、晋祠、明十三陵、中山陵、黄帝陵、昭君墓、成吉思汗陵、香妃墓)

塔(曼飞龙塔、大理三塔、塔林、飞虹塔、嵩岳寺塔、大雁塔、金刚宝座塔、妙应寺白塔、应县木塔、嵩兴寺双塔)

亭楼关门(杜甫草堂、景真八角亭、滕王阁、镇海楼、黄鹤楼、岳阳楼、蓬莱阁、山海关、嘉峪关)

桥(卢沟桥、赵州桥)

石窟石刻(莫高窟、龙门石窟、云岗石窟、乐山大佛、摩崖石刻、大足石刻)

宫殿园林(水乡小镇、网师园、圆明园、避暑山庄、颐和园、故宫、御花园)

其它(九龙壁、崖墓悬棺、天坛、秦兵马俑、万里长城、世界名人植树园、回归颂诗碑、古观星台)

山水名胜类:

山(漓江山水、西樵山五指山、天涯海角、阿里山(野柳)、黄山、泰山)

水(长江三峡、黄果树瀑布、瘦西湖)

其他(石林、七星岩)

民俗村寨类景观:

石牌坊群、白寨、彝寨、独龙藤桥、拉祜寨、黎寨、土家族水上街市、风情河渡口、陕北窑洞、苗寨、侗寨、纳西寨、布依寨、瑶寨、壮寨、摩梭寨、傣寨、佤寨、哈尼寨、高山寨、景颇寨、藏族、维吾尔族、蒙古族、朝_、土家寨、水族。

三大表演

中国首创影视特技实景战马秀“大漠传奇”

《大漠传奇》是中国首创影视特技实景战马秀。

元朝初年,边塞漠城,古丝绸之路上正义战胜邪恶的不朽传奇,续写史诗般辉煌。

惊奇震撼的影视特效、动感谐趣的打斗呈现、诙谐幽默的三维互动、战马厮杀的格斗场面、上天入地的蛟龙手法,体现首创精神,挑战观众想象力。

驼铃声中的故事、古丝路上的传奇、匡扶正义的壮举、民族团结的颂歌,期待您身临其境的体验。

锦绣中华·中国民俗文化村20xx年倾情钜献。

大型民族服饰舞蹈诗“东方霓裳”

《新东方霓裳》是锦绣中华民族艺术团推出的集民族服饰、舞蹈、音乐和舞美于一体的大型民族服饰舞蹈诗。她按照中国地域东、南、西、北的划分,巧妙地融进“风、花、雪、月”的诗意,通过浪漫诗的表现手法、精美的服饰制作、新颖的舞美手段、鲜明的艺术特色,展现了中国各民族的服饰文化和风土人情。通常表演时间每天17:00,时长约60分钟。

大型华夏综艺史诗“龙凤舞中华 ”

锦绣中华十几年演艺创作经验,通过全新的创意与手段,将中国民间舞蹈、音乐、杂技、魔术、灯彩、绝活等进行精彩演绎, 是中国大型表演艺术的又一次创举。亿元打造的演出盛事,挑战华夏民族艺术表演的至高境界。一台无法在记忆中搜索,只存在 于想象中的晚会,一次根本无法拒绝的生命感动。通常表演时间:19:30,演出时间60分钟

最新范文

民俗鉴赏论文 第5篇

关键词:江西 民俗体育 现状 发展措施

一、江西民俗体育的现状

江西的民俗传统体育内容十分丰富,主要集中在驱崇、禁忌和祈祷为活动目的的节庆中,这些节庆主要包括元宵节、春社、花朝节、寒食、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除夕和元旦等,主要内容有舞龙灯、放风筝、划旱船、荡秋千、踏春、竞龙舟、登高和舞傩等,表现了其自给自足,依靠自然,感恩自然的农耕文化的根本特色。民俗传统体育对于深入了解我省各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农耕生活习惯、家族宗教理念和文化心理内涵有重要意义。目前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汉族的民俗传统体育项目,如龙舟、舞龙和风筝等几个项目,并未完全挖掘出我省优秀的民俗体育活动的文化精髓。

虽然江西的民俗体育文化资源丰富,历史悠久,但是与齐鲁文化、吴越文化和某些地区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相比,发展和建设的脚步相对缓慢,其在全国的影响力也不甚很大。以江西永新县的盾牌舞为例,永新盾牌舞是永新县传统的集体性民俗体育活动项目,团队合作精神丰富了其精神内涵,最原始最纯粹的凝聚力、团队精神和战斗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当地向来就有“不练盾牌舞,不是男子汉”之说,可是当城市化脚步的加快、社会转型期的到来以及老艺人的相继去世,盾牌舞正在面临失传的危险,抢救工作危在旦夕。当下在对其传承和整理的时候盲目地把其中的优秀内涵当作封建迷信的内容抛弃,就直接导致现在人们在表演盾牌舞的时候舍弃了习练前的仪式,直接从布阵开始表演,十分钟左右便完成了布阵、对阵、抢阵、破阵和抢花牌。大部分人现在只是从凑热闹和例行公事的角度来旁观或是参与这项活动,人们对于传统的民俗体育活动也就失去了原本应由的虔诚与崇拜。

