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专人力资源毕业论文(通用43篇)

投稿:小范

大专人力资源毕业论文 第1篇

【摘要】民营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这些问题都会制约着民营企业的发展。因此,为了使民营企业能够更好地生存发展,本文将对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战略对策做一个简要的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战略

随着大批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在经济现象中走出“倒U曲线”,一批又一批的企业家也就随风而逝。从整体看,民营企业的发展状况比国营企业在许多方面甚至还要艰难些,很多企业都呈现出“昙花一现,步履维艰”的现象。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后,我国的企业迫切需要高素质的人力资源。

一、民营企业发展角度上的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是一项重要的资源,人力资源管理就是对人力这项重要的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与利用,有目标有战略地激发人的潜能,从企业发展的角度来看人力资源管理就是对企业内部的员工进行管理与分配,使他们更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工作当中,在合适的岗位发挥出个人最大的潜能,在人力资源管理当中起到纽带作用的就是企业的管理人员,他们要在工作中发挥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要能够协调好企业与员工的关系,并且也要能够解决好员工内部的问题,帮助员工能够和睦相处,同时还能够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对员工进行充分的培训,提高员工各方面的素质,使他们能够具有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二、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一)民营企业家自身素质参差不齐。民营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我国很多民营企业起点低、规模小,企业的创始人自身的教育程度也不高,综合素质也不高,没有先进的管理经营及敏锐的市场嗅觉,不能进行科学决策。部分民营企业家综合素质不高,他们所掌握的知识、技能、理念无法满足企业现实发展的需求,导致企业发展都是比较粗放式。部门民营企业家不能虚心地接受员工的建议,不能听取优秀人才的方案,导致企业的管理水平不高,这也使得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不高,人才容易流失。

(二)人力资源缺乏长远的规划。民营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缺乏长远的系统规划,没有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企业中优秀的管理者、技术人才比较缺乏,无法满足企业进一步发展需求。在员工入职之后,企业对员工的后续培训重视程度不够,对员工培训的投入不够,怕将员工培训之后跳槽,导致企业的损失,因此对员工只用不养,这使得员工的技能不能得到提升,也就不能给企业带来更好的收益。有些民营企业比较急功近利、忽视企业长远发展,不愿意花费较多资金聘请专业的管理人才及技术人才,不愿意投入太多对员工进行入职后的培训,也不注重员工的激励机制,不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人才稳定难,人才流失大。在民营企业中,很多企业的福利比较差,比如有些不交五险一金,企业的工作环境比较差、没有年假、工资比较低、工作时间比较长、没有节假日补贴,等等。有些相关的劳动合同法、保障法,相关的劳动政策法规也没有很好的贯彻落实,使得员工的归属感和幸福感比较低,这样的话使得员工比较难在企业长久地发展,员工的离职率及流动性比较高。这样的话不利于企业内部人员结构的稳定性,对企业业务的.连续性也会受到一定影响。

(四)企业发展空间小、晋升机会小。民营企业很多都是规模比较小,职能部门设置比较简单,所需的管理人员也比较少。加上民营企业有很多都是家族式企业,家族式企业中很多管理人员及重要职位都是由家族里比较亲近的人担任的,企业家不愿意企业的利益更多地外流,也不愿意重要职位由外人掌握,对家族内的人比较信任。这也会导致企业内部任人唯亲的现象,不利于企业内部其他优秀员工的升职升迁,导致员工的职业发展前景比较小、晋升机会比较小,这也不利于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不利于留住优秀人才。

(五)企业的入职后续培训不足,没有系统人才培养体系。民营企业对员工入职后的后续培训不足,对员工的培训投入力度比较小,没有形成完整系统的人才培养体系。一方面是民营企业的资金有限,同时比较急功近利、追求企业短期的利润忽视企业长远的发展,无法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员工的后续培训。另一方面,是企业的人才管理理念不够先进,认为员工有可能跳槽,如果员工跳槽了,那么就是为别的企业培养人才了,因此不愿意加大员工的后续培训投入力度。因此,员工的技能无法得到提升,不利于生产水平的提高及产品质量的提高,也不利于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六)企业的激励手段比较单一。在民营企业中,企业对员工的激励手段一般都是比较单一的,难以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难以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很多企业都只有单一的物质激励方式、工资激励方式,或者以工资激励为主。然而现在就业的大军很多都是80后、90后,他们追求的不仅仅是薪资收入,甚至薪资已不是他们择业最重要的考虑因素了,他们更多地会考虑企业的文化、人才培养理念、福利制度、晋升空间及发展前景,他们更追求舒适享受以及自己人生价值是否能够更好地实现、是否能够更好的展现自己的能力。因此,民营企业单一的激励手段已经不能很好地吸引人才留下来了。

三、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对策

(一)加强管理者的自我学习,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及综合素质。在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管理者是管理的施行者,管理者的综合素质、管理能力决定着企业的管理水平。因此,民营企业的管理者要加强自我学习,不断积累必要的知识理论水平,学习其他优秀企业家的管理经验,提升自己的管理技能管理水平,培养自己敏锐的市场嗅觉,提高自己的科学决策水平。只有管理者自身的管理水平和综合素质提高了,才能更好地管理公司,更好地进行人力资源管理。

(二)制定长远的人力资源管理规划。民营企业要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对人力资源管理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对员工的招聘录用、绩效管理、人才激励、入职培训、升职升迁等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使人力资源管理有一个规范的制度指导。要根据职位的需求进行人员的招聘,人员的招聘要公平公正公开,要符合岗位的具体需求。对员工的考核要制定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定,既有利于管理员工绩效,有有利于调动员工积极性。要加强员工的后续培训,加大员工培训投入力度,提升员工的职业技能及综合素质。要采用多种激励方式激励员工,提升员工的生产积极性,使员工能够留下来。要制定科学的员工升迁加薪制度,注重员工的发展前景,要注重企业的人文关怀,注重培养企业文化,使员工有归属感幸福感、对企业有认同感,使优秀人才能够留下来。企业要对人力资源管理制定每个发展阶段的规划,要有短期人力资源发展规划,也要有中期人力资源发展规划和长期人力资源发展规划。

(三)加强员工的入职后的培训,加大人才培养和培训投入。民营企业要加大人才培养和培训投入,加强员工的入职后的培训。企业可以根据不同部门、不同岗位的员工制定不同的培训方案、培训内容,根据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不同情况要相应地调整员工的培训计划。对员工的培训不应只培训相关的职业技能,同时要加强对员工思想政治的培训教育,使员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员工能够以端正的态度进行工作学习,能够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同时也要注重员工创造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员工进行创新,鼓励员工说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能够为企业的发展建言献策、群策群力。对员工的培训,要注重员工综合素质的提升。

(四)综合运用多种激励方式,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民营企业要综合运用多种激励方式,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现在很多人在择业的时候不仅仅考虑薪资,甚至薪资也不是他们择业的主要考虑因素,他们更多地考虑企业的福利待遇、人文环境、工作环境、发展前景等等,更加注重自己的能力是否得到充分的展现、自己的价值是否得到了充分地实现。因此,企业一方面要注重薪资的激励机制,多劳多得、能力突出的人多得、对企业贡献多的人多得。要给员工缴纳五险一金,可以给员工带薪年假、生日假、结婚假、产假,可以每年组织员工出去旅游,每个月给当月生日的员工举行生日会,给表现好、能力突出人有好的晋升机会,注重员工的培养培训等等。企业对每个员工都要一视同仁,使每个员工都有一样的晋升机会,都有一样的加薪机会,有一样的福利待遇。同时要注重员工的精神激励,加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五)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企业形象。民营企业要注重企业的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企业形象。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给员工带来积极的影响,给员工正向的能量。民营企业要积极建设自身的文化,形成自己的发展理念、人才管理理念,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及发展宗旨,使企业的发展不偏离自己的发展目标及发展宗旨。在公司要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形成积极向上的文化环境,在企业文化的熏陶中,使员工产生潜移默化的改变,增强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形成对企业的认可和认同。企业的文化建设要将以人为本放在核心位置,要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成就人,使员工将自身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融合在一起,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六)建立多种招聘制度、建立吸引人才的机制。民营企业要从战略高度认识到人才储备的重要性,要营造吸引人才的机制。企业要做好人才规划,招聘符合岗位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既保证人才的数量也要保证人才的质量,要将人才放在最适合他发展的岗位上,合理调整内部人才结构。在招聘人才时,既要注重人才的专业技能,也要注重人才的思想品德和创新能力,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水平。在招聘人才中,要拓宽人才招聘渠道,要积极适应、主动走出去,充分利用社会化、网络化、社会化的手段,招聘到适合企业发展的人才。只有从招聘入手,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并且形成吸引人才的机制,才能使人才能够走进来、留下来,才能使企业更好地发展。综上所述,民营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给我国市场带来了巨大的活力。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力量,但是民营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民营企业家自身素质参差不齐,人力资源缺乏长远的规划,人才稳定难、人才流失大,企业发展空间小、晋升机会小,企业的入职后续培训不足、没有系统人才培养体系,企业的激励手段比较单一等等。因此,民营企业要调整自己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加强管理者的自我学习、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及综合素质,制定长远的人力资源管理规划,加强员工的入职后的培训、加大人才培养和培训投入,综合运用多种激励方式、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企业形象,建立多种招聘制度、建立吸引人才的机制。

【参考文献】

[1]曹国涛.中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3(06)

[2]吴秀强.浅析我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创业月刊,2012(02)

[3]马念.浅议我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11(01)

大专人力资源毕业论文 第2篇

摘要:自从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政府更侧重简政放权,并且放管结合的形式,从而达到优化服务目的,随之而来的是审批制度改革力度不断强化,市场活力得以迸发,从而促使政府职能得以不断优化。然而由于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如制度机制、部门利益、管理能力等等,从而导致政府审批制度改革整体效果并不理想。文章中将详细阐述人社(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现状,并针对其形势与存在的困难进行了全面分析,继而探索出全新改革新路径。

关键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路径选择

从目前情况分析,人社行政审批改革制度整体状况并不理想,作为政府不可或缺的职能部门,在对其进行审批制度改革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不仅要做好放管服务工作,而且还需要优化自身的职能,将群众与市场需求作为参考因素,将改革的各项要求落实到具体工作中,以保障民生与服务效果,维护各项工作落实的有效性。文章分析了当前人社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存在的弊端,然后提出更完善的改革发展路径。

一、改革形势分析

从目前形势来看,人社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已经得到全面的推广,并且获得了相对较好的应用效果,然而要想促使行政审批改革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要优化行政管理制度,这不仅对政府职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化他们自身功能建设,提升政府公信力,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需求。而改革的核心在于优化政府职能,逐步向良好环境迈进,给予优质服务内容,维护社会公平。从长远角度分析,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从某种层面来说是简政放权突破口,相较于其他改革形式,上述改革内容突显出自身的优势性,这其中比较明显的就是推进快、见效快等特点。所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势在必行的,在行政管理上发挥带头先锋作用。现阶段来看,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到全新的阶段,不仅速度变化快,而且结构优化、动力转化等特点,经济增长速度飞快,经济水平也由此得以提升。大众创业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且万众创新是未来发展的主旋律。正因为上述发展现状,则必须进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创新创业给予良好的空间与机遇,搭建创业平台,达到创新动能效果,释放发展活力。

二、人社审批制度改革存在的弊端

(一)审批项目清理问题

虽然人社审批制度改革推行取得了显著效果,但是不可避免的会显现出弊端,这其中表现最为明显的是审批项目清理问题,行政许可内容表现出重叠,针对人资与社保部门而言,是由两个部门重叠而成的,由于部门分割,人资市场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劳动与人才市场。为了达到完善的市场规范管理效果,两个部门分别出台了相关的管理规章制度。从目前情况分析,劳动与人力市场融为一体,但是相关重叠的机构难以做到有效区分,这对于人资市场发展而言是非常不利的因素,促使市场配置资源难以发挥作用。

(二)项目取消与下放衔接问题

行政审批项目,在对其下放过程中,当地部门相关规定,与上级规定存在差异性时,两个人社部门未能进行很好的衔接,这也直接影响到审批项目下放存在一定的弊端,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不平衡、不协调、不统一。从上述状况分析来看,地方人社部门与上级人社部门之间的`不协调性导致相关项目审批存在一定的弊端,改革步调存在差异性,导致各自为政的局面。

(三)审批程序和行政之间不融洽

在10多年之前,《行政许可法》出台了相关规定,即集中办理行政许可,从而对行政机关应该落实的政策。然而从实际情况可知,上述政策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依然存在很多管理上的漏洞,业务机构受理存在弊端,完全没有实现集中管理,虽然部分机构设置办理窗口,但是并未真正发挥作用性,针对提交上来的资料,基本上都没有经过严格深审核,而且对于缺失哪些材料并没有给予明确的规定,不能进行受理通知单的办理,受理审核功能难以真正发挥作用。除此之外,网上审批形式的逐步推广加速了办理效率与智能,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了极为不符的形式主义,从而导致网上审批形式难以真正发挥功能性。

三、优化人社审批制度改革路径创新

(一)清理行政审批路径

针对上述存在的人社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问题必须予以有效的解决对策,首先,需要从整体角度清理行政审批相关内容,依据《行政许可法》,对行政许可项目设置全面落实,对于人社部门涉及到的法律规章制度,进行全面清理,并且对各项主体因素列明,其中因素包含行政许可名称、许可对象、实施主体及依据等等,而对于审批存在的交叉现象,或是比较接近职业介绍许可,还有人才中介服务许可,都需要予以推进修法进程,然后修订相关法律法规,合并行政许可。与此同时,还应该依据商事制度改革,由此针对涉及到的行政许可进行分类,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前置、后置许可。而对于各个地区来说,需要加快地方规章制度修改,做出适当调整,从而促使人社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能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

(二)优化下放审批项目路径

大专人力资源毕业论文 第3篇

1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内涵

人力资源主要是关于人的劳动能力及其劳动价值的一种经济学观点。有关人力资源的理论,可以追溯到现代意义的经济学创立之初。英国古典经济学创始人之一威廉?配第的“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理论观点的提出,首次充分肯定了人的劳动及其能力的经济作用。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人力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国内外学者对人力资源的含义也不断产生新的认识。该文将人力资源界定为人口总体所持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由人们所具备的知识、智力、体力、技能、精神等要素构成,它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所谓农村人力资源,主要是指农村区域内人口总体所具备的能够从事价值创造活动的劳动能力的总和。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主要是指通过认真分析农村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等因素,加大对农村人口生育、医疗保健和教育培训等方面的投资,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思想、文化、技术和身体素质,促进农村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科学利用,以充分发挥农村人力资源的积极作用,推动农村经济不断增长。理论界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的关注源于人力资本理论和人力资源开发理论的不断研究与发展。第一个把关注的目光“从物质资源转移到人力资源”的,是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他最早创建了人力资本和人力资源的理论体系,对经济发展的动力做出了全新的解释。舒尔茨指出,在美国经济半个多世纪的增长中,物质资源投资增加4。5倍,收益增加倍;人力资本投资增加倍,收益却增加了17。5倍。舒尔茨教授还指出,从1919年到1957年,美国38年中的生产总值增长额,49%是人力资本投资的结果[1]。舒尔茨高度重视人力资本投资在传统农业改造中的作用,指出传统农业生产率低下,主要是因为特殊的要素投入,如研究和教育的缺少,而不是可再生生产资本的短缺,并在此基础上系统阐述了向农民投资的问题,指出人力资本是改造传统农业的关键,农业科技和农民教育是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两大方面。舒尔茨“向农民投资”的重要思想应引起我们的充分重视。从20世纪60年代起,在舒尔茨理论观点的影响下,有关人力资本、人力资源的论着大量出现。1971年以来,共有5位经济学家因在这一领域做出贡献而被授予诺贝尔奖。当然,现阶段实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对农村劳动者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意义已超出了改造传统农业为现代农业的功能,它将在产业结构调整、国民经济发展以及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2河北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农村人力资源存量大,质量低

河北省农村人力资源的数量特征集中表现为存量大。农村人力资源的数量首先取决于人口总量及其通过人口的再生产形成的人口变化。20xx年中国统计年鉴显示:20xx年,河北省农村人口总数为4009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57%,是一个农村人口众多的省份。河北省农村人口的绝对数在全国排第4位,农村人口占全省人口总数的比例居全国第11位。如此庞大的农村劳动力人口已成为河北省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的沉重包袱,而且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农村劳动力人口总数还将进一步上升,这将提供更丰富的农村人力资源。河北省农村人力资源的质量特征集中表现为农村人力资源整体素质偏低。首先,从文化素质看,文盲半文盲人口众多。《河北农村统计年鉴20xx》数据显示,20xx年,平均每百个劳动力中,文盲或半文盲1。67人,小学文化程度17。47人,初中文化程度59。28人,高中文化程度17。3人,中专文化程度2。47人,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1。81人。可见,在河北省农民家庭劳动力中,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的状况依然存在。其次,从技术素质看,农村劳动力技能低,结构不合理。河北省农村劳动力资源中,中专、大专及以上有知识、有文化、掌握某方面技术的新型农民仅为106万余人,约占乡村劳动力人口的,数量极为有限。绝大多数农村劳动力仍属于体力型和传统经验型农民,还没有掌握现代生产技术。再次,从思想素质看,农民思想观念落后,适应市场经济能力较差。大部分农民因循守旧,思想观念落后,不能转变传统的生产观念,缺乏市场经济主体意识、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和进入市场、寻求发展的内在冲动,缺乏根据市场变化来调整和组织生产的能力,竞争观念淡薄,与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需求不相适应[2]。农村人力资源素质的高低会严重影响劳动生产率,河北省虽然每年都有较高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但其对经济增长产生极大促进作用的人力资本却始终缺乏,过高的人口增长率只会给经济带来很大的负担。

农村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

目前河北省农村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不利于农村经济快速增长。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三大产业从业人口结构不合理。20xx年,在农村从业人员中,农林牧渔业人数为1466。34万人,是三大产业中份额最大的,约占52。6%,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仍然偏高[3]。虽然近年来随着户籍制度的松动以及乡镇企业的较快发展,部分农村劳动力开始不断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但是由于多数农村人口文化程度偏低、技能低下,与二、三产业对就业人员较高文化与技能水平的需求不相适应。所以,总体来看,河北省农村从业人员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因行业准入门槛较高而偏低。20xx年,河北省从事第二、三产业的农村人口分别为556。64万人、766。72万人,分别占全省农村人口总数的19。95%和27。48%[4]。其次,行业分布不合理。20xx年,河北省农村劳动力人口总量为3206。59万人。科技、经济、工程等农业一线人才力量薄弱。人力资源行业的畸形分布,限制了人才整体优势的发挥,间接造成了人才这种稀缺资源的浪费,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机制不健全

目前,河北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机制尚不健全,阻碍了良好的人才环境的形成和人力资源整体优势的发挥。

集中表现在:

第一,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沿袭计划经济人才单位所有的行政方法,导致了大量人力资源的浪费。

第二,人力资源引留机制不健全,近年来,河北省农村人才外流现象比较普遍,大量青壮年人才外出打工或上学,留守人员则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主体结构性的缺失给实施河北省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带来了一定困难。人力资本的积累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只有建立良好的人力资源引留机制,为经济发展做好必备的人才储备工作,实现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的转变,才能真正走出贫困。

第三,竞争激励机制缺乏。竞争激励机制是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有效措施,对于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具有一定的战略意义。河北省拥有丰富的农村人力资源,如何千方百计地将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这是河北农村经济实现快速增长的关键。目前,河北省在人才选拔和使用中,大多还存在着重学历资历轻能力水平、论资排辈和“长官意志”等现象,合理的人才选拔体系和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尚未形成,这些都不同程度地阻碍着人才的脱颖而出,影响了高素质人才聪明才智的有效发挥。经济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竞争的背后是机制的竞争,体制的落后将制约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的转化,阻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河北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制约因素

重视程度不够,资金投入不足

政府在农村教育和医疗方面的投入长期不足,是导致河北省农村人力资源质量低下的关键因素。从农村教育方面来看,近年来,河北省财政支出中用于农业支出的比重不断降低,20xx年的河北省财政支出中用于农业支出的达到264。78亿元,而这其中大部分又用于农业生产支出,用于人力资源开发的支出少之又少。农村大多数地方对农民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重视程度不够。

其一,不少领导及群众的教育观念落后,许多人仅仅把农村基础教育当作是以走出农村进入城市为目的的升学、就业的手段;

其二,职业教育则因农村的职业学校在师资、经费、设备等各方面的困难而有名无实;

其三,乡镇的农民培训机构较少,对青少年和农民下一代的培训重视不够,既没有现实的有效途径,也没有一套系统的教育体制来保障,出现培训方面的短期行为。从医疗卫生投入方面来看,20xx年,河北省地方财政支出中用于卫生支出的比例仅为7。4%。尽管目前河北省农村的医疗卫生条件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农村医疗卫生投入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农村卫生管理体制改革的落后、农村高素质卫生技术人才匮乏及农村公共卫生和预防保健服务难以得到保证等均导致河北省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水平难以满足广大农民的医疗卫生和保健需要。

人均收入偏低,开发成本过高

河北省农民人均收入偏低是制约其人力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因素。20xx年,河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149。67元,比20xx年增长7。4%。虽然,近年来河北省农民收入水平呈不断提高趋势,从20xx年到20xx年,河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环比增长8。46%,但较全国来看,仍处于较低水平,与整体实现小康也有一定的差距。另外,我国各项资料中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数据实际上基本出自对未剔除成本因素的农民毛收入的统计,这说明农民实际可支配收入水平要低得多。受收入水平制约,农民不得不首先满足自己的衣、食等基本生活需求,在沉重的基本生活开支压力下,他们不得不减少在教育、医疗保健等方面人力资本投资,忽视教育、健康投资等对改善自身福利的重要性。另外,在既定的约束条件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成本的高低也是影响农民是否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关键因素。近年来,随着农村教育、医疗、迁移等人力资源开发项目等投资成本的不断增加,农民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成本也不断增加,这严重影响了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进程。教育投入、医疗开销等已大大超出农民的.支付能力,农民对人力资源开发的投资则只能是有心无力。农民把有限的收入用于家庭的衣食消费、生活开支、子女受教育的学费和再生产后就所剩无几,再加上医疗、生老病死的开支,农民能用于进行再教育和培训的费用就少之又少。尤其在那些勉强达到温饱水平的贫困地区,农民根本无力支付个人教育投资。

二元经济结构的制约

城乡分离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产生了极为不利影响。

首先,现行户籍制度是制约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制度根源。长期以来,以户籍制度为中心的城乡分割的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社会保障、土地等一系列维护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制度剥夺了农民的迁徙权,严重阻碍了其在产业间、区域间的自由流动与配置,延缓了城市现代化进程,极大地束缚了生产力的加速发展,阻碍了人力资源质量的提升。与户籍制度相关的一系列制度壁垒使得农民无法和谐地融入到城镇现有的社会经济组织内,不得不在体制外生存而成为一种漂泊不定的流动人口。这些流动人口进城后一方面没有正式身份,在幼托、婚嫁、教育、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面临一系列困难,另一方面在现有不允许土地使用权自由转让的农村土地制度下,流动人口的生活状态处于进退两难的状态,极大地影响了农民向城市“进军”和“驻军”的信心和决心。

其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导致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长期以来,在城乡二元结构、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下,形成了一种忽视城乡差别的“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无视城市和农村在教育环境、教育资源上的巨大差别,致使农村教育发展长期滞后,失去了对人才的吸引力,农村人才大量流失。这就导致河北农民整体素质长期低下,难以形成人力资本优势。

法律制度的不完善

法律法规的健全与完善,是我国进行人力资源有效开发的必要条件。目前,农村关于教育的法律只有《宪法》和《义务教育法》,这只从总体上规定了公民享有的受教育的权利义务,但在实施上却没有严格执行。此外,农民工培训,农村职业技术培训及其他教育方面缺乏基本的制度安排,没有相关的法律保障。专门关于农村的义务教育法、职业教育法、成人教育法、教育投资法、教师法、农民培训等法律的缺失严重影响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合理、有序进行。

4加强河北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

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努力提高劳动者素质

教育是人为传授知识经验的一种社会活动,是赋予人力资源素质的一种最重要最直接的手段,其对一个地区劳动力素质的高低以及人力资本的形成和利用状况起决定作用。根据河北省农村教育、经济发展的现状,加强农村人力资源的教育开发应做到:首先,继续加强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政府应继续宣传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转变农村居民的教育意识,明确对义务教育的投入主体地位,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尤其是对贫困地区教育的扶持力度[5]。同时,要转变基础教育办学方向,把农村义务教育的主战场转到农村经济建设和农业现代化建设服务上来,让青少年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了解农业科技新知识。其次,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通过发展村级、镇级、社会3个层次的教育,向农民传授农业基础文化知识,进行科学实用的农业技术培训,拓宽就业渠道,并对农村中一些优秀青年或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农民进行比较系统的农业科技和农村现代化所需各种知识的教育,培养农村的高层次科技人才。

加快制度机制创新,优化配置人力资源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运用有效市场理论,通过制度和机制创新,合理配置人力资源,营造适宜人才发展的外部环境,是人力资源开发急需解决的问题。首先,应加快体制改革步伐,进行行政机构改革,集中力量搞好人力资源市场化运作,为人力资源市场化运行提供各种有效服务,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6]。其次,建立健全农村实用人才激励机制,实行待遇倾斜等各种优惠政策,稳定农村实用人才。努力营造农村实用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和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激发广大农民成长兴业、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再次,减少户籍制度对人力资源市场准入的限制,取消现行的人才单位所有的限制,消除人才流动的人为障碍。最后,建立健全人力资源开发的法律法规。人力资源的开发需要一系列完善的法律法规,以保障人力资源的供应者和需求者两方面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创造一个市场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环境,实现市场的规范有序运作。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加快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途径,必须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

一是要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通过劳动密集型的第二、三产业的加快发展和第一产业的份额的降低,促使更多的农村劳动者自觉学习新产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促进其潜能的发挥,有效提升农村人力资本质量,实现农村人力资源的结构性升级。

二是要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就业容量。重视农业本身的发展对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的贡献,调整3次产业间结构,促进农村人力资源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实现农村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不断协调,提高农村内部吸收就业的能力。三是要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通过政府信息网络的建设和完善,尽快把紧缺岗位信息尽快提供给农民,并加以正确引导,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增加政府投入,加大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投资力度

