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学的谚语故事(优选21篇)

投稿:小范

小学学的谚语故事 第1篇

(1)【对症下药】

东汉末年,有一个杰出的医学家叫华佗,他的医术非常高明。有两个病人,一个叫李延,一个叫倪寻,都得了头痛发热病,找过很多医生也没治好,于是来找华佗。华佗经过细心诊断,给他们各开了一个药方。给李延开的药方是发散药,给倪寻开的药方是泻药。他们俩一看,心里就嘀咕起来:都是一样的病,怎么用药完全不同呀?便问华佗这是什么道理。

华佗说:“吃药要看具体情况,你们症状相同,可是得病的原因却不同。倪寻的病是从内部伤食引起的,李延却是从外部受寒造成的。病因不同,当然用药就不能相同了。”

两人听了,便放心服药,病果然很快好了。由这个故事产生了成语“对症下药”。“症”指病症。现在这成语的用法广泛得多。不光形容治病,凡是针对具体情况,具体问题,采取恰当措施和方法的,都可以用这个成语来比喻。相近的成语还有“有的放矢”。“的”是靶子;“矢”是箭。意思是要有目标地射箭。“对症下药”强调的是要根据客观情况采取有效方法;“有的放矢”强调的是办事要有目的性、针对性。

(2)【拔山举鼎】

“拔山举鼎”这则成语的字面意思是移动大山,举起巨鼎。引申之义为形容力强气壮。亦作“拔山扛鼎”。

项羽,名籍,少年时代,项羽不喜欢读书写字,改学击剑,也不肯好好学。叔父项梁很生气,项羽说:“学写字只要能记记姓名就够了。击剑是对付个把人的,也不值得学,我要学习抵敌万人的本领。”项梁于是教他兵法,他很高兴,但也只求略知大意,不肯认真钻研。据说,项羽二十二、三岁时,身体魁梧,体力强壮,能把几百斤重的鼎举起来。

后来,项羽起兵反秦,接着又同刘邦争夺天下,从24岁开始,奋战了8年,最后被刘邦等包围在垓下,终于自刎于乌江。自刎前,在四面楚歌的那天晚上,项羽在营帐中对着爱妾虞姬和叫骓的名马,慷慨高唱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3)【程门立雪】

“程门立雪”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尊敬老师,诚恳求学。

这个成语来源于《宋史。杨时传》,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程颢、程颐兄弟俩都是宋代极有学问的人。进士杨时,为了丰富自已的学问,毅然放弃了高官厚禄,跑到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虚心求教。后来程颢死,他自己也有40多岁,但仍然立志求学,刻苦钻研,又跑到洛阳去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

于是,他便和他的朋友游酢一块儿到程家去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

小学学的谚语故事 第2篇

【注音】bì miàn yǐn xíng

【成语故事】西汉时期,汉武帝同时宠幸尹夫人和邢夫人,对他们照顾有加。为了避免她们互相倾轧,下诏书让她们不得见面。后来尹夫人请求汉武帝让她见一见邢夫人,汉武帝考虑再三同意了她的要求。相见后,尹夫人低头痛苦,自叹不如邢夫人。

【出处】汉武帝同时宠幸尹夫人与邢夫人,诏二人不得相见。尹夫人向武帝请求见邢夫人。相见后,尹夫人“乃低头俯而泣,自痛其不如也”。见《史记·外戚世家》。

【解释】以之比喻因嫉妒而避不见面。

【用法】作宾语、定语;多用于女性间

【相近词】尹邢避面

【成语举例】这等一个人,便在宦途世路上遇着了还不免弄成个避面尹邢,怎的肯引他作同心管鲍?

《儿女英雄传》第二七回

小学学的谚语故事 第3篇

拍案叫绝

案:几案;桌子;绝:独一无二。拍桌叫好;形容非常赞赏。含褒义。多用来赞赏别人的言论、行动等;有时也用来赞赏别人的诗文。一般作谓语、宾语、补语。

浩如烟海

浩:广大;众多;烟海:茫茫大海。指广大繁多如茫茫烟海。形容书籍、资料、文献等非常丰富。形容书籍、资料繁多;难以计量。多用于书面语。一般做谓语、定语。

黄耳传书

黄耳:犬名;书:书信。黄犬为主人往返传书。后比喻传递家信。

精妙绝伦

绝伦:没有比得上的。精致美妙;无与伦比。形容极为精妙。用作褒义。一般作谓语、定语。

弃书捐剑

比喻胸怀大大志的人不屑于小事。

博览群书

览:观看;阅读。广泛阅读各种书籍。形容学识渊博。也作“博览群籍”。用于学识渊博的人。一般作谓语、定语。

不计其数

计:计算。没法子计算数目。形容极多。用于人和具体事物;跟“不可胜数”意义相同;常可通用。一般作谓语、定语、补语。

出神入化

神:神妙;化:指化境;极高超的境界。超出神妙;进入化境。形容技艺达到非常高超的境界。多用来形容文学艺术或技艺达到了绝妙、神奇的境界。一般作谓语、定语、补语。

琴棋书画

弹琴、弈棋、写字、绘画。常以表示个人的文化素养。

飘零书剑

古时谓文人携带书剑,游学四方,到处飘泊。

豁然开朗

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开朗:地方开阔;光线充足、明亮。指一下子出现了开阔明亮的境界。也形容一下子明白了某种道理;心情十分舒畅。形容由狭隘幽暗一下子变为开阔明亮。也形容对某一问题从长期思索不解而后忽然领悟。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夸大其辞

见“夸大其词”。

两脚书橱

指读书很多但不善于应用的人。

寄雁传书

谓传递书信。

扣人心弦

扣:敲打。心弦:指因感动而引起共鸣的心。也作“动人心弦”。形容言论或表演深深地打动人心。含褒义。用来形容事物能深深地牵动人心。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磬竹难书

罄:用尽;竹:竹简,用以写字;书:写。用尽竹子也难写完。形容罪行多得写不完。后泛指事实多,写不完。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绘声绘色

绘:指绘;描摹。形容讲述或描写事物的情景;深刻入微;非常生动、逼真。多用于演说;讲故事等方面。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

开天辟地

辟:开辟。古代神话传说;盘古氏开天辟地;才开始了人类历史。用来指开创人类的历史或有史以来前所未有的。常用来比喻创建了前所未有的伟大事业。一般作谓语、定语。

汗牛充栋

栋:栋宇;房屋。指藏书太多;运输时可使牛出汗;存放时可堆至屋顶。形容书籍极多。含褒义。用以形容藏书之多。一般作谓语。

奋笔疾书

〖解释〗奋笔:提起笔来。指精神昂扬地挥笔快速书写。

绝无仅有

绝:绝对;仅:只。只有这一个;此外不会再有。形容极其少有。凡稀少的事物或难以找出同类的;均可使用此语形容。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读书破万卷

破:突破;引申为尽;通;卷:书籍的.册数或篇章。刻苦而认真地学习;翻破了万卷书。形容读书很多;学识渊博。一般作主语、宾语。睹杜妒度dǔ…dùduǎn…duàn短断

读书三到

形容读书十分认真。

才华横溢

才华:表现于外的才能。多指文学文艺书画方面而言。很有才华;或充满了才华。多指很有才华的文艺家。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罄竹难书

罄:尽;竹:指可供制成竹简的竹子;书:写。用尽竹子也难以写完。后形容罪行多得写不完。多形容罪恶累累。用作贬义。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精彩逼人

形容人神采奕奕或文章言语精彩感人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回味无穷

回味:吃过好的食物以后的余味;指从回忆中体会到的意味;穷:穷尽。比喻事后越想;越觉得意味深长。也比喻读过含意深长的文艺作品后;体会到无限的意趣。用在回想过去的有意味或有趣味的事情上。一般作谓语;宾语;补语。

丹书白马

古代帝王赐给功臣享有世袭爵位和免罪等特权的证件时,宰白马歃其血,以示坚守誓约,后人称为“丹书白马”。

沁人心脾

沁:渗入;心脾:指人的心脏喻指内心。芳香凉爽的空气或饮料使人感到舒畅。多用于比喻文艺作品或乐曲清新、爽朗给人以美好的感受。用作褒义。一般作谓语、定语。

动人心弦

动人:感动人;心弦:指受感动而引起共鸣的思想感情。形容非常动人。一般作补语。

尽信书不如无书

〖解释〗泛指读书不要拘泥于书上或迷信书本。

临池学书

临:靠近,挨着。指刻苦练习书法。连动式;作谓语;指刻苦学习书法

妙趣横生

横生:层现迭出。美妙动人的意趣;时时迸发;处处充溢。形容人的谈吐、诗文等充满了意趣。用作褒义。一般作谓语、定语、补语。

百读不厌

厌:厌烦;厌倦。反复阅读也不感到厌倦。形容诗文含义精深;引人入胜;耐人寻味。用在喜爱读的书或文章方面。一般作谓语、定语。

小学学的谚语故事 第4篇

指鹿作马比喻有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同“指鹿为马”。下面一起来深度了解下这个成语。

【成语】指鹿作马

【读音】zhǐ lù zu mǎ

【释义】比喻有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同“指鹿为马”。

【出自】《三国志·魏志·鲍勋传》:“大军还洛阳,曜有罪,勋奏绌遣。而曜密表勋私解邕事。昭曰:‘勋指鹿作马,收付廷尉。’”

【近义词】颠倒黑白

【历史典故】

秦二世的时候,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里是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慌地说:“请陛下看清楚了,这的的确确是一匹千里好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看时机到了,转过身,用手指着众大臣们,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

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这个赵高搞什么名堂?是鹿是马这不是明摆着吗!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地轮流盯着每个人的时候,大臣们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是鹿而不是马。还有一些平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对皇上说,“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

事后,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

小学学的谚语故事 第5篇

囫囵吞枣

据说战国时期吴地有个自作聪明的人,做事总想别出心裁。一天,他听到一个人说吃梨对牙齿有好处,但对脾脏有害处;而吃枣对牙齿有坏处,却对脾脏有益处。这使他非常苦恼。因为他恰恰喜欢吃梨和枣这两种水果,怎么办呢?他绞尽脑汁,忽然高兴地说:“我倒想了一个好办法,即可以得到吃梨和枣的好处,又可以避免害处。那就是,当我吃梨的时候,我只用牙齿咀嚼,但不吞到肚子里去,这样对牙齿有好处,而且不会伤脾;吃枣子的时候,我不用牙齿咬,而是一口一个吞下去,这样就不会伤到牙齿,而且对脾有益。”这就是成语故事囫囵吞枣的意思。他的朋友听后,笑着对他说:“你吃梨只嚼不咽,倒还可以做到;但是,在吃枣时只咽不嚼,那恐怕办不到了。你那样把整个枣儿吞咽下去,肚子可要难受了!”说完,就笑弯了腰。

小学学的谚语故事 第6篇

风叩橄榄

乘风叩橄榄“乘风叩橄榄”,是流传于潮汕各地的俗语,也是潮汕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实事。作为俗语,它嘲弄那些乘机捞一把的不良现象或趁火打劫的不法行为。作为史实,它曾发生于盛产橄榄的`地方。“乘风”的“风”,指的是台风。“叩橄榄”则是偷盗的行为。橄榄,是潮汕的土特产。潮汕橄榄品种繁多,驰名海内外的名优橄榄,有潮澄饶交界一带的乌种橄榄、潮阳金玉芦塘的三棱橄榄和揭西凤湖橄榄等。由于橄榄用途广,价值高,历来果农喜欢种植它,“鼠贼仔”也蓄意偷窃它。澄海隆都南溪村有民谣:“南溪阿妈多,无好仔弟担阿妈去卖。”橄榄与“阿妈”音近似,“阿妈”即橄榄。而担阿妈去卖的仔弟,自然不是好仔弟。“无好仔弟”指的处那些愉“叩橄榄”的“鼠贼仔”。