从古代历史来看,正统宗教的繁文缛节让人们很难完全理解和接受,而民俗体育活动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带有趣味性且简单易行,比较能让民众接受和适应。随着社会转型的一步步深入,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播方式也呈现立体化的趋势,虽然供人们交流和学习的平台呈现多元化的状态,但是民俗传统体育中对宗族的崇拜正在削弱,其组织、协调和教育的功能也趋于弱化甚至是消失。现阶段,大多数的民俗传统体育项目都是采取面对面、手把手的传承方式,由教学者把自己的技术要领和直观经验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来传授给后辈,后辈则机械地模仿到熟练地操作之后就算是掌握了这一门民俗传统体育项目。从总体的存在形式和发展来看,民俗传统体育的发展仍处于一种自然的自生自灭的状态。

民俗传统体育面临的另一个发展的瓶颈就是整个民俗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十分不平衡,无论是理论研究、政策支持,还是传承方式、民众参与力度都较为集中在具有鲜明地域性的几个强势项目,如舞龙、龙灯、龙船和花灯等,小众和弱势的项目却显得十分冷僻和孤静。纷繁多样的民俗传统体育项目中,能真正广泛开展、吸引民众注意和取得经济效益的项目其实了了,表面繁荣的民俗传统体育现在正不得不面临发展青黄不接的尴尬境地。随着西方体育的强势扩张和侵入,以球类运动、田径运动、游泳运动和拳击运动为主体的西方体育项目不断冲击着我国的民俗体育,并不断赢得各年龄层民众的喜爱和参与,民俗体育在这样艰难的生存夹缝中艰难地生存着,其发展也难免靠功利和噱头来吸引民众注意和参与。

二、江西省民俗传统体育发展建言

1.加强民俗体育的理论研究

众所周知,文化自身具有两面性,变与不变的两个方面让文化处于不停地向前发展之中的,民俗传统体育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也是一样。我们应当认识到的是,民俗传统体育文化现在所处的大环境是体育全球化,如果我们还是坚持僵化不变的固有环境便会禁锢住民俗传统体育的发展。所以,我们要在坚持其原时代性、地域性和民族性的同时,加强理论研究,探讨其正确的发展道路。

首先从理论研究者的角度来说,建议一支高素质的研究队伍迫在眉睫。我省民俗体育文化的爱好者众多,但是专业的研究人员尚少,其中大部分是从事基层群众文化事业的工作人员、从事编写地方史志的工作人员和高校的学者,而高校学者的比例较少,这也就直接制约了整个研究队伍的内在素质和质量。基层的研究人员受主客观的条件限制,主要进行的是一些地方民俗体育活动的采录和研究工作,或是利用当地民俗传统体育文化的现有成果来为行政和宣传服务,所以缺乏深层次研究的实力和动力。而大学里的在本领域的专家学者大多数来自于文学、社会学和民族学等其他学科,兼顾着研究民俗传统体育,这也继续导致着民俗传统体育研究的不够深入和具体。解决这个问题的最便捷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发挥高校人才的科研作用,提高研究队伍的质量和素质。高校师生是科研的一股不可忽视的中坚力量,随着近年来体育教育硕士点和博士点的增加,民俗体育文化的研究迎来了一股新鲜的力量,平时的学习中加强对我省民俗体育文化的钻研,在论文选题中多关注我省的民俗传统体育,这就加大了产出高质量理论研究的可能性,也能循序渐进地发展民俗体育的理论研究。另外,岗位培训、带薪培训等方式的发展和普及能够增加民俗研究领域的专业人才,并带动发展民俗体育运动的爱好者。

2.开发江西省民俗体育旅游娱乐项目

我省民俗传统体育文化底蕴丰富,均可以作为优秀的民俗体育旅游资源,而且形式丰富多彩,独具赣地特色,如果能对它们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不仅是可行的,更是对江西的发展具有巨大意义的。所以我们必须从源头上转变思想观念,加强对民俗体育旅游行业的产业化发展,深入实地去挖掘和整理江西民俗体育文化旅游资源。江西民俗体育文化资源的民俗性、观赏性、娱乐性特点使其极具旅游潜力而江西各地民风习俗的奇异神秘,赣文化的深醇熏陶,优秀的革命传统,导致了颇有特色的人文旅游景观、历史名胜和纪念地,而民俗体育文化就深蕴其中。民俗体育深刻融入老百姓的生活,通常在节庆时开展,集体进行,反映了江西的人民的生活、道德伦理、精神气质、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对旅游产业而言,这些更添民俗色彩,更富内涵和情趣。江西完全可以利用已有的潜在的民俗体育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进行联合开发,使人们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获得高品位的民族体育文化熏陶。以民俗体育旅游为主线全省各城市加强包括游客互送在内的旅游合作以南昌为圆心以九江、上饶、景德镇、吉安、宜春为外圆以井冈山、龙虎山、婺源为品牌打品牌战略形成点、线、网结合的格局。把历史文化旅游、自然生态旅游、人文景观旅游和民俗体育旅游精密结合构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俗体育旅游文化圈。其次,突出民俗体育特色、坚持市场导向。民俗体育旅游的开发要以民俗体育特色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坚持民俗体育项目的特色不动摇积极对民俗体育旅游产品进行新的开发和定位这是民俗体育旅游发展的根本而坚持市场导向是民俗体育旅游发展的动力和经济基础二者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统一规划、协调开发精品与普通兼顾。