国家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投资者,中央和地方政府要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首先,政府应加大农业投入,改善农业发展条件。要改善农业基础设施落后的局面,稳定农业政策,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8],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其次,政府应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教育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途径,其对一个地区劳动力素质的高低以及人力资本的形成和利用状况起决定作用,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渠道在于教育,政府应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最后,政府应加大农村医疗卫生保健事业投入,帮助农民群众抵御疾病风险,促进劳动者生产能力和身体素质的提高

大专人力资源毕业论文 第4篇

论文关键词:人力资源;角色

论文摘要:传统理论上讲,管理者的职责无非是计划、组织、协调、人事、控制,管理者的工作就是通过_管理_所属员工实现组织目标。但更多的实践证明,管理者的成功关键在于_领导_。以人为本,激励士气,营造氛围,以有效实现组织和员工双赢的目标,这才是管理者应担当的角色。

每个管理者具有不同的管理风格,有的倾向于集权、专权,要求下属绝对听命、服从;有的愿意倾听下属意见,愿意员工参与管理;有的以专业或知识树立权威,对员工施加影响;有的更主动地与员工沟通,辅导员工心理或专业知识、技能。对IT行业而言,优秀管理者的管理风格通常表现为亲和、民主、辅导、权威等特征,而不是命令、强制等。管理者的管理风格直接影响到一个部门或团队的氛围,不同的管理者会形成截然不同的组织氛围,或沉闷、混乱、松散,或活跃、明晰、凝聚;或士气低落、消极,或士气高昂、积极向上。而最终则决定了组织的绩效和目标实现。因此,管理者应不断自我修炼,优化自身管理风格,以利于建设和营造良好的组织氛围。

人力资源既然作为种资源,就需要和能够管理和开发,就应该存在效率和效益,也就是说应该同样作为利润中心来管理和考核。

由此,现代管理形态中,企业开始逐步由传统的人事管理角色向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角色转变。人力资源部门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人力资源工作被提前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

1 从成本中心向利润中心转变

传统的成本中心基于这样一种事实:在现代会计制度下,资产负债表中并没有反映人力资源有关的资产负债和权益。劳动力成本作为很大的一笔费用计入产品成本。而且一般企业往往习惯于把降低工人工资福利,三少雇员看作是企业削减成本,提高竞争力的主要手段。

而现代的利润中心主义则认为,降低成本虽然重要,但更应当考虑的是公司创造利润的能力;企业努力裁员,削减规模虽然重要,但更应考虑的是如何增强核心竞争能力;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是能够使人力资源成为企业带来持久竞争优势增加效益的资源,能够使之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从成本中心转变到利润中心,相应地,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和功能也都会相应地发生转变。

管理目标的.转变。

从为股东降低成本转到为股东、员工、顾客创造价值。将工作的重心放在创造价值上,通过鼓励员工改善工作绩效,进而影响整个公司的绩效。

新人力资源管理不但要求建立完善的薪酬系统,而且要考虑薪酬对建立员工忠诚,提高公司产品和服务质量,最终提高组织绩效的作用。

因此,高绩效的工作制度和薪酬管理则成为提高公司绩效的最主要手段和工作的重中之重。

管理功能和理念的转变

从成本中心到利润中心的转变,要求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在功能上必须实现转变。

在管理理念上,传统的人事管理因为是主管人考核、调配、提升等工作,往往在观念意识上习惯与“权力”联系在一起,人事部门也往往被看作是企业的“权力中心”。

管理角色的转变

从成本中心到利润中心的转变,要求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必须在工作中担当着新的角色。

战略伙伴角色。人力资源管理者需要参加企业战略的制定,需要从人力资源角度对企业战略的形成施加影响。如摩托罗拉公司在计划进入俄罗斯市场时,首先为俄罗斯雇员和顾客提供培训和发展的机会,为进入俄罗斯市场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储备。

员工代表角色。人力资源管理者需要建立员工对企业的忠诚感,帮助员工和企业之间心理契约的达成。人力资源管理者的有效产出是员工整体满意度和参与程度的增强。

变革推进者角色。在一个企业变革或组织转型中,处理好公司人事事务是重中之重,企业不仅要妥善安排老员工,更要为未来每一个关键岗位找到合适人选。

2 从绩效考评向绩效管理转变

传统的人事管理对于员工往往只是注重考评,而把管理看作是各个部门自己的事情,只是用一些硬性的甚至是武断的指标对所有的员工作出评判。而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则只是把考评作为一种管理的手段,更注重如何从提高员工积极性,目标是如何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

绩效考评是与绩效管理的区别

绩效考评是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对企业员工的行为和业绩表现进行评价和认定的活动,是企业经常进行的一项基本工作。它注重的只是考评的结果。一般来讲,绩效考评对绩效的判断通常是主观的、凭印象的、武断的;不同管理者的评定不能比较;反馈延迟、容易使员工没有得到及时认可而产生挫折感。 绩效管理不同于绩效考评,它是一个管理系统,它把所有可能与员工绩效有关的因素纳入到一个整体的系统中,进行分析、评价、综合管理。它不仅注重考评结果,更注重整个绩效产生的流程。从传统的对人的管理扩展到影响绩效的整个流程。它有利于实现绩效的持续发展,有利于形成绩效导向的企业文化;可以激励员工,促使员工开发自身的潜能;增强轩队凝聚力;给员工提供表达自己的工作愿望和期望的机会。

绩效考核只是绩效管理的一个环节,它在绩效管理中投入的精力应该是最少的!也就是说,我们不能简单的将绩效管理理解为绩效评价,更不能将绩效管理看作是一件孤立的工作,认为它只是反映过去的绩效,而不是未来的绩效;认为它与管理者日常的业务和管理工作毫不相干,与员工发展、绩效改进、组织目标、薪酬管理等工作没有联系,它仅仅成了一种摆设,这样人们认为它毫无意义也就不足为怪了。

绩效管理系统的实施与管理

在实施绩效管理系统时首先要进

行绩效管理培训,并在小范围试验,试验成功后再全面推广并进行绩效管理系统效果评价。

3从人事管理向能力管理转变

传统的人事管理和现代人力资源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管理人,而后者则是管能力,这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事管理的根本不同。

从以职务为基础到以技能为基础。

传统的人事管理主要以职务管理为基础。管理的对象是具有一定职务的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出现以技能为基础的人力资源管理,它与以职务为基础相结合,形成了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加的两大基石,管理的对象从人转到了人所具有的能力。

以职务为基础的传统人力资源管理往往导致工作过程的刚性化和封闭性。而以技能为基础的人力资源管理往往注重的是员工具有的能力,要求雇员具备创新的能力,学习的能力,当职位要求发生变化时仍能够适应工作;要求雇员具有完成多项任务的能力;要求雇员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地变化角色。

以技能为基础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背景

以技能为基础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从以技能为基础的报酬体系发展而来。这些报酬体系是根据雇员所掌握的技能的程度付给酬劳,而不是根据它们在特定时间所从事的工作而付给酬劳。在新的报酬系统中,培训和开发成了工作的重点,因为它与可获得报酬的技能和等级有密切关系。技能审核程序的发展改变了对绩效的管理,雇员要求更多的职位轮换,及获得更多的技能证书。

以技能为基础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一种更具有战略性的管理模式

以技能为基础的人力资源管理更具有战略高度,它要为组织筹备和管理成功实现组织战略所需要的知识、技术、能力是否一致,如果两者不一致,人力资源策略就需要努力创造这种一致,以保证组织未来战略目标的实现。

从目前的状况看,中国现在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还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完善。为了适应企业激烈的竞争和高速发展的需要,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一方面需要从传统的人事管理向能力管理,流程管理转变。从传统的以行政职能为主的操作层面向战略高度转变。企业要适应未来的竞争,实现人力资源管理角色的转换是必然的趋势。

大专人力资源毕业论文 第5篇

一、招聘风险的概念

招聘风险是指企业招聘过程中带来的损失的可能性。企业在招聘的具体环节都不可避免地可能会给企业带来不同的损失。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人员需求风险。现代企业由于处于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导致了招聘人才的闲置和流失问题严重。

(二)招聘渠道选择的风险。企业选择招聘渠道,希望能招到满意人才,降低招聘成本。如果招聘渠道不当,极有可能带来相反的结果,造成招聘渠道选择上的风险。

(三)人才测评时的风险。拟招聘人员身份、学历、资格、工作经历等信息是否真实;拟招聘人员是否与其他企业签订有未到期劳动合同。

二、招聘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

招聘风险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大难题,它的主要表现形式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招聘成本的回报风险

招聘成本的回报风险是指企业在招聘时由于招聘失败或未招到合适人才而造成投入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的损失。它在进行招聘预算和决策的时候就可能已经存在。这些风险就会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较大劣势。

(二)人才判别的测评风险

在现实招聘中。真正进行测评的企业非常少。一般都是传统的面试。常用的面试对于提高招聘的准确率贡献很小。面试中反映出来的缺陷也相当多。例如面试中的光环效应。考官们可能会只凭应聘者的某一项优点而做出整体的判断。这无疑会大大降低评测的准确性。

(三)人才招聘的道德风险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不仅在人才的招聘上存在着信息不对称而且在人才进入企业后仍存在着信息不对称。企业与人才订立委托一代理关系后企业的效益是通过人才能力发挥来实现的。但是人才的能力发挥是无形的对它的监督和控制是很困难的。企业无法判断出人才现在的努力程度和人才行为在多大程度上符合企业的利益等。而且根据‘理性人’假设,人才往往倾向于做出有利于自身的决策。由此,导致人才雇用过程中的“道德风险”问题。一些假学历、假履历、假职称正是道德风险的一个表现。

(四)员工招聘的法律风险

企业和员工若不在诚实信用、满足双方知情权的基础上建立劳动关系。就会产生不必要的法律风险。劳动争议的发生与处理都需要双方付出成本。对成熟人才来讲,他还可能带来与原单位有关的`法律风险。如果员工出现未与原单位解除劳动关系或在本企业的工作可能侵害原单位的权益等情况,那么必然会给本企业带来严重的法律麻烦。

三、招聘风险的应对策略

人力资源招聘风险是企业经营发展必须面临的问题,本文就如何有效的降低风险,提出以下建议:

(一)建立规范的企业内部制度

1、确定合理的雇佣标准

只有招聘到合适的员工才能使企业在进行招聘时的投入更有效、更有价值。确定合理的雇佣标准是很重要的。合理的雇佣标准不仅可以帮助企业降低成本,而且新的优秀力量把企业的发展推向新的高峰。在约束企业招聘、录用行为的同时,也对录用新员工时的不确定因素予以风险防范的制度保障。

2、招聘的效果评估

在招聘前、过程中以及之后对招聘环节及整个活动进行效果评估。可以帮助管理人员发现有关的工作在时间和费用上是否尽可能节约成本、满足招聘预算。录用人员评估是指根据招聘计划对录用人员的质量和数量进行评价。

3、选择精兵强将负责招聘

组织的各项工作都是由人去执行的,一个不合格的人是不可能正确执行组织制定的工作方案的。组织在招聘时必须选出精兵强将,认真把关慎重选择,尽量减少人为风险。

(二)减少招聘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风险

1、降低应聘者欺骗成功的概率,打击其侥幸心理,比如采用申请表、笔试、绩效模拟和测验、工作抽样、面谈、专门的测评中心、履历调查、体检等多种手段进行甄选。

2、增大应聘者欺骗行为的成本,比如:出台有关制度,对应聘者的重大欺骗行为予以制裁;向应聘者暗示强硬信息:在面试中询问有关专业知识方面的问题,如果工作是技术性的;健全内部劳动力市场,规范内部晋升、报酬等制度。

(三)熟悉法律,依靠法律

招聘人员首先应该提高规范化运作招聘管理行为、防范法律风险的意识。招聘人员应加强对我国有关劳动的法律与政策及企业所在区域的劳动法规的了解与掌握。在建立劳动关系之前进行充分调查被选员工的劳动关系情况。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要依靠法律这一工具保护本企业的利益,避免各种歧视的违法行为。

招聘过程中的风险必然造成人力资源成本过高,从而造成不必要的人力成本浪费,因此,应该多析招聘风险,在招聘过程中真正做到人尽其才,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人力资源效率。

大专人力资源毕业论文 第6篇

摘要:在海外石油工程业务人力资源本土化改革中,需要制定完善的战略方案,促进跨文化沟通与交流,提高机构人员稳定性,为企业塑造良好的国际化形象,减少文化冲突问题,达到预期的人才培养目的。

关键词:海外石油工程;业务人力资源;本土化

在海外石油工程业务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无法保证工作成效,经常会出现人才不足、文化突出等现象,难以保证工作质量。然而,在人力资源本土化改革的过程中,可以有效解决人才不足的问题,缓解文化冲突问题,塑造企业的国际化形象,满足企业的实际发展需求。

一、海外石油工程业务人力资源本土化重要性

(一)有利于解决人才不足问题

在海外石油企业实际发展的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中经常会出现人才不足的现象,严重影响其长远发展与进步。然而,在本土化改革的过程中,石油企业可以根据实际发展要求。在国际市场发展的过程中,要想提高自身竞争能力,就要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培养人才的沟通能力、管理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等,总结项目管理工作经验,提高工作质量,满足其实际发展需求。且在实际工作期间,所属单位不仅可以利用外派人员开展国际化经营活动,还可以利用本土化的方式对其进行处理,加大人力资源管理力度,提高工作效果,满足其实际发展需求。

(二)有利于减少文化冲突

在海外石油企业发展期间,会涉及较多跨文化事宜,在双方或是多方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无法保证工作效果。主要因为每个国家的`历史文化背景、价值取向等都存在不同之处,在沟通期间,经常会出现矛盾问题,严重影响市场开发效果。然而,在人力资源本土化处理的过程中,可以减少其中存在的语言问题,对文化方面的隔阂等,进行全面的缓解,保证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效果。同时,在人力资源本土化管理期间,可以雇佣当地的员工,主要因为当地员工熟悉本土的文化,可以促进公司与相关机构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提高工作效率。

(三)塑造企业国际化形象

海外石油企业在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企业无法利用科学的方式塑造国际化形象,导致市场竞争能力降低。然而,在人力资源本土化改革的过程中,可以在当地雇佣员工,建立与改革业主、部门、政府之间的关系,全面获取市场数据信息,拓宽市场发展渠道。同时,在当地雇佣员工之后,可以提高公司管理工作的透明度,提升市场对于企业的信任度,获取当地人们的尊重与支持,在增强企业亲切感与信任感的情况下,为当地政府树立良好的石油企业国际化形象,以此提高其工作效果。

(四)降低人力资源成本

通常情况下,中方在外派员工的过程中,人力资源成本较高,会导致企业浪费较多资本。且中方在对员工进行外派期间,需要在人才选聘方面、人才培训方面投入较高的资金,导致企业受到严重的损失。然而,在人力资源本土化改革之后,企业可以在本地聘用员工,不仅可以提高人才选拔工作便利性与可靠性,还能减少成本的支出,逐渐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五)提高机构人员稳定性

海外石油企业在外派员工期间,存在文化差异问题,且受到家庭因素的影响,经常会出现不稳定的现象,不仅无法保证工作时间,还会出现思想变动的现象,严重影响工作效果。在工作人员回国休假的情况下,会导致企业工作量增加,甚至出现人员频繁更换的现象,严重影响海外石油企业的经济效益。然而,在人力资源本土化的过程中,可以聘用当地员工开展相关工作,提高员工稳定性,减少其中存在的问题。

二、海外石油工程业务人力资源本土化

(一)人力资源管理措施

海外石油企业在人力资源本土化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创新工作方式,逐渐提高工作效果。第一,需要做好招聘工作。企业在招聘期间,需要制定完善的计划方案,根据市场实际发展需求,制定完善的项目计划制度与劳动制度,定期开展招聘活动。同时,企业需要注意当地员工比例的控制,在比例达到一定要求的情况下,就要停止相关工作。另外,企业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根据相关要求,聘用当地人才。第二,制定完善的劳动部门协调方案。海外石油企业需要与当地劳动部门相互协调,共同制定完善的招聘方案,明确各个机构的工作性质,对其进行全面的管控。同时,需要积极解决工资与奖金中存在的问题,缓解矛盾。第三,遵循法律法规。海外石油企业需要遵循当地法律法规,注册劳动合同,加纳各类费用,避免出现违法违规的现象,加大风险防控力度,提高工作质量与可靠性。

(二)制定完善的战略方案

第一,加大宣传工作力度。企业需要在当地高校或是就业市场中,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参加当地招聘会活动,做好宣传与海选工作,以此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同时,企业需要定期到高校中召开各类公共活动,设立奖学金等项目,鼓励学生到企业中实习,以此拓宽人才选拔渠道。第二,设立专门的培训中心。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需要设立专门的培训中心,根据其实际发展需求,制定完善的人才管控方案,创新工作形式,加大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力度,保证工作质量满足相关要求。第三,建立专门的人才库结构。企业需要在当地建设专门的人才库,与中介机构相互合作,建立人才档案,在工程项目结束之后,可以将一些表现较为突出的工作人员,记录在人才库中,或是利用保留人才的方式,拓宽企业人才渠道。

(三)跨文化沟通与交流

第一,加大跨文化整合力度。企业需要做好跨文化整合工作,根据当地文化背景,制定完善的管控方案,做好跨文化知识整合工作。例如:对中方员工进行教育,使其可以全面了解当地的文化背景,更好的融入社会生活与实际工作中,通过科学的跨文化交流、沟通方式,全面提高自身适应能力。且在实际工作期间,需要建设完善的跨文化交流框架体系,做好管理与控制工作,创新工作形式,明确不同文化带来的影响,提高员工认同度。第二,奠定合作基础。在人力资源管理期间,企业需要奠定相关合作基础,根据全球化知识改革要求,建立健全管控机制,明确各个部门的工作职责,发挥现代化合作方式的工作作用,通过奖惩方式的支持,提高人力资源本土化改革效果。

三、结语

海外石油企业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做好人力资源本土化的管理工作,建立健全管控方案,根据国家发展要求,对其进行全面的控制,保证自身工作符合相关规定,降低人力资源成本,提高其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谢录杰.海外石油工程业务人力资源本土化初探[J].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xx(1):14-17.

[2]刘博文,孙睿,刘尚争等.大型国企海外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研究[J].创新科技,20xx(3):52-54.

[3]李昊.石油企业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探索与实践[J].人力资源管理,20xx(7):34-36.

[4]孙竞,王文娜.管道局海外石油工程业务防恐培训的研究与探索[C].第五届石油天然气管道安全国际会议暨第五届天然气管道技术研讨会论文集.20xx:113-114.

[5]陈玲.规范运作内外兼顾提升国际石油工程税务筹划水平[J].财务与会计,20xx(10):16-18.

大专人力资源毕业论文 第7篇

1.人力资源的获取。

人力资源管理的获取职能主要指的是人才的招聘。招聘就是在合适的时间为合适的岗位找到合适的人,一方面要求员工的技能与岗位相匹配,另一方面要求员工内在特质与企业文化相匹配。企业文化起着分界线的作用,它使不同的组织相互区别开来,同时也表达了员工对企业的一种认同感。企业文化分三个层次:一是物质层即企业名称、外观、产品等,表现在招聘工作上就是员工对企业产品甚至是小到制服的认同,如安利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对其产品的认同;二是行为层即企业的规章制度、行为规范和风俗礼仪等;三是理念层即企业的经营哲学、价值观、职业道德以及精神风貌等的综合体现。传统的人才招聘往往只重视学历与品德而忽略文化价值因素,把这些所谓的标准件吸纳进企业后,再通过各种途径向这些人灌输公司的企业文化。事实证明软件的契合度比硬件要重要的多,特别是在跨国企业,跨文化的敏感度往往是能否成功融的重要因素。现如今的招聘工作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一方面是企业选择合适的员工,另一方面是员工寻找适合的企业。有调查显示,企业吸引员工的众多要素中排首位的不是薪酬也不是发展机会,而是企业招聘活动的本身,而企业招聘活动往往又是企业文化的集中体现。企业文化不同,招聘的途径和方式就不同,招聘对象也不同。人才招聘是执行企业文化的重要一步,直接影响其形成,有助于企业文化的传播和渗透,很多企业已把招聘作为一种重要的公关手段,也作为打造雇主品牌的重要步骤。

2.人力资源的控制和激励。

文化是一个多层次的东西,一个企业的文化,包罗在集体价值体系、信仰、行为规范、理想、迷信以及宗教礼仪之中。它们是激励人们产生效益和效果的源泉。人才竞争加剧,如何吸引和留住企业的核心人才,培养他们对公司的忠诚度,激励他们不断创新奋斗,与企业共同成长,已成为大多数企业面临的一大挑战。人力资源的激励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随着工作生活质量提高,员工不再仅仅追求工资、福利,而是对企业在各个方面所能满足自己日益增多的各种需求的程度越来越高、更全面化,文化的契合度也成为其中一项重要内容。企业文化使员工不仅仅注重自身利益,更考虑到企业的利益。进而把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结合,最终达到个人利益融合于企业利益,即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一体化是企业文化所追求的终极目标。企业文化以其特有的魅力对文化行为主体产生激发、动员、鼓动、推进作用,从而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激励功能。

3.人力资源的培训与开发。

现今企业培训中的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培训的效率不高、效果不好,这其中有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没搞清楚哪些人需要接受培训。用杰克﹒韦尔奇的话说,既能为公司创造价值,又符合公司文化精神、价值标准的人可以提拔重用;能为公司创造价值,但其思维方式、价值观不符合公司文化价值和价值标准的人应该开除;而目前不能为公司创造价值,但其思维方式、价值观符合公司文化精神和价值标准的人应该进行培训,创造发展机会。现代人力资源发展与培训的最终目的已经不局限于帮助员工提高其知识、技能和能力,以不断适应工作的需要,更是要提高员工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培养健全的人格,调和员工的信念和价值观,以培养正确的.职业观念。人们的观念和价值观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改变,为使员工能够接受新的观念,就须通过培训为其灌输新知识、新观念,以此来调和或改变其价值观,以帮助员工改善其工作态度并树立起正确的职业观念和价值观。以此来提高组织管理的效率,以维持企业的不断发展。

4.人力资源整合。

人力资源整合是指依据战略与组织管理的调整,引导组织内各成员的目标与组织目标朝同一方面靠近,对人力资源的使用达到最优配置,提高组织绩效的过程。人力资源的这一文化整合功能贯穿于企业发展的全过程,尤其在发生兼并和重组阶段更为明显。一份调查报告显示,美国、韩国、新加坡、巴西和中国香港的高级经理中75%以上的人都认为,留住人才是企业并购成功的关键因素。企业文化是企业特有的道德行为规范在群体中的内化,企业文化的整合是群体信念、行为方式的革命,是一个长期的艺术化的过程,是共同经历和体验的结果。我们知道HP和Compaq的并购案,最大的麻烦不是技术,不是产品,也不是市场,而是公司文化的融合。为了加强员工对不同文化传统的反应与适应能力,促进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必须进行跨文化培训,根据环境与企业的战略发展要求,建立起企业强有力的独特文化及共同的经营观,而不是简单地套用企业原有的文化模式。

大专人力资源毕业论文 第8篇

一、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应用存在的问题

人力资源成本会计越来越受到理论界学者们的关注和重视,它的理论也渐趋完善和成熟。但在实践应用中由于诸方面因素的影响很难实施,主要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一)受传统会计观念影响较重

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应用中的一个最大障碍莫过于人们不想也不愿意去接受它。这是传统观念在作祟,试想每一次革命性的改变都难逃守旧观念的阻挠,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把人当做资产来确认来核算也不例外。将实实在在的物质资源确认为一项资产能够被大家普遍接受,但是如果我们把我们自己作为一项资产并被计量被核算被报告就让很多人产生一种抵触的心理。这种抵触心理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有着很大的差异性,物质资源是实实在在摆在我们面前的东西,能够看得见、摸得着。但是人力资源具有很大的内嵌性,它是内嵌在人的个体当中,对他的估计和评价具有很大的难度,只有通过人力资源的劳动才能反映它的价值,但是这种外化的价值的可靠性又值得商榷,这种价值是不是它的全部价值及有没有得到最大的发挥都要依赖于它所处的环境以及管理水平等外部条件的限制甚至是劳动个体当时的工作状态、工作欲望等主观因素的影响。这些许多具有商讨意义的问题在没有一个更合理的解释之前,将人力资源确认为一项资产仍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二)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理论尚未成熟

成熟的理论不仅要得到大家的认可,还要能够经受住实践的检验。当前我国对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研宄的学者不在少数,但众说纷纭,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定论。每种观点都有它的道理,但都有它自身的缺陷或矛盾之处,有的理论貌似完美但在实务中缺乏可操作性,有的看似可以实行,但又转回到传统会计核算的怪圈之中。总之人力资源成本会计自身理论的不完善导致了很难得到大家的公认,即使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按照当前的理论对人力资源成本进行核算和报告,最后披露的信息也会招致大家的猜疑。如何完善我们的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理论也是当前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研宄的难题。

(三)人力资源成本核算和报告非标准化带来信息失真

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核算和报告在理论上不断得到完善,为了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人力资源信息的需求,将人力资源会计信息纳入传统的财务报表已经成为一种共识,前面已经阐述,在此不再赘述。但是至今仍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标准,这就会给企业管理层为粉饰自己的财务报表进而在人力资产上做文章留下了空隙。例如,人力资产在核算过程中会依赖于人力资产的摊销,但是对于人力资产的摊销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样摊销的随意性和主观性,使得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就值得怀疑。

二、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推广对策分析

(一)深化人力资本观念

深化人力资本观念需要从转变传统观念入手,当前在人力资源成本会计中主要有两个思想上的转变。第一个是把人力资源与非人力资源一样同等对待都划归为一种资产,对于这种转变我们不要再纠缠在人力资源的特性,因为人力资本每年都不同,以变动的形式出现,这就导致人力资本的确定具有随意性和不可操作性,越是纠缠于此就会越陷越深,倒不如绕开这个问题另辟蹊径。另一个转变是让普通人力资源与重要人力资源一道参与剩余价值的分配。诚然普通人力资源所创造的价值远低于重要人力资源,但是没有大多数的普通人力资源,企业也很难正常运转。而且只有允许普通人力资源参与剩余价值的分配才能体现社会的公平。只有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才能为人力资本观念的深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完善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理论体系