当地人说,收获橄榄从来都是摘取,不是“叩”。“霜降,橄榄摘落瓮。”这农谚指明两点:一说收获橄榄季节是霜降;二说收获橄榄的方法是摘。摘取橄榄还要有相当的技术。一般是用1条竹藤制成的软性长梯,每梯格约1米,最长的梯有18格,即18米。操作人把梯倚于树冠边,顺梯爬上去后,用脚夹住梯格,手抓树枝,采摘橄榄,放进身后勾篮。摘取时最怕有风,更怕大风,因风吹树枝摇,操作人有危险,同时风吹树摇橄榄掉,掉下来的橄榄易损伤,不能久藏。只有“鼠贼仔”才“乘风叩橄榄”。因为台风到来,果园无人摘橄榄,“鼠贼仔”就乘此机会,用竹竿或石头偷“叩”橄榄。

这样,风刮加偷“叩”,橄榄落满地,“鼠贼仔”偷走一部分,还剩下很多,风后园主巡查也弄不清是被风吹落,还是被人偷叩。“鼠贼仔”自以为这是其得意之作。但时日久长,终被发觉。这“乘风叩橄榄”就成了广为流传的俗语。如今,人们对于那些层层加码的乱收费等不正之风,也比如为“乘风叩橄榄”。

小学学的谚语故事 第7篇

【注音】bì jūn sān shè

【典故】见“避君三舍”。

【释义】指退让和回避。一舍:三十里。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退让

【结构】补充式

【相近词】避君三舍、退避三舍

【相反词】针锋相对

【押韵词】又弱一个、除邪惩恶、不舍昼夜、暗中作乐、疾言厉色、当家立业、刚毅木讷、风旋电掣、经丘寻壑、穿宵连夜、......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以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退避三舍。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成语举例】但是笑声过后,越想越不是滋味,因为那个夕佳轩主总是不冷不热,避军三舍,实在令人恼火。 邢院生《叛女》十七

小学学的谚语故事 第8篇

【枕戈待旦】

枕着兵器等待天亮。形容时刻保持高度警惕。戈,古代的一种兵器。旦,天亮。

晋代刘琨年少时就有远大志向,性格奔放而富有才干,喜欢结交才能超过自己的人而又较爱张扬。

他和范阳的祖逖是好朋友,听到祖逖受任用北伐去收复失地,刘琨在给亲友的信里说:“我现在是枕着武器等待天明,时刻盼着去消灭来犯之敌,也时时担心祖逖会跃马扬鞭飞奔在我的前面啊!”

从他的信里,可以看到他的性格、志趣和期望。

(10)【与狐谋皮】

跟狐狸商量要剥下它的皮。比喻与所谋者利害根本对立,事情绝对办不成。

通常用作“与虎谋皮”。

周时有个人,喜欢皮袄,也喜欢美食。

他想要做一件华贵的皮袄,就去和狐狸商量要它的皮;他想为祭祀做一席羊、豕美馔,就去和羊商量要它的肉。

可是,他的话还没有说完,狐狸就成群结队地逃到墓群里去了;羊只就你呼我叫地躲到树林深处去了。

所以,这个人十年没有做成一件皮袄,五年没有摆成一桌酒席。

为什么呢?是这个人找狐狸、找羊商量的事做错了。

【游刃有余】

宰牛技术十分熟练,刀在牛的骨缝里自由移动碰不到一点阻碍。比喻做事熟练,解决问题轻松利落。游刃,运用刀子。余,余地。

有个厨师给文惠君宰牛。他的手所接触的地方,肩膀依靠的地方,脚踩踏的地方,膝盖抵压的地方,都哗哗有声。刀插进牛身,也嚯地一声响。这些声响无不合乎音律,合乎《桑林》舞曲的旋律,合乎《经首》乐章的节奏。

文惠君说:“啊!太美妙了,技术怎么会高明到这样的地步呢?”

厨师放下屠刀回答说:“小臣喜好的是摸透事物的规律,这远远超过技术了。起初,我宰牛的时候,眼里看见的没有不是浑然一体的全牛的;三年以后,就不再看到整个的牛了。现在,小臣凭心神来领悟而不必用眼睛看,省去五官的作用只将心神作用施展出来,就能依顺着牛的天生结构,劈开那自然的缝隙,循着那骨节的空窍,按照它本来具有的情况自如地运刀。经络、肌腱、连筋着骨的部位都不曾碰一下,何况大骨头呢!好厨师一年得换一把刀,因为他是用刀硬割;一般厨师一月得换一把刀,因为他是用刀硬砍。如今小臣的这把刀已经用了十九年了,宰杀的牛有好几千头了,可是刀刃就像从磨刀石上新磨出来的一样。牛身上那些骨节地方都有空隙,而刀刃却没有什么厚度,用没有什么厚度的刀刃插入那有空隙的地方,宽宽绰绰的,刀刃的运转一定是大有余地的。所以,我的刀用了十九年而刀刃还像刚从磨石上新磨出来的一样。虽说这样,每当碰上筋肉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它很难下刀,就总是惊恐地戒备起来,目光集中在一点,行动慢慢地缓下来,用刀非常轻,待嚯地一声那关键已经分解开了,像一堆泥土似地散落在地上。这时,我才提着刀子站在那里,向四周环顾,为完成这活儿悠然自得,心满意足,把刀擦拭干净收藏起来。”

文惠君说:“妙极了!我听了厨师的话,从中懂得了保养生命的诀窍了。”

小学学的谚语故事 第9篇

凿壁偷光

东晋葛洪《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释义:凿穿墙壁以借邻家的光亮。现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的人。

韦编三绝

西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

释义:韦:熟牛皮;韦编:古代用竹简写书,用熟牛皮绳把写书的竹简编联起来,就叫“韦编”;三:概数,指多次;绝:断。泛指勤奋读书,刻苦治学。

悬梁刺股

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北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卷三六三引《汉书》:“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

释义:因怕困倦影响学习,而把头发束起来吊在屋梁上,用锥子刺大腿。形容学习十分刻苦。

目不窥园

东汉·班固《汉书·董仲舒传》:“盖三年不窥园。”

释义:眼睛不看花园。形容专心致志。

囊萤映雪

囊萤:唐代房玄龄等《晋书·车胤传》记载,晋代车胤年少时家贫,苦学不倦,夏天以练囊装萤火虫数十,用来照明,夜以继日地读书。映雪:《孙氏世录》记载,晋代孙康,聪明而好学,家贫无油,冬天常映雪读书。

释义:用萤火虫照明读书,借着雪光读书。形容非常好学,抓住一切机会、利用一切条件刻苦学习。

勤能补拙

宋·黄庭坚《跛奚移文》:“持勤补拙,与巧者俦。”

释义:勤:勤奋;补:弥补;拙:愚笨,笨拙。只要勤奋就能弥补先天的不足。

闻鸡起舞

唐代房玄龄等《晋书·祖逖传》:“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释义: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练武。形容有志之士及时奋发努力。

焚膏继晷

唐·韩愈《进学解》:“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释义:膏:灯油;晷:日影。点燃油灯以接替日光照明。形容夜以继日地学习或工作。

废寝忘食

南朝齐·王融《曲水诗序》:“犹且具明废寝,昃晷忘餐。”

释义:寝:睡觉;餐:吃饭。顾不上睡觉,忘记吃饭。形容专心致志地干某一件事情,连吃饭、睡觉都顾不上了。

孜孜不倦

《尚书·君陈》:“惟日孜孜,无敢逸豫。”

释义:孜孜:勤勉,努力不懈。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铁杵磨成针

宋·祝穆《方舆胜览·眉州·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释义:杵:短棒。“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比喻只要有决心,肯下功夫,多难的事都能做成功。

夙兴夜寐

《诗经·卫风·氓》:“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释义:夙:早;兴:起来;寐:睡觉。早起晚睡。形容非常勤奋。

严于律己

宋·陈亮《谢曾察院启》:“严于律己,出而见之事功;心乎爱民,动必关夫治道。”

释义:律:约束。对自己约束得很严,即对自己要求严格。

自难易彼

《墨子·亲士》:“是故君子自难而易彼,众人自易而难彼。”自难:使自己为难,表明严于律己。易彼:使他人容易,说明宽以待人。

反躬自省

西汉·戴圣《礼记·乐记》:“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

释义:躬:自身;省:检查。回过头来检查自己。

按行自抑

唐·柳宗元《梦归赋》:“忽崩赛上下兮,聊按行以自抑。”

释义:按:克制。约束自己的行为。

反求诸己

《孟子·离娄上》:“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释义:求:寻找,追究;诸:“之于”的合音。回转过来追究一下自己的责任。

以身作则

《论语·子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释义:则:准则,表率。拿自身的实际行动给人作出榜样。

谦冲自牧

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释义:自牧:自我修养,克制。比喻谦虚谨慎,自我克制。

克己慎行

唐·韩愈《送齐皞下第序》:“故上之人行志择谊,坦乎其无忧于下也;下之人克己慎行,确乎其无惑于上也。”

释义:束自己,小心做事。

水滴石穿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一钱斩吏》:“吏曰:‘一钱何足道?乃杖我也!’乖崖援笔判曰:‘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释义:连续不断的水滴,时间长了能把石头滴穿。比喻只要坚持不懈,有恒心,事情总会成功。

坚持不懈

《清史稿·刘体重传》:“煦激励兵团,坚持不懈,贼穷蹙乞降,遂复濮州。”

释义:懈:松懈,懈怠。坚持到底,毫不松懈。

精卫填海

《山海经·北山经》:“炎帝之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释义:古代神话,比喻不畏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坚强意志,指锲而不舍的精神。

持之以恒

清·曾国藩《家训·喻纪泽》:“尔之短处,在言语欠钝讷,举止欠端重,看书不能深入,而作文不能峥嵘。若能从此三事上下一番苦工,进之以猛,持之以恒,不过一二年,自尔精进而不觉。”

释义:持:坚持;之:代词,指所要保持、坚持的东西;恒:恒心。指有恒心,长久地坚持下去。

愚公移山

《列子·汤问》记载:古代有一个北山愚公,年已九十。他门前有太行山、王屋两座大山阻碍出入,决心铲平大山。有个叫智叟的老头笑他愚蠢,他反驳道:“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他率领全家每天挖山不止,终于感动了上帝努力奋斗的成语,命夸娥氏二子把山背走。

释义:古代寓言故事,比喻以顽强的毅力和不怕困难、人定胜天的斗争精神去征服自然、改造世界。后用此形容做事有毅力,能够长期坚持。

驽马十驾

《荀子·劝学》:“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释义:驽马:不好的、劣质的马;驾:马拉车走一天为一架。劣马拉车走十天也可以达到骏马走一天的路程。比喻能力不是很强的人,只要坚持努力,就可以和能力强的人并驾齐驱。

细水长流

清·翟灏《通俗编·地理》引《遗教经》:“汝等常勤精进,譬如细水长流,则能穿石。”

释义:比喻做事一点一滴,持之以恒。

始终如一

《荀子·议兵》:“虑必先事而申之以敬,慎终如始,始终如一,夫是之谓大吉。”

释义:始:开始;终:结束;如:如同。自始至终都一样,形容能坚持,不间断。

稍纵即逝

宋·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振笔直遂,比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稍纵则逝矣。”

释义:纵:放;逝:过去,消失。稍微一放松就过去了。形容时间或机会极易失去。

日月如梭

宋·赵令畤《侯鲭录》卷二:“织乌,日也,往来如梭之织。”

释义:梭:织布时牵引纬线与经线交织的工具。太阳和月亮如同穿梭似地来去。形容时间过得很快。

光阴荏苒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七回:“玄德回新野之后,光阴荏苒,又是新春。”

释义:荏苒:渐渐过去。时光不知不觉地过去。

白驹过隙

《庄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释义:白驹:原指骏马,后比喻日影;隙:空隙。比喻时间过得很快,就像骏马在细小的缝隙前飞快地越过一样。

一寸光阴一寸金

唐·王贞白《白鹿洞二道》:“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释义:一寸光阴:指日影移动一寸,形容很短的时间。喻指时间极其宝贵,必须珍惜。

时不我待

清·秋瑾《赠蒋鹿珊先生言志且为他日成功之鸿爪也》:“事机一失应难再;时乎时乎不我待!”