3.开发和完善江西省民俗体育在学校中的课程设置

全球一体化的进程让西方体育在中国大地上如火如荼地疯狂发展,对民俗传统体育产生的冲击很大,在各个大中小学的学校课程里,西方体育文化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而我们很少能够看到以学校体育的形式出现的民俗体育课程。早在2004年就明文要求体育课要适当增加中国武术的内容,以身体教育来体验民俗体育,并促进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播和民俗体育精神的弘扬。可是单单是要求体育课增加武术这一项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正如刘三元先生所说:“弘扬民族文化的误区,最核心的最根本的在于我们不是缺少优秀的传统文化,而是缺少优秀文化的教育。”

民俗传统体育文化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和教育意义,其包含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伦理道德都影响着人们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现阶段学校在课程设置中要多利用好民俗传统体育运动所带来的正面的教育意义,用民俗事象里表现出来的物质需求和精神生活来进行有针对性的德育教育,这应该成为一种新的耶是不能被忽视的教育方式。学校如果能够重视民俗传统体育课程的建设并将其利用好,不仅能有助于德育教育的建设,也能够促进学生思想的正确培养,对于整个学校的学风校风具有很好的正面引导作用。从另一个侧面来说,在学校中开设民俗体育课程的意义更多时候会以一种隐性的表现形式出现,而这种隐性通过学生表现出来之后必定能够改变当下我省教育相对落后的情况,甚至能推动我省教育教改乃至整个体育事业的向前推进。

开设了民俗体育课程的学校要进行科学的管理,更要注重高效率地利用这样的课程,对纷繁的民俗传统体育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梳理和分类,在教学方式上应该做到与时俱进,利用先进的教学设施和方法进行备课和教学。而且不能流于表面,要在教学中向学生教授民俗传统体育文化的内在和精髓,让其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了解到民俗传统体育的技术原理和悠久历史,让其在陶冶性情的同时感悟到民俗传统体育的文化精神和独特魅力,让学校民俗体育课程合理发展的同时扩大民俗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队伍。

5.结论

只有加强对我省民俗体育的理论研究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研究队伍,才能用正确的理论来指引民俗传统体育的发展,才能让民俗体育的形式与精神更好地传承;而重点扶持开发我省民俗传统体育旅游娱乐项目能够让拥有民俗传统体育项目的地区的群众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并壮大民俗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授和传承队伍,其次也能形成以民俗传统体育资源为核心的体育旅游产业,为其长久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而开发和完善江西省民俗体育在学校中的课程设置才能为民俗传统体育的研究提供和壮大更完善的科研队伍,为其技艺的传承和精神的弘扬提供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张鲁雅.论民间体育的内涵、外延与作用[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1

[2]郎勇春等.江西民俗体育文化的现代流变—以江西永新盾牌舞为例[J].体育学刊,2009

民俗鉴赏论文 第6篇

深圳锦绣中华,俗称“小人国”,是中国第一个微缩景区和主题公园。在旅游行业第一个通过iso9001和ohsas18001体系认证的企业。它以深厚的魅力,再现华夏五千历史,让游客一步踏入历史,一日游遍神州。锦绣中华于1987年动工,_年正式对外开放,一年的游客量达千万,当年就收回投资。占地33万平方米,比中国台湾桃园小人国大三倍,比荷兰玛杜洛丹和泰国芭堤雅小人国大二十倍,全部景点有一百多个,景点微缩比例1:15、1:10、1:8,最大的为1:1,所有景物均按原景物比例缩小仿制。锦绣中华的景点均按中国版图,科学摆布,可分为古建筑、山水名胜、民居民俗三大类。景区的古建筑、自然景观、民居摆放了万多个栩栩如生的小陶瓷人,并配上声、光、电、水让整个景观更加生动,令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里是绿的世界、花的世界、美的世界。81处风景名胜经过灯光特效的渲染,更加美不胜收,园内还开辟了名人植树园,您可以遵循数百位国家元首、政府首脑以及中外名人的足迹,登长城、游西湖等等,畅游祖国大好河山。

九龙壁

大家可否知道为什么锦绣中华景区的第一处景观是九龙壁,因为中国是龙的故乡,龙也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再加上锦绣中华的标志是以龙为主题的图案。中国有三大九龙壁,其中两块都在北京,是清朝乾隆年间所建,一块在北海公园,一块在故宫皇极门前。而第三块是明朝洪武二十五年建于山西大同的九龙壁,长米、高8米、厚2米,是由开国皇帝朱元璋第十三个儿子朱桂所建,比北京的两块早350多年,体形大三倍,锦绣中华的九龙壁是仿山西大同的按照1:4建成。大家看我们眼前的这块富丽堂皇、琉璃镶嵌的九龙壁,正中是黄色主龙,然后依次为红、黄、紫、绿、蓝各色,九条龙在波涛汹涌的云海中跳跃,气势不凡。