大专人力资源毕业论文 第9篇

论文摘要: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管理者常常被人员配置问题所困扰,如何才能达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充分发挥出人才的能力,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研究的重要问题。文章就对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进行论述,从知人善用、适人适位的角度出发,寻求解决人力资源配置问题的途径。 论文关键词: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知人善用;适人适位 如何用人之所长,最大化地发挥人力资源效用,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问题,也是企业成功的关键条件。而解决这核心问题的关键即是——知人善用,适人适位。 现在管理者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做到知人和善用。

一、在招聘中 第一,在招聘中,招聘方法的选择将直接关系到能否有效地找到适合企业的人才。选择招聘方法,需要先了解各种方法的特点、内容以及适用范围。不同的方法有着不同的适用单位和职位对象。在选择测评方法时,一定要非常熟悉各种招聘方法的内容和适用范围。这样才能根据所需选择合适的招聘方法。 第二,在招聘过程中,对应聘者的动机的正确认识、准确判断也是很重要的,根据人的身体姿势、动作、声调、表情等就可以对其做出某些判断。应聘者真正想什么我们并不知道,但他的外在行为我们可以观察了解,可以据此加以判断。 在实际招聘过程中,某销售总监谈到他对销售人员的要求时,仅仅是3条:一是诚实,一方面诚实的销售员会扎实做市场,另一方面销售员免不了会接触货物或者货款,诚实的销售员让公司和客户都感到安全。二是要有悟性,销售工作不同于其他刻板性工作,要求销售员在认知人和环境方面要有准确的感悟力。三勤劳,销售员往往是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在做重复的推销工作,懒惰的人很难成功。 另一重要之处就是要看应聘者的特质和性格是否适合本公司的需要、氛围和企业文化。有的公司希望招聘有经验的人,这样,他一到公司就可以立即投入工作。有的公司却希望要些毫无经验的年轻人,以充分保留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百事可乐公司就常常雇佣一些年轻人,让他们担起重任。 招聘中我们参考的人选的关键标准是根据企业的需要来制定和选取的,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标准,同一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要求也不同,同一个企业里不同的工作和职位也会有所不同,我们要做的是因时因地制宜,结合企业的需要和岗位的特点来制定合适的标准,选取合适的人。

二、在用人过程中 一般说来,管理者不太可能一步到位地把人才放到最合适的地方,这就需要公司的管理者在完成招聘的任务后,继续进行考察。 管理者应该在新员工入职后一个月内密切留意其工作情况,这段时间我们称之为观察期。观察期内,主管应随时与新员工交流工作心得,给予工作技能指导,灌输企业精神和发展愿景。一般来说,通过观察期的了解,我们基本上可以把员工根据其各自的特点进行分类。然后管理者可以针对员工的特点结合工作岗位特性来安排员工的具体工作并对其进行指导。 所谓的人才,并不是能把每件事情都干得很好、样样精通的人,而是能在某一方面做得特别出色的人。如对于一个文章写的很好的人,如果把他放在报社或是需要文字撰写的岗位那他就是一个人才,但是如果把他放在管理岗位那就不一定了。其实,一个人能否做一个合格的管理人员,与他是否会写文章无关,他必须在分配资源、制定计划、安排工作、组织控制等方面有专门的技能,但这些技能并不是一个善写文章的人就一定具备的。 因此用人合适就行,有时并不需要最好的。全球快餐业老大麦当劳的用人原则在众多世界级企业中都是独树一帜的。“只用最合适的人,不用最优秀的人”。而这也恰恰涉及了企业用人的根本目的:人才是来创造业绩达成目标的,而不是装门面的。再优秀的人如果不能融入企业,不能与企业文化和氛围相

大专人力资源毕业论文 第10篇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企业已经掌握处理大量数据的能力,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与挑战,所以将大数据技术应用到人力资源管理的行动势在必行。这一全新的理念将为人力资源管理变革的历程中填上最浓重一笔。本文以大数据环境为背景,人力资源管理为研究对象,对人力资源管理与大数据之间关系的分析,通过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六大模块运用大数据技术得到的的结果,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创新,以达到大数据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变革。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人力资源管理;变革

一、引言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源管理已经不局限于过去的系统管理,而是人才与人才之间的交流更加鲜明化,以使员工得到更公平的对待,工作更加具有效率。所以本文通过分析大数据时代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通过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员工关系的具体分析,从而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势和效率。给社会和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价值体现,为社会的经济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贡献。

二、大数据及人力资源管理概述

1.大数据的释义。大数据又称巨量资料,指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大数据技术的战略意义不在于掌握庞大的数据信息,而在于对这些含有意义的数据进行专业化处理。换言之,如果把大数据比作一种产业,那么这种产业实现盈利的关键,在于提高对数据的加工能力,通过加工实现数据的增值。现在社会正处于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期,我们正处在一个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状态中,我们日常所用到的办公软件和聊天工具,都是在大数据时代下产生的。所以大数据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2.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是指根据企业发展战略的要求,有计划的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通过对企业中员工的招聘、培训、使用、考核、激励、调整等一系列过程,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发展员工的潜能,为企业创造价值,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的一系列人力资源政策以及相应的管理活动,包括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员工关系管理。企业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对人力资源的选取、开发、保持和利用等方面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和协调等一系列活动,最终达到实现企业发展目标的一种管理行为。

三、大数据视阈下人力资源管理变革思考

1.人力资源规划变革。合理的进行人力资源规划管理可以有效的降低企业成本,使企业在人力资源方面的投资减少,收益增加。是否可以合理的进行人力资源规划管理已经成为一个企业是否适应社会发展的必要前提,这关系到企业的科学的可持续发展。人力资源规划的合理性安排已经成为一个公司团队的积极努力实现的目标,它可以激发员工的热情、潜能,对企业的期待,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具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所以将大数据技术运用到人力资源规划管理的工作中,利用大量数据的正确分析,以事实为前提,合理的分配人才,以达到人尽其用,人岗匹配的效果。所以大数据时代下的人力资源规划的变革至关重要。

2.招聘与配置变革。对于人才的招聘已经成为人力资源管理中最为关键的一部分,一个企业拥有什么素质的员工,关系到企业未来的发展。而人才的招聘首先需要记录各方面的数据,包括自然情况及社会情况的数据记载,这些要有专人负责,进行整理、分析、筛选、从而选出适合该企业的员工,这些过程中不能出现任何的差错,否则会给企业带来不可小觑的损失。通过这些数据分析而招聘到的人才,要合理的分配的适合的岗位,因岗制宜。包括个人的发展潜能,擅长哪个方面的能力,学历及工作经验等情况进行相应岗位的调试,最大程度的发挥员工的.能力,使员工更大程度得到发展空间,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这样也促进了企业的发展,使企业获得更大的收益。

3.培训与开发变革。通过对日常数据、绩效数据、环境数据、发展性数据等记录的详细情况分析,根据其进行员工的相应培训,最大程度的发掘员工的潜力,为企业的发展带来更大的收益。这些数据的分析要尽可能准确与详细,以准确的数据分析来安排员工的培训,根据培训的结果来最大可能挖掘员工的潜能,为企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这些数据记录要妥善的保存,必须有专门的人来负责,不能有丢失和遗漏,要定时的进行数据的上报,得到确切的结论。数据的结果关系到员工的发展,因此这些数据务必要真实准确,以避免因为数据的错误造成员工的不公平对待,从而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4.绩效管理变革。在以往的情况中,管理者通过有限的记录主观的对员工进行评价,进而得到考核结果。例如,通过对员工的出勤率、工作完成程度等情况来评价员工的绩效,根据绩效的结果来进行相应的奖赏与惩罚,会很大可能的评断错误,造成员工的不公平对待,降低员工对企业的贡献。因此,在大数据时代,员工想要得到客观公正的考核结果,消除管理者主观臆断的错误,就要将大数据技术运用到人力资源绩效管理中,利用大数据技术的准确性,以大数据为依托的绩效考核成绩。通过软件平台,使员工能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提出更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建议或意见,调动员工的热情,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

5.薪酬管理变革。有效的奖励制度不仅仅是对员工工作成绩的肯定与认可,还能使员工对工作更加具有热情,提高企业效率。所以完善企业人力资源的薪酬管理是不可或缺的,是企业发展的关键一步。通过大量数据记录的员工的工作情况,从而分析评出对企业贡献较大的优秀员工,采取多元化的奖励手段,加大奖励的力度,使员工更加有成就感,对企业的归属感。对于奖励制度不仅仅是物质奖励,还有感觉激励,对员工的信任与尊重,支持与理解,体贴与关心。一个企业恰当的利用情感方面的激励,能够更好的培养员工的工作热情与对企业的信任和忠诚度。从而打造出一支坚不可摧的工作团队。

6.员工关系变革。劳务合同明确规定了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在大数据时代,劳务合同要更加的人性化,保证员工的劳动权益,使员工满意,进而更好的为企业服务,来创造更大的价值。以客观事实和数据为基础,让员工更大程度的参与,对数据全面分析,使员工得到更大客观公平的对待,从而更加积极的工作,由此培养与员工的职业道德,实现自我发展。人力资源管理的大数据时代改革的多元化、信息化,使得员工通过互联网技术逐步改变其原有的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业务流程的规范,为企业带来更好的服务,实现企业与员工双赢的目标,创造更大的价值。

四、结语

人力资源管理在大数据时代的影响下,从传统管理变革为创新管理,以大数据为依托,用事实说话的参考模式,避免了人为的主观臆断造成的对员工的不公平对待。用以警醒那些对数据不重视的公司,发现大数据的重要性,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科学性的发展,从而提高企业管理者的管理效率,改善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式,利用大数据技术服务企业,全面推动企业的管理模式可持续发展,为企业创造更高的价值,所以在大数据时代下,人力资源管理的变更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李柯.大数据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机遇、挑战与转型升级[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4:35-40.

[2]赵红霞.刍议大数据时代给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带来的变革[J].现代国企研究,2015,04:12.

[3]赵霞,纪光欣.海量数据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变革--基于流程再造的视角[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2,04:17-20.

[4]李强.大数据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变革策略探究[J].经营管理者,2016,07:142.

[5]任星桦.大数据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变革的思考分析[J].人力资源管理,2016,10:3.

大专人力资源毕业论文 第11篇

摘要:目前,人力资本已成为各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本,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建筑企业作为国民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之一,在通常的观念里,我国人力资源数量大、劳动力价格偏移,但随着社会和公众对建筑质量的要求不断提升,其这些所谓的优势并未得到充分发挥,同时且面临着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人力资源素质低、科技含量低等问题,故加快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已经成为建筑行业的一个共识。本文主要对建筑工程质量监督行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不足及相关措施进行分析,以提升建筑业人力资源的质量和实力。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人力资源管理

1引言

改革及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呈现高速发展的态势,特别是建筑业、房地产业对经济发展所起到的作用日益明显,奠定了其支柱产业的地位。基于这一重要性,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已初步形成完善的省、市、县区级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网络,但当前的社会监管体系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比如监管资源相对分散、监管过细等,无法形成有机的统一。因此,当前建筑工程质量监督行业人力资源机制与管理模式上尚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构建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对于增强建筑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人力资源管理的概述

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说,人力资源是指由企业支配并加以开发、依附于企业员工个体的,且对企业效益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的劳动力综合。人力资源管理以开发和合理利用人力资源作为基本内容,通过控制、组织、协调和监督等手段对人力资源进行开发整合,以充分发挥企业团体的作用。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是现代化大生产的要求。在现代化的大生产中,员工职业技能的教育和培训已成为现代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基础,也是现代化大生产方式的客观要求和必然产物;只有通过培训和开发,员工才能掌握、熟悉并提高自己的技能,参与复杂的劳动协作和企业的管理工作;

(2)是迎接新技术革命挑战的需要。当今社会已进入了信息社会和知识时代,技术更新、产品更新、设备更新、管理更新的速度大大加快,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竟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适应并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不断充实、更新和提高员工的知识、技能、素质,而上述这些只有通过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管理才能实现;

(3)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员工在生产过程中学习新技术能增加员工的人力资本存量,提高劳动熟练程度,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通过人力资源的开发活动,员工更新了知识,提高了技能水平,产品质量会大大改善,企业的.管理水平也会有很大提高,从而增强了企业的整体竞争实力。

3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监督结构设置不合理

目前,我国地级质监机构(除省级质监站是独立的外)大部分是事业性质、企业化的管理模式,质监部门由市政府部门发文设立和定编,故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结构的人员相对紧缺,人事部门大多主要是根据本单位的情况灵活设定的,基本上是由办公室兼职。多数质监站基本上都是设立劳资与人事两块机构隶属于办公室,其中的矛盾也日益突出,比如一个人事部门,人员、编制不变的情况下,除了要管理干部劳资工作以外,可能还要承担向各级或各部门上报各类统计报表,管理各种保险、住房基金、职工培训等工作。这种情况下,由于事务繁杂,管理部门往往疲劳应付,造成人力资源管理效率低下,进而导致人力资源管理的弱化。

人力资源管理目标不清晰

在人力资源管理上,观念落后、理解狭义等均会导致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随意性,进而造成规划及目标不清、职责不明。诸多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结构在招聘人员时,明确了本单位本科生应达到多少人、高级职称人数应占多少比例等简单化要求,但在实际操作中,这一要求离人力资源管理所要求的组织分析、岗位调查、岗位分析、岗位评价、配置机理、绩效薪酬、激励机制、考评体系等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在管理人员的观念里,通常认为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只是人事、办公室或某一级领导的事情。由于这种认识欠缺、理解偏差,部门或单位的管理者主动参与人力资源管理的积极性不高,进而缺乏与人力资源管理机构的沟通与协调,形不成合力,呈现出一种置身事外的“旁观效应”。而事实上,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除了要做好整体性规划外,需要机构领导和各职能部门的通力合作,例如:某部门空缺一个职位,而某员工申请了未获批准,其在日常工作中会表现的较为消极,影响工作情绪。若组织一套完善的提升政策,员工可以在组织中实现其职业发展,则员工对组织就会产生更强的忠诚感和献身精神。

管理工作缺乏创新性

质监机构人事的重大决策权集中在政府行政部门,在机构设置、干部任免、职工进出、工资标准等方面自主权不够,大都还是沿用传统的劳动人事管理模式,多为被动的“管家式”管理,根据上级劳动行政部门的工作部署或要求,以站劳动人享事务性管理为主制定工作目标。工作范围仅局限于上级部门的框框内,如:人手不够时招聘员工,需打报告请示上级领导及主管人事部门层层批准,给指标方可进人等。而人力资源管理应更加注重整个人力资源的供需平衡,对该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实行主动开放式的系统管理。

4关于做好建筑工程质量监督行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建议

合理设置监督机构,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

明确当前的质监机构人力资源管理仍处于传统人事管理阶段,多数管理人员并未对人力资源管理有着一个深层次的认识和了解,故应强调重视对物的管理转变为对人的管理,决策人员应转变观念、解放思想,意识到人力资源是单位的第一资源,将人力资源管理作为各级管理人员的职责,而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发展奠定一个可靠的基础。同时还应加强和完善人力资源管理,需构建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成立具有战略意义的人力资源部门,该部门要求具有专业人力资源能力的人员胜任,且人员应具备以下条件:熟悉机构的业务;在机构中享有良好的个人信誉;能熟练掌握和应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手段;熟知能如何推动机构的变革与重组等。

坚持与时俱进,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

目前,管理水平和技术已成为决定建筑工程质量监督行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资源,人作为技能与技术管理的载体,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调动与发挥可直接决定着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最终决定着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的生存与发展。因此,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从当前的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结构的体制与现状来看,要想留住人才,应与其建立一种承诺和心理上的契约:

(1)承认人才的表现,为其提供创业、发展与参与的机会;

(2)营造宽松的工作氛围,使其能够控制住自己的生涯规划;

(3)改革物资激励的方式,创造更合适的激励工具,增强员工的事业使命感;

(4)提供公众广泛认知的奖励,满足人才的真正工作需求、成就感和事业地位感,以实现其工作的稳定。

改善工作方法,注重工作的信息化发展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得人力资源管理的灵活性增强,比如可通过网上沟通、网上招聘的方式对人力资源进行管理,以提高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效率,确保人力资源管理者能将精力聚焦在更重要的管理工作方面,同时也可利用一些行政工作分包给专业化的公司来执行,由此,企业组织机构可由复杂化向简单化过渡,由金字塔向扁平化发展,增强员工工作时间的弹性及工作内容的选择性。

塑造机构的社会形象,培育良好的企业文化

建筑工程质量监督行业应意识到当前建筑企业的竞争已逐渐由产品竞争上升到品牌竞争,质量监督行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应以“诚信”、“效率”为基础和核心的市场经营观;努力树立“信用就是生命,精品就是市场”、“求实守约、追求卓越”等先进的理念,依靠企业文化的建设,来改变队伍作风,提高管理水平,提高工程质量,增强社会信誉。

5结语

总而言之,建筑行业应将人力资源管理作为支持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机构长远发展的战略性力量,在企业使命、经营战略、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使其能与组织机构、企业文化紧密结合起来,以达到能在短时间内提升企业业绩的目的,进而逐步实现企业长期战略性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冯胜平,李一军.基于成熟度理论的集团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质量等级评价理论和方法研究[J].运筹与管理,2016,25(2):133~137.

[2]颜爱民,魏佳,黄浩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伦理困境结构维度的本土化探索[J].管理学报,2012,9(7):1058.

[3]王毅.国有建筑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况与策略[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2,38(2):323~326.

大专人力资源毕业论文 第12篇

摘要:人力资源是企业可持续发展尤其是中小企业发展壮大、转型升级的关键因素。企业发展目标的实现,需要人力资源为支撑。制订和实施有效的人力资源规划,能保证企业长短期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组织机构的高效运转。随着经济的发展,激烈的市场竞争,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更多的中小企业逐渐重视起人力资源的管理,开展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但由于大部分中小企业中现代企业制度和管理模式尚未建立,更多的依赖经验型和粗放型的管理,与大型企业或者外资企业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和不足,尤其是在人力资源规划与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普遍性的问题。本文论述了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规划

1人力资源规划的重要性认识

在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任何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力资源支撑。许多中小企业面临人才流失严重、员工源源不断的跳槽,表象看来是中小企业对员工的福利待遇偏低而留不住人才,归究深层次的原因是企业没有准确把握人力资源在企业发展中“第一生产力”和“第一资源”的重要作用,没有把人力资源规划作为企业的根本战略和关键环节来抓,人力资源配置存在分散、重复、封闭、低效的现象,显示出企业在人力资源规划方面的不足和空白。人力资源规划的目标是为企业制订合适的人才策略,加快培养和造就数量充分,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为企业保持强劲的生命力和竞争力提供有力的人力支持。具体来说其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满足企业发展中对人力的需求。企业发展过程是动态的,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企业的组织结构、生产领域、经营规模等发生变化,企业人力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例如:退休、辞职、解雇等原因会导致人员数量的减少,企业生产领域的改变会导致人才需求结构发生变化,经营规模的改变会导致人力需求数量和质量发生变化等。企业在积极适应市场的同时,也要分析并采取措施来调整人力资源。人力规划的基本职能就是预测企业人力供求差异并调整差异,从而满足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人力供需平衡。

(2)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依据。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其内部结构越来越复杂,管理难度和工作量也日益提升,如果没有一个周密的人力资源计划,就不能准确把握企业人力状况和人力需求,企业在应对面临的机遇、风险和挑战时就无所适从。人员的招聘雇用、培训教育、考评奖惩、员工调整以及人工成本的控制等各方面,如果没有系统的人力资源规划统筹安排,企业必然混乱不堪,人力资源规划的实施能为其提供准确的信息和依据,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遵循的重要工作。

(3)合理控制人力成本。企业运营成本中人力成本占很大比重,员工工资支出是人力成本中最大的支出,而人员分布状况决定了工资支出总额,企业岗位设置是否健全、普通工人、技术工人和管理人员比重是否协调、工资标准是否合理、组织机构职是否重复等,在没有人力资源规划的情况下,这些人力配置和由此产生的人力成本是否合理都是未知的,有可能造成人浮于事、效率低下、人力成本上升的趋势。在准确预测企业发展前景的前提下,合理调整各类型员工所占的比重,达到人事相宜,把人工成本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是人力资源规划的另一个重要职能。

(4)企业人事决策的基础。人事决策是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人才培养开发、考核评价、选拔任用、流动配置、健康保健和激励保障等人事方面的决策难度和重要性并不亚于企业生产经营决策,错误的人事决策将会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客观、合理的人事决策需要以全面真实的信息为依据,在准确把握企业经营状况、人力现状、内外环境变化的前提下,做出正确的人事决策。而有效的人力资源规划是合理预期企业未来发展趋势,充分了解和收集企业人力基本信息,并将相应的员工晋升、报酬福利、健康保障、培训教育等人事管理计划统筹联系起来,为企业各种人事决策提供依据和基础。(5)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想让员工积极做事,通俗一点讲就是要让员工看到好处,如果做多做少、做好做差一样,员工势必会没有积极性。通过人力资源规划向员工展现企业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让员工看到自己的发展前景、未来利益,明确工作中能得到什么、工作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必定会让员工绷紧神经,关注工作,从而去积极地努力争取。

2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普遍存在的问题

随着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重要性的日益凸显,更多的中小企业逐渐重视起人力资源的管理,开展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但由于大部分中小企业中现代企业制度和管理模式尚未建立,更多的依赖经验型和粗放型的管理,与大型企业或者外资企业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和不足,尤其是在人力资源规划与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普遍性的问题:

(1)对人力资源规划重视不够。许多中小企业管理者缺乏远见,不注重长远谋划,总觉得规划这种东西太虚,看不到明确的经济效益,还要花费大量物力、人力和时间,并不愿意做在他们看来是无意义的事。有些中小企业制订了人力资源规划,但各部门并不重视,认为计划没有变化快,在执行规划时,简单的、见效快的就做一下,见效慢、周期长的就不做,即使执行了也和规划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规划成为走过场、搞形式的一纸空文。

(2)人力资源规划比较简单。许多中小企业的人力规划比较简单,规划过程较为随意,流程比较粗糙,其内容大部分是考勤、奖惩、工资福利、工作规则等,事务性工作较多,前瞻性、预测性的内容少,不是一个长远的人力使用规划,并没有从调动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角度出发,来规范企业和员工的行为。甚至有些中小企业不考虑自身实际,东拼西凑大中型企业的人力规划部分内容,与企业自身实际情况脱节,没有达到与企业发展目标保持相匹配的要求。

(3)人力资源规划动态性不足。一个企业的发展和人的一生是有些相似的,从雏形到初具规模再到发展完善,其过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伴随着风风雨雨,随着问题的出现到解决,在一步步走向成熟,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发展瓶颈,人力资源规划要及时应对企业各阶段的特征,适时完善和调整各项策略以满足人力资源需求。但是大部分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缺乏动态性,只是静态地信息收集和设定相关的人事政策,担心制度规定的变动会成为不稳定因素,力求一劳永逸,保持稳定。(4)人力资源管理机构不健全。大多数中小企业都是传统管理模式,没有专职的人力资源机构,其职能大都由企业人事、财务等部门兼管。有些中小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职能弱化,只是填填表格、做些简单统计等,其配备的多是一般员工或是并没有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的人员,显而易见,让非专业的人来从事所谓的“人力资源管理”,做出专业的、与企业发展目标相匹配的人力资源规划是非常困难的,即使制订了规划,也对企业发展起不到任何作用。

(5)人力资源规划缺乏操作性。人力资源规划的有效实施,要配合规划要求,制定相关“选、育、用、留”的政策,更好的运用一些战术策略,达到落实规划的目的。而在现实中,很多中小企业有规划,但缺乏有效的措施和策略支撑规划的实施,使规划缺乏可操作性和可执行性。

3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对策研究

中小企业要加快发展,缩小与同行的差距,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份额,就必须更新观念,坚持把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结合自身实际,进行合理的人力资源活动安排,制订科学系统的人力资源规划。现针对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普遍存在的问题,试论可行对策。

(1)健全人力资源管理机构。中小企业要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积极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要建立一个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机构,明确部门职能、细化工作职责、配备专业人员,充分发挥其在选拔人才、留住人才、发展人才和配置人才等方面的作用。

(2)完善人力资源规划工作机制。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对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基础工作,面向所有员工,影响到生产、销售、服务以及整个企业,各部门的理解、支持和配合是人力资源规划工作成败的关键。因此必须建立“上下联动、统筹推进、协作配合”的人力资源工作机制。企业决策层给矛重视和支持,各部门有力支持,员工积极配合,人力资源部门分析、预测、制订人力资源规划方案,并支持指导业务部门具体实施。

(3)建立人力资源信息系统。人力资源规划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需要全方位的了解和掌握企业发展过程中大量的人力资源信息,运用专业的统计工具和方法对原始信息进行系统的分析加工,还需要提炼借鉴人力资源管理的成功经验,围绕企业人力现状和未来预期出现的主要问题,制订相应的对策措施。可见人力资源规划工作专业性强、工作量大、涉及面广,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源信息系统,在编制和调整人力资源规划时全面、准确、及时获得相关信息,有效确保人力资源规划的质量和实施效果。

(4)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从业人员素质水平是保证人力资源规划有效性的基础。要紧密结合企业实际,通过培养、引进、激励等多种措施,努力建设一支业务素质优良、富有创新精神、数量充足、相对稳定、结构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队伍,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同时,优化从业人员工作生活环境,提升从业人员职业地位,拓展从业人员发展空间,从而增强从业人员的归属感和职业荣誉感,最大限度地激发从业人员工作活力,推进从业人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

(5)强化人力资源规划的可操作性。完整的人力资源规划不但包括规划的制定,还包括规划的实施控制。人力资源规划由顶层的总方向、总目标与底层的具体任务安排构成。人力资源规划的各项策略要落到实处,必须要制订具体任务计划,细化工作任务和工作步骤、明确责任部门和工作职责、设置任务期限和完成时间等,使各部门易于操作和执行。当人力资源规划在执行中出现偏差时,规划人员应及时探究导致该偏差的主要原因,协调各部门共同采取纠正措施。同时,要加强人力规划执行效果的评测,分阶段对人力规划的预期效果和实际执行的反馈结果进行比较、判断和分析,为下一步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定与实施提供及时而有意义的信息。总之,中小企业不但要重视整体战略规划,而且要制定与整体战略相适应的人力资源规划,加强对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前瞻性、方向性和预见性功能,制定适宜的选人、用人、育人、激人、留人的人才政策,保证企业核心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胡八一.人力资源规划实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xx.

[2]赵曙明.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xx.

[3]曾建权.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实务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xx.

[4]郭佳伟.一个中小企业的战略管理实践[D].四川:西南财经大学,20xx.