释义:时:时间。待:等待。时间不能等待我们。指必须抓紧时间。

光阴似箭

唐·韦庄《关河道中》诗:“但见时光流似箭,岂知天道曲如弓。”

释义:形容时间过得快。

小学学的谚语故事 第10篇

1、黔驴技穷

过去贵州(黔)这个地方没有驴。有个多事的人用船运来了一头驴,运来后却没有什么用处,就把驴放到山脚下。

一只老虎看见了驴,以为这个躯体高大的家伙一定很神奇,就躲在树林里偷偷观察着,后来又悄悄走出来,小心翼翼地接近驴,不知道驴子的底细。

有一天,驴叫了一声,大虎大吃一惊,远远躲开,以为驴要咬自己了,非常恐惧。然而,老虎反复观察以后,觉得驴并没有什么特殊本领,而且越来越熟悉驴的叫声了。

老虎开始走到驴的前后,转来转去,还不敢上去攻击驴。以后,老虎慢慢逼近驴,越来越放肆,或者碰它一下,或者靠它一下,不断冒犯它。驴非常恼怒,就用蹄子去踢老虎。

老虎心里盘算着:“你的本事也不过如此罢了!”非常高兴。于是老虎腾空扑去,大吼一声,咬断了驴的喉管,啃完了驴的肉,才离去了。

唉!那驴的躯体高大,好像有德行;声音洪亮,好像有本事。假如不显出那有限的本事,老虎虽然凶猛,也会存有疑虑畏惧的心理,终究不敢攻击它。现在落得如此下场,不是很可悲吗?

2、按图索骥

伯乐是古代以善于相马出名的人物,著有《相马经》。

《相马经》上记载:良马的样子是高额映日、四蹄圆实。他的儿子就手拿《相马经》,出去寻找良马。

他儿子一出门,看见了一只癞蛤蟆,就对父亲说:“我找到了一匹良马,和《相马经》上说的大体相同,只是蹄子不圆实。”

伯乐了解儿子很蠢笨,只得转怒为笑说:“你找的这匹马喜欢跳,只是不能架车。”

3、好谀亡国

虢(guo)国的国君平日里只爱听好话,听不得反面的意见,在他的身边围满了只会阿谀奉承而不会治国的小人,直至有一天虢国终于亡国。那一群误国之臣也一个个作鸟兽散,没有一个人愿意顾及国君的,虢国的国君总算侥幸地跟着一个车夫逃了出来。

车夫驾着马车,载着虢国国君逃到荒郊野外,国君又渴又饿垂头丧气,车夫赶紧取过车上的食品袋,送上清酒、肉脯和干粮,让国君吃喝。国君感到奇怪,车夫哪来的这些食物呢?于是他在吃饱喝足后,便擦擦嘴问车夫:

“你从哪里弄来这些东西呢?”

车夫回答说:“我事先准备好的。”

国君又问:“你为什么会事先做好这些准备呢?”

车夫回答说:“我是专替大王您做的准备,以便在逃亡的路上好充饥、解渴呀。”

国君不高兴地又问:“你知道我会有逃亡的这一天吗?”

车夫回答说:“是的,我估计迟早会有这一天。”

国君生气了,不满地说:“既然这样,为什么过去不早点告诉我?”

车夫说:“您只喜欢听奉承的话。如果是提意见的话,哪怕再有道理您也不爱听。我要给您提意见,您一定听不进去,说不定还会把我处死。要是那样,您今天便会连一个跟随的人也没有,更不用说谁来给您吃的喝的了。”

国君听到这里,气愤至极,紫涨着脸指着车夫大声吼叫。

车夫见状,知道这个昏君真是无可救药,死到临头还不知悔改。于是连忙谢罪说:“大王息怒,是我说错了。”

两人都不说话,马车走了一程,国君又开口问道:“你说,我到底为什么会亡国而逃呢?”

车夫这次只好改口说:“是因为大王您太仁慈贤明了。”

国君很感兴趣地接着问:“为什么仁慈贤明的国君不能在家享受快乐,过安定的日子,却要逃亡在外呢?”

车夫说:“除了大王您是个贤明的人外,其他所有的国君都不是好人,他们嫉妒您,才造成您逃亡在外的。”

国君听了,心里舒服极了,一边坐靠在车前的横木上,一边美滋滋地自言自语说:“唉,难道贤明的君主就该如此受苦吗?”他头脑里一片昏昏沉沉,十分困乏地枕着车夫的腿睡着了。

这时,车夫总算是彻底看清了这个昏庸无能的虢国的国君,他觉得跟随这个人太不值得。于是车夫慢慢从国君头下抽出自己的腿,换一个石头给他枕上,然后离开国君,头也不回地走了。

最后,这位亡国之君死在了荒郊野外,被野兽吃掉了。

如果一个人只爱听奉承话,听不进批评意见,又一味执迷不悟,一意孤行,那后果将是十分可悲的。

4、曾子杀猪

一个晴朗的早晨,曾子的妻子梳洗完毕,换上一身干净整洁的蓝布新衣,准备去集市买一些东西。她出了家门没走多远,儿子就哭喊着从身后撵了上来,吵着闹着要跟着去。孩子不大,集市离家又远,带着他很不方便。因此曾子的妻子对儿子说:“你回去在家等着,我买了东西一会儿就回来。你不是爱吃酱汁烧的蹄子、猪肠炖的汤吗?我回来以后杀了猪就给你做。”这话倒也灵验。她儿子一听,立即安静下来,乖乖地望着妈妈一个人远去。

曾子的妻子从集市回来时,还没跨进家门就听见院子里捉猪的声音。她进门一看,原来是曾子正准备杀猪给儿子做好吃的东西。她急忙上前拦住丈大,说道:“家里只养了这几头猪,都是逢年过节时才杀的。你怎么拿我哄孩子的话当真呢?”曾子说:“在小孩面前是不能撒谎的。他们年幼无知,经常从父母那里学习知识,听取教诲。如果我们现在说一些欺骗他的话,等于是教他今后去欺骗别人。虽然做母亲的一时能哄得过孩子,但是过后他知道受了骗,就不会再相信妈妈的话。这样一来,你就很难再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了。”曾子的妻子觉得丈夫的话很有道理,于是心悦诚服地帮助曾子杀猪去毛、剔骨切肉。没过多久,曾子的妻子就为儿子做好了一顿丰盛的晚餐。

曾子用言行告诉人们,为了做好一件事,哪怕对孩子,也应言而有信,诚实无诈,身教重于言教。

一切做父母的人,都应该像曾子夫妇那样讲究诚信,用自己的行动做表率,去影响自己的子女和整个社会。

5、兰子献技

古代,人们将那些身怀绝技云游四方的人叫“兰子”。宋国有一个走江湖卖艺的兰子,凭着他所怀有的绝技求见宋王宋元君,以期得到宋元君的重用。宋元君接见了他,并让他当众表演技艺。

只见这个兰子用两根比身体长一倍的木棍绑在小腿上,边走边跑,同时手里还耍弄着7把宝剑。他一边用右手接连地向空中抛出宝剑,一边用左手准确无误地去接不断下落的剑。7把明晃晃的宝剑在他手上从左到右有条不紊地轮番而过,而空中则总有5把宝剑像一个轮回的光圈那样飘然飞舞。宋元君看了这令人眼花缭乱的绝技,非常吃惊,他连声喝彩道:“妙!妙!”旁边围观的人也无不拍手叫绝。宋元君十分开心,马上叫人赏赐给这个卖艺人金银玉帛。

不久,又有一个会耍“燕戏”的兰子,听说了宋元君赏赐耍剑艺人金银的事,便前去求见宋元君。这一回,宋元君却不但毫无兴趣,而且大怒说:“先前那个有绝技的人来求见我,正好碰上我心情好,虽然他的技艺毫无用处,但是我仍然赏了他金银玉帛。今天这个兰子一定是听说了那件事才来求我看他表演的。这不明明是为贪财而献技、希望向我讨赏的吗?这种人实在可气!”

于是宋元君命人把那个会“燕戏”的兰子抓了起来。宋元君本来打算杀了那个人,后来又觉得他并无什么大的罪过,只把他关了一个月就放了。

一个只凭自己的喜怒来决定人的价值的昏君,在处理国家大事上必定是没有原则的。如果凭一件偶然的事情,就以为他“识才”,那也是愚蠢的。

6、棘刺刻猴

燕王有收藏各种精巧玩物的嗜好。有时他为了追求一件新奇的东西,甚至不惜挥霍重金。“燕王好珍玩”的名声不胫而走。

有一天,一个卫国人到燕都求见燕王。他见到燕王后说:“我听说君王喜爱珍玩,所以特来为您在棘刺的顶尖上刻猕猴。”燕王一听非常高兴。虽然王宫内有金盘银盏、牙雕玉器、钻石珠宝、古玩真迹,可是从来还没有听说过棘刺上可以刻猕猴。因此,燕王当即赐给那卫人享用30方里的俸禄。随后,燕王对那卫人说:“我想马上看一看你在棘刺上刻的猴。”那卫人说:“棘刺上的猕猴不是一件凡物,有诚心的人才能看得见。如果君王在半年内不入后宫、不饮酒食肉,并且赶上一个雨过日出的天气,抢在阴晴转换的那一瞬间去看刻有猕猴的棘刺,届时您将如愿以偿。”

不能马上看到棘刺上刻的猕猴,燕王只好拿俸禄先养着那个卫人,等待有了机会再说。

郑国台下地方有个铁匠听说了这件事以后,觉得其中有诈,于是去给燕王出了一个主意。这匠人对燕王说:“在竹、木上雕刻东西,需要有锋利的刻刀。被雕刻的物体一定要容得下刻刀的锋刃。我是一个打制刀斧的匠人,据我所知,棘刺的顶尖与一个技艺精湛的匠人专心制作的刻刀锋刃相比,其锐利程序有过之而无不及。既然棘刺的顶尖连刻刀的锋刃都容不下,那怎样进行雕刻呢?如果那卫人真有鬼斧神工,必定有一把绝妙的刻刀。君王用不着等上半年,只要现在看一下他的刻刀,立即就可知道用这把刀能否刻出比针尖还小的猕猴。”燕王一听,拍手说道:“这主意甚好!”