洛阳龙门石窟

过了九龙壁是中国古代洞窟壁画、石刻艺术区,这里有中国三大石窟的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大同云冈石窟。其中莫高窟有两个洞穴是按1:1的比例仿。还有世界上最大的坐佛—乐山大佛。大佛原高71米,有“山是一座佛,佛是一座山”之称,最后展现的是四川大足石刻中的卧佛,称为释迦涅盘圣迹图,原像建于南宋年间,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最杰出的代表。佛教历史源远流长。在东汉时首次传入中国,我们看到的龙门石窟,建于河南洛阳,洛阳有东汉建起的第一个佛教寺院—白马寺。北魏孝文帝更迁都洛阳,宣传佛教。唐代有一尊石像据传是中国女皇帝武则天的化身,它就是我们现在欣赏到的龙门石窟奉先寺的卢舍那大佛,您看尽管他失去双臂,但是并不觉得她造型上有什么缺陷,完全可以尊称为“东方的维纳斯”。据碑文记载,下令捐赠“脂粉钱两万贯”赞助修建主佛卢舍那的就是武则天。

贵州黄果树瀑布

您听,哪来的流水声?原来我们来到了贵州黄果树大瀑布,它可是我们境内最大的瀑布,位于贵州贵宁县白水河上,宽约30米,从60多米的悬崖之巅跌落至米深的犀牛潭,发出轰然巨响、变幻多姿、令人心醉神迷,正是“白水如棉不用弓弹花自散,虹霞似锦何需梭织天生成”,它的魅力还在于瀑布后面的水帘洞,在那里可以近距离感受震撼轰鸣的水声、流水倾泻的威猛、更可体会与水珠亲密的温馨。当然,要领略瀑布的气势,应从站立的小陶人开始,在脑子里有了这种比例的概念后,才能感叹瀑布的雄伟壮观。锦绣中华用长江水连接了四方山河,以黄果树瀑布为源头,西至乐山大佛;南下经广西桂林山水、广东肇庆七星岩、直奔海南岛天涯海角;东行飘过长江三峡,入洞庭湖,经岳阳楼,绕湖北黄鹤楼和安徽黄山,流入杭州西湖,汇入大海和中国台湾岛相抱。锦绣中华仿造的这些自然山水不仅形似,它的一草一木也由园艺师们精心培育,巧手制作。

秦始皇兵马俑

锦绣中华反映的文化史有一条清楚的主线,从陕西黄帝陵的传说为起点,到现在南京中山陵的历史为终点。墓穴文华是历史的断面,它让我们看到西安兵马俑这个世界上最庞大的地下军队的秘密。1974年在西安秦陵东1500米处发现的兵马俑轰动了中外,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这次发现的兵马俑坑共有三个:一号坑最大,总面积14260平方米,东西长230米,宽612米,深米,坑内埋有6000个真人大小的陶俑和陶马,这是当年秦始皇御林军的建制和队列;二号坑面积600平方米,是按兵种混编的阵列;三号坑面积520平方米,为统帅一二号坑军阵的指挥部。而锦绣中华仿制的这个古代军事博物馆,您只看到一号坑实景的十分之一,真正的陶俑高米,陶马身长2米,高米。坑内还出土了大量不同的兵器、铜马车、青铜剑等。都极具有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墓穴文化在锦绣中华展现出丰富的内涵,我们可以看到内蒙昭君墓和新疆香妃墓、看到河南登封少林寺塔林、看到内蒙古成吉思汗陵、看到北京十三陵等等。

北京故宫

锦绣中华内的古建筑,以北京故宫、山东孔庙、承德避暑山庄规模最大,而这三个古建筑又被称为中国三大中建筑群,刚才我们看到的孔庙,反映的是中国传统祭孔德情景。故宫是世界上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结构建筑群,始建于明永乐4年,历时十四年才建成,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屋宇9000多间,分为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堪称古代建筑的精华。在此后的500多年中,明清两代共有24个皇帝居住于此,清代在紫禁城生活过的十个皇帝中,只有顺治、康熙、同治、光绪四位举行过大婚典礼,而我们现在看到的故宫按1:15的比例仿建,反映的是光绪皇帝大婚的情景,那上万个陶瓷小人,增添了婚典的动感。景区内故宫和天坛共用去金箔43500张,计810克。

万里长城

在锦绣中华中,万里长城最引人注目。据称这唯妙唯俏的“小长城”,共用了600多块像麻将牌那样大小的小城转。锦绣中华曾举办过摄影比赛,有一副“长城”的作品令人叫绝,如果不是因为有说明,大家都会认为是真正的长城拍摄的,可见锦绣中华长城的酷似程度。这座雄伟的古建筑,现已东西延伸到深圳湾畔宛若游龙啸天,盘旋于群山峻岭之中,引起我们无限爱国激情,这也是锦绣中华景区被列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原因之一吧。万里长城已不再仅有是它原有的军事价值,它标志着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集体智慧和力量。当您在景区的布达拉宫前徜徉,在新疆天山脚下漫步,一种奇妙的感觉会陪伴你左右。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我们正一步步走向繁荣富强,走出一条属于中国特色的改革开放之路。这里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给我们带来欢乐的同时,也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作为一位中国人是多么的自豪。