[5]杨敏.加强规划、考核、报酬管理,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D].四川:西南财经大学,20xx.

大专人力资源毕业论文 第13篇

1、如何挖掘员工的潜能

2、关于构建人力资本激励和约束机制的探讨

3、浅谈企业绩效评估与员工激励

4、薪酬制度改革对提高企业竞争力的研究

5、人力资源管理的趋势与创新

6、我国人才测评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7、人力资源管理要为企业增值服务

8、论职务晋升的激励作用与公正原则

9、企业绩效评估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0、福利保障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11、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弊端及对策略

12、浅析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的控制

13、绩效考评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弊端

14、在金融危机下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及转化

15、人际冲突对于销售团队绩效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16、浅析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的问题

17、从人才危机看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18、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分析

19、浅析我国企业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家族式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困境出路

大专人力资源毕业论文 第14篇

【摘要】文章分析了钦州港港口人力资源的供应现状,指出港口人力资源供求矛盾及面临的困境,并从人力资源的供给与需求理论出发,对钦州港港口人力资源需求作了预测。

【关键词】钦州港;人力资源;需求预测

一、钦州港港口人力资源供应现状

20xx年到20xx年是钦州港历史上发展最快的阶段,几年来钦州港人始终牢记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原则,大力开发和培养各类人员,使生产发展与从业人员的增长同步。为港口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一)港口人员构成

钦州港物流项目经过近几年的引进和发展,已拥有一批相当水平和实力的物流产业人才队伍,据统计目前钦州港物流产业各类人才合计为3537人,其中研究生25人,本科生170人,大专430人,中专以下文化2912人。

职称结构反应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不同级别人员的配置,钦州港的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结构状况如表1所示。高级职称34人,中级职称182人,初级职称195人,技术员936人,其他人员2190人。

(二)人员现状分析

1.学历结构分析。学历结构中,研究生与专科生及以下学历的比例为:1:134;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比例为:1:,由此可以看出,研究生以上学历者缺口较大,另外还有多名专业人员未受过专业学历教育。目前的状况显然不适应港口的快速发展的需要,因此应广开渠道,加大研究生以上专业人才的开发培养力度,开展多种形式培训,提高未受专业学历教育人员的受教育机会。

2.职称结构分析。职称结构中,高级职称与中级职称与初级职称的比例为:1:5:6,与全国1::的比例相比,结构还不太合理。

3.专业结构分析。专业结构比例不尽合理,经济、财务类比例偏大,其中财务类还有多名无学历,由此可看出高级财务管理人员较少,交通运输类、计算机类比例偏小。

4.年龄结构分析。在专业人才中,几年来,专业人才数量虽然有所增加,但新增人员中多数是20~30左右的青年,他们刚出校门,缺少实际工作经验,不能立即适应港口全方位的发展。另外由于部分专业技术人员专业不对口,也制约了他们才智的发挥,随着一批高、中级人才的自然减员,在一定时期内将出现人才断层。

生产服务人员中,一线生产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数量少,且学历不高,不利于生产的组织。

目前钦州港要想成为多功能、全方位、现代化的港口,其在人力资源方面尚有一定差距。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港口日趋国际化,使钦州港面临国外、国内的港口在管理方法、运输方式、信息传递等方面的竞争更加激烈,而这激烈的竞争必将促进钦州港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培养钦州港务集团人力资源需求分析及对策研究。同时,广西区正在实施的北部湾开发战略给钦州港带来了发展的机遇,也为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培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开发和培养一定数量的人力资源队伍是港口未来发展的需要。钦州港未来的发展,向人力资源的开发提出了挑战,人力资源是实施“科教兴港”的关键,是发展高新技术,争夺新的制高点,增强港口竞争力和辐射力的有力保证。

二、钦州港口人力资源供求面临的困境

港口人力资源供求矛盾是港口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这是由港口人力资源需求变动的即时性特征和人力资源供给调整的滞后性特征共同决定的。发展的越是迅速,人力资源需求变动的即时性特征越明显,人力资源供给调整的滞后性特征也越明显,供求矛盾也就越突出,越难以通过进行人力资源规划或中期计划加以解决。这种矛盾不仅使港口的人力资源管理陷入困境,而且也成为许多港口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障碍。

首先,企业所具有的人才储备与培训开发能力都十分有限,单纯通过内部调整适应人力资源需求变化的能力有限。就是这有限的内部调整,还受内部因素的制约而不能迅速实现。

其次,由于劳动力市场具有分割性,钦州港受自身所处的地理位置、规模、能力、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的限制,对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有限,很难在短时期内迅速招聘到所需数量的各类人员,特别是高素质的优秀人才。

再次,通过外部引进,调整人力资源供给结构,还受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规则的制约。任何一个企业的用人制度,都将企业内工作业绩作为最重要的晋升依据之一加以明确。这既是准确评价员工实际工作能力的需要,也是企业竞争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全体员工现在的和将来的的正式承诺。企业用人制度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是否履行这一承诺。这无疑会延缓人力资源供给调整的速度。

最后,任何一个企业的工作都包含一些独特的知识和信息,这些知识和信息有如机械设备中的润滑剂,使组织能够顺畅运转。而要获得这些知识和信息,则需要一定的企业内工作时间。这也是企业在进行人员调整时,总是采取渐进的、个别调整方式的原因。

三、钦州港港口人力资源需求预测

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方法很多,概括起来可分为判断性预测和统计分析预测两种方法。而常用的判断性预测的方法主要有:德尔斐法、名义分组技术和管理人员判断法。常用的统计分析预测的方法主要有:一元回归和多元回归分析法;此外还有生产率比率法、人员比率法、时间序列分析法、随机分析法。企业选择何种预测法,主要取决于时间长短、组织类型、组织规模和分散程度、可得信息的准确性和确定性。预测的结果也只能是大体准确,并非完全确实和精确。

这里本文推荐切合港口实际的经验预测法及港口人力资源需求统计分析预测。

1.经验预测法。这种根据以往的经验进行预测的方法,简便易行。有些组织常采用这种方法做预测。例如,组织认为车间里一个管理者(如班长)管理8个员工最佳,因此依据将来生产员工增加数就可以预测管理者(如班长)的需求量。又例如,依照经验,一个员工每天可以加工6件上衣,则若要扩大生产规模即可按产量(如上衣件数)计算出员工的需求量。运用这种方法,还可以计算出有关方面的预报数。这是定量加定性的“自下而上”的方法,要求部门或基层单位领导对周期内其需要的人员进行预测,各单位的预测结果汇总校正,得出总需求。该预测的要求是参与预测的人员先填写问卷。问卷内容涉及未来工作的性质、要求、岗位数量及空缺数,空缺弥补的建议方法(是内部培训供给还是外部招聘)等等。前提工作是要设计好针对钦州港发展战略实际的预测问卷,关键是在各部门各基层单位进行单元预测后,人力资源部门要花力气进行核实校验。经过全局性的均衡,未来钦州港的人才要求应该有基本结论。

2.统计性预测。主要的方法有:一元回归和多元回归分析法。该方法是组织了解市场、技术行业和关系到人力资源管理需要的专家成立一个研讨小组,在共同了解熟悉钦州港战略发展规划的前提下,根据港口业的最近几年贸易总量(含内贸和外贸)、钦州港在总量中所占的份额、新技术新设备给港口生产带来怎样的变化以及港口管理体制转变后的管理模式的变化等等,得出一系列的数据后,预测钦州港在不同时期的人力资源需求。当然,由于受不确定因素影响,需要对意外的新因素而带来的变化进行监控,以保证需求尽量符合实际。

近年来,广西钦州市紧紧抓住自治区实施中国—东盟“一轴两翼”区域经济合作战略和加快推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机遇,充分发挥区位、资源优势,着力打造石化、能源、造纸、粮油加工、冶金、船舶修造等六大支柱产业,全力推进泛北部湾核心工业区、沿海产业组织中心建设,初步形成了以石化、能源、造纸和粮油加工为代表的临港工业框架。

结合北部湾经济圈经济发展战略和钦州港发展的实际需求,本文可以预测钦州港未来所需人才大致如下面所列:

(一)石化产业

1.工程类人才:化学工程、石油化工背景的石油仓储、运输管理人才;化学工程、化学机械、高分子化工等专业背景的石油冶炼工程人才;管道工程、工民建、热能工程等专业背景的工程人才。以上人才都要求本科以上学历,相关工作经验。化学工程、化工机械、电气自动化等专业背景,中专或技校毕业的操作人才。需求量较大,特别是操作技术人才供不应求,十分急需。

2.管理类人才:急缺具有化学工程、化工机械专业背景,熟悉生产流程以及企业管理经验的复合型企业管理人才。对高校毕业生也有一定的需求。需求相对平稳,复合型人才急缺。

(二)林浆纸产业

1.造林工程人才:林学、土壤学、育种育苗等专业背景,大专以上学历,速生桉树繁育、造林、病虫害防治的专业人才。今后1~2年对有林学专业背景的大中专毕业生需求量大。

2.纸浆造纸人才:林产化工、造纸工程、化学工程、电气自动化等专业背景,本科以上学历的工程技术人才;急需相关专业背景,中专及技校毕业的操作人才;具有造纸、化学工程等专业背景,熟悉生产工艺,又具备企业管理、市场营销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紧俏。

(三)港口建设与海洋产业

1.港口建设人才:需要具备港口工程、航道工程等专业背景的高校毕业生,具有2~3年港口、航道规划、设计、施工、监理方面经验的港口工程人才紧缺;对有港口经济、经济管理、物流专业背景的高校毕业生有一定需求,具有两年以上港口经营管理经验的经营管理人才优先;急需港口机械专业背景,能熟练从事大型港口机械操作和维修工作的机械操作人才;急需海事法律、航运管理相关专业背景,具有两年以上管理经验的港航行政管理人才。港口工程、经济管理及行政管理人才需要本科以上学历;机械操作人才需要中专或技校毕业生。

2.船舶工业人才:紧缺有船舶工程、机械制造专业背景,本科以上学历的船舶设计、制造人才;对专科以上学历,两年以上工作经验的船舶修理人才也有大量需求。

3.海洋产业人才:对生物工程、生物医药、海洋水产等相关专业背景,本科以上学历,有2~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研发人才有大量需求;食品工程、药学等相关专业背景,专科以上学历的高校毕业生有大量需求;2~3年工作经验的操作、一线人才最为急缺。海洋食品加工、海洋医药等企业的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的需求量最大。研发人员需求绝对数量不大,但属急缺人才。

4.环境保护人才:需要海洋资源、海洋学、环境工程等专业背景,本科以上学历的高校毕业生;具有2~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海洋环境监测、保护人才紧俏。需求集中在大中型企业。

5.工业规划管理人才:急需一批具有工业规划布局、工业管理、企业管理专业知识的专业技术人才,应届本科高校毕业生也很受欢迎。求集中在相关的机关企事业单位。

(四)外向型经济人才

1.国际贸易人才:急缺商务英语功底较好,熟悉东南亚国家法律,具有金融专业知识、市场分析洞察力及谈判能力的高级外贸人才;急需熟练掌握承揽业务、定制产品、办理进出口手续、分销作业等业务的外贸业务人才;需要具有计算机及网络专业背景的信息化人才;具有英语、东南亚小语种专业背景,具备国际贸易业务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紧俏。需求增长(下转第98页)(上接第59页)较快;目前低端人才需求和供给均较多,人才的阅历和知识面急需拓宽,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供给少,需求程度高;小语种翻译人才急缺。

2.物流人才:急需熟悉现代物流供应链管理知识,具有现代物流组织协调、运行策划和市场开拓的高级人才;大量需要具有计算机及网络专业背景和开发现代物流信息平台能力的高新物流技术开发人才;具备相关专业背景,仓储管理、运输、物流配送专业人才紧缺;需要经济法、国际法专业背景的法律人才;大量需要有工商管理、企业管理专业背景,同时具备外语知识的复合型人才。需求增长速度快,幅度大,缺口较大。具备3年左右工作经验的高中级人才急缺。

(五)生物质产业

1.原料种植业人才:农学等相关专业背景,良种木薯繁育、种植技术、推广、植保、病虫害防治等专业技术人才(含大中专毕业生)。需求量较大,县、乡人才缺口较大。

2.生物质加工业人才:急需发酵工程、精细化工等相关专业,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的一线技术工人;大量需要化工机械、食品机械等相关专业背景,具有中专和技校毕业的设备维修、维护人才;需要污水处理、环境工程等相关专业背景,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环境保护、监测人才;需要熟悉工艺流程的企业管理人才等。各类人才需求增长较快,其中环保类人才为急缺人才。

大专人力资源毕业论文 第15篇

摘要

从人力资源管理有效性的角度来看如何有效地激励员工,成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本文从多侧面分析如何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提高对员工的有效激励。

关键词

人力资源管理;有效激励

从人力资源管理有效性的角度来看,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影响单位的劳动生产率及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如何有效激励员工,成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建立和运用有效的激励机制成为当前人力资源管理的迫切需要。

一、有效激励机制的作用

激励可以提高单位的效益。丰田汽车公司采取设立“合理化建设奖”这一办法一年时间为企业带来几百亿日元的利润,相当于公司1年利润的18%.激励有利于吸引单位所需人才。有效的激励,可以在单位内部造就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环境,从而产生对外界人才强烈的吸引力,使组织得到自己所需的优秀人才。激励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单位文化。良好的单位文化是单位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其培育,则离不开正反两方面的强化,通过交替运用奖惩手段,促进追求优异工作等价值观的形成,塑造良好的单位文化氛围。

二、影响有效激励的因素

1.对员工的激励缺乏针对性。每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需要不同,不同的人在同一时期需要也不相同。只有在满足了员工需要的前提下,员工才有可能提高工作的积极性,以实现组织目标。如果单位使用单一的、僵化的激励方法,势必会使员工的需要得不到应有的满足,降低激励的效果。所以,人员激励要发现和体现差别。

2.对员工的激励缺乏公平性。员工工作积极性的高低不仅取决于是否有激励措施,还取决于激励的绝对程度和相对程度。员工会不时地把自己的投入和回报与他人的投入和回报作比较,只有当他们感觉到这一比率相当的时候就会产生公平感。公平的激励机制是实现有效激励的保证。

3.对员工的激励缺乏系统性。要使个人真正提高绩效达到激励效果,就不能把员工孤立地提出来,片面地大谈激励,激励是一个系统,贯穿在人力资源管理各个环节之中,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与单位一系列的相关制度相配合才能发挥作用。任何把激励与其他管理活动相隔离的激励管理,都不会有好的效果。

4.对员工的激励缺乏灵活性。员工的需求在变化,单位的内部和外部环境也在变化。在这个充满变化的环境中,应该适当调整激励机制使之与环境相适应,才能保证激励的有效性。照搬照抄其他单位的激励方法,很难取得预期的激励效果。

5.对员工的激励缺乏人文性。不应再把人看成是单纯的生产要素和经济人,而应该把人看成是社会人和本单位的主体,应该充分理解人、尊重人、培养人,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但当今许多单位的激励只注重形式与方法,而不关注个人的感觉,不关注个人的情感对工作的影响,不关注作为社会人的需求和目标,单纯为了激励而激励,因此,激励的效果往往不够理想。

6.对员工的激励目标缺乏明确性。目标设置理论认为,具体的明确的目标比笼统的目标激励效果好,而且目标的具体性本身就是一种内部激励因素。而许多单位在对员工的激励管理中,只是设置笼统的“提高工作积极性”的目标,而缺乏具体的可操作的目标,激励效果也就大打折扣。

三、实现有效激励的途径

1.做好激励的需求分析

需求是激励工作的出发点和目标,如果没有需求,我们也就没有激励的可能。从理论上说,人的行为都是由需求产生动机,是受到某种激发和诱导而产生的,是“需求——动机——激励——行为”这一周而复始的过程。当人产生某种需求时,就会调动自身潜能,积极创造条件来实现这种需求。因此,这种需求便成为人们采取某种行动的目的和动机。当单位的领导需要员工实现某种目标和行为时,就必须考虑员工的需求,才能真正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在采取激励措施前应先做好单位和员工的需求分析,发现其主导需求。根据单位的需求,设置激励的目标;根据员工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激励方法,投其所需,把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相结合,使单位和员工都获得需求的满足,实现有效激励。

2.建立综合系统激励机制

(1)建立相互协调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才会使激励的效果达到最佳。例如,激励应该以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绩效考核为前提,完善合适的薪酬制度作保障;进行科学的工作岗位设计,建立灵活的人员内部流通机制,提升激励的有效性;加强沟通,充分授权,通过员工参与管理增强激励效果;根据组织的发展目标和员工的实际情况,帮助员工制定有效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以激励员工。

(2)选择激励方法应与本单位和员工的现状相适应。例如,如果单位是扁平的组织结构,晋升的激励方法就不再适合;强调以团队为主要作业形式的单位,单独使用个人激励的方法也不会有很好的效果。增强激励的效果还应该把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外部激励与内部激励相结合、个人激励与团队激励相结合、正激励与负激励相结合,充分发挥激励的协同优势,增强激励的效果。

3.使用多途径的激励手段

(1)薪酬激励。薪酬是单位满足员工生理需求的基本保证,也是员工社会地位的具体体现。许多单位本着实现多劳多得的原则,将员工工资酬劳与劳动成果直接结合起来,意在以工资杠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在运用此激励手段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第一是确保组织内部的公平,也就是要做到员工的同工同酬;第二是奖励优良的工作业绩,以达到激励员工的目的;第三应考虑下列因素:工作危险性、职务高低、年龄与工龄、单位负担能力及财务状况、地区与行业间的差异等。

(2)股权激励。股权激励的集中体现方式是职工持股计划。好处是一方面,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单位股东股权结构,也更直接的把职工利益跟单位利益挂钩,从而密切了职工与单位的关系;另一方面,职工入股,不仅提高了职工参与管理的积极性,而且增加了对管理部门听取职工意见、加强民主管理的压力。

(3)智力激励。智力激励是指通过一定的方式开发智力资源,提高人的智力效能,增强智力劳动创造的价值,更好地完成群体目标。其主要方式有学习培训、参与决策,竞赛评比等。学习培训要注意机会均等,否则容易引起职工的消极和不满情绪。领导者吸引员工参与决策,可以实现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而且可以提高员工的荣誉感和责任感。通过竞赛评比这种形式有效地激发起员工的创造热情,增强员工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心。

(4)目标激励。目标激励是指通过设置适当的目标,鼓舞和激发人的正确的动机和行为,达到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目的。设置目标的时候必须注意设置总目标与阶段性目标相结合,这样可以有效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5)情感激励。一是与下属建立起一种亲密友善的情感关系,以情感沟通和情感鼓励作为手段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二是塑造亲和的单位文化氛围,增强员工的认同感。

4.把握好有效激励的原则

(1)综合考虑单位的发展环境。在设置激励时,管理者既要有战略眼光,又要从小处着手,也就是说管理者既要考虑激励方法对社会的影响又要考虑它是否适应了员工的发展需要。

(2)设置激励措施要有柔性。要充分考虑到各个岗位,各个层次员工的不同需要,从而制定出详细的激励计划和方法,并顾及到应付各种不确定情况,使单位可以根据出现的临时情况灵活机动地设置激励措施。

(3)建立与激励相应的约束机制。不仅给予奖赏是一种激励,约束及惩罚也是一种激励。只有建立激励与约束的机制,才能从规章制度上保证二者的统一。

(4)注重激励的投资回报分析。激励方法有多种,不同的方法成本不相同,管理者应该选择经济有效的激励手段,把握好成本与收益的关系。在考虑人员激励时,要分析好成本和收益的关系,争取用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收益。

大专人力资源毕业论文 第16篇

姓 名: 国 籍: 中国

目前住地: 广州 民 族: 汉族

户 籍 地: 广州 身高体重: 160 cm 46 kg

婚姻状况: 未婚 年 龄:

求职意向及工作经历

人才类型: 普通求职

应聘职位: 人力资源经理/主管:人力资源管理、人事专员、

工作年限: 职 称: 初级

求职类型: 全职 可到职日期: 一个月

月薪要求: 3500--5000 希望工作地区: 广州

工作经历:

公司名称: 广东**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起止年月:-07 ~

公司性质: 股份制企业所属行业:房地产,建筑,安装,装潢

担任职务: 人力资源主管助理

教育背景

毕业院校: 郑州大学

大专人力资源毕业论文 第17篇

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很大程度上来说就是实现人资源的配置,将人力资源通过考核、甄选、录用和训练将其分配至适合其能力、性格的岗位上去。在分工细化的现代社会,将人力资源合理有效地分配到各个岗位,不仅能够促进企业自身的快速发展,更对社会经济大有裨益。

一、现代企业中存在的人力资源配置问题

1.个人与岗位不相配。

我国人力资源起步较慢,前期一直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国家统一安排职务,并没有人力资源配置这样的环节。所以很多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选拔时缺乏相关的人力管理资源专业的人才,也没有完整的体系对应聘者的性格、能力、兴趣爱好做出较为全面的评价,仅仅依靠面试官简单的询问几个问题便确立职员岗位的现象依然较为普遍。导致将人员招入后才发现其与职务并不匹配,进而造成了人员的浪费。

2.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短缺。

很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因为设备落后,事务多且薪酬少,发展前景远不及大公司,在招聘中受到了很多应届毕业生的冷落。这就造成中小企业难以招聘到优质人才,即使招聘到了人才也极易跳槽的两难局面。如此情况下,何谈人力资源配。其次,中小企业大多是以家庭为单位发展起来的,在资源配置上大多任人唯亲,甚至增设了一些本不需要的岗位来让亲戚加入,这就导致了内耗严重,企业的人力开销不仅大且人力资源配置也难以发挥作用。

3.大型企业人才浪费。

大型企业福利较好、薪酬较高,且有较大发展前景,这就使得很大一部分高素质人才都积极参与应聘,人事部门招入后对上岗人员缺少培训,将其放置在低价值的工作岗位上,使得其能力与才智难以得到施展,这就造成了人才浪费的情况。且管理部门的人员较为冗杂,一定程度上又加剧了人员闲置的现象。

二、优化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现代企业人力管理模式的特征大多分为三种,企业内工会,年功序列,“终身雇佣制”。企业内工会是指按特定企业成立的工会制度;年功序列工资、晋升制度指的是伴随员工年龄和工作年限的增长,企业为员工增加工资和提高职位等级;终身雇佣指的是企业在劳动者达到预先规定的退休年龄之前对其进行持续雇佣的制度。在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都应该借鉴其三种模式中的优点,进而达到优化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目的。

1.改革人才招聘制度,健全人才选择体系。

首先,企业应该十分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建立相关的部门负责人才招入与辞退。对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加强培训,让其对企业内部所设立岗位都有清晰的认识,方便其在应聘时做出正确合理的选择。其次,应该建立健全人才选择体系,要采用仪器,心理问卷,询问问题等多方式多角度对应聘者的性格,爱好,能力,知识水平进行队方面的评价,仅仅依靠学历来确立招聘的人员不仅不客观,也会造成人才闲置和滥用的情况发生。

2.高校做好人力资源的教育。

针对社会上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短缺的现象,高校应该积极选用专业老师对学生加紧教育,联系实际,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有效的结合起来。同时在教育中融入西方先进的人才管理方案,人才培训机制,让其的人力资源管理的视野更加开阔。更为重要的是,邀请企业的优秀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到大学开讲座,让学生切实了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的`运作,最终让普通应届大学生真正适应社会的需要,能够为企业选择出优质的人才。

3.加强部门间的合作与交流。

很多企业都存在着各部门相互排斥、工作脱节的现象,企业内部难以有很高的凝聚力,人员之间缺少合作与交流,这就容易造成企业员工思维的僵化。所以企业要加强各部门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员工间思想的碰撞,突破陈规旧制,最终将人才最大程度的运用起来,这也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环节和重要内容。总之,现代企业资源配置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个人能力与岗位的不相匹配,高素质人才的浪费以及中小企业的人才短缺都束缚着企业的发展。要想在经济社会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就应该加强人才管理模式的创新与优化,汲取国内外先进人才管理的优秀文化,立足于自身企业的实际,制定出适合企业稳定长效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案。

大专人力资源毕业论文 第18篇

人力资源是指具有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能力的劳动者。而人力资源的基础包括智力、体力、知识等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指将高消耗、高污染的经济发展方式向高科技、低消耗的经济发展方式进行转变,确保新的经济发展方式能够在增加经济效益的同时,降低对自然环境的污染,从而确保我国社会和经济能够真正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在我国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源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一、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之间的关系

我国经济的发展是以科学发展观为原则,而科学发展观得以实施的基本要求是以人为本,即将人作为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主体,根据这一原则,为了更好的发展经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必须要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开发,以便使我国经济能够真正实现可持续性的发展。在此过程中,人的发展是根本目的,而经济的发展只是促进人的发展的必要手段。当人力资源的开发速度与物质发展速度相一致的时候,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才能取得一定的成效,经济发展速度也才能得到更好地提高。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与人力资源之间的管理极为复杂,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需要依靠人的发展来实现,而这对促进人的发展也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此外,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对经济发展实际情况的真实体现,而从本质上而言,经济、文化的发展是为了更好地促进人的发展。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人的发展作为基础手段,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中,将人力资源作为主要的战略资源进行管理和开发,可以有效地提高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效果,也能够有效的减轻我国的人口压力。而这不仅对促进人力资源的开发有很大帮助,也能够有效地提高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速度。

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效果取决于人力资源

1.人力资源的开发是前提。

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有明显的区别,在资源的利用过程中,与普通物质资源相比,人力资源会随着资源的使用而得到不断的发展,所取得的成效也能够得到更好地提升。随着时代的变迁,在经济发展中,知识越来越受重视,而知识经济的发展必须要依靠合理的人力资源开发来实现。人力资源的开发需要从下述两方面进行考虑:一是要提高人们的自我开发意识,并且企业要适当的对职工进行培训,以便提升人员自我开发的积极性;二是要加强对企业管理者的培训,促使其学会对人力资源的管理,以便提高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成效。人力资源的开发和使用的合理性、科学性,对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有很大帮助。

2.人力资源是促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动力。

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中之重是对经济发展模式及理念进行转变,这对提高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效果有很大帮助。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中,不论是科技所作出的贡献,还是劳动者所发挥的作用,最重要的都是人才。只有对劳动者的素养进行强化,并提高人力资源使用的合理性,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才能取得更好地效果。而这也体现了人力资源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中所起到的极为重要的动力作用。