燕王把那卫人召来问道:“你在棘刺上刻猴用的是什么工具?”卫人说:“用的是刻刀。”燕王说:“我一时看不到你刻的小猴,想先看一看你的刻刀。”卫人说:“请君王稍等一下,我到住处取来便是。”燕王和在场的人等了约一个时辰,还不见那卫人回来。燕王派侍者去找。侍者回来后说道:“那人已不知去向了。”

这两件事中的虚伪,在实际验证之前即被一个铁匠用推理方法迅速戳穿,从而显示了劳动者的智慧;也嘲讽了封建统治者的无知无能。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正确的推理方法跟实践活动一样,是我们认识世界的重要法宝。

7、南辕北辙

从前有一个人,从魏国到楚国去。他带上很多的盘缠,雇了上好的车,驾上骏马,请了驾车技术精湛的车夫,就上路了。楚国在魏国的南面,可这个人不问青红皂白让驾车人赶着马车一直向北走去。

路上有人问他的车是要往哪儿去,他大声回答说:“去楚国!”路人告诉他说:“到楚国去应往南方走,你这是在往北走,方向不对。”那人满不在乎地说:“没关系,我的马快着呢!”路人替他着急,拉住他的马,阻止他说:“方向错了,你的马再快,也到不了楚国呀!”那人依然毫不醒悟地说:“不打紧,我带的路费多着呢!”路人极力劝阻他说:“虽说你路费多,可是你走的不是那个方向,你路费多也只能白花呀!”那个一心只想着要到楚国去的人有些不耐烦地说:“这有什么难的,我的车夫赶车的本领高着呢!”路人无奈,只好松开了拉住车把子的手,眼睁睁看着那个盲目上路的魏人走了。

那个魏国人,不听别人的指点劝告,仗着自己的马快、钱多、车夫好等优越条件,朝着相反方向一意孤行。那么,他条件越好,他就只会离要去的地方越远,因为他的大方向错了。

寓言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首先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8、郑人买履

郑国有一个人,眼看着自己脚上的鞋子从鞋帮到鞋底都已破旧,于是准备到集市上去买一双新的。

这个人去集市之前,在家先用一根小绳量好了自己脚的长短尺寸,随手将小绳放在座位上,起身就出门了。

一路上,他紧走慢走,走了一二十里地才来到集市。集市上热闹极了,人群熙熙攘攘,各种各样的小商品摆满了柜台。这个郑国人径直走到鞋铺前,里面有各式各样的鞋子。郑国人让掌柜的拿了几双鞋,他左挑右选,最后选中了一双自己觉得满意的鞋子。他正准备掏出小绳,用事先量好的尺码来比一比新鞋的大小,忽然想起小绳被搁在家里忘记带来。于是他放下鞋子赶紧回家去。他急急忙忙地返回家中,拿了小绳又急急忙忙赶往集市。尽管他快跑慢跑,还是花了差不多两个时辰。等他到了集市,太阳快下山了。集市上的小贩都收了摊,大多数店铺已经关门。他来到鞋铺,鞋铺也打烊了。他鞋没买成,低头瞧瞧自己脚上,原先那个鞋窟窿现在更大了。他十分沮丧。

有几个人围过来,知道情况后问他:“买鞋时为什么不用你的脚去穿一下,试试鞋的大小呢?”他回答说:“那可不成,量的尺码才可靠,我的脚是不可靠的。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这个人的`脑瓜子真像榆木疙瘩一样死板。而那些不尊重客观实际,自以为是的人不也像这个揣着鞋尺码去替自己买鞋的人一样愚蠢可笑吗?

9、夫妻妒影

有一对夫妇,他们的心胸很狭窄,总爱为一点小事争吵不休。有一天,妻子做了几样好菜,想到如果再来点酒助兴就更好了。于是她就拿瓢到酒缸里去取酒。

妻子探头朝缸里一看,瞧见了酒中倒映着的自己的影子。她也没细看,一见缸中有个女人,以为是丈夫对自己不忠,偷着把女人带回家来藏在缸里,嫉妒和愤怒一下子冲昏了她的头脑,她联想都没想就大声喊起来:“喂,你这个混蛋死鬼,竟然敢瞒着我偷偷把别人的女人藏在缸里面。你快过来看看,看你还有什么话说?”

丈夫听了糊里糊涂的,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赶紧跑过来往缸里瞧,看见的是自己的影子。他一见是个男人,也不由分说地骂起来:“你这个坏婆娘,明明是你领了别的男人回家,暗地里把他藏在酒缸里面,反而诬陷我,你到底安的是什么心眼!”

“好哇,你还有理了!”妻子又探头往缸里看,见还是先前的那个女人,以为是丈夫故意戏弄她,不由勃然大怒,指着丈夫说:“你以为我是什么人,是任凭你哄骗的吗?你,你太对不起我了……”妻子越骂越气,举起手中的水瓢就向丈夫扔过去。

丈夫侧身一闪躲开了,见妻子不仅无理取闹还打自己,也不甘示弱,于是还了妻子一个耳光。这下可不得了,两人打成一团,又扯又咬,简直闹得不可开交。

最后闹到了官府,官老爷听完夫妻二人的话,心里顿时明白了大半,就吩咐手下把缸打破。一个侍卫抡起大锤,一锤下去,葡萄酒从被砸破的大洞汩汩流了出来。不一会儿,葡萄酒流光了,缸里也就没有人影了。

夫妻二人这才明白他们嫉妒的只不过是自己的影子而已,心中很是羞惭,于是就互相道歉,重又和好如初了。

这对夫妻见到自己的影子时,毫不思考分析就被嫉妒冲昏了头脑了,伤了和气。我们遇到怀疑的事,不要过早下结论,要客观、理智地去分析,才能够了解真相。

10、邯郸学步

战国时候,燕国有个青年人,他听说赵国都城邯郸的人特别有风度,他们走起路来,不紧不慢,又潇洒又优雅,那姿势特别好看。于是这位燕国青年决定要去赵国学邯郸人走路的姿势。他不顾家人的反对,带上盘缠,跋涉千里,专程赶到邯郸一心要学邯郸人走路的样子。

他来到大街上,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看得他都发了呆,不知该怎样迈开步子。这时,迎面走来一个人,年龄和这位燕国青年相仿,那走路的样子实在令人羡慕。于是等那人走过,燕国青年便跟在他后面摹仿,那人迈左脚,燕国青年也迈左脚,那人迈右脚,燕国青年也迈右脚,稍一不留心,他就搞乱了左右,搞得他十分紧张,哪还顾得了什么姿势。眼看那人越走越远,燕国青年渐渐跟不上了,他只好又回到原地。接着他又盯住了一个年纪稍大的人,他又跟在别人身后一步一趋地学走路,引得街上的人都停下脚步观看,有的人还捂着嘴笑。几天下来,他累得腰酸腿疼,但学去学来总是学不像。

燕国青年心想,学不好的原因肯定是自己原来走惯了的老姿势和步法,于是,他下决心丢掉自己原来的习惯走法,从头开始学习走路,一定要把邯郸人的步法学到手。

可是,一连过了好几个月,燕国青年越学越差劲,不仅连邯郸人的走法没学会,而且还把自己原来是怎么走路的也全忘了。眼看带来的盘缠已经花光,自己一无所获,他十分沮丧,于是只好回家了。可是他又忘了自己原来是怎样走路的,竟然迈不开步子了。无奈,燕国青年只好在地上爬着回去,那样子好不狼狈。

看起来,生搬硬套的学习方法是不可取的,不但没学到别人的,反而连自己原有的也给丢了,真是大可不必。

[关于谚语故事的成语集锦]

小学学的谚语故事 第11篇

【玩物丧志】

沉湎于所玩赏的事物,消磨了积极进取的志气。

周武王攻灭商朝后,打通了和四方各个民族的来往。

西戎族来献给他一只獒,武王很喜欢。

太保担心武王溺于玩乐,就写作了一篇题为《旅獒》的文章。在文章中,太保写道:“啊!圣明的君主重视修养德性,四方的民族都来归顺。远友近邻竞献异玩奇珍,请将这些东西只做日常使用。且不可奢费耳目身心,万物的安摆都要把正分寸。欺辱和捉弄人是丧失道德,迷醉于玩好的东西将把志气耗尽。思想的追求要专注于大道,君主的言语要传达大道的声音。万勿使无益之事妨害正事,天下的功业才能建成;万勿偏宠稀奇古怪而轻贱温饱日用,百姓的富足才有保证!”

(15)【刮目相待】

去掉旧的看法,用新眼光看待人。刮目,擦拭眼睛。

当年,吴王孙权曾经对手下的将领吕蒙和蒋钦说:“现在你们都当权掌管政事了,应当学习知识提高自己。”

吕蒙说:“在军队里常常苦于繁多的事务,怕是不允许再读书了!”

孙权说:“我哪里是想让你们精研经书去当博士啊?但是应当要求你们粗学粗知一些基本知识和经验。你说你们事多,能多过我吗?我年少的时候,遍读了《诗》《书》《礼记》《左传》《国语》,只有《易》没读过。到统管国家的事务以后,深深思考领悟《诗》《书》《春秋》三史、诸子百家和各类兵书,自己觉得有很大益处。像你们两人,悟性很好,学必有得,为什么不好好学起来呢?应当先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和三史。孔子说:‘即使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地去左思右想,也没有什么益处,还不如去学习。’光武帝统帅军队而手不释卷,曹孟德也自己说老了更加爱学习了,你们为什么不自我勉励呢?”

吕蒙于是开始学习起来,而且心志专一,不知疲倦。他所览读的书籍,连一些老文人都比不过。继任周瑜职务的鲁肃,曾一直看不起吕蒙,后来看到吕蒙的变化,很快改变了态度,他拍着吕蒙的背说:“我一直以为老弟你只会打仗,现在看来,你学识精通广博,已经不是当年那个东吴地区的阿蒙了!”吕蒙说:“士人分别三天,就应当用新眼光来看啊!”

(16)【两袖清风】

衣袖中没有暗拿任何进贡的财物。形容为官清廉。

明代着名的民族英雄于谦,曾经担任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作为地方最高长官,他前后在任十九年,遍巡州县,考官访民,兴利除弊,发展生产,政绩优异,而且自奉简朴,不结私交。)他回京城的时候,总是不带一件礼物。

人们传颂着他的一首诗: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绢帕、蘑菇和线香这些土特产,本是这些地方老百姓过日子用的东西,现在却因为一级一级向上进贡而成了地方和百姓被搜刮的祸殃。自己偏偏这些东西什么也不拿,就带两袖清风进京去朝见天子,免得民间也怨怒、议论!)(后来他被奸邪权贵陷害抄家时,“家无余赀,萧然仅书籍耳”。)

小学学的谚语故事 第12篇

1. 专心致志

古时候有个围棋高手,名叫秋,人们称他弈秋。他有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好学,棋艺提高很快;另一个虽然也天天听课,但很不专心。他看着老师,心里却想着天上有没有大雁飞来,老师的话一句也没听进去,棋艺自然也没有丝毫提高。

[注释]致:尽,极。志:志趣,心意。

[提示]指用心专一,注意力不分散。

2. 哄堂大笑

宋朝时候,有个叫冯相的官员。有一天,他穿着一双新靴子走进办公的衙门。一个同僚问他:“您买这双新靴子花了多少钱?”他抬起一只脚说:“九百。”那个同僚惊奇地说:“怎么我这双靴子花了一千八百呢?”冯相又抬起另一只脚说:“这只也是九百。”满屋的人都大笑起来。

[提示]形容屋子里的人同时都大笑起来。

3. 双管齐下

唐朝有一位著名的画家名叫张璪,他擅长画山水、松石,特别是画松树尤其叫人称绝。张璪作画的时候,有与众不同的地方,能左右手各握一管笔,可以同时在纸上作画。一管笔画苍翠的松枝,另一管笔画枯干虬枝,画出的松树惟妙惟肖,谁看了他的画都感到惊奇,人们都说他是神笔。张璪还有两个画画的绝招:一是用无笔头的秃笔绘画;二是用手指画画。他拿一块白绢,用手指蘸上颜料,左抹右涂,一会儿就作成一幅山水树木的作品。

[注释]管:指笔。

[提示]比喻两件事情同时进行。

4. 栩栩如生

我国古代哲学家庄子在自己著作中曾经写出了这样一个故事:“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忘与!”意思是说,庄周做了一场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美丽的蝴蝶,比真的蝴蝶还美,活灵活现,在空中翩翩起舞。他觉得非常快活得意,简直忘记了世界还有庄周这么一个人。襄王听了庄辛的话,感到十分振奋,封他为阳陵君,采用了他的计谋,收复了不少失地。