民俗鉴赏论文 第7篇

文化人类学研究人类创造和享用的一切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文化是人类创造的,同时,文化又陶冶和塑造了人类本身。由于不同的自然地理历史条件,人类创造了不同类型、不同模式的文化;不同类型、不同模式的文化又将人类塑造成了不同文化特征的群体。而相同文化特征的群体往往具有相似的心理特征、思维习惯和价值观念。美国著名学者本尼・迪克特在《文化模式》一书中认为“个人生活史的主轴是对社会所遗留下来的传统模式和准则的顺应。每个人,从他诞生的那刻起,他所面临的那些风俗便塑造了他的经验和行为,到了孩子能说话的时候,他已经成了他所从属的那种文化的小小创造物了。①文化和民族不可分离。“文化与民族都是历史的产物,人类在社会生产实践中创造了文化的同时,也创造了民族。一个人们共同体在自身的生产和社会活动中,创造了共同的文化并形成了民族;一个民族及其文化在发展中必然也要形成独特的文化传统。这种文化传统世代影响着该民族群体及其每个成员,而一个民族群体又靠这种传统文化紧紧凝聚在一起。因此,该传统文化一方面表现为本民族全体成员所共有,一方面又与其他民族相区别。”②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布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民俗一旦形成,就成为规范人们的行为、语言和心理的一种基本力量,同时也是民众习得、传承和积累文化创造成果的一种重要方式。”③从“民俗”的概念,我们可以清晰看到民俗文化在本质上是大众的文化,渗透到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地影响着大众的心理、思维习惯和价值观念。由于对民俗内涵外延认识的发展,民俗学研究和实践也取得了新的突破,形成了对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社区和不同群体民俗文化的多方位多角度思考。民俗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民俗文化不断扬弃,不断发展。人类创造了不同类型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同时又生活在这特定的民俗文化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受着自己民俗文化的影响。因此,考察人类一切社会生活和实践,都不能离开其特定的文化背景,尤其是大众的民俗文化背景。

新闻和新闻事业是因为社会的需要而产生和存在发展的。媒体和新闻传播离不开社会,离不开人的社会实践,是为社会的“人”服务的。“人”作为社会的存在,深受社会环境影响,人们需要通过新闻媒体的信息及时了解社会的变动,迅速对社会生活环境的变动做出反应调适。我们不能离开文化来谈新闻传播和新闻事业。在现代社会里,文化是新闻传播的依托,它影响、制约和包含着传播,没有文化,一切传播都将失去意义。从目前新闻传媒的内容来看,许多是与民俗文化紧密相关的,有的直接就是民俗知识和民俗知识变动的描述与传播。另外,新闻传播的价值和意义的实现,主要在于“传通”,要让受众注意接受并内化为自己的思维和行动。众多研究表明,受众的接受行为与其在生活和实践中形成的心理思维习惯和价值观紧密相连。这些往往与民俗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在新闻实践中形成的新闻文化在本质上是大众的文化。新闻文化,换个角度理解,可以看成是新闻广大的传播者和传播对象在传播实践和接受解读享用过程_同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是现代意义上的新闻民俗文化。蔡凯如先生在《新闻传播的文化观照》中指出:“新闻文化虽然是聚各类文化于一身的融合文化、综合文化,是一种内涵与外延及其丰富的博大精深的‘大文化’,但它同时又是一种服务大众的平民文化。所以我不主张将它视为高居于其他文化之上的精英文化,供奉在人类文化的最高殿堂顶礼膜拜。它自始自终是属于民众,服务于民众的。”④从新闻传播实践和研究的实际来看,新闻大众传播学视野的形成,对受众的高度重视和关注,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巨大变革和成就,正是新闻传播学自觉和不自觉地对其“民间大众文化”本质的回归和认同。大众传媒细分市场、分众窄播,主动去适应受众需要,是基于受众不同的民俗文化背景的影响而产生不同的心理习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大众传媒具有积极的教育引导功能,担负着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同志曾经指出:“我们的宣传思想工作,必须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不断地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发挥有力的思想保证作用和舆论支持作用。”⑤这是党和_对我国新闻传媒提出的要求,也是传媒义不容辞的职责。新闻传媒要完成自己的使命,达到这一目的,需要对其传播的内容进行选择和优化,需要选择那些符合社会发展,能促进推动社会发展的真正的大众文化,同时,要充分考虑传播受众的心理思维习惯和价值观,这样才能达到“传通”效果,从而达到目的。现代社会,文化的重要价值被充分认识,现代社会文化的主要形态为大众文化,大众文化的最佳载体选择了大众传媒,原因在于:“首先,大众媒介和大众文化的对象完全一样。其次,大众媒介的特性契合了大众文化的内容要求。再次,大众文化的形式多追求感官刺激,这也正是大众媒介的所强。”⑥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大众媒介得到巨大的发展,成为社会文化的主要载体,在社会生活中起着无比重要的作用。但是,现实社会中,新闻传媒所引起的两个重要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思考。一是大众媒介娱乐化趋势严重,大众媒介传播的内容更多地呈现为异化的大众文化,给社会带来及其严重的负面影响。美国政治学者、前美国总统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在《大失控与大混乱》一书中,指责大众文化破坏了西方社会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大众文化”所产生的不良后果和影响已经引起业界和学者的关注,大家从不同的角度探索原因寻求解答。大众传媒娱乐化倾向下的大众文化的基本特征为:时髦、肤浅、便利、批量、快餐式,这是西方传媒文化异化的结果。从传媒历史发展来考察,传媒文化异化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私有化与市场大生产的矛盾所致。体现为单方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公众利益和传媒的社会效益。传媒具有商品属性,可以商业化运作,但在运作过程中忽视了传媒本质的文化特性。无论是从社会制度,还是传媒自身,或是受众自身的媚俗心理探索解决的办法,都具有积极的启示和建设的积极意义。但是,在我看来,解决这个问题,从根本上还得回到传媒文化的大众文化本质。另外一个是关于文化帝国主义问题。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其强大的经济技术优势,向世界范围推行他们的文化知识和价值观念,造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信息传播量与向的严重失衡。发展中国家强烈谴责发达国家无视发展中国家的实际和文化传统的影响,无视发展中国家文化的自身优势和特点,是一种文化价值观念的侵略,并由此提出建立国际新闻新秩序。这场纷争,从实质上看,还是对大众传播媒介民俗文化生态环境的不同理解和重视度的不同所导致的。