3.人力资源是保障。

在我国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的优化以及创新能力的提升对人力资源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中,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和使用,增强人力资源对经济发展结构的适应性,经济发展速度才能得到更好地提升。经济发展结构与人力资源结构之间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而人力资源结构的调整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构成部分之一,只有对人力资源结构进行科学的优化,经济的发展才能得到更好地保证。由此可知,对人力资源结构进行合理调整,并对其进行科学的开发,才能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保障。

三、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会对人力资源造成影响

1.人力资源素质方面的影响。

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需要依靠具有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才能真正实现,其也体现出了人力资源在经济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人力资源的开发过程也是人发生改变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包含下述几个方面:一是要重视人力资源开发的持续性,在人力资源开发中,人的寿命、生活方式及健康状况等作为重要部分,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会造成极大的影响;二是人与自然之间的持续性关系,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过程也是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由破坏转向保护的过程;三是人与人之间的持续性关系,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中,人员的流动极大的增加了经济发展结构的优化难度,也会对经济发展速度的提升造成影响。

2.人力资源开发方面的影响。

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过程中,人才的素质对科技的发展以及经济发展结构的转变会造成极大的影响,也只有不断的对人才素质进行提升,并对新的人才进行挖掘,我国经济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效果也才能得到增强。同时,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会对人力资源的开发造成极大的影响。现如今,大部分企业都会在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效益进行结合,并在此基础上对人才的素养进行提升,从而确保对人力资源的开发能够达到最佳。

3.人力资源利用方面的影响。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会对就业机会与就业方式造成极大的影响,而从本质上而言,这也是对人力资源利用的影响。先进科学技术的产生和使用,促使人力资源的有机构成得到了很大的提升,随之而来的是劳动被资源所替代。而且,随着生产技术和设备的不断创新,经济发展中的自动化水平也得到了提升,脑力劳动者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加。同时,技术人员和研究人员的就业机会变得越来越大,在市场中所占的比重也在逐渐提高。此外,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会读人力资源的利用率造成影响,并扩大人力资源的利用范围,增加人力资源的利用深度,从而使人力资源利用所取得的经济效益能够得到更好地提升。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源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之间的联系性是极为紧密的。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中,人力资源作为重要的手段和根本目的,对提高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效果有很大帮助。只有采用科学的方法对人力资源进行开发和使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才能真正实现,经济发展结构也才能得到更好地优化。

大专人力资源毕业论文 第19篇

人力资源战略是根据企业远景制定的,是企业经营战略的一部分,并主要通过促进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来实现对经营战略的贡献。以下是“人力资源论文”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1.对企业而言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已经延伸到企业的各个方面,人事档案管理与人力资源建设形成的因果、依存和互动的不可分割关系。所以切实做好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对于进一步深化企业人事制度改革,加强队伍建设和推动企业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企业认真做好员工档案材料的收集、鉴别、整理、保管和利用,为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利用创造条件,提供相关人事数据和信息支持的重要依据,为企业人力资源的规范化管理奠定了基础。

2.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人们档案意识淡薄

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人们逐渐淡化了对人事档案重要性的认识。有的人认为,现在选用人才重在现实表现,不注重人才的经历和历史业绩,人事档案也就没有多大作用;还有的人认为人事档案工作是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的事情,與己无关;这些情况表明,人们对人事档案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人事档案不够重视。

人事档案管理机制滞后

目前的人事档案管理还是沿用长期以来形成的以“计划管理”为核心的各项制度,“计划”色彩浓厚。缺少应有的生机与活力,机制的滞后已不能适应工作发展的需要。另外,对离任审计、任前公示等材料应如何收集,收集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在制度上没有明确,在实践中缺乏可操作性。

人事档案管理方法滞后

目前有的企业人事档案管理方法,仅局限于“看堆式”的管理。重管理,轻服务,方法烦锁,不易操作,反应较慢,现代化管理水平不高。档案方法的烦锁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档案工作本身的烦锁所造成的,这就要求必须改进必要的档案材料清理出来,及时做好破损、缺页、不齐全材料的修复和收集工作,确保人事档案材料的安全于完整。并且要及时收集和补充档案材料。

3.改变人力资源档案管理现状的措施

科学规范的制度管理,提高档案工作效率

建立符合现代化档案管理工作的规则和制度是当前首要的改进工作,通过制定相应的工作管理制度和工作标准来规范档案管理程序,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质量[1]。一方面可以使管理人员提高工作积极性,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对管理工作的提高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通过管理制度的规范执行,能够强化管理工作程序和实施环节,将档案的保存、信息资料的流转和管理的方法等予以规定和强化,能够防止过程不统一,程序不稳定带来的人力和物力的浪费。

信息化的档案管理,提升管理层次

人力资源档案管理落后的表现之一就是没有采取现代化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使管理效率低,管理质量差。因此,应采用信息化的管理模式改变这一落后现象,实现快速查找、分类清楚、节省空间等管理优势。形成有层次、有结构、有内容的网络信息管理,将纸质资料和电子音像档案相结合,实现全面、科学、高效的信息化档案管理。首先应增加管理资金,购置信息化管理所需要的软、硬件设施,增加新设备,如打印机、复印机、扫描仪、电脑等,满足工作的需要;其次,应制定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执行策略,设立监督部门对全过程实行掌控。

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

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对档案管理的质量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应设法提高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和水平[2]。针对不能熟练使用计算机进行网络文件传递和工作管理的人员,应加强岗位培训和培养;合理引进技术人才,提高档案管理的工作模式,保证先进的管理技术能够顺利实施。采用新技术和新方法,提高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同时,加强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培养,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保密意识,保持档案记录的安全稳定。

总之,档案管理是人力资源部门日常工作管理中的重要内容,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增加,档案管理的服务性能应逐步发展,通过制度的完善、管理方法的提高和全员的共同努力,改进人力资源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促进企业的人才流动和经济效益的增长。

4.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

在新经济时代里,为了适应新经济对企业生存与发展的要求,人力资源管理正在发生一些新的变化,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建立新型员工关系,满足员工需求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边界呈现日益模糊的状态。企业日趋重视的智力资本、知识积累、人力资源投资与管理等,也不再仅仅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它需要整个企业,包括高层管理者到一线员工的全方位关心。

吸引与留住优秀人才,帮助员工发展

在这个不断变化的、全球性的、需要技术的经营环境中,寻找、留住优秀人才是企业成功的关键,是企业具有竞争力的根本。对企业管理者素质与能力的要求变得越来越苛刻,很少有人能够胜任。有足够技能、视野和经验来经营全球企业的人才将炙手可热。那些擅长吸引、培养和留住人才的企业将是取得成功的企业。企业之间的竞争直接转变为人才的竞争,因此,企业需要吸引自己需要的优秀人才,又要设法留住企业内的优秀人才。

5.结束语

人事档案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采取科学的管理方法、现代化的管理技术、合理的管理手段等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强人事档案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开发和应用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大专人力资源毕业论文 第20篇

1、负责招聘、合同管理工作。

2、负责社保管理。

3、负责绩效考核的跟踪工作。

4、负责员工关系管理等工作。

5、负责本公司员工人事档案的收集、整理、分类、归档、转递等工作。 

人事管理事务:

(一)、1、人力资源规划系统;2 、招聘与配置系统;3、培训与开发系统;4、绩效考核系统;5、薪酬福利系统;6、劳动关系系统。

(二)、负责员工关系维护及入离职手续办理。

(三)、负责办理社保、劳动年检、劳动合同等人试工作。

(四)、负责薪资、福利管理和发放工作,处理其他有关工资、福利等问题。

(五)、定期汇总薪资方面的各类报表,并进行薪资相关数据的'分析。

(六)、拟定公司招聘流程、绩效考核、薪酬福利、员工手册等体系文件修正完善及实施。

(七)、熟悉人事档案信息管理。

(八)、熟悉企业的招聘流程与各种招聘渠道。

(九)、熟悉人力资源管理的各模块。

行政管理事务:

(一)、负责对公司的证照原件、文档资料等归档保管的工作。

(二)、负责办理公司证件年审的相关工作。

(三)、负责合同办理和登记、印章管理、统计、公司会议材料等工作。

(四)、负责公司的文件的打印、发放对内、外发文等工作。 

负责安排生产计划和统计工作。 

2、熟悉劳动政策法规,有一定文字处理能力,工作标准高;

3、具备独立的事务处理能力,沟通协调执行力强,能独挡一面;

4、熟练操作电脑并熟练运用办公软件操作。

大专人力资源毕业论文 第21篇

摘要:随着新形势的发展,国家医疗改革体制逐渐深入,人力资源管理对我国经济发展起着尤为重要的意义。加强对人力资源的管理不仅可以促进经济的更好发展,增强核心竞争力,而且是人们对自身潜能的开发、对社会适应而采取的有效举措,更有保障了国家、民族、地区、企业的长远兴盛发展。新的形势下,随着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国家医疗改革体制的逐渐深入,医院人力资源管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也显得格外的重要与突出。因此,如何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如何加强医院的整体核心竞争力,将医院整体提升一个新的高度,逐渐成为值得人们思考的课题。本文就目前我国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形式做出分析,以及对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方式进行一个深入的探索,希望所分析出所得出的结果与见解可以给新形势下医院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提供一些参考,提供一些有价值意义的观念。

关键词:新形势;人力资源管理;医疗事业;思考

在新形势的发展背景下,国家医疗改革体制不断地深入,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已逐渐成为医院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个好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对于医院而言,能够起到巨大的帮助与作用,医院若想取得更好的发展成果,就应重视并加强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对医院而言,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好坏,不只是单层面的性质,它更将直接影响着医院的正常、有序运转,说它是一个医院的支撑体也丝毫不为过。然而对医院就职人员而言,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好坏,影响着医院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及工作的效率,如果说医院是一个人体,那么医院的就职人员就是其血液,人一旦没有了血液一切都将是空谈,又好比一栋房屋的承重墙,没有了最主要的承载体,其他的也都将会成为摆设,因此,种种迹象都表明着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也就是所提到的现代化发展意义重大,也将使得医院在对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院必须摒弃陈旧、有欠妥、不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在原有的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体制之上,不断改革和创新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体制,使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现代化发展目标得以实现,从而不断加强医院的整体核心竞争力,使医院在未来正确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更会有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

一、目前我国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形势

要想加强我国医疗事业现代化发展,首要任务是必须认清我国目前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形势,详细分析我国的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体制现状,进而从中发掘出我国医院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的不成熟和不科学的方面,这些不成熟与不科学的方面正是阻碍我国医院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医院整体良好发展路途上的绊脚石,医院必须对这些不足因素予以高度地重视,从中探索、创新出新的、科学的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体制,从而去改善当下一些方面欠缺。目前来看,我国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体制陈旧、落后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医院对人力资源管理不够重视。就目前来看,很多医院没有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对医院发展的重要性,仅仅认为,医院只要具有足够的规模空间,领先的医疗设备和仪器,就足以实现医院的持续、稳定发展。确实,足够的场地规模和足够先进的仪器与设备是医院良好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更为重要且不可忽略的是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医院的发展离不开医疗人员,离开了医疗人员,医院便无法得以正常、有序的运转,如果没有对医院医疗人员采取管理制度,没有一个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便更谈不上医院的持续、稳定发展了。其次,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传统古板。在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一些部门依然沿用传统古板的管理理念,没有随着时期的不同、实际需求的不同,对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做出调整,最终导致传统、古板的医院人力管理理念不能适应医院的逐步发展的需求。目前,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忽视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没有切身从医院工作人员角度出发,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分配往往不合理、不科学。这种不科学的管理理念、不能与时俱进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制约了医院的长久、稳定发展。再次,医院考核体系不科学。科学的考核体系不仅能体现出员工之间的差距,而且能发掘出利于医院发展的优秀人才。目前,我国大部分医院没有及时更新考核理念,仍沿用传统的考核方式,没有建立一套系统的、规范的绩效考核体制。如今,医院考核体系不科学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对医院在职员工医疗服务工作中所呈现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以及工作业绩等方面的评价有失真实;在绩效考核实施过程中,不同学历、不同专业、不同类别和不同层次的医生、护士和管理人员,采用同样的绩效考核方式和标准;所考核的内容模糊不清等等,这些方面致使考核流于形式,无法反应不同岗位员工的真实情况,无法体现员工之间的差距,更无法发掘出有利于医院发展的优秀人才,难以真正发挥考核的作用。薪资的分配没有起到激励作用。获得薪资是医院医务工作人员的基本权利,如果医院在薪资分配方面欠妥,将导致员工在工作过程中丧失原本的积极性,工作效率下降,进而离职等,间接导致了医院的效益下降。目前,医院在薪资分配方面缺乏科学的薪资制度,没有针对不同医务工作人员工作岗位的不同、工作态度的不同,工作能力的强弱和工作业绩的高低,制定不同的薪资标准,使员工工作质量没有在薪资收入方面得以体现,薪资的分配没有对医务工作人员起到激励作用。从医院与员工的关系角度上来说,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体制不注重医院和员工的双赢发展。在医院的发展过程中,不注重以人为本,没有将企业长远发展目标与员工的长远发展方向有机结合,形成双赢的结局。在医院发展的同时,却不注重医院医务人员的发展,没有注重医院医务人员的专业技能的提升及职业素养的提高,最终导致医院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医院职工自身发展和医院的发展之间缺乏互惠互动性。人才竞争不够规范。由于目前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对于人才竞争的重视程度不够,使得人才的流动性大大增加。对于医院来说,医务人员流动性过度不利于医院的品牌塑造与长远发展。医院在人力资源的调配方面,没有充分做到尊重人才的人格,尽量满足人才的需求。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没有践行公平竞争的'原则,导致人才竞争不规范,不科学,有失公正和公平。最后,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不完善。目前,医院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构建上面临的一个最主要问题是缺乏成熟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首先,表现在没有一套完整、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条例所制约。医院没有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重要性,缺少超前的人力资源管理经验,这便导致许多医院不知道该如何去制定人力资源管理办法。其次,表现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专业人才的缺乏。组建一个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面临着诸多难题:或者是在医院中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缺少丰富的行政管理经验,或者是在医院中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缺乏专业的管理知识。

二、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方式

1.加强医院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程度

医院人力资源管理是不容忽视的,在医院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若想使医院得到长久、稳定发展,就必须不断完善和更新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使医院和医务工作人员真正意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对医院发展的意义。在加强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程度方面,政府可以发挥到一定的宣传和约束作用。政府可以采取一些宣传方式与手段,加强医院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程度,必要的时候也可以进行强制性的举措。社会公众可以对医院人力资源管理执行情况实施监督,迫使医院在压力下加强对自身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只有医院从根本上真正意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对医院的重要性,才会更加专注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完善和创新,真正实现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2.树立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在新医改的发展背景下,为保障医院的稳定发展,首先要树立先进的管理理念。医院应该严格遵守《医改意见》的新要求,并且结合医院自身的实际情况,树立科学可行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将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与以人为本有机结合,站在医院工作人员的角度,将人力资源的合理分配、开发以及管理工作做好。同时,随着不同时期,不同的实际需求的产生,对管理方案进行及时调整,使其能更好地促进医院持续发展。

3.完善绩效考核体制

绩效考核主要通过采用一套系统的、规范的程序和方式,对在职员工在医疗服务工作中所呈现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以及工作业绩等,在事实的基础上进行评价,从而利于医院经营发展目标和员工自身发展目标的实现。医院在目前绩效考核实施过程中,要以根据不同类别和层次的医生、护士和管理人员,制定不同的绩效考核方式和指标为重点。根据医院不同岗位的责任、技术劳动的复杂程度和承担风险的等级、工作量的繁琐程度等状况,将管理要素、技术要素以及责任风险要素等统统纳入考核,通过绩效考核达到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挖掘员工潜在能力的作用。考核结果可以成为员工升职、聘请、培训以及薪酬获得的依据。

4.建立公正、公平、公开的薪酬体系

薪酬作为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的载体,其分配是否得当,意味着医院的人力成本能否节约,员工的积极性能否调动,医院良好的效益能否保持。一旦薪酬分配不当,会导致员工的工作情绪低落,工作效率下降,甚至还会导致人才的流失,医院整体效益下降,严重可对到医院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威胁。因此,在现代医院管理中,要建立公正、公平、公开的薪酬体系。具体表现在针对工作态度的不同,工作能力的强弱和工作业绩高低进行不同档次薪资的制定,着重向优秀人才与关键岗位倾斜。在制定薪酬体系时,不但要充分考量员工自身资历、经验、潜力等因素,还要充分考量医院绩效、文化等因素,以及劳动市场的因素等,从而制定公正、公平、公开的薪酬体系。建立公正、公平、公开的薪酬体系不但是对员工劳动成果的肯定,也是稳定员工心态和吸引优秀人才的方式。

5.注重医院和员工的双赢发展

在医院的发展过程中,要注重以人为本,将企业长远发展目标与员工的长远发展方向有机结合,增强医院医务工作人员的自身发展和医院的发展之间的互惠互动性,使医院良好发展的同时,医院医务人员也能更好地发展,最终形成医院和医院医务工作人员双赢的结局。要想实现医院和医院医务工作人员双赢,医院要以专业人才发展策略为目标,为医务工作人员提供个人发展的机会和空间。并且要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给予医院工作人员更多的关怀与爱护,以及有效的激励性政策与更好的福利待遇,使医院与医院工作人员共同成长,实现员工的价值与梦想。

6.规范竞争方式

医院应该规范人力资源的竞争方式,在人力资源的调配上不仅要全面谨慎,尊重人才的人格,而且在需求上要尽量满足人才,提升对于人才的重视程度。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上,站在医院的角度,从医院的实际出发,达到人才互相之间的竞争方式规范化与科学化。在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上,对于新进员工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水平要予以充分考量,最终达到择优录用,对于医院的特殊人才,可拓宽招聘方式,践行公平竞争的原则,充分保障人才招聘的公平性与公正性。

7.医院要建立一套完整、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体制要把最初的医院医务人员的招聘筛选工作、过程中的医院医务人员的培训学习工作、最后的医务人员的绩效考核工作以及医院医务人员的提升选拔工作等诸多方面融入其中,真正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科学的、有效的、可执行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在医院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更要重视医务人员自身的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良好发展,使员工的自身价值优势在医院的工作中得到充分发挥,实现医院医务工作人员的自身价值。

三、结束语

目前,我国医疗事业逐渐发展,国家医疗改革体制逐渐深入,医院人力资源管理逐渐成为医院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探索意义重大。加强对医院人力资源的管理不仅可以促进医院的更好发展,增强医院的核心竞争力,而且是医院医务人员对自身潜能的开发、对社会适应而采取的有效举措,保障了医院的长远兴盛发展。通过以上对我国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形势的分析,以及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方式的探索,进而实现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现代化发展,加强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使医院在未来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高伟.新形势下关于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思考[J].经济师,2016,(5):239-240.

[2]侯丽红.对新形势下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思考[J].人力资源管理,2015,(1):222.

[3]唐建芳.新形势下医院人力资源管理探讨[J].东方企业文化,2014,(11):9.

[4]滕一标.新形势下医院人力资源管理探讨[J].经济管理:全文版,2016,(8):9.

大专人力资源毕业论文 第22篇

人力资源管理类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和对策

1、选题背景与意义

人力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是企业所有生产要素中最能动、最活跃的因素。随着企业管理理论的不断发展,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也不断推陈出新。与国有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的历史包袱轻得多,轻装上阵的中心企业可以自由借鉴世界各国企业的成功经验,因此,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主要受到西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影响。然而,目前,国内文献多是借鉴国外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研究国有企业,立足于中小企业实际进行研究的较少,所以要找出我国尤其是中小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之所在,提出有利于此类企业健康发展的对策。

2、国内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综述

国内学者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一批从海外留学归来的学者首先把西方先进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思想引入到国内。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不完善严重制约了民企的竞争力。由此国内学术界对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研究也火热的进行了起来,并有了一定的进展。

1992年,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院长赵曙明教授在他所编的《国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一书中,系统地介绍了西方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体系和发展趋势,最早将西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引进到中国。

1995年,又在他所编的《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一书中首次进行了将西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尝试,既从宏观的角度研究我国人力资源的配置机制和政策体系,又从微观的角度分析了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优势与劣势。可以说对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初步完成了启蒙任务。

后来,卢瑞甫、卓博()进行了中小型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后指出: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面临着缺乏科学的人力资源战略、用人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和规范、人力资源管理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专业化程度偏低、漠视人力资本的投入、缺乏长期有效的薪酬与激励机制等问题。而有关民营企业人力资源方面的研究中,家族化管理问题是所有研究内容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专家学者研究的热点和重点。

蔡而迅(2002)指出:家族化经营,管理风险大。我国港台地区一些企业依靠家族化经营管理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奇迹,但通过亚洲金融风险的洗礼,已经在开始反省东方式的经营方式和经营哲学的缺陷。内地一些名噪一时的民营企业中道陨落,也表明家族化经营管理风险已经逐渐提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不利于吸引优秀的管理人才,二是缺乏科学的决策机制,三是家族利益纠纷复杂。

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徐充()指出:家族化经营导致企业找不出人才。

李均在《民营企业HRM的几点误区及思考》(2003)中总结了民营企业人力资源方面存在的'七大误区,即:管理方式绝对化、报酬标准主观化、激励方式单一化、员工培训片面化、产权主体单一化、人才引进无序化、管理观念滞后化。

孙早鲁政委《从政府到企业:关于中国民营企业的研究综述》2003,他们指出:民营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管理的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用法治代替人治和情治是一个民营企业成熟和规范的标志。

吴文韬(2004)认为:由于历史与社会的原因,民营企业普遍认为人才就是指技术人才,他们将企业经营中的诸多问题归根于缺乏技术人才,这种狭隘的人才观,使民营企业形成一种对技术人才的依赖性,难以发现自身面临的真实问题,也不重视人才管理体制的系统建设,从而使企业难以获得长期稳定的发展。

许丽(2004)认为:能否吸引、激励和保留高素质的人才,也就成为决定企业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企业必须保证自己有足够的能力来发现、吸引、培训、补偿和保留一批优秀的人才。

着名管理学家、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张维迎教授也对我国民营企业发展中有关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问题发表了他的一些看法,他说:中国的未来取决于民营企业,而民营企业的能否可持续成长则取决于权力分配和人才。

现在中国很多的企业在广告费上的投入往往多于在研发费上的投入,在吃、喝、玩、乐上的投入往往多于在员工的培育上的投入,这应该反思。他认为,我们的民营企业应该加重对员工的培训力度,重视企业的人力资源储备,这样才能给企业带来长期的效益。

,在中国家族式企业持续发展的问题探讨会上,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会长保育钧表示:对于我国现阶段的民营企业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引导民营企业积极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健全职业经理人制度,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3、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目前国内大多数中小企业都处在初创期和成长期,其相应的其人力资源管理大都比较粗放、简单,不够系统和规范处于摸索阶段,没有能够像一些大型的企业一样构建出一套完整的人力资源系统,不可避免在运行过程中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更重要得是多数处在初创期和成长期中小企业不论在规模、资金、实力上相比大企业来说处于劣势,导致中小企业在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存在着巨大的困难,但也应该看到,中小企业也有不少大企业所没有的优势和特点。

因此中小企业如何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点,不断完善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探子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很多中小企业必须解决的问题。

4、研究思路与方案

论文大纲:

(一)中小企业人力资源概述

1、选题背景

2、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3、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存在问题概括

(二)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概述

1、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与优势

2、人才整体素质不高,流失严重

3、人才管理模式落后

4、大量的人力资源管理者缺乏实际经验

5、缺乏有效的个体激励机制

6、普遍缺乏人力资源规划

(三)加强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

1、完善培训制度,加强与员工的沟通

2、完善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3、有效建立公司的激励和考核制度

4、把人力资源管理提到战略高度

(四)结论

5、预期成果和创新点

本文立足于中小企业实际进行研究,找出我国尤其是中小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之所在,提出有利于此类企业健康发展的对策。

6、研究计划

第一步,选题;20XX年月日--20XX年月日

第二步,搜集、阅读和整理资料;月日--20XX年月日

第三步,证论与组织(拟写开题报告);20XX年月日--20XX年月日

第四步,撰写成文;20月日--年月日

第五步,论文修改与定稿;20XX年月日--20XX年月日

7、主要参考文献

[1]彭剑锋:人力资源管理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赵雅:人力资源管理的新模式[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7

[3]赵曙明: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王志明顾海英:人性假设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田.科学管理研究,2003

[5]张晓明:中小企业的人才竞争策略圈.中国人才,2002

[6]黄友松等: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及路劲选择[J].生产力研究,(10):252~254

[7]姚远。知识经济下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探讨[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2,(3)

[8]万瑞嘉华经济研究中心.中小企业人力资源战略[M].广东经济出版社.