[注释]栩栩:活泼生动的样子。

[提示]形容文学、艺术作品对人和其他生物的形象,表现得非常逼真,好像活的一样。

5. 胸有成竹

宋朝有个著名的画家叫文与可,特别擅长画竹子,他画的竹子栩栩如生。为了画好竹子,他在自己房前屋后种了许多竹子,一年四季,他都在仔细观察竹子的形态和变化。所以每次要画竹子时,他的胸中就已经有了十分生动、逼真的竹子形象了。

[注释]成:现成。

[提示]比喻在做某事之前,已有了充分的准备和把握。也作“成竹在胸”。

6. 熟能生巧

宋朝时,有个人叫陈尧咨,他一箭射断了一根细树枝。正在自鸣得意时,旁边一个卖油的老翁把一枚铜币放在油葫芦口上,舀了一勺油从高高的地方倒下来,油从铜币的小孔里穿过,流进油葫芦里去了。陈尧咨非常惊奇,老翁说:“不过是熟能生巧而已。”

[提示]指做事情熟练了,就会掌握窍门。

7. 水滴石穿

从前,有个廉洁的县官,他审问一个拿了公家一枚铜钱的仓库管理人。那人说:“不就是一枚铜钱吗?”他提笔写下一行批语:“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意思就是说,一天偷一枚铜钱,一千日就是一千枚;天天用绳锯木头,木头也会断;水珠天天滴在石头上,石头也会被滴穿。

[提示]比喻虽然力量小,只要坚持做下去,就能做出很难办到的事来。也作“滴水穿石”。

8. 百发百中

从前,楚国有一个名叫养由基的人,是一个射箭能手,他距离柳树一百步放箭射击,每箭都射中柳叶的中心,百发百中,左右看的人都说射得很好。

[注释]发:射箭。

[提示]形容射箭或射击技术非常高明。

9. 无价之宝

战国中期,魏国有一个农民在地里耕作时,得到一块一尺见方的玉。他把玉献给魏王。魏王叫老玉工鉴定,老玉工说:“恭喜大王得到了一块罕见的宝玉。”魏王问:“这块玉值多少钱?”老玉工说:“有钱也买不到,用五座城池的代价,也只能看一下而已。”魏王大喜,重赏了献玉的人。

[提示]指极其稀有的珍贵物品。

10. 画龙点睛

南北朝有个画家叫张僧繇。传说他在一所佛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龙,都没画眼睛。大家问他:“为什么?”他回答:“有了眼睛,龙会飞走的。”人们以为他说大话。他只好为两条龙画上眼睛。立时雷电破壁,两条龙腾空而去,墙上只剩下没有眼睛的两条龙。

[提示]比喻作文或讲话时,加上一两句关键的话会使内容更精辟有力。

11. 画蛇添足

战国时,楚国一座寺庙的主人,送给看守庙宇的几个人一壶酒。人多酒少,不够喝。有人提议,谁先画完一条蛇,这壶酒就归谁。大家赞同,画了起来。一人先画好了,看别人还在画,他又给蛇画了四只脚。这时,另一个人也画好了,那人说:“没有脚,你画的不是蛇。”说完就把酒喝了。

[注释]足:脚。

[提示]比喻多此一举,做了多余的事反而把事情弄坏。

12. 事半功倍

战国中期,战乱频频,民不聊生。孟子对学生说:“当年周文王施行仁政,仅以方圆一百里为基础,步步为营,就打败了商纣王,拯救了百姓。如果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也能这样做,只要付出一半的代价,就能结束战乱统一全国。”

[提示]比喻费力小,收效大。与“事倍功半”意思相反。

13. 千载难逢

唐朝时,韩愈因为反对将佛祖释加牟尼的遗骨供奉在皇宫中,被贬了官职。后来,他向唐宪宗上了奏章,建议在东岳泰山举行祭天大典,还请求皇上让他参加这个仪式,说这是千年也遇不到的盛事。宪宗对他的奏章很满意,让他担任了吏部侍郎的重要官职。

[注释]载:年。

[提示]形容机会难得与可贵。

14. 拔苗助长

春秋时,有个急性子农夫,他插下秧苗后,好几天也不见秧苗长高,心里着急,就把自己田里的秧苗挨个都拔高了一些。他累得筋疲力尽,回到家里,得意地对儿子说:“我干了一天,总算帮助秧苗长高了一些。”儿子连忙跑到田边去看,只见秧苗全都被太阳晒得枯死了。

[提示]比喻不顾事物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

15. 得过且过

传说,五台山上曾经有一种动物叫寒号鸟。夏天,它们总是得意地叫道:“我多么漂亮!”它们从不筑巢垒窝,只知道玩乐。到了冬天,晚上躲进石缝里被冻得发抖,白天出了太阳,它们又自我安慰地叫道:“得过且过,得过且过!”

[注释]且:暂且,不作长远打算。

[提示]形容工作马虎、敷衍了事,过一天算一天。

小学学的谚语故事 第13篇

在欧洲有一座古堡,叫做猫头鹰岩。自古以来,在古堡中就住着一个小幽灵。

他是那种心地善良的夜间小幽灵,从来不伤害人,除非人惹恼了他。

白天,他睡在一个笨重的钉上了铁皮的橡木箱子里。箱子就放在古堡的阁楼上,藏在一个粗烟囱后面,没人知道它属于一个小幽灵。

在古堡山的山脚下有一个小城,名叫猫头鹰市。夜里,每当市政厅的大钟在午夜敲响时,小幽灵就醒来了。正好在大钟敲第十二下时,他就睁开眼晴,伸伸胳臂,伸伸腿。接着,他在当作枕头用的旧书信和旧文件里翻寻,取出一个有十三把钥匙的钥匙串,总是把它带在身上。然后,小幽灵把钥匙串朝箱子盖摇一摇——箱子盖就马上自动打开了。

现在,小幽灵可以从箱子里出来了。每次出来时,他的头都会碰到许多蜘蛛网,因为在阁楼里这个偏僻的角落,多年来一直没有人光顾,已经结满了蜘蛛网,到处都是灰尘。就连蜘蛛网上也落满了灰尘。只要头一碰到,灰尘就会像一阵雨似的落下来。

“啊嚏!”

小幽灵每次从箱子里出来时都要打喷嚏,因为头一碰到蜘蛛网,灰尘就会落到鼻子里。他抖动了几下,让自己真正清醒过来。然后,他从烟囱后面飘然而出,开始了半夜的巡视。

他像所有的幽灵一样,根本就没有体重。他轻盈得就像一缕烟雾。幸好,他总是带着那串有十三把钥匙的钥匙串巡视!否则,就连最轻柔的风都足以把他卷走。

不过,这并不是小幽灵身上始终带着钥匙串的惟一原因。他带着钥匙串也是为了在空中穿行时让横在路上的所有门户都立刻打开!它们会自动打开,不管是闩上的还是锁上的,也不管是关好的还是虚掩的,全都一样。此外,箱子盖和拒子门、五斗橱和旅行箱,甚至连炉子盖和抽屉、小天窗、地窖窗和捕鼠器,也都一样。

只要将钥匙串摇一摇,它们就自动打开了;再摇一摇,它们又自动关上了。

小学学的谚语故事 第14篇

千里送鹅毛

唐朝贞观年间,西域回纥国是大唐的藩国,一次,回纥国为了表示对大唐的友好,便派使者缅伯高带了一批奇珍异宝前去拜见唐王。在这批贡物中,最珍贵的要数一只罕见的珍禽——白天鹅。

缅伯高最担心的也是这只白天鹅,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可怎么向国王交待呢?所以,一路上,他亲自喂水喂食,一点也不敢怠慢。

这天,缅伯高来到沔阳河边,忽然觉得应该停下来给白天鹅洗个澡,就小心翼翼地将天鹅放入水中。谁知白天鹅合颈一扇翅膀,“扑喇喇”一声飞上了天!缅伯高向前一扑,只拔下几根羽毛,却没能抓住白天鹅,眼睁睁看着它飞得无影无踪。

一时间,缅伯高急得顿足捶胸,号啕大哭。随从们劝他说:“已经飞走了,哭也没有用,还是想想补救的方法吧。”接下来,缅伯高脑子里来来回回地想着一个问题:“怎么办?进贡吗?拿什么去见唐太宗呢?回去吗?又怎敢去见回纥国王呢!”思前想后,缅伯高决定继续东行,他拿出一块洁白的绸子,小心翼翼地把鹅毛包好,又在绸子上题了一首诗:“天鹅贡唐朝,山重路更遥。沔阳河失宝,回纥情难抛。上奉唐天子,请罪缅伯高。物轻人意重,千里送鹅毛!”

缅伯高带着珠宝和鹅毛,披星戴月,不辞劳苦,来到了长安。唐太宗接见了缅伯高,缅伯高献上礼物。唐太宗见是一个精致的绸缎小包,便令人打开,一看是几根鹅毛和一首小诗。唐太宗看了那首诗,又听了缅伯高的诉说,非但没有怪罪他,反而觉得缅伯高忠诚老实,不辱使命,于是,重重地赏赐了他。

从此,“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的故事广为流传开来。

【三顾茅庐】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三国时着名谋土)和司马徽(三国时着名谋士)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现今湖北襄阳县)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来帮助他替国家做事。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看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地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敦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诸葛亮在着名的“出师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之句。于是后世人见有人为请他所敬仰的人出来帮助自己做事,而一连几次亲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时候,就引用这句话来形容敦请人的渴望和诚恳的心情。也就是不耻下问,虚心求才的意思。

小学学的谚语故事 第15篇

寓言故事成语:引狼入室

有个牧羊人在山谷里放羊。他看见远远地有只狼跟着,就时刻提防着。几个月过去了,狼只是远远地跟着,并没有靠近羊群,更没有伤害一只羊。牧羊人渐渐地对狼放松了戒心。后来,牧羊人觉得狼跟在羊群后面有好处,不用再提防别的野兽了。再后来,他索性把狼当成了牧羊狗,叫它看管羊群。牧羊人见狼把羊管得很好,心里想,人们都说狼最坏,我看不见得……

有一天,牧羊人有事要进城去,就把羊群托狼看管,狼答应了。狼估计牧羊人已经进城了,就冲着山林中大声嚎叫了几声。它的嚎叫声引来了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狼。那群羊全被狼吃掉了。

牧羊人不了解狼的本性,才被狼的伪善欺骗了。成语“引狼入室”比喻把坏人引进内部。

寓言故事成语:狼狈为奸

传说从前有一只狼和一只狈一起来到牧民的.羊圈外面准备偷羊吃,羊圈很高,它们跳不过去,于是想出一个办法,由狼站在狈的脖子上,狼用前脚去抓羊。这样狼伸出前爪狠狠地抓住一只羊拖出羊圈与狈一起享用美餐一顿。

寓言故事成语:狼子野心

春秋时期,楚国若敖家族子文、子良兄弟均做了官。司马子良生了一个很凶猛的儿子斗越椒,令尹子文不喜欢这个侄子,认为他有狼子野心。后来斗越椒做了司马,他杀死堂兄子扬,继任令尹,暗中扩军反叛,被楚王打败,灭了若敖全族。

小学学的谚语故事 第16篇

【掩耳盗铃】

春秋时侯,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氏。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已家去。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大锤,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种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他越听越害怕,不同自由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住就听不进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故事出自《吕氏春秋·自知》“掩耳盗钟”被说成“掩耳盗铃”,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

【助桀为虐】

帮助暴君桀(jié)做残暴的事。比喻帮助坏人做坏事。桀,夏朝末年的一个暴君。也作“助纣(zhòu)为虐”,纣,商朝末年的一个暴君。虐,残暴。

秦朝末年,刘邦击破秦兵,攻入咸阳。

他进入秦宫,只见宫室、帷帐、名犬、良马、珍宝、美女数不胜数,就想留下来住在那里。

从起兵就跟着刘邦的樊哙,劝他住到宫外去。刘邦不听。

于是,刘邦的谋士张良劝道:“因为秦皇荒淫无道,您率众反抗他,才能到这儿来。要为天下人推翻酷虐害民的暴君,应该以俭朴为本。现在咱们刚入秦,如果就要安享秦皇吃喝玩乐的这些东西,这就像人们所说的帮着恶人夏桀干恶事了!而且谚语说得好,‘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希望您能听取樊哙的谏言。”

于是,刘邦领兵回到了霸上。

小学学的谚语故事 第17篇

用一把锋利的刀切这个烂摊子

故事:1482年7月23日,刚满24岁的吴东升(音译)打算在街上买两斤大白菜。突然,我看到一个拥挤的地方。他看见人群中有一枚戒指。因此,他用轻巧的技巧飞过人们的头顶,降落在挑战竞技场的前方。

原来,台上站着一个美丽的女孩,而台上站着一个手臂粗壮的男人。他们每个人都有一个用麻绳系着的复杂的结。粗略地看一下并不奇怪。仔细看看是很好的。至少有90个关于这个大结的总结。小女孩和大个子男人开始比赛,看谁先解开绳结。吴东升明白这不是武术和文化的比赛。这是乔和琦的比赛!