在人类社会进入信息化的今天,“地球村”日益形成,社会变化不断加剧,新闻和大众传播媒介深刻地影响着人民大众的生活,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处。而人是生活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下的,生活在特定的民俗文化环境下的;民俗文化影响着人,影响着人的思维习惯和行为。因此,新闻价值标准,新闻价值观,作为为“人”服务的新闻选择标准,不可能不考虑文化的因素;也只有从社会的“人”所处的文化环境去考虑新闻的传播,才能够真正做到与受众心理和思维习惯的统一,才能够真正达到新闻传播“传通”的目的和效果。大众媒介要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从而避免新闻娱乐化不良倾向,需要对大众媒介文化做出正确和科学的理解,需要充分利用历史形成的优秀的民间大众文化,从这种文化所影响形成的不同心理和价值观去整合传播,推动社会发展。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这些文化传统都是优秀的,在推动其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世界范围,我们要充分尊重这些文化,求同存异,才能符合不同国家和民族的需要,从而相互理解相互尊重,达到世界的共同和谐发展;另外,在国际传播中,只有充分展示本国本民族独特的大众的民俗文化,才能让世界真正了解你,才能充分展示自己光荣的发展历史,赢得世界的尊重,振奋民族精神,致力民族建设。而现代社会里,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和扩布,新民俗文化的形成和扩布,都离不开高科技的大众传媒这一载体,离不开大众传媒历史形成的技术优势。可以这么说,今天离开了大众传媒的作用,民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很难开展。今天,要做好大众的民俗文化传承和扩布、保护和开发,离不开新闻传媒的介入和作用;而新闻传播要达到“传通”,实现自己的价值,需要对内容、角度方式进行选择,需要充分考虑并努力适合受众的心理思维习惯,新闻传播和民俗文化关系紧密。因此,无论在学理研究还是操作实践层面,都需要把两者加以结合,从民俗文化环境去开展新闻传播活动,从新闻传播角度去思考民俗文化的保护、推广、传承和扩布。实践的开展离不开理论的指导,为了更好地开展民俗文化和新闻实践,需要对这两门学科进行整合,需要建立一门新的学科――民俗新闻传播学。

参考文献:

①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一版P178

②林耀华:民族学通论[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第三次印刷P400

③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第一版

④蔡凯如:新闻传播的文化观照[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第一版

⑤: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民俗鉴赏论文 第8篇

春节是中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人们在这个节日都很高兴。为了让人们了解春节的民风民俗,特作如下报告:

20xx年1月22日至2月4日

自己家里及邻居家亲戚家

查书查电脑问长辈

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年节是除旧迎新的日子。年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年节从腊月二十三已经开始。民间俗语有“二十三,祭灶官”这一天,远在外面的孩子都要准备回家过春节了;“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吃豆腐;二十六,蒸馒头;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贴年画;二十九,去灌酒;三十下午,吃饺子”等。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人们以盛大的仪式和热情,迎接新年,迎接春天。