[9]樊军.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及对策[J].长沙大学学报,,(3)

[10]李伟等.国外中小企业培训体系建设经验及其借鉴[J].商业时代,2007,(19)

[11]胡树红,刘冠华.浅谈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问题.[J].兰州学刊,2007

大专人力资源毕业论文 第23篇

摘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事业单位人力资源供给效益改革需要从供给资源的整体模式出发,实现对人力资源供给效益的全面把控,提升人力资源供给效益的整体水平,为事业单位的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事业单位人力资源供给需要从评测机制出发,有针对性进行改革、提高效益。

关键词:事业单位;人力资源;供给效益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事业单位人力资源供给效益越来越重要,需要通过人力资源的供给优势不断提高其创造力和良好的管理环境,实现人力资源的全方位把控和综合性发展,为供给效益提升创造积极有利的条件。事业单位人力资源供给效益评价体系建设需要从人力资源管理质量体系建设出发,确保各项供给指标能够符合人力资源效益提升的要求,积极稳妥地提高供给效益控制管理水平,为事业单位全面人力资源供给模式创新营造良好的环境,实现对人力资源的全方位管理。

一、事业单位人力资源供给效益融合发展的基本内涵研究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事业单位人力资源供给优化控制需要从效益模式出发,形成供给与效益的融合发展,确保二者能够全面协调起来,实现对人力资源的优化控制和综合性管理,为人力资源供给效益提升创造积极有利的条件。事业单位在人力资源优化控制的过程中要从知识、体力、技能、价值等方面出发,确保各项供给效益能够全面实现,对人力资源的供给模式进行全面创新,积极稳妥地提高人力资源融合供给水平,为人力资源系统化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事业单位人力资源是一种特殊的资源,需要从人力资源研究的整体模式出发,确保各项效益内涵能够全面展示,提升人力资源的效益化管理水平,为人力资源供给模式创新创造良好的条件。

人力资源供给效益评估需要对各种绩效管理进行分析,确保各项绩效模式和绩效组织能够顺利实施,积极稳妥地进行人力资源效益融合发展,为人力资源的供给效益目标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人力资源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建设要通过有效的组织目标建设,发挥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益作用,确保各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能够全面地实现,提高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的供给效益融合发展水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事业单位人力资源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建设需要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决策依据出发,确保各项人力资源管理能够发挥效益融合的要求。人力资源优化控制与效益模式创新要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平台。人力资源优化控制与资源供给管理的过程中需要有效融合,确保各项融合管理模式能够得到全面实施,积极稳妥地推进人力资源综合管理体系建设,确保各项资源融合模式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为事业单位的全面战略发展创造积极有利的条件。

人力资源供给融合控制要通过流程性控制机制实施有效的战略,通过有效的人力资源价值评估,确保各项资源供给能够符合单位需求,积极稳妥地推进各项资源优化控制与改革,提高事业单位人力资源供给融合发展水平,为事业单位的全面创新和综合模式优化营造良好的条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事业单位人力资源供给效益融合发展需要通过资源的配置达到优化各项指标的目的,实现效益模式控制,提高人力资源的效益优化控制管理水平,为事业单位人力资源优化控制管理机制建设营造良好的条件。人力资源供给效益提升要形成有效的资源竞争,确保各项资源能够在优胜劣汰中发挥积极的价值作用,全面提升人力资源的效益评价水平,为事业单位的综合性全面化发展创造条件,为形成有效的人力资源供给体系创造良好的环境。人力资源效益提升要坚持正确的评价模式,积极稳妥地进行价值量综合管理,为价值量优化体系建设营造积极有利的条件,实现对人力资源的效益评估和综合管理模式创新,为人力资源效益控制和综合模式创新营造良好的条件,提高人力资源的整体供给管理水平,为其效益融资模式创新创造积极有利的条件。

人力资源优化控制要从资源控制和资源模式创新等方面出发,确保各项资源效益评价机制能够顺利实施,提高人力资源的供给与效益模式管理水平,为人力资源的综合模式创新提供综合的价值评价机制,为科学合理地供给人力资源创造条件,同时能够保证人力资源管理产生良好的效益,实现对人力资源的全方位战略性管理。人力资源优化控制要从人才使用与经济效益等方面出发,建立完善的供给管理模式,确保人力资源在人才密度优化控制过程中发挥有效的作用,提高人力资源的整体优化控制管理效率。在人力资源市场化管理的过程中要进行全面的效益评价和综合模式创新,积极稳妥地提升知识创新管理水平,为人力资源创造良好的价值管理体系,实现对其价值量进行综合评估,提高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的效益模式创新,为整体效益实现营造良好的氛围。人力资源供给效益实施的过程中要从区域人才战略的实施情况进行全面的系统管理,确保各项激励措施能够在人才资本优化的过程中起到关键性作用,积极稳妥地实施人才战略,为人才的科学利用创造良好的管理环境。

二、事业单位人力资源供给效益融合评价机制建设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事业单位要通过积极人才战略,通过对供给效益融合评价机制的全面研究,提升人力资源的优化控制管理水平,为事业单位的全面发展提供重要的人才战略保障。同时在人才管理密度化设计的过程中要从指数优化等方面出发,对不同的人才管理目标进行不同的指标控制,确保人力资源供给融合发展平台能够全面建立。人力资源优化控制要通过要素构建机制实现对人才贡献率的全面评估,提高对人才的评价指标研究水平,为人力资源供给效益融合发展提供可靠性支持。人力资源管理要从劳动生产率等方面出发,不断提高从业人员人均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人才的发展战略水平。人力资源发展要从效益管理的价值理念出发,实现对人力资源的整体性管理,为人才开发创造积极有利的平台。

要从资源创新等方面出发,积极稳妥地进行资源模式创新,实现对人才资源的战略性管理,确保其在人才开发管理中发挥关键性的作用。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与人才效率建设融合在一起,确保人才战略发挥有效的作用,积极稳妥地进行资源模式分析,形成良好的资源管理架构,提高资源的优化控制水平,为资源创新和资源效益形成创造条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要从供给效益评价模式等方面出发,确保各项评价管理机制能够顺利落实,人才资源价值管理要从人才密度、数量特征、资源指标等方面入手,确保各项人才制度能够符合人力资源控制管理的要求,提高人力资源的多元化管理水平。人力资源优化控制要从资源效益管理的基本思路出发进行人才管理,确保人才效益能够在供给优化的过程中得到全面的体现。人力资源优化控制管理要从经济效益评价模式出发,对各种评价机制进行有效的效益模式分析,形成良好的效益管理机制,提升对人力资源的效益创新管理水平,为整体效益实现营造良好的氛围。

人力资源供给效益提升要健全制度体系,通过制度体系的优化管理提高人力资源的开发效率,为人力资源的全面开发和综合性管理创造积极有利的条件。人力资源在供给效益管理方面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确保各项价值体系能够在人才管理中得到全面的落实,实现对人力资源的全方位管理,为人才自由流动和有效供给营造积极有利的条件。人力资源优化控制要从人才知识结构出发,对各种知识管理架构进行深入分析,形成良好的人才效益组织管理环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事业单位人力资源优化控制管理效益提升要从环境条件出发,对各种人才资源进行全面分析,形成良好的人才资源管理架构,为人才资源的全面控制和综合性管理创造积极有利的条件。人才发展环境优化要通过吸引和聚集人才等方面形成良好的资源管理机制,确保各项资源管理平台能够发挥效益作用,提高人才效益的优化控制管理水平,为人才优化和人力资源创新管理营造良好的氛围。

人力资源聚集管理要从环境条件等方面出发,形成良好的人才增长机制,确保各项效益能够顺利实现,提升人力资源的优化控制管理水平。人力资源供给效益提升要从成效控制管理机制出发,确保控制模式能够发挥积极有效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提升人才环境的控制管理效益,为人力资源优化和人才目标控制创造积极的条件。人力资源供给效益融合机制建设需要从人才资源模式创新和人才管理机制建设的基本路径出发,确保各项人才管理战略能够顺利实施,提高对人才的管理水平,为人才管理战略的全面实施创造积极有利的平台。人力资源优化控制管理要从人才价值体系优化出发,对各项人才管理模式进行分析,实现对人力资源的效益管理,确保各项供给模式能够符合人才发展战略的总体要求。

参考文献:

[1]安兴龙.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导向的人力资源课程改革探讨[J].教师,20xx(35):12-13.

大专人力资源毕业论文 第24篇

人力资源会计(Human Resource Accounting)是指对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的人力资源成本与价值进行计量和报告的一种会计程序和方法,它是会计学科发展的一个新领域,是人力资源管理学和会计学相互渗透形成的新型会计理论。这个概念自美国密西根大学郝曼森教授提出后,在理论体系的创建和信息应用方面已有了很大的发展。虽然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为人力资源会计的推广创造了历史性的契机,但由于我国会计界对人力资源会计的确认、计量、报告等尚未取得一致的看法,也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作为依托,因而将人力资源会计纳入现行会计核算体系广泛推广仍有很大困难。本文仅就人力资源会计性质、计量、核算等做一粗浅探讨。

一、人力资源性质

人力资源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所需各种资源中最有活力的一种,它在培育企业竞争优势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对于这种资源的属性,会计界至今尚无定论。笔者认为,人力资源是一种无形资产。根据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无形资产是指企业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而出租给他人或为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其特征是:①不具备实物形态。②非货币性长期资产。③主要目的是为企业使用而非出售。④在创造经济利益方面具有很大不确定性。而人力资源同样具有如下特征:①可用货币计量。不论是对人力资源的原始投资还是后续投资,都是用货币形式反映的,即人力资源可用货币计量。②可被企业拥有或控制。企业与员工签订合同或协议后,通过支付工资、福利等报酬,使员工的劳动能力受到企业控制。③不具备实物形态。企业员工虽具有实物形态,但其劳动能力作为一种服务潜力,不具有实物形态。④可在一个以上的会计期间为企业提供经济效益,且未来经济效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人力资源首先能用于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给他人,自然能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其次,这种资源的受益期通常在一个会计期间以上。最后,因为人才流动性很大,其所提供受益期很难确定,能带来的经济效益很难准确地计量,所以人力资源所提供的经济效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由此可见,人力资源是一种特殊的、重要的无形资产,按照资产的特点,其成本支出应予以资本化。

二、人力资源会计的计量

由上述可知,人力资源的成本支出应予以资本化,即进行计价,形成人力资产。目前对人力资源的计价有两种流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应将人力资源在取得、维持、开发过程中的实际耗费入账,形成人力资产,因为这些支出是客观存在的。然后将人力资产按受益期转作各期期间费用,这种方法称为成本法。成本法按具体入账价值不同,分为按历史成本入账和按重置成本入账、按机会成本入账。第二种观点建立在西方经济学理论基础上,它从产出的角度认为应将人力资产为企业创造的经济价值入账,因为企业在取得、维持、开发人力资产过程中的实际耗费与人力资产为企业创造的实际价值不符,故该方法又称价值法。按其不同计量模式,价值法又可分为群体价值模式和个人价值模式。

笔者认为,对人力资源资本化可采用成本法。一是由于人力资源成本的数据是以原始记录为依据,计算人力资源成本可根据发生业务资料直接获得,更符合会计中的“历史成本原则”。二是由于这种模式获得的数据较为客观,能防止有关人员利用处理方法的主观性粉饰报表。三是与人力资源价值会计的群体价值模式相比,这种模式能单独计量人力资源有关的各项成本支出,也便于计算各项成本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促使企业管理当局和其他报表使用者全面考核投资报酬率。当然,并非所有人力资源的取得、维持、开发过程中的实际耗费都应予以资本化,只有那些受益期超过一年的费用支出才予以资本化,其余的可直接计入当期费用,也可计入待摊费用。这样就可改变现行会计不论支出性质,一律将人力资源的各项支出计入当期费用的做法,也更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可比性原则和客观性原则。

三、人力资源会计的核算

基于上述思路,笔者认为对于人力资源投资的核算、人力资源成本的汇集分配、人力资产的摊销等业务,可设以下基本账户核算。

1.“人力资产”账户。其性质属于资产类,总括反映人力资产的增减变动情况。其借方反映人力资产的增加,贷方反映人力资产的减少,余额一般在借方,反映现有人力资产的历史成本和重置成本。本账户可按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及营销人员等员工类别设置明细账。

2.“人力资产累计摊销”账户。属于“人力资产”账户的备抵账户,反映每期摊销的人力资产成本。其贷方反映按一定摊销率计提的人力资产摊销额,借方反映职工因离职、退休等原因退出企业时应转销的原摊销额,余额一般在贷方,反映现有人力资产的累计摊销额。本账户应按与“人力资产”相对应的明细账户设立。

3.“人力资源取得成本”和“人力资源开发成本”账户。此两账户属于成本计算性质的过渡账户,用来归集和分配企业为取得人力资产和开发人力资产而发生的各项支出。其借方反映企业为取得、开发人力资产而发生的招聘费、安家费、培训费等支出,贷方反映各项支出归集后应当资本化转入“人力资产”账户及不应当资本化而转入当期费用的余额,结转后该两账户无余额。

4.“人力资本”账户。该账户属于所有者权益类账户,同资本公积账户性质相似,用于核算企业从有关方面无偿调入职工,无偿获得人力资产时的价值。其贷方反映无偿获得的人力资产的金额,借方反映无偿获得的人力资产离开企业时转出的金额,期末余额在贷方,反映企业现有的无偿获得的人力资产价值。本账户应按与“人力资产”相对应的明细账户设立。

大专人力资源毕业论文 第25篇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企业对人才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人才已经是当今企业竞争中的核心要素。企业通过人力资源培训和开发,不仅可以增强员工的综合技能,还能增强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但当前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中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将对此作出一定的研究,并针对性提出一些改进意见与建议。

关键词: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开发

在我国经济的新发展阶段,企业对人才技能和素质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秉持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核心的原则,实施战略性管理,通过培训开发不断提高员工技能,从而助力于企业发展。而当前大部分国有企业存在专业素质人才缺乏,普通员工冗余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应该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系统,促进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一、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现状

就目前而言,我国企业在员工培训方面的经费投入明显不足,尽管国企在培训方面费用高于其他企业,但总体费用依旧不足,因此企业员工素质与能力在培训方面的提高情况还有待加强。以国企为例,培训的发展也经历了一定的阶段:最初阶段,培训与开发过程都是在政府的引导下完成,在培训内容和形式上比较单一,导致员工的综合素质与能力难以快速提高;中间阶段,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变革,在培训形式和内容上也呈现一定程度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企业自主经营带来的影响,企业为寻求发展,开始重视人才的作用,并在再培训投入上开始加大;现阶段,国企在培训投入上进一步加大,同时随着市场上培训技术的成熟,企业进行员工培训时会有更多的选择。另一方面,企业管理人员也同意加大人力资源的投入,期望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

二、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的必要性

1.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对新型技术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并且对知识资产资源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这就引导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人力资源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及时通过培训学习完成能力的不断提升更是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当前企业发展更是以高素质人才为支撑,通过高效管理推动各个方面的有序进行。

2.重视人才培养是企业成功的重要标志

当前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多体现出来的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源已经成为一种战略性资源。通过培训开发对于提高员工的能力的认知,改善企业管理有重要的积极作用。因此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已经成为企业成功的重要标志。

三、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存在的问题分析

1.培训体系不健全

当前在企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就是,企业在努力对人员进行培训后,却出现人员严重流失的情况。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企业的管理机制、成本核算以及激励机制的不完善。人员的流失还会造成企业内部的不公平现象,同时由于缺乏相应的应对措施,导致企业的损失以及人员流失的恶性循环。在国企中,由于盈亏意识比较单薄,加上对人力资源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培训的内容过于简单,针对性较差,长此以往培训工作的效果大打折扣,企业由于无法在人员培训和开发中看到成效,导致在此方面的投入逐渐下降,甚至出现占用培训费用的现象。

2.培训内容与手段不合理

当前,在企业培训中还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培训内容与培训手段的不合理。有相当多的企业培训的内容过于单一,缺乏针对性,导致培训内容对员工今后的职业发展没有形成直接的推动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培训资源的浪费。在部分国企进行员工培训时,只是做出简单的经验性分析,未能对员工的需求进行深度调查,人事管理方面缺乏战略性眼光,导致培训内容和需求内容存在严重的误差,大大影响了员工的积极性。

3.培训效果跟踪与评估不到位

在企业中,培训工作的开展在于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促进员工的职业发展,为企业带来更大的助力。但企业培训往往成了一种形式,一种流程,对培训的效果缺乏真实有效的追踪。进而无法对培训内容形成准确的评估,导致人事管理人员在后续的员工培训和开发工作中缺乏针对性,培训工作变得更加盲目,大大降低了培训效率。

4.培训缺乏战略性和前瞻性

企业对人力资源的培训应该站在长期战略性的角度,通过形成完善的人才输送系统,为企业发展提供具有重要价值的人力资源。但在当前企业中,培训内容过于随意,未形成严格的系统,并且培训内容与方式与企业业务的拓展规划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整个课程体系也脱离了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培训与开发的结果不能在员工的岗位上形成明显的助力,导致培训工作失去原有的意义。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国企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在战略规划上未能根据时局及时调整;二是管理制度上的问题,导致负责人员出现不作为的现象。

四、加强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的策略

1.树立正确的意识和态度

对于企业而言,应该认识到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并且在人才培养上还要加大力度。通过培训开发为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储备,保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于企业内的员工个人而言,应该树立正确的培训认识,通过培训及时获取工作上的专业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获取更好的发展。在企业内部可以通过成立一定的学习组织,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保证员工积极向上的工作心态。

2.建立完备的需求发现机制

企业在对员工进行培训开发时,应该明确培训学习的目的`。培训的目的在于增强员工的知识、技能以及行为等。培训的内容基本可以分为素质培训、技能培训以及知识培训等。需要注意的是,培训工作应该具备基本的针对性,所有的内容应该围绕公司业务展开,通过培训,增加员工的获得感以及对企业发展的贡献。另外,需要明确的是培训工作应该贯穿于整个生产经营的过程中,由于企业资源的限制,对于培训开发内容的安排还应该严格按照价值的高低优先排序。在培训完成后,要跟进员工的工作情况,及时对每一次培训做出评估,便于下一次培训内容的调整,保证员工通过培训获取更好的发展。

3.建立和完善激励约束机制

企业在完善培训开发系统中,应该重视建立和完善激励约束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应该围绕培训的主题即讲师和学员展开。对于讲师而言应该经过一定的筛选,同时对于甘于奉献的优秀讲师应该及时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其次是参与培训的学员,对于内部职工的培训应该在培训时间和费用上给予一定的支持,保证学员能够安心培训,及时获取培训知识,提高自身能力。对于费用较高的培训,应该与学员签订培训协议,明确培训期间的纪律要求和处罚措施,从而提高员工对培训的重视程度,有效避免培训结束后人才的流失,从而最大限度保证企业的利益不受损失。

4.增强前沿意识和工作水平

对于国企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应该严格按照当前形势的发展及时对管理方式作出改进。另外管理人员在制定培训计划时应该严格按照公司未来发展的需求,同时对人才培养和发展的方向进行明确,采用战略性和前沿性的方式开展培训开发工作。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企业应该加大力度对人力资源从业人员进行考核,人力资源从业人员也应该及时调整心态,树立主动学习意识,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企业还应该鼓励员工开阔思路,通过战略性思考,为企业的人力培养及时提出建设性意见,促进企业人力的快速发展,加快高素质人才的输送效率。

5.其他措施分析

全员范围内实施聘用责任制,日常工作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实现优胜劣汰,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奠定基础。与此同时,有机结合生产要素分配与按劳分配制度,建立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分配激励机制,同时将该机制与员工贡献、岗位职责等联系起来,有效激发工作积极性。企业内部职工职称层次多样,职工工作能力、责任大小及工作难度也存在差别,应该建立相应的人才评价与考核机制,激发职工工作积极性与上进心,优化队伍结构,强化员工动态考核,制定科学的考核体系,推动企业整体发展。

五、结语

综上所述,市场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企业对人才的重视程度决定企业的成功程度。针对当前企业在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应该首先在意识和态度上重视人力资源培训的作用。同时针对企业内部的具体情况,建立完善的培训系统,通过及时更新培训内容,保证人才的质量,改善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婉.试论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7(02):34-35.

[2]孙畅.人力资源培训与促进企业发展双向互动性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7(06):47.

[3]李刚库.对加强我国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的思考[J].现代国企研究,2017(10):112.

[4]桑苗.浅谈新形势下的电力行业人力资源培训工作[J].经营管理者,2017(16):95.

[5]何鹏.优化企业人力资源培训效果途径的探讨[J].现代国企研究,2017(12):25.

[6]周坤.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的应对策略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7(13):101-102.

大专人力资源毕业论文 第26篇

[摘要]在当前环境中,很多现代化企业都发展迅速,其主要依赖于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而在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构建中,经济管理是核心内容,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本文首先介绍了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中的重要性,并对内部治理结构中的内容,包括现货市场、初级团队市场、义务市场以及关联团队市场等进行了分析,旨在不断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与质量。

[关键词]人力资源;经济管理;内部治理

人才作为企业中的核心储备力量,与企业的发展息息相关,在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当下,企业若想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加强内部人力资源管理是首要工作。那么在实施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对内部治理结构进行分析,并结合企业的发展现状,构建科学、合理的经济管理模式,确保企业中的人才资源能够发挥最大的作用。

1人力资源管理概述

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

企业的管理工作有很多内容,人力资源管理属于管理工作中的重点。在发展的过程中,企业离不开大量的人才支撑,人才能够为企业创造各种价值,不断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当下,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很多企业中得到了贯彻,而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以员工为中心的管理手段也成为企业实施管理的工作准则。总体来说,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涵盖了招聘、培训、薪酬以及劳动关系等方面的内容。企业执行的招聘工作是重点的管理内容。同时,员工的个人能力,以及其在企业中发挥的价值与作用也将作为1种考量,属于薪酬管理工作的内容。除此之外,员工与企业建立的劳动关系,也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点内容。

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企业内部的人才资源,而人才管理的成效与企业的发展潜力有着直接的关系。企业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将能够科学、合理地分配资源,有利于充分发挥优秀人才的作用。企业通过加强人力资源管理,能够招聘到和培养出大量的优秀人才,集不同类型的人才为企业经营提供有力支撑,从而能够促进企业正常运转,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因此,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够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够让员工充分投身于工作中,不断提升工作效率,对于企业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另外,人力资源管理能够实现企业的人力资本扩张,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因素,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与开发,不仅可以吸引大量的高素质人才,还能保证企业持续稳定发展,从而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提升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质量。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够不断为企业引进更多的全面型人才,让企业有更好的发展前景。此外,人力资源管理能够不断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推动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2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

内部治理是实施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手段,也是提升管理水平的重要渠道,通常情况下,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包括以下几种。

现货市场

在现货市场结构中,超市的促销人员是这一结构的代表性主体。在这一结构中,并不需要员工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以及相关技能,企业也不会为这一结构中的员工安排较为重要的工作。若此结构中的'员工从企业离开,不会给企业造成太大的损失,且随时都可以找到替代资源。与此同时,员工在离开企业以后,也能在短时间内找到同类型的工作。因此,这一结构是企业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结构,具有合作时间较短等特征。

初级团队市场

相较于内部治理结构中的现货市场,在初级团队市场中,对员工素质有了较高的要求,但员工在工作岗位上的角色也并不紧要,更加注重员工之间的合作互助能力。因此,合作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较强的员工,形成了初级团队市场的代表。在这一结构体制中,每个员工自身发挥的作用都不能得到精确衡量,企业只能按照整个团队创造的价值对员工的个人价值进行评估。而在初级团队市场中,团队的利益与思想将高于个人,员工的能力因此受到了一定的局限,其作用也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义务市场

义务市场具有特殊性,员工的个人能力与价值在这一结构中会得到充分发挥,而企业也可以对员工的价值做出精准评估。其中,律师就属于义务市场中的代表性人物。通常情况下,律师事务所对律师具有较高的需求,而律师也只能在事务所环境中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因此,可以发现在义务市场结构中,劳动者与企业属于互相需要的一种状态。值得注意的是,在此结构中的劳动者只可以在本企业中发挥作用,若其所处的工作环境发生了改变,会使劳动者的价值受到影响。

关联团队市场

关联团队市场是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中的代表,在该结构中,企业对员工的专业素质要求并不高,而是依靠员工在团队中进行合作完成工作任务,而员工的职能将在合作中得到发挥。从这一点来看,关联团队市场与义务市场具有较高的相似度。但是,关联团队市场要求员工与企业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企业对该类型的员工也有着较高的需求,而员工也需要利用企业所提供的优质环境,充分体现自己的价值。在此环境中,企业在应用人力资源管理方法时,员工的积极性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激发,其个人能力与潜能也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而此时,员工的专业素质已经能够满足企业的需要,必然会为企业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

3内部治理视角下构建人力资源经济管理模式的途径

完善内部激励机制

当优秀人才选择在企业中工作时,首先会考虑企业提供的待遇是否符合自己的预期,因此企业若想充分发挥人才的价值,必须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在实际的应用中,企业可以通过绩效考核完善内部激励机制,在科学化、合理化的绩效考核基准下,可以实施个性化激励,了解每一个员工的需要,并不断完善公平、合理的绩效评估体系,通过考核机制来约束员工行为。企业还可以通过制定合理的考核体系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设定岗位考核指标,通过跟踪考核与确定岗位业绩,评出员工业绩的分数,判断员工工作情况,考评分数可以作为员工晋升的标准,激发员工的内在潜能,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此外,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要同时进行,精神激励能够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挖掘员工的内在潜力,但员工也需要物质上的激励,要多为员工提供福利,提升员工的薪酬,让员工在工作过程中体现出自己的价值。

采用针对性的选拔与培训策略

在构建人力资源经济管理模式的过程中,企业应当重视人才的选拔与培养工作,针对不同类型的人才,采用针对性的选拔与培训策略。例如,对于关联团队市场结构中的人才,企业需要制定严格的选拔标准与培训准则。同时,企业要结合实际的经营需求,制定培训的具体内容,以此推动企业利益实现最大化。针对现货市场结构中的员工,企业可以简化选拔与培训的过程,使员工充分了解岗位工作。培训策略要有针对性,每个员工都存在个体差异,个人工作能力与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不同,企业需要制订完善的培训计划,让员工积极参与到培训工作中,能够激发员工工作热情,对企业发展也有一定益处。通过培训能够让员工学习到更多全新的知识,对企业内部情况与企业发展战略目标有相应了解,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

加强知识管理

当前时代是知识时代,知识在企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不仅要重视成本管理,更要重视知识管理。因此,企业应注重提升员工的知识水平,重视知识对企业经济效益的推动作用,在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建立经验与技术的共享机制,并凝结众多优秀人才的智慧,以全面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创新力。

优化企业内部控制

优化内部控制,可以精准评估人才的价值,因此企业应该对人才在工作岗位上发挥的价值进行评价,并将工作量作为评价指标。人才价值评估是人力资源经济管理效率中的重要部分,也能作为人才调配的重要依据。同时,在人才价值评估的基础上,企业要将内部控制理念融入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不断提高企业的内部控制水平,让员工了解企业内部管理方式,这对于企业发展有一定促进作用,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4结语

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为了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必须重视人力资源经济管理结构。在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企业可以采取完善的激励制度、采用针对性的选拔策略、加强知识管理以及优化内部控制等有效措施,为企业员工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价值,以全面提升企业在市场环境中的竞争力。

主要参考文献

[1]罗丹.基于内部治理视角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构建[J].企业改革与管理,20xx(23).

[2]赵莉.内部治理结构下的人力资源经济管理策略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xx(5).

[3]俸尚东.内部治理结构下的人力资源经济管理模式探讨[J].中国外资,20xx(5).

[4]叶林.内部治理下人力资源经济管理模式构建探讨[J].经贸实践,20xx(24).

[5]王洋.内部治理视角下的人力资源经济管理模式构建策略研究[J].商,20xx(33).