不到五分钟,女孩就解开了所有的'结。但这位中年男子只解开了30多个结。于是女孩对男人说:“对不起,我失败了。”那个中年人只好绝望地走出了竞技场。后来,姑娘对大家说:“现在只剩两个结了。如果他们失败了,这一天就结束了!”

吴东升想了很久:这个小女孩有一双水灵灵的眼睛,五官端正,皮肤白皙细嫩,身材苗条。吴东升又想:我该结婚了,我妈还没见过我女朋友呢!所以他飞到挑战竞技场。

掌声雷动。当吴东升上场时,他问道:“有什么规则吗?”听了规则后,吴东生和小女孩的比赛正式开始了。吴东升拿出匕首,割断了绳结。所以我赢了比赛。

说明:果断,采取果断有效的措施,迅速解决复杂问题。

发生在一个雨天。

我记得那个时候,我在一个大班。一天,我和妈妈带着一把伞从市场回来。我们穿过小巷,小巷里坑坑洼洼。如果你不注意你的脚,你的裤腿会被溅起的水弄脏。

小学学的谚语故事 第18篇

书名:谚语故事

出版者:鲁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年月:二零零四年七月

内容提要:

东汉末年,关羽在桃园闲游时,突然看见门外有个身材魁伟的`汉子经过,于是关羽便向前与那位汉子打招呼,后来得知眼前的汉子是个武夫,叫张飞。张飞向关羽说:“只要有酒喝,要我做什么都行。”于是,关羽就派人拿酒来,喝了不久后,两人都有了醉意。关羽便问:“飞兄!你能将一根稻草,掷到河对岸吗?”于是张飞拿起一根稻草掷向对岸,结果稻草还没到对岸时,又被风吹回来,关羽见了,便拿了一大把稻草丢过河了。关羽又问张飞:”你能一拳打死地上的蚂蚁吗?”张飞便对蚂蚁连打好几拳,但因地上凹凸不平,蚂蚁并没有被打死。关羽大笑说:“飞兄,你用拳头打不死蚂蚁,而我只要用一根手指头,就能取蚂蚁的性命了!”说完,便往蚂蚁身上一抹,那只蚂蚁立刻便被抹糊了。张飞心中十分佩服关羽,不久又约了刘备,三个人就在桃园成了结拜兄弟。

心得报告:

我觉得张飞如果能把智慧运用在行动上就好了,像关羽,做事前,会先动脑筋想办法后再去执行,故事中使我学到,遇到困难时,要动脑以智慧解决,不可用力气来解决,不然只会把事情搞砸了。

小学学的谚语故事 第19篇

【释义】:

“出尔反尔”这则成语的原意是你怎样对别人,别人也怎样对你。现用来形容一个人言行前后矛盾,反复无常。“尔”指你,“反”同返。

【出处】:

这个成语来源于《孟子?梁惠王下》: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故事】:

战国时,有一年邹国与鲁国发生了战争。邹国吃败仗,死伤了不少将士。邹穆公很不高兴,问孟子道:“在这次战争中,我手下的官吏被杀死了三十三个,可是老百姓却没有一个为他们去拼命的,他们眼看长官被杀,而不去营救,可恨得很。要是杀了这些人吧,他们人太多,杀也杀不完;要是不杀吧,却又十分可恨。您说该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回答说:“记得有一年闹灾荒,年老体弱的百姓饿死在山沟荒野之中,壮年人外出逃荒的有千人之多,而大王的粮仓还是满满的,国库也很充足,管钱粮的官员并不把这严重的灾情报告给您。他们高高在上,不关心百姓的疾苦,而且残害百姓。”

孟子在回顾了这辛酸的往事后,接着又说:“您记得孔子的弟子曾子说过的话吗?他说,要警惕呀!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如何对待你。如今百姓有了一个报复的机会,就要用同样的手段来对待那些长官了。”孟子最后告诉邹穆公说:“所以,大王不要去责怪他们、惩罚他们。如果实行仁政,您的百姓就会爱护他们的长官,并且愿意为他们献出生命。”

【用法】:

茅盾《霜叶红似二月花》五:“我们可要讲究亲疏,着重情谊,辨明恩仇,不能那么出尔反尔,此一时,彼一时。”

2、成语:成语(拼音:chéngyǔ,英文:idiom)是汉语词汇中定型的词。成语,众人皆说,成之于语,故成语。成语多为四字,亦有三字,五字甚至七字以上。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有些成语本就是一个微型的句子。成语又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成语是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古代汉语词汇中特有的一种长期相沿用的固定短语,来自于古代经典或著作、历史故事和人们的口头故事。成语的意思精辟,往往隐含于字面意义之中,不是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它结构紧密,一般不能任意变动词序,抽换或增减其中的成分。其形式以四字居多,也有一些三字和多字的,大多由四字组成。简单的说,成语就是,说出来大家都知道,可以引经据典,有明确出处和典故,并且使用程度相当高的用语。

3、出尔反尔:出尔反尔,汉语成语,拼音是chūěrfǎněr,原指你怎样对付人家,人家就会怎样对待你。现多指自己说了或做了后,后来又反悔。比喻言行自相矛盾,反复无常,说话不算数。出自《孟子·梁惠王下》。【近义词】反复无常、翻云覆雨、朝令夕改、自食其言【反义词】说一不二、言行一致、一言为定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用于责备反复无常的`人。示例倘若不肯,也只好由他,我们不能做~的事。◎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九回邹国与鲁国交战。邹穆公对孟子说:“我的官吏死了三十三个,百姓却没有一个为他们而牺牲的。杀他们吧,杀不了那么多;不杀他们吧,又实在恨他们眼睁睁地看着长官被杀而不去营救。到底怎么办才好呢?”孟子回答说:“灾荒年岁,您的老百姓,年老体弱的弃尸于山沟,年轻力壮的四处逃荒,差不多有上千人吧;而您的粮仓里堆满粮食,货库里装满财宝,官吏们却从来不向您报告老百姓的情况,这是他们不关心老百姓并且还残害老百姓的表现。曾子说:‘小心啊,小心啊!你...

4、知识:知识是符合文明方向的,人类对物质世界以及精神世界探索的结果总和。知识,至今也没有一个统一而明确的界定。但知识的价值判断标准在于实用性,以能否让人类创造新物质,得到力量和权力等等为考量。知识的概念是哲学认识论领域最为重要的一个概念,有一个经典的定义来自于柏拉图:一条陈述能称得上是知识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它一定是被验证过的,正确的,而且是被人们相信的。这也是科学与非科学的区分标准。由此看来,知识属于文化,而文化是感性与知识上的升华,这就是知识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有关于知识的悖论是:知识如果不能改变行为,就没有用处;但是知识一旦改变了行为,知识本身就立刻失去意义——《未来简史》。知识也是人类在实践中认识客观世界(包括人类自身)的成果,它包括事实、信息的描述或在教育和实践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是人类从各个途径中获得的经过提升总结与凝练的系统的认识。在哲学中,关于知识的研究叫做认识论,知识的获取涉及到许多复杂的过程:感觉、交流、推理。知识也可以看...

小学学的谚语故事 第20篇

一、小猫看钓鱼

自从老猫要小猫自谋生路后,小猫便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老猫。小猫心想,自己当初跟老猫去钓鱼,因三心二意,没有学得一技之长,现既不会捉鼠,又不会钓鱼,今后该以何为生呢小猫难过地哭了,糊里糊涂地靠人们的施舍,度过了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

忽然一夜,人们不知为什么,都产生养小动物的兴趣。于是猫啊、狗啊,便成了达官贵人的宠物。此时,不会钓鱼的小猫也身价倍增。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进了一住官人的家中。只见主人家富丽堂皇,豪华气派。主人对小猫爱不释手,关怀有加,吃同桌、睡同床,并常常随同主人出入宾馆酒楼,影院舞厅……

忽有一天,一辆豪华轿车停在小猫主人家的门口,车上下来几个西装革履的“绅士”。一进主人家几句恭词之后,便请主人去钓鱼。

小猫在一旁听见,到觉新鲜,也有请客钓鱼的。于是心想,必须要跟着主人去看看。

主人一家随客人上车,小猫紧跟其后,乖巧地卷曲在女主人怀中。

车到目的地,只见池塘边停放着各种豪华车辆,一排排遮阳伞如春天的蘑菇,光彩夺目。伞下,静坐着一个个高傲的垂钓者,那高档的钓杆简直让小猫看得眼花缭乱。小猫围着鱼塘转了一圈,不时被那些钓上来活蹦乱跳的鱼儿迷住了。

不一会,主人叫唤着,寻找小猫吃饭了。小猫同主人进了餐厅。只见大碟小碗,金杯银筷,举杯祝酒,OK歌声,好一派热闹景象,简直如同神仙汇于瑶池……

酒足饭饱,一个个拧着获得的“胜利品”,钻进车中,满载而归。小猫的主人因为钓技不佳,没有“胜利品”。然而,刚开车请小猫主人钓鱼的“绅士”们,早已令人用网捕了十几条大鱼,送到猫主人的门前,恭请笑纳。猫主人也不推辞,只是会意地笑了笑。

回到主人家中,小猫翻来覆去地想,当初自己学钓鱼,因为不专心,成为人们不专心学习的反面教员;如今钓鱼,不但不用学技术,还有人请吃请喝,钓不到,用网捞。决不会让你空手而归。

唉,时代不同了,此刻不专心钓鱼,再没有人说闲话了……

二、狐狸和老鹰

一天,老鹰发现一位农户的打谷场上,有不少鸡在争食谷子。于是,他一个俯冲,便用长着锋利的长长的爪子,刁起了一只肥肥的老母鸡。得意洋洋地飞进了树林中……

打谷场边,一只狡猾的狐狸也正在虎视眈眈地盯着打谷场上的那群鸡。狐狸流着口水,脑子中正浮想着逮到鸡后,撕扯鸡块,咀嚼鸡肉的快感。

老鹰的突然袭击,一下子打破了狐狸的美梦。场地上的鸡被吓得都躲进了鸡窝。走出农户家的人们望着光天化日之下,刁走老母鸡的鹰,无不深恶痛绝,诅咒不断。

狐狸观之,闻之,几乎吓出一身冷汗。于是,他悄悄地离开了打谷场边,向老鹰飞去的方向走去。

狐狸来到森林里,只见老鹰正在享受着“胜利品”的美味。他远远地对老鹰说:“鹰大姐,你真有能耐,我守了半天的猎物,也没得到。你只一眨眼的功夫,就将农户的鸡,变成了你的美食……”

听到这些似有讽刺语气的话,老鹰有几分不高兴地说:“狐狸大哥,你没听人们常说,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吗我要得到什么,都是正大光明地去拿,决不象你,暗地里偷,黑夜里盗。整天想着歪点子,时刻盘算着见不得人的环主意。”