大年三十也称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饺子,放鞭炮。最令人兴奋地是观看一年一度的《春节联欢晚会》。《春节联欢晚会》上全国著名的主持人、相声演员、演唱家等都会上台演出,给大家拜年。每当看到这样的演出,我都兴奋不已,我会一直看到节目结束。除夕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辞旧岁、迎新年的活动达于高潮。大年初一这天凌晨5点多钟我们就起床了,包好饺子先祭列祖,再给爷爷、奶奶送饺子、拜年,爷爷奶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然后,我们再去给街坊邻居拜年。这天中午,全家人还会吃一次丰盛的午餐。

大年初二这天,是已出嫁的姑娘回娘家的日子。女儿携“姑爷”回家拜年,娘家要盛情款待。“姑爷”被称为“贵客”,吃饭喝酒要坐在首位子上;回门的女儿则陪着久未见面的母亲和姐妹们说说知心话。初二闺女回娘家的习俗至今流行不衰。初三、初四还会去姑妈家或姨妈家拜年等。

元日以后,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竞相开展: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踩高跷、等,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气氛。各种社火活动到正月十五,再次形成高潮。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主要的传统节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称上元节,因为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因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灯会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因此,春节就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节日。近年来,春节等传统节日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并成为我国人民的法定节假日。

民俗鉴赏论文 第9篇

关键词:物联网系统 非物质设计 交互性 文化现代性

检 索:.cn

Abstract :Through research the internet of things and non-material design theory act on the Tianjin folk culture, digging out the culture of modernity, economic value into a series of methods. Combined with the concept of non-material design services to the global, proposed the idea of building Tianjin folk culture and the Internet of things platform. Find a new way for the heritage of Tianjin folk culture.

Keywords :Internet of things Systems, Non-material Design, Interactivity, Cultural Modernity

Internet :.cn

早先在天津举办的“纪念妈祖旅游文化”研讨会上,民俗学家乌丙安先生指出:21世纪将是全世界从经济高温的时代转向文化高热的崭新时代,我们应尽快把握和关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并予以弘扬光大,以适应这个时代的潮流。[1]时至今日,乌丙安先生的推论已被天津乃至整个中国推动保护民俗文化的浪潮印证。对天津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仅是学术界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更关乎天津城市建设与发展及构建天津品牌文化与地域性特色能否顺利进行等决策研究。

一、天津民俗文化的地域特征与发展趋势

天津民俗文化资源丰富,民间信仰广泛庞杂,特殊的自然经济、人文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造就了天津特有的津味儿文化。其民俗文化产品讲究“巧而得体,精而合宜”,强调物质因素与人文因素、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外观形式与内涵意蕴、装饰纹理与质地结构、人工意匠与天然情趣的结合[2],是对“以人为本”的中国式美学与哲学的诠释。

如此丰富的民俗艺术宝库,却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迅速被国际主义“再造同化”。虽然政府制定很多保护性的举措,但市场的缺失让那些治标不治本的“药方”回春乏力,民俗文化发展难掩颓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切产品存亡皆由市场规律决定,任何政策措施都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民俗文化资源运用不当的产品出路问题。民俗文化正由人们传统价值观的改变与民俗观念的淡化逐步丧失其原有市场,为天津民俗文化谋求适应时代步伐的发展之路迫在眉睫。

二、基于物联网系统的天津民俗文化资源整合

(一)运用物联网系统实现天津民俗文化现代性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民俗文化的良性发展需要首先对“核心文化资源”有清晰地认识。林亭口高腿子高跷、汉沽飞镲、挂甲寺庆音法鼓等荣列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艺术瑰宝既然是“优质的”又为何陷入“曲高和寡、少人问津”的尴尬呢?引用民俗学家乌丙安先生的话,人们需要被满足“对传统民俗文化的现代化需求”。实现文化现代性是关键。文化现代性是传承文化在现代生活中存在价值认定的基本标准。人总会利用一切条件参与到各种文化圈层中,实现分享人类共同创造的文化财富的愿望。[3]现代人对文化传统有区别性对待,提升某些文化资源本身潜在的现代性价值,使其中许多民俗不再是“古化石”或“历史残留物”是实现文化现代性的重要意义。实现文化现代性,不能一味的单向传递“文化需要被保护”,更需要现代化科技知识、理论创新,能动性的辅佐、推进文化的现代性进程。

物联网技术主要解决物品到物品,人到物品,人到人之间的互连。利用计算技术监测和控制物理设备行为的嵌入式网络化物理系统CPS(cyber―physical systems)可以将完全分割的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结合,通过虚拟世界的信息交互,构成一个高效、智能化的物理世界。[4]物联网的特性决定了以此为技术支持的天津民俗文化经过设计转化而成的物品与非物质产品所具有的文化信息将能够实现与用户人群的顺利交互,最终完成对天津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二)物联网系统为天津民俗文化信息传递提出新设想

物联网系统不同于单纯的互联网,物联网有虚拟网络,同时也要有实体“物”作为信息载体。而完善的物联网系统,是对非物质设计在内容上的扩充。对载体物的关注,将能为天津民俗文化元素表达提供更多可能。用可触及的物承载一部分文化信息,这种可触可感使用户更愿意和更顺利的去接受非物质形式的信息,进而主动接受物联网系统提供的新型文化信息服务。如图1天津理工大学学生设计的“银鱼”天津旅游信息导航仪,运用天津四珍之一的银鱼造型结合杨柳青年画两大民俗符号整合而成的旅游信息导航仪,作为物联网的信息终端,承载部分民俗信息的载体使用户能更加直观的了解、认识天津民俗文化。