大专人力资源毕业论文 第27篇

人力资源管理类论文

【摘要】

最近几年来,传媒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实质就是对于人才的竞争。对于一个报社来说,拥有更多专业的人才是非常重要的,才能够为报社持续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这就需要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从人才的开发阶段到培养阶段,最后包括人才的使用阶段,都应该有一套完整的管理机制,这样才能够保证报社具有强大的竞争力。本文以报社如何构建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为主题,展开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与分析,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和启发。

【关键词】

报社;人力资源;体系

人力资源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体系建设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传媒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就需要我们更加注重对于企业人才的培养。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对于提升报社的综合竞争力,加强对企业员工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促进报社的发展也非常重要。企业只有通过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科学合理地开发以及培养人才,本着人尽其才的理念,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工作积极性,才能够为报社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和充足的动力。

一、规范招聘环节,优化录用体系

为了能够吸收更多的专业人才,报社首先应该规范招聘环节,不断优化录用系统。只有不断提高招聘工作的科学合理化,才能够为更多的人才进入报社提供支持。这就需要报社在招聘员工的时候,充分发挥各个部门的作用,以人力资源部门为主,同时综合其他相关部门,保证企业招聘到适合的员工。许多报社曾一度跳槽率过高,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充分发挥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性,导致人才流失。这就需要报社应该优化录用体系,针对每个部门所需要的不同类型的工作人员,应该用每个部门不同的工作内容来考察新员工的综合能力,使其到报社之后可以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同时,从而填表、初试和笔试、专业面试和最后的录用审批,每一个步骤都应该慢慢规范,都应该按照规定的流程进行。这样才能够保证招聘到真正的人才。

二、充分发掘人才的能力,做到才尽其用

由于每个人的素质和专业能力是不一样的,所以为了能够使人才的能力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这就需要报社应该按照每个人的具体特点来安排工作内容,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同时,应该给予每个员工公平的权利,保证员工能够享受到平等的待遇,使员工的积极性和工作主动性能够得到有效的发挥。报社内部同时还应该鼓励公平竞争,激发员工工作的热情,从而使其能够努力工作,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和整体素质。针对每个人的能力不相同,可以按照同一部门轮岗制度,让一个人到多个岗位去锻炼,最终安排最适合其自身情况的工作。实行轮岗,能够使员工的个人潜能得到进一步的挖掘,同时能够大大提高工作的创新性。只有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上,才能够保证报社整体能力有效提高,才可以提升报社的整体竞争力。

三、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计划

对于企业来说,培训属于一种投资,并且这种投资会有丰厚的报酬。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信息更新速度大大提高。所以,如果期望一次教育一劳永逸,那么就会大大影响工作效率。这就要求报社应该针对每个部门的`实际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使每个员工能够接触到最新的知识,能够掌握最新的技术。在日常工作中,企业可以进行系统和业务培训,让一些业务能力强,工作业绩好的员工进行心得体会分享,从而提升整体的工作能力。报社还可以组织员工开早会,在会上分享工作经验和一周心得。还能够由领导带头,鼓励员工更加积极地开展工作,保证员工工作的积极性。通过建立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对员工进行有效的培训,能够有效培养传媒行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提升报社的整体竞争优势。

四、完善分配和奖励机制

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还有一个环节非常重要,那就是分配和奖励机制。因为这直接影响到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与员工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例如,可以实行岗薪制,针对不同的岗位设置工资。同时把工资分成三个部分,即基础工作、技能工资和绩效,这样能够使员工在保证基本生活的基础上更加努力,来获取更加丰厚的回报。同时,应该实行科学的奖励机制,针对有贡献奖和突出贡献奖的员工,报社应该设置一定金额的奖励,从而激发员工的工作情绪,使员工更加具有斗志。完善的分配和奖励机制是报社留住人才,并且充分发挥人才才能的重要方法。

五、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报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需要更加专业。只有不断地提高管理工作的水平,保证企业人才管理的科学化,才能为报业的发展提出坚实的人才基础,保证在同行业内具有竞争力。这就需要报社从招聘人才到培训和使用环节,都应该有明确的计划,按照科学的流程开展各项管理工作,保证工作的规范性。这样才能够为报社招聘更多实用的人才,巩固报社的人力基础。同时还可以保证报社的人才具有更加扎实的相关理论知识,促进报社的快速发展。

大专人力资源毕业论文 第28篇

1、负责招聘、合同管理工作。

2、负责社保管理。

3、负责绩效考核的跟踪工作。

4、负责员工关系管理等工作。

5、负责本公司员工人事档案的收集、整理、分类、归档、转递等工作。

人事管理事务:

(一)、1、人力资源规划系统;2 、招聘与配置系统;3、培训与开发系统;4、绩效考核系统;5、薪酬福利系统;6、劳动关系系统。

(二)、负责员工关系维护及入离职手续办理。

(三)、负责办理社保、劳动年检、劳动合同等人试工作。

(四)、负责薪资、福利管理和发放工作,处理其他有关工资、福利等问题。

(五)、定期汇总薪资方面的各类报表,并进行薪资相关数据的分析。

(六)、拟定公司招聘流程、绩效考核、薪酬福利、员工手册等体系文件修正完善及实施。

(七)、熟悉人事档案信息管理。

(八)、熟悉企业的招聘流程与各种招聘渠道。

(九)、熟悉人力资源管理的各模块。

行政管理事务:

(一)、负责对公司的证照原件、文档资料等归档保管的工作。

(二)、负责办理公司证件年审的.相关工作。

(三)、负责合同办理和登记、印章管理、统计、公司会议材料等工作。

(四)、负责公司的文件的打印、发放对内、外发文等工作。

负责安排生产计划和统计工作。

2、熟悉劳动政策法规,有一定文字处理能力,工作标准高;

3、具备独立的事务处理能力,沟通协调执行力强,能独挡一面;

4、熟练操作电脑并熟练运用办公软件操作。

大专人力资源毕业论文 第29篇

所谓人力资源管理,就是指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与物力相结合的人力进行合理的培训、组织和调配,使人力、物力经常保持最佳比例,同时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恰当的诱导、控制和协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以实现组织目标。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源管理因与人的密切联系使其重要性日显突出。应该看到,企业管理已经从强调对物的管理转向对人的管理,这是竞争加剧的结果。无论是管理领域的扩大,还是现有管理的提升,人力资源是基础、是前提、是根本。企业即人。如何选择、培育、合理使用、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能?如何赢取员工的献身精神,留住人才,实现企业长久稳定的发展?这一系列问题,困扰着每一个企业、每一位人力资源经理。探讨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就是要充分开发每个员工的潜能,打造人才团队,发挥人力资源规模效应。下面从“选、育、用、留”人力资源管理的全过程进行探讨。

一、选人。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企业成功的最先决条件就是要找对人。企业一旦找对了人,无疑为企业和部门今后健康的发展提供了智力保障。

1、选人要与企业的战略目标相匹配。

人力资源是战略规划实施及战略目标实现的保障,各个企业在不同的阶段都会制定不同的与实际相适应的总体战略规划,我们在选择人才时,必须考虑到资源配置要与战略目标的实现相适应。企业没有战略目标,就谈不上上人力资源规划,更谈不上人力资源规划的实施,企业在选人时就会盲从。

2、选人要与行业环境和企业地位相适宜。

由于行业环境和企业地位的不同,也会影响到我们选择人才的具体操作。首先要分析所在行业的环境,在整个产业结构中所处的地位如何?其次,分析企业在行业中所处的地位,行业和企业的地位不同所对应的人才层次也不同,为企业量身制定人才选拔策略,才不会导致人才的滥用或者流失。

3、选人要与地域的经济水平和人文环境相结合。

我们还要考虑到地域的经济水平和人文环境因素,不能好高骛远,要讲求实际,尤其是在选拔高校毕业生时,我们应尽量帮助其认识本企业的地域环境、行业环境、人文环境和当地的实际经济水平,实现自身的透明度,这样,选与被选双方才能互相了解,才能有益于企业选择合适的人才,真正做到物有所值甚至物超所值。

4、选人要考虑人才市场的供应现状。

人才市场的供应与需求总的来说是不为企业所操控的,然而企业在选人时却逃脱不掉供求现状的影响,所谓计划没有变化快,企业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及时调整人才招聘计划,市场人才兴旺时,适当增加招聘人才数量,加强人才储备;市场人才紧缺时,可适当减少招聘数量和标准,以适应市场变化。

5、选人要兼顾短期和长期人才需求。

企业根据公司战略目标要制定短期和长期的人才战略。根据人才战略选择和储备相应人才,以满足短期人员需求和长期人才储备,只有合理储备、优化配置,才能使企业长期的处于正常的运转与发展状态。

6、选人要考虑人力资源成本。

人力资源成本是为取得和开发人力资源而产生的费用支出,包括人力资源取得成本、使用成本、开发成本和离职成本。选人要根据岗位所需素质条件,选择适合人员,切忌处处用高人。用高人不但会使直接工资成本升高,还会容易引起人才流失,造成机会成本升高。错误雇用是人才流失的真正原因,选人环节不到位,容易造成人才的流失。所以选好人不但会促进企业目标的实现,还会大大降低人力资源成本。

二、育人。

人力资源发展与培训是组织为了提高员工在执行某项特定工作或任务时所必要的知识、技能及态度或培养其解决问题之能力所采取的一系列活动。每一个组织都需要受过良好训练并具有丰富经验的人去运作,以维持组织生存所必要的活动。如果组织中现任人员不能符合这些要求,提升员工的技术层次、知识水平及适应性就变得非常必要。此外,员工培训的重要性是随着工作的复杂性而增加的。特别是由于现代社会变迁的加快,使得每一个人都面临完成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的更新与调整,以适应市场的竞争。因此,加强员工的培训与训练便成为组织维持其高度工作力时所必须投注的一项活动。

1、对员工能力现状进行分析。

员工培训要有针对性,要有效地进行人本的能力现状分析,根据不同的员工群体,进行分类培训,也就是说,要衡量员工行为或工作绩效差异是否存在。企业可以从生产、成本、能力测验、个人态度调查等指标,了解组织员工的现有水平与企业目标之间的差异。根据差异,安排培训内容、方式。

2、确定培训内容与方式。

(1)培训内容专业化。不同的企业,所培训的人员状况是不同的,不同的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也是不同的,所以企业要根据自身的需求,以专业化为主,制定特定培训内容,不要贪心,总是希望所有的人才都是通才,实际上企业也并非需要很多的通才,拔尖的专业人员才可能为其岗位创造的有效价值也许是我们所无法估量的。

(2)培训方式自主化。企业的员工培训有很多种方式,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做出适当的选择。要根据不同的人员,不同的状况,选择多样的培训方式,让培训真正起到实效。每个企业的实际状况都有所不同,没有通用的模式,所以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以自主培训为主,这样不仅有利于特定培训目标的实现,还有利于在其过程中查找差距甚至发现弊端。

3、培训效果的评价。

培训的效果评价在整个培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质上就是对有关培训信息进行处理和应用的过程。通过建立效果评估,对培训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培训计划是否具有成效等进行检查与评价,然后把评估结果反馈给相关部门作为下一步培训计划与培训需求的依据。

三、用人。

发挥员工的聪明才智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份,它是通过用人机制发挥作用的。用人机制的核心是因材适用,用最合适的人做最合适的事。另外,通过学习、培训、经验累积等人力资源开发手段所形成的潜在的人力资源也只有通过用人机制才能转化为现实的人力资源,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服务,否则,就会造成这种潜在资源的浪费。因此企业应该不拘一格用人才,不求全责备,用才所长,不惟资历,不惟文凭,建立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为各种人才脱颖而出创造宽松、公平环境。同时,也只有通过科学的用人机制,实现能力与岗位的最佳配置,才不至于使人力资源开发浮于形式,为开发而开发。

1、因事设岗、“人岗匹配”。

能力强、业绩佳、个人素质好的人,并不一定就是合适人选。试想在一个观念陈旧、员工素质普遍偏低的环境或组织,选聘一个观念超前、能力优异的人才,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因此,选聘人才的过程中,除了关注人才个体的素质外,还应认真分析人才拟任职岗位及团队的结构特点,如团队成员的学历、性别、年龄、观念等。强调人才与其拟任职位的兼容匹配,应该减少聘用人才的“鹤立鸡群”而带来的不必要的“孤独感”,否则会影响人才能力的有效发挥,甚至会逼使人才流失,造成人力资源浪费和成本升高

2、工作目标要有挑战性

要使工作的要求和目标尽量明确合理并富有一定的挑战性,能真正激发职工内在的工作热情。工作目标和要求太低,员工很容易完成,久而久之会造成员工的懈怠,不思进取;工作目标和要求太高,员工通过自己的努力无法完成,会使员工失去自信,放弃努力;要设立员工“跳着脚”能完成的目标,这样不但会使企业目标能够得以实现,还会使员工能力得到不断提升。

3、岗位应动态调整

应对职工与工作的配合进行不断的调整,使能力提高的职工去从事更高层次的、承担更多责任的工作,保持职工与工作的动态平衡。企业不同的岗位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不同,同一岗位不同的级别要求也不同,每个员工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所以企业应对职位和工作进行分层细化,变单一的层级制为多级制,使员工随着自身能力的发展,相应的职位、薪酬不断的提升变化,才能调动员工积极性,不断挖掘其潜力。

4、加强考核评价

通过合理公正的考核制度,实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最终目的。考核前将考评的标准量化、公开化,让员工明白怎样得到萝卜和能得到怎样的萝卜。只有人人都明白目的和要求,才能竭力去争取实现。将考核结果与工资、福利、晋升、末位淘汰制挂钩,使公司整体素质不断的周而复始、螺旋上升。

四、留人。

如何使用员工,发挥其才能,并留住他为公司长期效力、创造效益,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高薪为何留不住人才?因为人的需要不只是高薪,作为管理者没有真正了解人才的心。留才之道在于留心。企业领导者应该创造足够的沟通机会,从言谈中、从生活工作交往的琐碎中去充分了解人心的迥异需要,建立个人的需求库,以个人需要为基础进行激励,并利用相应的留“心”手法,配合高薪,才能留住人才。

1、薪酬、福利留人。

作为一种激励措施,无疑从根本上影响着员工的行为。因此,薪酬、福利仍是现阶段的主要留才手段之一。如何将公司战略及文化所需要的产出和行为与薪酬体系进行有效链接,是薪酬设计要解决的问题。薪酬制度种类繁多,不同的类型适用于不同的企业,例如:岗薪制适用于专业化程度较高,分工较细,岗位固定,职责明确的企业;即使是同一种薪酬制度,在不同的企业也不尽相同,例如:宽带薪酬在不同的行业,它的“带宽”是不一样的。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确定相应的薪酬制度。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对各种薪酬进行组合,制定适于本企业的薪酬制度。

薪酬、福利包括劳动报酬、文化娱乐、进修学习、医疗保健、劳动保护、年终奖励、家属安置、员工持股等。要留住人才,激励方式的选择和应用也是极为重要的,要针对不同人选择不同的激励方式。企业应改革分配激励机制,实行多元化的分配,建立重业绩、重贡献,向关键岗位和优秀人才倾斜的分配机制。真正实现“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的人才激励机制,使人才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2、企业文化留人。

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的价值观,是企业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志。一个科学的价值理念必将起到凝聚人心,鼓舞人心,激励员工奋发向上的作用,这将为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提供不竭动力。因此,在建设企业文化,培育、弘扬企业精神、价值观时,应注重其科学内涵,注重文化的感召力、凝聚力,建设人格文化,体现人的价值、人的尊严,营造不断进取的浓厚氛围,激励员工不断学习,深挖潜能,自我超越,使企业文化建设与人力资源开发相辅相承,有机结合,和谐统一。

3、感情留人。

情感投资具有潜移默化的感恩效果。所以企业对人才要有爱心、真心,帮助他们营造一种积极向上、团结和谐的人际氛围和工作、生产、生活环境,使大家心情舒畅地工作,让优秀的人才彼此相互依恋,增强公司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4、事业留人。

人力资源管理最终还是人本的管理,所以要考虑员工自身的发展是否与企业的发展能够同步,用人同时也是在培养人,应该尽量的让企业的人才在不断的为企业服务的同时,得到自我发展。只有将企业的目标和员工的职业生涯有利结合起来,人的管理才能真正起到作用。所以工作是否具有持挑战性、趣味性、企业是否具有一个让其发挥的大舞台等都是留住人才的关键。企业首先要打造一个有利于发展、有利于创新、有利于竞争力的事业;并且为职工提供一个具有挑战性、竞争性、有利于自身发展提高的事业舞台,使员工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关注员工的职业发展计划,指导员工的职业生涯设计并与员工共同努力,促进其职业生涯计划的实现。

5、领导留人。

“员工选择加入的是企业,而离开大多是因为领导”,所以领导层对下属的态度、看法、评价,领导者的人格、信誉、信用,是员工选择是否留下的关键。在留人问题上,领导者担负着特别重要的、无法替代的责任,“留人工程”,是实实在在的“一把手工程”。因此,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必须坚定地树立正确的留人理念。

(1)强烈的爱才之心。要真正从灵魂深处重视人才,从感情深处贴近人才。刘备三顾茅庐,萧何月下追韩信,这些都是历史上爱才的不朽典范。有强烈事业心和责任感的领导干部,必然会对人才有满腔的爱心和真挚的感情,时时刻刻想人才之所虑,急人才之所难,帮人才之所需。

(2)宽宏的容才之量。要善于包容、吸纳、凝聚各种各样的人才,以开阔的眼光和宽广的胸怀选才用才。现在,有些领导干部选人用人,过多地考虑个人的荣辱得失,担心人才成长起来影响自己的位置,不愿意用甚至排挤打击比自己强的,而喜欢用听自己话的,比自己能力低的,与自己关系好的。武大郎开店,谈何优秀人才脱颖而出?选人用人留人一定要以事业为重。

(3)高超的用才之艺。人才不是全才,人才只是在某一领域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所以,对人才不能求全责备,因瑕掩瑜,责短舍长。要想真正拥有并留住人才,必须不拘一格,辩证地看待人才,坚持人事相适,容人之短,扬人之长。

(4)正确的用人导向。一个企业、一个部门,对人才有无吸引力、凝聚力,主要是看现有人才用得怎么样。如果身边的人才都用不好、留不住,那么,外面的人才就不会来。忽视现有人才,而奢谈培养和吸引人才,是舍近求远。有些企业和部门花重金引进人才,但大多数是当配角,不敢把他们放到重要岗位上。留才不用是浪费,不放手使用,同样是一种浪费。企业领导一定要敢于打破条条框框,采取多种方式,及时发现、留住和大胆使用人才,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形成百舸争流、人才辈出、各显其能的局面。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怎样将选人、育人、用人、留人有机的结合起来,让管理真正起到作用,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在实践中寻找经验。管理是一种用来解决问题的东西,解决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问题,要有理性的认识和判断,也要有可行的方法和步骤。高速成长中的企业就如驾驭一艘不断发现毛病的船逆水行舟,不肯退也不能退。那么企业就要面临某种抉择,是先过河还是先修船?先修船,河面上千帆竞渡,百舸争流,你停下来就意味着被淘汰。唯一的选择就是边过河边修船,在成长中进行管理变革,在变革中让管理水平成长。

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各个环节相辅相承。企业只有努力营造出“选人”、“育人”、“用人”、“留人”的好环境,建立一个良好的激励及约束机制,充分调动和发挥人才的潜能,使人才真正成为企业走向未来的核心竞争力,才能最终实现企业的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大专人力资源毕业论文 第30篇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竞争的不断加剧,而这竞争究其本源则是人才的竞争。人力资源管理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组织用来提升员工各项技能的重要活动。组织往往通过招聘获得自己想要的人才,但是如何使得员工更为切合企业的需求培训成为必不可少的环节。培训是为了组织人力资源有了更好的发展也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培训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为了使员工更好的适应现在的工作,为了企业工作自身的发展,而对员工进行一系列的培训活动;另一方面是企业为了自己未来的发展,提升员工的技能和知识水平,对员工进行挖掘和培训。通过培训,员工可以修正自身的行为和知识,从而使得工作的开展更具有积极性,效率更高,促进组织目标实现。但是当今我国企业的培训状况有待完善,企业对于培训的认识不足,培训投入不足,培训实施的情况不容乐观。有很多企业及时实施了培训也大多数是基础的培训,对于员工技能的提升不高。培训不规范,培训对于员工的改善提高不足。因此提升对于培训的研究,研究培训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对于我国企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培训的重要性

当今知识社会,知识成为企业获得效益的重要因素。员工拥有最新的知识,将知识转化为竞争力是企业谋得发展的必要条件。培训的作用在整个企业的管理中举足轻重:

(1)培训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训通过提升员工自身知识技能水平激发员工的潜能,进而提升企业的绩效水平,提升员工的贡献率。能够帮助组织形成学习型组织,使得员工与企业达成一致愿景,提高员工的忠诚度和积极性。

(2)有研究显示,一段时间内,美国农业的物质投资增长了倍,收益提高了倍,但是同期人力资源投资增长了倍,收益却高达倍。培训具有较高的投资回报率。人力资本理论认为,对于人力资源进行投资定会产生汇报。培训是人力资源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会产生同样的效果。虽然人力资源投资的需要前期投入较多,时间较长,但是收益也会同样的增长。有报道指出:“未来最成功的公司,将是那些基于学习型组织的公司。”

(3)增加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训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世界公认。通过培训,员工可以提升自身的素质,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企业也应该认识到培训虽然费用昂贵但是后来带来的利润也更加可观。

(4)人力资源具有可持续性,培训正是持续性的体现。资源具有可再生性和不可再生性两种。人力资源就是一种可再生性资源。不同于不可再生资源,人力资源可以持续开发,使用的同时也可以不断的开发。人们也认识到,人才是充电电池,需要不断的充电,才能不断发掘潜能,发挥能力。

(5)人力资源升级需要培训。培训能够发掘员工潜能,提升员工知识和技能。人才资源是人力资源中素质较高的资源。人才资源的多少是衡量人力资本水平的重要标准。从人口资源升级到人才资源,培训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如今科技发展,对于知识员工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对于这种升级的需求也更为迫切,因此培训的作用也越发重要。

(6)培训能够帮助企业和员工实现各自目标,形成双赢的局面。从企业的角度来看,通过培训提升员工的技能水平、知识水平,进一步提升组织内部的管理效率,提升组织的绩效水平;同时通过培训员工对于企业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于自身所从事的岗位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从而增加员工的积极性和忠诚度;而培训又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企业留住员工,现在很多员工注重对于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规划,而培训成为他们关注的关键环节。培训能够帮助企业留住人才,降低流动。对于员工来说,马斯洛需求理论告诉我们,人的需求是不断增长的,员工最终需要自我的不断提高和实现,而培训是使其能够不断发展的必备要素。

(7)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节奏加快,环境变化加剧,企业需要培训来适应这些变化。市场竞争日益加剧,而这种竞争的背后正是人力资源的较量。如果不加强培训,现代企业很难在市场中立足。很多企业也认识到这一点,不断加强对于员工的培训,甚至建立自己的培训学校。

二、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1)管理者对于培训的认识不足。很多企业认识到培训的重要性,但是往往由于培训的投入多,成本过高,回报较慢,即使认识到重要性却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因而在真正的.工作中不能够真正的扶持和支持培训工作的开展培训。同时,很多企业认为培训是面向中层管理人员,而忽视了对于低层和高层人员的培训。认为低层人员是单纯的体力劳动,不需要培训;而高层管理人员是人才,已经有足够的经验和知识,培训对于他们来说是多此一举。但是实际上这两种人也同样需要培训,低层人员通过培训提升自己,使他们能够认识到自己更深层次的能力;而高层管理者也需要通过培训接受新知识新技能,不断的充实自己,提升自身的能力。

(2)对于企业文化建设不足。培训最重要的一点,尤其是在培训新员工时,就是让员工了解组织的文化,产生认同感。而国内很多企业忽视组织文化的建设,或者对于组织文化定位不清,导致员工与企业之间共鸣较弱,从而缺乏认同感,缺少组织凝聚力。

(3)员工流失造成企业不敢进行培训。很多员工在接受培训,提升自身能力后会选择离开企业,另谋高就,这导致企业的培训变成他人的“嫁衣”,也使得企业更倾向于不进行培训,直接从人才市场挑选人才。这样就会使得企业忽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培训。有的企业的培训活动也是走走过场,尽可能削减经费。尽管法律有相关的关于培训的规定,但是大多数企业都没有达到该标准。

(4)缺乏科学培训,盲目性和跟风情况严重。有的企业没有在分析自身情况的基础上进行培训,而是看到竞争者的培训内容就自己也拿来学习,缺乏相应的研究。这就提出了培训需求这个概念。培训需求是建立在对于组织分析的基础上,并非某一方面或某一个问题,是一个全面且系统的分析体系。但是我国绝大多数企业的培训体系并不完备,主要是因为:培训的评估机制相对落后;培训方法单一,实践性不足。很多培训仍沿用单方面讲授的形式,缺乏互动和创新,员工不仅容易失去性质同时单纯的理论学习也难以指导实践;培训制度体系不够完备,有很多企业甚至没有单独的培训部门。这就造成培训和组织的需求脱节,与组织目标不一致,培训工作收效甚微。

(5)培训与企业的目标相背离。企业提供的培训归根到底都是希望通过提升员工的技能来提升企业的效能,进而达到企业目标。由于企业对于自身认识不足,有的企业对于自身目标认识不清,更加不清楚自己是否需要培训,如果需要培训,培训是什么。更有甚者对于培训采用的是应付的态度,而没有将二者紧密的联合起来。同时在日后的工作中,也没有注意创建有利于员工发展的工作环境,没有促进员工之间的合作,这在无形中形成培训无用的氛围。

三、对策建议

首先企业领导者要意识到培训的重要性。从企业本身分析做起,将培训和企业目标联系起来。并且认识到培训不是盲目跟风,要切合企业实际。同时要意识到培训的回报远高于投资,通过培训得到的内部高效率会弥补培训的投入;其次要建立科学的培训体系。通过建立科学高效的培训体系,进行培训需求分析,了解企业的真正需求,得出适合企业的培训方案。改革培训方法和手段,将理论和实践真正结合起来。同时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通过培训加强员工对于企业的认同,形成一致愿景,促进组织发展。

参考文献

[1]石金芳.论企业员工培训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重要性[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10(27)

[2]孙希明.刍议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培训[J].攀登.2009(28)

[3]万万,杨凤春.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视野下的员工培训[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4(19)

[4]万兰芳,陈元双.企业员工培训与人力资源开发[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4)

[5]袁芙萍.对加强我国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的思考[J].攀登.2007(4)

[6]甄佳君,李楠.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下的企业员工培训[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11)