说归说,做归做,老鹰还是把吃剩的一块鸡给了狐狸。

此后不久,狐狸听说老鹰因为再次到那个打谷场上去捕鸡,被农民布下的箩网逮住了。死在刀砍火烧之中。

此后,狐狸也曾敬告同类,不要为了自己的享乐,去明抢暗偷。这样最后不会有好结果。于是偷鸡的行为也有了一些收敛。然而,本性难移。没过多久,狐狸又开始了自己的偷盗行为。一次次得手,一次次蒙混过关。使得他有了几分得意,几分飘飘然……

狐狸正在庆贺自己的幸运时,可他万万没有想到,警惕的猎人早已将枪口瞄准了他……

狐狸的命运当然不会比老鹰好多少,人们必须要牢记,不是属于自己的东西千万不要去拿。手莫伸,伸手必被捉。

三、猴兄弟与桃子

猴兄弟三个到田野里玩耍,玩着玩着,忽然远处飘来一阵浓烈的蜜桃子的香味。兄弟三个都闻到了,那红艳艳的桃子仿佛就摆在面前,一个个垂涎欲滴,口水都快流出来了。

他们兴奋极了,立即朝着香味飘来的方向跑去。在一个偏僻的山沟里,他们发现了一棵桃树,树上挂着一枚大桃子。那桃子高高地悬挂在树梢上,又大又鲜艳,谁见了谁都先吃为快。他们仰着头,看着桃子,争论开了。

老大说:我是老大,你们都就应尊让我,这桃子我就应先吃。

老小说:不行,兄弟三个我最小,俗话说:要想好,大敬小。这桃子就应我先吃。[

老二说:这不公平,我在中间,以前有好吃的我让了老大让老三,这回怎样说也得让我先吃一回。

他们就这么争来争去,争去争来,从早晨一向争论下午,直到太阳快落山的时候,还没争论出个结果。那桃子的颜色渐渐暗下来。

第二天,他们又这么争论下去

桃子的颜色变得更暗了。

第三天,猴兄弟还在那里争论,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忽然刮起了一阵大风,那桃子在树梢上摇摇欲坠,猴子们吓坏了,都睁大眼睛看着。

不一会儿,风停了,桃子还好好地挂在那里。猴兄弟三个又之后争论起来。这时,只听“吧嗒”一声响,猴子们吓了一跳,抬头一看,不好了,桃子不见了!再看地上,只有一大滩烂泥躺在那里,一闪一闪地发着光,仿佛在嘲笑小猴子:哼,这就是你们闹不团结,各想各的的结果,这样下去,你们一辈子谁也别想吃到桃子!

四、巨人和春天

寒冷的冬夜,冰雪冻结了一切。狂风吹过大地,卷起漫天白雪。一幢(zhuàng)山顶上的房子透出微微的亮光,好像雪海中的灯塔。

一缕风钻进窗缝,把房子里正在打瞌睡的巨人给冷醒了。巨人睁开眼睛,看见一只鸟在敲窗子。

巨人走到窗前,他惊讶地揉(róu)揉双眼,发现一个小孩,挂在树枝上,小孩身上只有一件披风,看来快要冻僵了。

巨人急忙把窗打开,把小孩轻轻捧在手心,带进屋。小孩甩(shuǎi)甩头,抖抖披风,屋里的植物便长出许多新叶子。

巨人弄东西给小孩吃,并且用热水为他洗澡。小孩舒舒服服地泡在水里,脸上露出微笑。这一笑,屋里的花全开了。

巨人这才明白,原来他就是“春天”!

巨人对春天讲话,春天都用笑来回答。春天指指书架上的一本书,巨人就拿起书为春天讲故事。春天听完故事,在巨人的怀里睡着了。巨人从来不曾感觉这么温暖,他兴奋得整个晚上都没睡。

第二天早上,村里的孩子看见巨人的房子周围闪着金光。孩子们很好奇,便都跑来,趴在窗子上偷看。他们发现房子里面有个小人儿,小人儿走到哪里,哪里就有光。

他们看得发呆,突然一声大吼传来:“你们在这儿做什么?”巨人用狮子一样的吼声大叫:“这是我的家,你们这些不懂礼貌的小野兽,统统给我走开!”巨人跑到门口把村里的孩子都赶走了。

接着,巨人走进屋来,“乒乓、乒乓”把门窗紧紧关上,还把春天的披风也“咔嚓”一声,锁在箱子里,高高地摆在书架上。

春天知道巨人不想让他走,但他非走不可。否则花儿怎么开?草儿怎么长?树儿怎么发芽?河水怎么解冻?还有那冬眠的松鼠和小熊……

春天趁着巨人休息的时候,把几本书堆起来,踩上书本,顺着叶子往上爬。他爬呀爬呀,刚刚爬到箱子边,就被巨人发现了。

巨人把钥匙拿走藏好,春天拿不到披风就走不了。巨人为了让春天高兴,动手做了一个玩具木马。可是春天只是摇摇头。

春天一直望着窗外,巨人的心情也好不起来。他对春天说:“我不肯让你走,你会恨我吗?”春天摇摇头。

巨人接着说:“我不是故意的,你来了以后,我才明白什么叫幸福,我害怕你离开,我会受不了寂寞的痛苦,所以才想把你留住。”春天又摇摇头,用手指着窗外。

巨人顺着春天的手望去,白茫茫的大地,没有一点动静。那些没事找他来问东问西的村民、常来捣蛋的儿童,都不见人影。这情景令他心痛……

巨人转过头来,当春天看着他的眼睛时,他突然感觉有一股力量,从心中涌上来,有一个声音在说:“你比别人高大,心却反而小,你把春天锁在家里,外面冰天雪地,你也出不去,等于锁住了你自己。你和世界比,是很小,但你的心,可以和世界一样大!”

巨人愣了一下,他的心就像阳光下的冰块,快速融化。他拿出披风,把破洞的地方,一针一针缝好,再给春天穿上。

巨人打开窗,春天对他微笑,好像是在说:“朋友,我会回来。”

雪停了,空气变得渐渐柔和,阳光透过厚重的云雾,照射在春天的身上。看啊,春天又回到人间。

从此,每隔四年,春天会回到巨人家来休息一天,每当春天来的时候,巨人便拥有世界上最美的花园。

家长互动,读完以后让小朋友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巨人为什么把春天的披风藏起来?

2、被巨人锁在家里的春天快乐吗?

3、巨人把春天放回大地,巨人失去的和得到的哪个更多?

五、小猪照镜子

小猪的脸总是很脏。

小猪过生日那天,他的朋友小兔送给他一面镜子,要他每天出门前照一照,“这样你就能知道脸上哪儿有脏,就可以把脏擦掉。”

第二天一早,为了不让镜子照出脏来,小猪把脸洗得于干净净的。

但当他正要照镜子时,飞来一只苍蝇,扔炸弹一样,把一点苍蝇屎掉到镜子上。这样,镜子里的小猪就成了一只脏小猪。

小猪赶紧拿毛巾来擦脸。擦一次,照一次镜子……怎么老是擦不掉?

“小猪!”小兔来叫小猪去玩。

小猪说:“等一等,我不把脸擦干净是不能出门的。”

“对。”小兔就在门外等。可是等了好久还不见小猪出米。

小兔进去一看,这才弄明白是怎么回事。

“小猪呀,你搞错了,”小兔把镜子上的苍蝇屎给小猪看,“脏的是镜子,你的脸已经擦得很干净很干净了。”

从这以后,每当小猪照镜子,看到镜子里的小猪脸上脏了,他就想:“这是镜子脏了,我的脸其实是很于净的。”

所以,尽管小猪天天照镜子,他还是一只脏小猪。

六、小蜡笔

从前有一个可爱的小姑娘,她有个圆圆的脸蛋,大大的眼镜,翘翘的鼻子,红红的小嘴,她非常可爱,非常善良也非常的纯真。她的妈妈特别的爱她,她也很爱她的妈妈。

有一天小姑娘和妈妈一起在街上走着,她看见商店里挂着一幅非常漂亮的画,小姑娘问妈妈:“妈妈,妈妈,我也可以画出这样的画吗?这个画真是太美了!”

妈妈说:“如果你愿意而且能够坚持,我想你一定可以的!”

小姑娘说:“妈妈那我今天开始就坚持,可以吗?我今天就想学画画。”

于是妈妈给小姑娘买了一套彩色蜡笔,有红色的,白色的,黄色的,黑色的,绿色的,蓝色的,紫色的,青色的,各种各样的颜色。小姑娘太爱这个蜡笔了,经常带在身上,走到哪里看到漂亮的东西就想把它画下来。小姑娘每天都在坚持画画,画完以后一定要把小蜡笔给装回原来的位置,特别的爱惜。

就这样一天一天过去啦,一月两月也过去啦。小姑娘沉浸在绘画当中。可是突然有一天,小姑娘发现自己的蜡笔变小了,这是为什么呢?她着急的跑去找妈妈:“妈妈,妈妈你快来看呀,有人偷走了我的蜡笔。”

妈妈走过来看了看,微笑着对小姑娘说:“没有呀,我的小宝贝,你的蜡笔还在这里啊。”

不是这样的,我的蜡笔以前有这么长,可是现在为什么只有一半这么长了呀?

哦妈妈明白小姑娘的意思了,妈妈对她说:

宝贝,你不要担心,小蜡笔呀并没有走开,也没有人想要偷走你的小蜡笔。你的蓝色小蜡笔变成了天空,你绿色的小蜡笔变成了草地,你红色的小蜡笔变成了小花,你棕色的小蜡笔变成了土地,你各种各样的小蜡笔都变成了你满屋子挂的画。你看你画的太阳,你画的月亮,你画的学校,你画的街道,还有你画的爸爸妈妈,都是这些小蜡笔组成的。所以呀小蜡笔并没有走,它在你的房间里挂着呢,它们会一直陪着你。

哦,原来是这样啊,小姑娘终于放心了,她问妈妈:“妈妈,如果我的蜡笔用完了,它们还会有吗?”

妈妈说:“如果你还这么细心的对待它,好好的使用它,妈妈相信啊你一定会再有的。”

七、小老鼠打电话

冬天到了,天气也越来越冷了,小老鼠们都挤在一块,可暖和了。但天虽冷,总得要吃饭吧,这不吃饭可是会饿死的啊。可这么冷的天,叫谁出去找吃的呢?小老鼠们你推我,我推你的谁也不愿意去。可是这肚子却不争气,咕噜咕噜的直叫个不停。

其中有一只叫“咪咪”的小老鼠有点忍不住了,“不行,不行,这样下去会没命的,我倒有个好主意。

小老鼠们听咪咪讲完这句话可有兴趣了,“你快说,有什么好办法?”

“我有个朋友叫嘻嘻,上次去他家作客就有好多奶油面包,现在还有好多吧,我们去他家拿一些回来吧。”

大家都高兴地说:“好啊,好啊。”

又有一只小老鼠发话了:“咪咪,要是我们去了,嘻嘻不在家,我们不是白去了吗?”

咪咪眼睛骨碌一转,又有了主意,“这还能难倒我们,现在科技进步了,打个电话问问不就行了吗?”

咪咪赶紧拿起电话拨通了电话,“吱,吱,是嘻嘻吗?上次在你家吃的奶油面包可好吃了,还有吗?我还想吃呢!”

“喵,我家奶油面包可多了,你过来拿吧!”

咪咪吓得大叫:“呀,拨错电话号码了,得赶紧跑,不然给小猫查出这号码出自咱们家,还不得给猫吃了?”说完,扔下电话就跑了。

八、小猪发脾气

小猪胖胖在外婆家认识了很多朋友,有小兔、小羊和小鸭。他们玩得可高兴了。分别的时候,小猪胖胖请朋友们明天到他家去玩。他们高兴地答应一定去。

第二天,小兔、小羊和小鸭互相约好,一起来到小猪胖胖的家。刚要敲门,忽然听到胖胖正在大吵大闹:“妈妈,你赔我蛋糕!”