三、天津民俗文化的非物质设计理念

天津民俗文化很大一部分精髓是技艺者制作或表演的过程,这种文化的非物质特性决定其传承与发展将遇到更多困难。如中国一些少数民族的原生态歌舞、戏曲,有许多原本只允许出现在特定的节日或场合,为了迎合市场需要,这些民俗文化最终沦为程式化的表演,被庸俗化和商品化,甚至出现将时间、空间跨度极大的民俗歌舞、戏曲、服饰等汇总于一个庞杂的“伪民俗村寨”,[5]传承文化成为娱乐大众的跳梁小丑。可见,缺少对文化本质的深刻认识;专业系统的策划与经营;宏观、可持续的发展策略方针的制定,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其经济价值合理性转化将难以成功。

非物质设计是以信息设计为主,基于服务的设计。它跳出了传统意义的对单一物的考虑,而是对由该物组成系统的全局性照应。非物质设计以其服务于全局的系统性理念特征,合理化运用于天津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将能对天津民俗文化宏观格局制定出清晰、长远的发展战略。同时,结合物联网技术,将天津民俗文化融合进这种新时代的产品中,其所承载的文化信息量将会呈放射状传递给用户,并且这种信息传达更具有时代感、易于被用户接受甚至主动引导用户接受,对天津民俗文化的传承将做到能动、主动。网络信息平台将为天津民俗文化更加合理、可持续的挖掘出经济潜质,顺应时代与全球化市场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持。信息化、交互性、对各方信息反馈与策略制定、修改的高效性,结合物联网系统的非物质设计理念为天津民俗文化的传承与经济价值挖掘开启了崭新的大门。

四、天津民俗文化的非物质设计策略构想

(一)天津民俗文化的系统化非物质设计策略

天津民俗文化的表达,一种方式来自“物”,非物质设计的前提仍要有“物”作为载体,承载非物要传达的重要信息,如产品设计表达中应用文化元素,在产品的形态与意义中使人体会到文化的特色和魅力,达到传递文化信息的目的,如图2天津理工大学学生设计的“连年有余”茶具产品,运用天津杨柳青年画的造型理念,将传统文化中的绘画要素进行整合、创新,在能够突显杨柳青年画的文化底蕴的同时达到传递文化信息的目的。茶具成为传承天津民俗文化的物质载体;

另一种方式则可利用“非物质”的网络、服务等一系列形式满足人对文化的认知。利用具有“物质”载体的非物质设计方式实现文化传承。既考虑到对载体物形态、功能的开发,也将由载体物承载的非物质要素的设计系统化,提出完整的设计开发策略方法。在此基础上,发挥物联网的特色,将各个“物”与“非物质介质”系统、层次的联系、统一,实现设计单体的细致深入与设计系统整体的全面、多元化表达。

(二)天津民俗文化物联网信息平台

通过电脑、手机、公共设施的交互平台、旅游纪念品结合数字化技术等一系列电子终端,运用网络技术共同构建出天津民俗文化物联网信息平台,在结合非物质设计理念的基础上,将能够实现完全不同于传统民俗文化信息网页的功能飞跃。

首先,电子信息载体物的形式设计的多样性,使用户在视觉与使用感受上更加直观具体的加深对天津民俗文化的认识。提升载体物造型的美观度、易用性、增加时代感,将能够吸引潜在用户,扩大民俗文化的影响力,拓展其经济潜质,最终实现文化传承。如前文提到的银鱼导航仪,作为终端在形态与使用方式上都使用户感受到天津民间绘画艺术的特色,直观且深刻。

其次,物联网系统将更好的实现民俗文化信息的分众传播,也就是民俗文化信息可以根据不同受众的不同需求点有选择的进行传递。更好的实现用户、企业、市场、民艺家之间的信息交流,突显出物联网系统的交互性、高效性特征。

第三,非物质设计理念的运用使网络信息平台所具有的功能更全面、具体、人性化。源于其服务于全局的系统性理念特征,以实现天津民俗文化资源传播最大化为目的,非物质设计理念将会把网络信息平台如何实现易用性、交互性、高效性放至首位。细化到各个人机界面、功能分区、按键反馈、链接方式、用户操作方式等细节的设计中。

由物联网系统结合非物质设计理念,构成的天津民俗文化信息平台如同敏感的神经系统,各个神经节点上是以各种形式存在的“实体物”,非物质信息则通过各个神经节点不断来回往复穿插,传递各种民俗文化信息。天津民俗文化物联网信息平台的建立将能使以前人们对某一民俗文化的单一理解升华为由某一文化点引申、拓展出放射状的文化信息网,文化知识将能够触类旁通。文化传递的同时实现文化类产品的创新、创意产业链升级,最终实现文化类产品功能的超前性与能够通过物联网络不断升级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