“好乖乖,昨天你表弟把蛋糕吃了,明天我再给你买。”

“不行!不行!你凭什么给他吃!”

“妈妈并没错,你不该发脾气。”

“就发,就发脾气,你不赔蛋糕,我就闹!哇――哇――”小猪胖胖大哭大闹。

笃!笃!笃!小鸭在敲门。

小猪见了朋友,忙擦干眼泪说:“你们真准时,咱们在一起玩吧。”

“猪妈妈,您好!”朋友们先有礼貌地向猪妈妈打过招呼,然后一齐对小猪胖胖说:“我们是来和你告别的。不尊敬妈妈的孩子,也不会尊重朋友的。你还是自己玩吧。”说完,他们扭过头,手拉手一蹦一跳地走了。

小猪胖胖看着朋友们远去的背影,低着头对妈妈说:“妈妈,我错了。”

九、小老鼠的“敲敲长”

“敲敲长”是一根五彩小棍儿,用它敲什么,什么就长大起来。比如,田野里有一棵小豆苗,细细的、矮矮的。米皮皮用“敲敲长”轻轻地敲它,嘴里说“长!长!长”,小豆苗就长得又高又壮了。

米皮皮到兔妈妈家串门儿,兔妈妈正在犯愁:“唉,胡萝卜刚刚长出地面,孩子们就吵着要吃。”米皮皮说:“别急别急,让我来试试!”米皮皮用“敲敲长”轻轻地敲着小小的胡萝卜,嘴里说“长!长!长”,胡萝卜就长大了,兔妈妈高兴得谢了又谢。

米皮皮和小狗、小鸡在草地上玩,突然下起了大雨。米皮皮找到一个小蘑菇,用“敲敲长”轻轻地敲着,嘴里说“长!长!长”,小蘑菇真的成了一把大伞。小狗、小鸡都躲到了大伞底下。

可是有一回,米皮皮把“敲敲长”弄丢了。是谁捡到了宝贝呢?原来是狼婆婆。狼婆婆正在洞里发愁呢:“米皮皮,快来帮帮我!”米皮皮看到狼婆婆大得像头牛,就问:“你为什么要长这么大?”

“我想试试‘敲敲长’灵不灵,我用你的宝贝敲敲腿,念了‘长,长,长’,就长得这么大了。”

米皮皮拿过“敲敲长”,敲着狼婆婆的腿,嘴里说“缩!缩!缩”,果然,狼婆婆又变成了原样儿。

原来呀,把这小棍儿倒过来敲,就能使东西缩小。这真是一根奇妙的小棍儿!

十、老虎大王的千里眼

森林里,有一只非常狡猾的狐狸,小动物们都上过它的当,吃过它的亏,于是纷纷来找老虎大王抱怨,请求老虎大王能够为它们做主。

老虎大王来到狐狸的家,好好质问了一番狐狸,狐狸央求说:老虎大王,我保证不再犯错啦!您就饶过我吧!

老虎大王说:这可是你说的,我可会随时监视着你,如果你再犯错误,我就立马把你抓起来!

狐狸连连点头,心里却想:难道你能24小时看着我不成?哼哼!

于是这一天,狐狸又想干坏事了,它四下仔细瞧了瞧,确定老虎大王不在附近,于是悄悄来到母鸡大婶鸡家偷鸡蛋,正当它要伸手的时候,突然,一个震耳欲聋的声音响起来:狐狸!我可看着你哩!没想到你又犯错误了,这次我可不会饶了你!

狐狸吓得不轻,它赶紧四处一瞧,并没有人,它感到非常奇怪。

没过多久,老虎大王就来把狐狸给抓到森林_里去了,狐狸嘴硬的狡辩:老虎大王,你哪只眼睛看到我犯错啦?没有真凭实据,可不要随便冤枉好人!

老虎大王拿出一台机器说:这就是我的眼睛,千里眼!它能够让我看到很远以外的东西!

狐狸一瞧傻了眼,原来是望远镜呀!

1.有趣的儿童故事

2.经典著名的有趣儿童故事

3.儿童故事6则

4.儿童故事大全

5.晚安儿童故事

6.短篇儿童故事

7.儿童故事两则

8.英语儿童故事

岁的儿童故事

10.最新儿童故事

小学学的谚语故事 第21篇

6. 如释重负

春秋时,季孙、叔孙和孟孙三个家族掌握了鲁国的军政大权。鲁昭公为夺回权利,派兵去攻打季孙氏。叔孙氏和孟孙氏知道后,立刻前来救援。三家联合起来,把昭公的军队打得大败,昭公只得逃亡齐国。因为他原来已经失去了民心,百姓反而感觉像放下沉重的负担。

[注释]释:放下。负:负担。

[提示]形容人们解除了负担后的轻松心情。

47. 如鱼得水

东汉末年,刘备请到诸葛亮做军师后,经常得到诸葛亮的指点,对天下形势的理解和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他与诸葛亮的关系十分亲密。开始时,关羽和张飞很不服气。刘备说:“我得到诸葛亮,就像鱼得到了水一样,你们应该理解。”

[提示]比喻得到与自己很投合的人或很适合自己的环境。

48. 千钧一发

西汉著名的文学家枚乘,擅长写辞赋。他在吴王刘濞那里做谋士时,反对吴王反叛朝廷。他劝吴王:“用一缕头发系上千钧之重的东西,下边是深渊,头发丝一断,那东西你就别指望重新得到了。你谋反朝廷,危险的程度就像这头发丝一样。”刘濞不听,其兵反叛,最终被朝廷的大军消灭。

[注释]钧:古代重量单位,三十斤(即十五千克)为一钧。

[提示]比喻形势或情况已极其危急。

49. 手不释卷

三国时,吴国大将吕蒙,善于领兵作战,立下不少战功。但他有一个毛病:不愿读书。吴王孙权对他说:“你掌管军政大权,应该多读兵书和史书。”他回答:“抽不出时间。”孙权说:“光武帝领兵打仗时,手都从来不离开书,你比他还忙吗?”从此,吕蒙努力学习,成了一个有学问的将领。

[注释]释:放开。卷:书本。

[提示]形容勤奋学习或看书入迷。

50. 天衣无缝

古时候,有个年轻人名叫郭翰。盛夏的一个晚上,他在大树底下乘凉。突然间,一个美丽的仙女从天上飘然而来。郭翰发现仙女的漂亮衣裙竟然连一条衣缝也没有,他惊奇地问道:“你的衣服怎么没有衣缝呢?”仙女笑道:“我穿的是天衣,天衣不是用针缝的,怎么会有衣缝呢?”

[提示]比喻事物非常自然完美,无任何纰漏破绽可寻。

51. 名落孙山

宋朝时候,有个名叫孙山的读书人,他与同乡的儿子一起去参加科举考试,虽考取了最后一名但是仍然榜上有名。看完榜后,他马上高兴地回家去了,同乡问他:“我儿子考中了吗?”他幽默地回答;“您儿子的名字排在孙山后面呢!”

[提示]比喻投考不中或选拔时未被录取。

52. 塞翁失马

古时候,边塞有位老人,人称塞翁。有一天,他丢了一匹马。别人来安慰他,他说:“这不一定是坏事。”后来,丢失的马带回来一匹好马。大家来祝贺,他说:“这不见得是好事。”不久,他儿子骑这匹好马时,摔瘸了腿,他说:“没准是好事呢。”后来爆发了战争,他的儿子因腿瘸没有当兵而活了下来。

[注释]塞:边塞。翁:老头儿。

[提示]比喻坏事可以变成好事。

53. 三顾茅庐

东汉末年,刘备广纳人才,想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他听说在隆中卧龙冈隐居的诸葛亮是个奇才,就去请他出山。一连去了两次,诸葛亮都不在家。第三次,诸葛亮正在屋里睡觉,刘备站在院里等候,直到诸葛亮醒来。诸葛亮被感动了,答应出山相助。后来,刘备在诸葛亮帮助下建立了蜀国。

[注释]顾:拜访。茅庐:草屋。

[提示]比喻真诚地再三邀请人家。

54. 安居乐业

春秋时,哲学家老子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非常不满,提出了他理想中的“小国寡民”社会:国土面积小,人口稀少。人们不用坐车乘船到远方去;没有战争,人们不需要牺牲自己的生命;人人有自己喜欢的职业,吃得好,穿得舒服,住得安稳;与相邻的国家望得见,但不相往来。

[注释]安居:居住的地方安稳。乐业:喜欢自己的职业。

[提示]形容人们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工作。

55. 举一反三

有一天,“至圣先师”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说,我举出一个墙角,你们应该要能灵活地推想到另外三个墙角,如果不能的话,我也不会再教你们了。后来,大家就把孔子说的这段话变成了“举一反三”这句成语,意思是说,学一件东西,可以灵活的思考,运用到其他相类似的东西上!

[注释]反:推及,推论。

[提示]形容善于类推,能触类旁通。

56. 班门弄斧

鲁班是我国古代有名的能工巧匠,尤其善于使用斧头砍削木器,所以人们认为在他的门前舞弄斧头是不自量力的行为。明代诗人梅之涣讥讽在李白墓前题诗的人,写过这样一首诗:“采石江边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

[注释]班:鲁班,我国古代著名的木匠。

[提示]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

57. 囫囵吞枣

从前,有个人在路上边走边吃梨。这时候,迎面走来一位医生。医生对他说;“吃梨对牙齿有好处,却会伤脾。”那人从口袋里掏出几颗枣,问道:“那么吃枣呢?”医生说:“枣补脾,可是会伤害牙齿。”那人说:“我有办法了,吃梨只嚼不咽,吃枣只吞不嚼。”说完,他把枣一口吞了下去。

[注释]囫囵:完整,整个儿。

[提示]多用来比喻学习时不加以分析和理解,而笼统地全部接受。

58. 打草惊蛇

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名叫王鲁的人,他在衙门做官的时候,常常接受贿赂、不遵守法规。有一天,有人递了一张状纸到衙门,控告王鲁的部下违法接受贿赂。王鲁一看,状纸上所写的各种罪状,和他自己平日的违法行为一模一样。王鲁一边看着状纸,一边发着抖:“这……这不是在说我吗?”王鲁愈看愈害怕,都忘状纸要怎么批,居然在状纸上写下了八个大字:“汝虽打草,吾已蛇惊。”意思就是说你这样做,目的是为了打地上的草,但我就像是躲在草里面的蛇一样,可是被大大的吓了一跳了!后来,大家就根据王鲁所写的八个字“汝虽打草,吾已蛇惊”,引申为“打草惊蛇”这句成语。

[提示]比喻由于行为不慎而使对方有觉察与防范。

59. 草木皆兵

东晋时,秦王苻坚率兵百万南下攻打东晋,而东晋只有八万兵马应战。没把对方放在眼里的苻坚却在首战落败,士气大伤。一天晚上,心中烦躁的苻坚登高观察晋军,只见晋军布阵整齐,再望八公山上,草木都像人形。他对弟弟苻融说,敌兵很多呀。后来,在淝水的决战中,秦军大败。

[注释]皆:都。

[提示]比喻失败者恐惧、多疑的心理。

60. 持之以恒

元朝,有个叫陶宗仪的人,考进士落榜,并不气馁,继续刻苦读书。他在下地劳作间隙时,总是读书。田野里没有纸,他就把心得记在树叶上,回家后装进瓦罐里,十几年时间装满了十几个瓦罐。有人不理解,他说:“学习就应持之以恒。”后来,他整理树叶,编了本《南村辍耕录》的书,很受欢迎。

[注释]持:坚持。恒:恒心。

[提示]指有恒心地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