大专人力资源毕业论文 第31篇

近年来,我国人力资源的管理与之前相比实现了质的跳跃,只是还存在一小部分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地加以完善。为了达到改革开放的要求,本文主要在了解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和发展分析的基础之上,对人力资源创新管理策略进行探讨,希望给国家人力资源的管理人员带来一定程度上的参考和借鉴。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和特征

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义,主要是指国家为了获取、开发、保持和有效利用在本单位职能上必不可少的人力资源,通过运用科学的方法和途径已实现国家既定的目标。然而,人力资源管理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指我们国家对所有的单位进行人力资源的整合和运用,针对单位内部职工的情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分配方案,在宏观的层面上进行掌握和调控,对整个人力资源管理的大局进行掌控;另一个层面是指对每个单独的单位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是针对具体的单位中人力资源管理而做出的详细规划,包括人力资源管理的每一个具体环节,比如某个单位人力的招聘、培训、薪酬管理、员工关系等六大模块的具体操作。

二、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现阶段,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职能包括五大方面:

(1)人力资源战略规划。这是指企事业单位为了响应社会的号召,针对人力资源的未来发展制定的资源管理计划,这是在宏观的层面上进行设计的,主要的目的是明确人力资源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

(2)工作岗位职责分析限定。这是指依据不同部门的不同需求,比如:医院、银行、学校等,它们之间的主要职能是不同的,因此工作的任务和划分也是不同的',因此单位内部的工作岗位职责在整体职能已经确定的前提下,例如学校就是用来教书育人的,但是学校里面包括教育处、学生处、保卫处等各个详细的部门,因此在设计相关工作岗位的时候,应该进行明确划分,限定工作岗位之间的职责范围和权利义务等,例如教育处是管理学生学习成绩和考评的主要部门,而学生处是对整个学校学生工作和学生活动进行管理的部门,而保卫处就是对整个学校进行管理的活动。

(3)人力资源管理的流程。这主要是单位人员招聘、考核、录用等各个环节,是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必经之路,缺一不可。在某个单位进行人员招募的过程中,首先就应该制定出招聘的岗位及其与岗位相关的职位技能等,

(4)绩效管理。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时候,绩效是评估人力资源管理的最终结果,单位可以通过对绩效的管理,掌握人力资源的才能,充分展现出人力资源管理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5)人员的培训。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这个过程中,进行人员的筛选之后对合格的员工要进行一定程度上和时间上的培训,在培训这个过程中首先要让员工了解整个单位的文化及理念,充分让工作人员掌握好岗位所需要的基本技能,为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目前,我国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1)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与目前的时代发展不相符。目前,有部分企事业单位已经重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但是其管理的理念并不能与时代紧密连接。单位仍然会考虑到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投资问题,因此单位内部的整个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并没有形成相对完善的管理机制,严重缺乏战略性、前瞻性和系统性。

(2)某些单位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不能充分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正确运用激励机制可以提高人员管理的效率,维持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程度,保证部门充满生机与活力。但是,目前单位在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方面总是一个整体的模板,简单解释就是激励机制是确定的,不能针对职工的差异化,将员工进行区别对待,以实现最大的激励目标。

(3)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出来。这主要是指在现在的单位中,很多人就是抱着“铁饭碗”的心态进入职场,认为只要考入岗位,一切就无后顾之忧,只要把握住这个机会就足够了,因此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并不能有效发挥出来。

(4)在岗位分化比较严重,而相关的管理人员在对员工的管理过程中区别看待。在单位招聘中,总是存在一些较为冷门的岗位,比如有些岗位偏劳动化,所以报考的人数较少,而有些岗位看起来高大上,报考的人数较多,造成竞争比较激烈的局面。同时相关的管理人员在对员工的管理过程中区别看待。(5)对于新员工的招聘不够合理,人才引进和配置不能实现科学有效。现在,很多单位的招聘存在暗箱操作的现象,所以单位的招聘并不合理,对求职者来讲都非常的不公平,很对具有权势的人会利于自己的私人关系安置自己内部的人员,这样不但造成单位的招聘成为一种形式,更可能造成他们所安置的人并不具备相关的职位技能,因此对人员的利用非常不合理。除此之外,企事业单位对于人才的引进方面,也是存在较大的差异性。

三、人力资源创新管理的策略

人力资源创新管理的策略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进行:

大专人力资源毕业论文 第32篇

一、经济效益和人力资源效益之间的关系

人力资源直接影响着一个企业的经济效益,就经济学视角对企业经济效益进行横梁,主要表现在产出投入层面,即:企业中技术、资金、品牌及设备的人力资源、影响力等之间所存在的综合关系。可将该关系表示为:人力资源效益=人力规划、员工资质、员工绩效、员工培训等;企业经济效益=技术设备、资金、品牌影响力、人力资源等。然而,就企业自身视角而言,企业经济效益中,人力资源效益评估往往是对比评估,通常人力资源效益主要表现为提升企业经济效益,企业经济效益其实就是设备、技术、资金及企业品牌影响力与人力资源等各要素的综合体现,以此不断提升企业人力资源效益。由此可见,将人力资源效益充分发挥出来,使企业整体利益得以提升,是一个企业在经营与发展中的关键环节。

二、调动企业员工创造性与积极性,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相关策略

对于企业来说,人力资源管理其实就是构建激发企业员工创造性和积极性、吸纳人才的一种管理制度,将人力资源视为财富,并对其积累升值与不断开发挖掘,这对企业持续、全面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人力资源管理以约束、激励机制为核心。企业经营管理者应该不断更新企业管理理念,对企业员工物质与精神变化需求进行认真研究,制定有效的企业管理激励机制,增强企业经营管理灵活性与管理力度,将企业员工工作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尽可能挖掘员工潜能,确保员工作用能够得到充分发挥,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是管理企业人才的重中之重。所以,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根据员工能力定岗位,采用能力定岗模式,将企业更多经济增长点创造出来,此为激烈的市场经济中提升企业发展与生存能力的关键。以往在安排与使用人才方面,会采用因人设岗方式,近年来,随着企业不断发展与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使得该方式逐渐成为对企业发展形成制约的因素之一,所以,因人设岗逐渐被以岗定人的方式所取代;第二,在配置人力资源方面应该依照合理结构分配原则。配置企业人力资源时,一方面要对个人因素加以考虑,同时还应该考虑企业群体素质,最佳企业配置结构为优势互补,取长补短;第三,尊重企业人员流动规律。长时间拘泥于同一组织模式,员工不免会缺乏生机,对发挥其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极为不利,所以工作过程中,应该尊重员工自然流动,强化员工智力流动,确保企业人力资源达到最佳配置状态。

三、结语

人力资源是现代企业的第一资源,在知识经济时代下,企业间的竞争是基于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竞争,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够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因此,在实际工作中,企业应认识到人力资源的重要性,不断开发高质量人力资源,采取积极的措施挖掘人力资源潜能,调动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将人力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以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大专人力资源毕业论文 第33篇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人力资源作为企业生产力的第一要素,贡献已经远远大于物质资源。人力资源的形成、培植、开发和利用已成为决定一个企业生存、发展、获利的决定性因素,本文主要介绍人力资源审计的基础性理论,现阶段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人力资源审计;基础性理论;问题及对策

一、人力资源审计的基础性理论问题

首先,人力资源审计的概念。

人力资源审计,是指国家、社会或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对企业组织人力资源的使用及其会计核算进行监督、评价,以促进企业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一种经济监督活动。

第二,人力资源审计的发展历程。

1950年马丁德尔在《对管理的科学评价》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对组织中管理能力的评价问题,并明确提出包括对董事会和经理人的业绩评价在内的10项评价标准。

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产业会议委员会出版了《致高级管理层的人事管理审计与报告》。人事管理审计被定义为对决定公司人事管理效果的人事政策、程序和实践的分析与评估。

20世纪70年代,随着美国对公用事业管理审计的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审计得到强化与发展。

20世纪90年代之后,无论从实践上还是从理论上,人力资源管理审计开始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管理领域,已形成不少完善的理论与模型,诸如人力资源指数、人力资源计分卡等人力资源管理工具,还做成了软件投入使用。

第三,人力资源审计的本质。

人力资源审计是审计的一个分支,它本质上属于审计,也就符合审计共同具有的本质属性。人力资源审计是一种确保与人力资源有关的受托经济责任全面而有效地履行的特殊控制机制,它表现为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与人力资源有关的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监督、评价和鉴证,并将审计结果报告给委托人,由委托人对偏离受托经济责任的行为发出纠偏指令,从而使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采取措施纠正这行为,从而完成整个控制活动。

第四,人力资源审计的职能。

目前理论界对人力资源审计的职能缺乏统一的认识,主要观点有单一职能论(即经济监督论)和三职能论(即经济监督、经济评价和经济鉴证)。单一职能论职能主要体现在对与人力资源有关的经济活动是否公允、合法、有效而进行的经济控制上。而经济鉴证是经济控制的形式,经济评价是经济控制的方法。

第五,人力资源审计的目标。

主要分为总目标和具体目标:

人力资源财务审计的总目标是人力资源财务报告或财务报告中与人力资源有关信息的公允性,人力资源合法性审计的总目标是与人力资源有关经济活动的合法性,人力资源管理审计的总目标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益性。

人力资源审计的具体目标:

(1)公允性的具体审计目标。

具体审计目标必须应用于人力资源审计过程中的每一类重要业务和账户余额,其一般审计目标和项目审计目标分别为:①合理性:全部人力资源核算是否合理,看有无重要错报。

②真实性:资产负债表日,已记录的全部人力资源是否均存在。

③完整性:现有人力资源是否均计入人力资源总额。

④所有权:公司对所有人力资源是否均拥有所有权。

⑤估价:账面人力资源数量与实有人力资源数量是否相符,用以估价人力资源的价格有无重大错误。

⑥近资产负债表日的人力资源交易是否记录恰当期间。

⑦准确性:人力资源项目的总计数与总账是否一致。

⑧人力资源主要种类和估价基础是否已揭示。

(2)合法性的具体目标。

法性的一般目标和项目目标仍然可以定为合法性,但是应该根据具体人力资源有关法律、法规指明法律、法规的名称、内容。

(3)效益性的具体目标。

效益性的一般目标应该定为3E:经济性(Economy)是指实际人力资源或费用,与预计人力资源投入或费用相比较,是节约还是超支。效率性(Efficiency)是指实际人力资源投入或费用,与实际所得相比,是否获利及获利的频率,效果性(Effectiveness)是指实际人力资源所得与预计所得相比的结果是否理想。

第六,人力资源审计的意义。

人力资源绩效审计贯穿于人力资源投入、运行和产出的整个过程之中,主要有:

一是为企业管理人员提供决策依据。通过对人力资源价值绩效进行审计,可以使管理者了解到人力资源上已经花费和将要花费的支出和人力资源创造价值的能力,为企业关于人力资源招聘、培训、使用和开发等决策提供依据。

二是为计算人力资源的报酬提供价值参考,人力资源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依据是人力资源价值,根据人力资源在企业产出中的贡献大小决定人力资源的收益。

三是从员工和直线主管那里获得对人力资源管理效果的反馈,发现人力资源管理的不足及影响工作绩效的组织系统因素和员工个人因素,帮助人力资源部门在实现组织的共同目标时改进职能和角色,有利于提高管理者与全体员工的综合能力。

四是通过绩效管理有利于协调部门关系和员工关系,打造出高绩效的组织团队。

二、目前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人力资源审计目前还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

第一,我国的资源管理审计还是停留于合规合法性审计,绩效审计尚未开展,从企业管理绩效来看,依然是习惯关注于对有形资产的投入产出进行绩效评价,对人力资源这一无形资产管理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却关注不够,企业决策层和内部审计部门均没有将人力资源管理绩效纳入企业绩效管理之中

第二,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热衷于挖人才,节省开发成本,不愿在开发、提升员工素质方面投入资金,注重短期目标实现,缺乏人力资源管理的长远战略规划。

其制约因素有以下几点:

(1)理论定位缺乏可操作性;

(2)审计实务缺乏推动力人力资源审计未能广泛开展,主要还是由于缺乏需求和动力,而缺乏需求和动力的主要原因是对人力资源管理战略性地位的认识不足;

(3)缺乏专业审计人员现阶段国内外并没有专业的人力资源审计人员资格认证,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资格认证虽然与人力资源审计人员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但是高质量的资格认证可以保证获得者具有较高的人力资源管理素质。

应该采取的对策有:政府早日开展并完善人力资源审计,从法规、准则的制定到实务上积极推动人力资源审计的发展,以保证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管理,有效规划和利用。审计人员应以已得到普遍认可的管理理论或模型,例如人力资源指数,作为评价的主要工具,结合自己的经验以及同业广为赞扬的组织管理模式,以定量指标为主,辅以定性指标,对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做出适当的评价,针对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工作技能进行培训和资格认证,将人力资源管理的有关资格认证作为衡量人力资源审计人员任职资格的尺度。

参考文献

[1]李雪,陈茂芬.人力资源基本问题初探[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04(5).

[2]郑炜,李静.开展人力资源审计的重要性及制约因素[A].商业研究,2005,3.

[3]丁晖.人力资源审计与企业的发展[C].特钢技术,2008,3.

大专人力资源毕业论文 第34篇

关键词:人力资源论文,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开发

一、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开发的意义

企业人力资源论文培训对企业和员工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企业来说,培训工作最终的目的是通过改进员工素质以提高员工业绩,从而促进企业发展;对员工来说,培训工作对于自身素质、知识和技能的改进不仅可以提高工作业绩从而增加收入,而且有利于自身职业的发展。具体来说,人员培训有以下意义:

1、企业人力资源培训是企业实现人力资源开发投资增值的重要途径

企业通过培训,不仅可以提升员工的个人素质和技能,而且可以提高员工的自觉性、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和对企业的归属感,增加企业的组织凝聚力,并为企业的长期战略发展培养后备力量,从而使企业长期持续收益。市场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价值在于积极地态度、卓越的技能和广博的知识。由于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公司员工现有的知识和技能已不能适应现有社会环境以及市场竞争的快速变化,提高公司员工的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

2、企业人力资源培训能提高员工的职业能力

员工发展的职业发展,培训能够发展员工的职业能力,使其更好地胜任现在的工作及未来的要求。在能力培训方面,除了基本技能与高级技能、还需要员工具有更广博的`知识和自我学习能力,培训能够帮助员工学会知识共享,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来调整工作能力,为其提供了更好的晋升机会。

3、企业人力资源培训是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和使命感,增强员工在企业中的归属感的有效措施

目前,企业和员工的关心不仅仅是雇佣关系,而且还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企业发展的动力是员工素质,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顺利与否与其服务的企业有着密切关系。一般来说,在员工职业生涯初期,员工与企业共同制定,或由自己来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计划。员工职业生涯发展计划能否顺利实施,则由企业和员工共同决定。企业在员工服务过程中,根据员工的表现和企业的实际需要,制定相应的员工培训计划,提高员工工作技能和素质,不仅可以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而且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和使命感,增强员工在企业中的归属感,从某种程度上,可以保持员工的稳定性,降低企业员工的流失率。

二、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与发展的策略

1、提高认识,确立人力资源开发战略

人力资源开发是企业发展战略的制高点。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发展,必须高度重视战略的设计与研究。要转变传统的劳资、人事管理观念;充分认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充分开发培养人才,合理使用人才,有效激励和管理人才;要摸清企业内部人员的基本构成,客观的对其基本素质、实际能力及潜在能量进行评估,并有针对性地分期分批进行深造或培训;要把人力资源的开发作为建立现代化企业的一项重要内容,建立起岗位任职资格培训制度;要不断加大企业在人力资源开发上的投入,改变目前重要物资产出不重视教育投入的状况。

2、重视培训前期工作,进行有效的培训需求分析,提高培训效果

培训需求反映了企业要求具备的理想状态与现实状态之间的差距,而培训需求分析就是判断是否要培训及培训什么内容的一种活动或过程。它既是确定培训目标、设计培训规划的前提,也是进行培训评估的基础。培训需求分析是培训活动开展得首要环节,是使培训工作实现准确、及时和有效的重要保障。所以说,企业是否作出培训的决策,培训前期工作、培训需求分析至关重要。培训需求分析包括组织分析、人员分析和任务分析。组织分析,是从组织的目标、资源、特质、环境等方面分析企业需求,人员分析重点是评价工作人员实际工作绩效以及工作能力,而任务分析是分析与绩效问题有关的工作的详细内容、标准,和达成工作所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

在培训需求分析基础之上,确定企业培训计划,不仅可以满足企业和员工双方的需求,而且使得培训后期的培训效果评估有参考和依据。

3、加强培训效果与培训效果的评估

要加强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效果的评估,增强对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优势竞争中的战略定位认识,通过将接受培训后职工生产的经济效益与未接受培训的员工所获得的经济效益进行对比、估算培训的效益。培训效果评价包括对经过培训后的员工边际产出与其工资收入的比较,对企业组织发展、企业管理发展和个人职业发展的变化情况评价,以及受训后员工在知识、技能和态度变化的评估等。企业对员工的培训是要花费成本的。从投资回报率角度看这些费用应该用在对企业创新有巨大意义的训练项目上更为合算。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培训,不再仅是企业发展的手段,而是企业发展的主要动力,是企业发展的目标和内容。从事人力资源管理者们只有把握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在“知识时代”新的挑战下,将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的地位提升到关乎企业发展的战略地位,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创造让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

劳动力再培训和开发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学过程,教育部门要适时引导,及时调整职工的学习动机,把以学历为主的教育转变为以技能关键能力培养为主的教育,并给其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职工由“让我学”变为“我要学”的心理动机。因此,有必要创立一个“以人为中心”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使技术工人自我价值得到体现和承认。对此,必须把竞争机制全面引入到劳动用工和工资分配制度中。严格执行《劳动法》,实行合同制。打破干部工人界线,搞好优化组合,竞争上岗。全体职工凭技术和劳动贡献获取报酬,建立起有利于激励人才成长的工资机制。还要为各类人才成长提供各种必要的培训机会和学习条件,使职工向复合型、创造型人才发展,达到企业与人、人与岗位的最佳配置,充分发挥人才群体结构的最佳功能。

5、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员工把培训的内容运用到实际的工作实际之后,企业要对员工的工作过程进行评价并给予一定的肯定。对于那些做得比较好的员工,要给予他们一定的奖励,让他们更有激情去投入到工作中;对于那些做得不好的员工,要及时给予他们帮助,帮助他们找出问题并解决问题,鼓励他们只要再努力一点,他们一样可以做得更好。尤其对那些储备干部和老员工,要给他们一些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奖励,如加薪、晋升等,不要让他们永远只停留在一个职位上,这样培训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效果。

三、结束语

总之,人才领先时企业领先的智力基础,是企业兴旺发达的根本。“得人才者得天下”,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知识经济的挑战,企业发展的最佳选择是大力培训开发人力资源,这样,才能吸收、保留、激励和发展一流人才,才能创造出一流企业。

大专人力资源毕业论文 第35篇

旅游酒店所面对的是旅客,所处的环境是不同的旅游景点,所以在经营模式和人力资源管理上应该有自己的特色。人力资源管理在一家酒店中是十分重要的,不仅仅关系到了酒店内部的人员安排同时也关系到了酒店的整体运作。本文针对旅游酒店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创新进行深入研究。

一、旅游酒店的经营模式及特点

1.淡旺季区分度较大

由于旅游酒店地处旅游景点,大多数酒店都是淡、旺季区分度很大,例如哈尔滨以冰雪世界而闻名,所以哈尔滨的旅游业季节性就很明显,冬季旅游酒店的盈利要明顯高于夏季。所以在旅游酒店的经营中,淡旺季的出现为酒店人力资源管理造成了不小的困扰,同时也是旅游酒店一个发展的契机。

2.服务对象是来自各地的旅客

旅游酒店地处各地旅游景点,不同于普通酒店的“固定客源”,旅游酒店所面临的是来自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旅客,所以就存在着与部分旅客沟通的障碍。同时旅客的个人习惯不尽相同,所以旅游酒店在服务方面要更加细心周到,要保证服务质量,才能提高旅客对酒店的满意度。

3.环境优美,设备齐全

旅游酒店所面对的是来自各地的旅客,所以当今的旅游酒店基本都有着完备的服务设施,尽可能地为旅客提供更全面的服务。同时由于旅游酒店地处旅游景区,所以不同于普通酒店以富丽堂皇而知名,旅游酒店更多的则是环境优美,具有当地特色。

4.酒店占地面积相对较大

由于旅游酒店大多地处郊区,所以很少有高楼迭起的情况,一般都是占地面积较大,各种服务部门分散开来,为旅客提供既能游览又能享受的高质量服务。这已经成为目前旅游酒店的一大特色,同时,在部门沟通协作方面也给旅游酒店的经营带来了困扰。

二、旅游酒店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所面临的问题

1.工作人员波动性较大

旅游酒店的淡旺季区分很明显,所以为了保证旅游酒店的.经营效益,酒店会在淡季的时候辞退一些员工,来减少酒店的人员开支。看似合理,但实际上却为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制造了很大的工作障碍,包括旺季工作人员不足,招聘不及时等,既加重了员工的工作量,降低了服务效率,也为酒店未来的发展造成了阻碍。

2.工作人员专业性不强

在当今的旅游酒店服务行业中,很多旅游酒店由于人才招聘的不及时,导致服务质量不高。旺季临时招聘的工作人员工作素质不高,专业技能也不是很出色,大大降低了酒店整体的服务质量,也会在某种程度上损害酒店的声誉。

3.员工工作强度较大

由于酒店占地面积大,服务部门较为分散,在许多情况下就会增大基层员工的工作量。例如,旅客想在游泳池旁边举行宴会,而餐饮部门和休闲娱乐往往是分开的,所以这中间繁重的搬运工作就落到了基层员工的身上,增大了员工的工作强度。

4.员工业余生活较为无趣

出于对员工人身安全的考虑,很多旅游酒店对员工是进行封闭式管理的,所以在酒店处于淡季的时候,员工的工作量小,业余生活又较为枯燥,导致整体积极性不高,甚至会出现、酗酒的情况,为人员管理部门以及酒店的安保部门造成了很大困扰。

5.不同部门之间协调性较差

旅游酒店占地面积大,各个服务部门较为分散是旅游酒店的一大特征,同时也造成了酒店各个部门各自为政,工作不协调的情况。遇到事情相互推诿,甚至在某些情况下会导致旅客反映的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这一问题严重影响着旅游酒店的服务质量。

三、针对旅游酒店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模式的研究

1.吸收专业人才的创新

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时代,有了高质量人才就等于有了竞争的资本,旅游酒店也不例外。不论是管理阶层的人员还是服务阶层的人员都需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素质。如果在对外招聘方面不能及时招收高质量人才,可以在酒店淡季的时候选拔员工外出培训,这也是一种吸收人才的途径。

2.与公司合作的创新

员工工作量大,主要是由于繁重的搬运,毕竟旅客的需求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会有各种新颖的想法。所以,面对这种情况,酒店可以考虑与主营搬运的公司进行合作,既降低了酒店员工的工作量,也提高了服务效率。

3.员工业余生活的创新

在淡季的时候,员工单调枯燥的业余生活会严重影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酒店可以考虑组织员工外出旅游或者学习,既有利于员工专业技能的培养,也丰富了员工的业余生活。“磨刀不误砍柴工”,这样的做法不论是在提高旺季时酒店服务质量还是在招聘高质量人才方面都有很大的帮助。

4.与学校进行双向交流的创新

酒店可以考虑与学校进行合作,在淡季时派员工到学校去进行培训,学习专业技能,在旺季时也可以从学校招收酒店服务方面学员到旅游酒店实习,既解决了酒店淡旺季人员波动性大的问题,提高了员工素质,也可以为我国的教育事业提供助力。

5.各部门协作的创新

在各部门的协作过程中,可以考虑由一位员工全程负责游客的各项服务需求以及与各个部门的沟通,这样既有利于各部门的工作协调,也可以提高酒店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邱莺平.旅游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路径分析[J].经济管理:文摘版,2016(05):201.

[2]吴言明.基于多赢的酒店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研究[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6):148-153.

[3]陆勤.新形势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思路与对策——以酒店为例[J].江苏商论,2016(10):64-67.

大专人力资源毕业论文 第36篇

管理类论文

【摘要】在新时期的推动下,不断改善专业实践的教学理念,为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提供保障,促使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向更高的发展目标迈进,最终达到高职院校的发展目标。但是,在实际开展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问题,因此,论文对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改善措施

1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模式

采用案例的教学模式

案例教学模式逐渐成为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模式,不仅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巩固理论知识,还可以提升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比如,创新能力、探索能力等。案例教学模式的概念,指的是将教学内容与案例分析进行融合,教师根据实际教学的目标,选择较为真实的案例,进行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的教学。比如,在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播放相关案例的视频,要求学生根据案例的内容,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并使问题得以解决。在此期间,教师应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对其进行正确的指导。教师在选择案例时,应确保案例具有合理性以及真实性等特点。

采用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

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是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最常见的一种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是通过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为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形成的特殊模式。采用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可以为企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但是,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仍存在很多问题未被解决。比如,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因学生的专业与企业的经营目标不一致,致使学生未能积极参与到专业实践教学当中,严重影响了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效果,这一问题成为限制高职院校及企业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从而给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开展带来巨大的影响。采用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未来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同时也增强了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紧密联系。

2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

缺乏专业实践的重视程度

就现今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情况而言,诸多高职院校存在问题,比如,缺乏专业实践的重视程度,这一问题成为专业实践教学的显著问题。众多教师认为作为经济管理类的学生,应当将理论知识作为学习的重点,只有理论知识得到充分的掌握,才能更好地应用在专业实践教学中[1]。但是,教师未能认知到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致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未能很好的'融合,导致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受到一定的限制。

教学模式受到限制

就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实施力度而言,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未能很好地适应现今不断变化的教学环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着学生的个人发展,未能满足学生发展的大量需求[2]。比如,诸多高职院校的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缺乏引导性,在经济管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未能对学生起到引导作用,除此之外,也未能及时将专业实践转变成教学模式,在实践的过程中,尚未形成健全的运行机制,致使专业实践教学的成效受到限制。

教学平台相对落后

教学平台相对较为落后,致使专业实践教学存在很多问题未被解决,导致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未能得到有效落实,未能达到高职院校的实际发展目标[3]。比如,大多数高职院校在专业实践教学期间,未能与企业形成统一的对接机制,使得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具备众多特点,如单一性、限制性等。经济管理类学生难以融入企业开展的专业实践活动,这成为限制高职院校稳定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同时也限制了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落实力度。

3优化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几点措施

加大力度重视专业实践的教学

在时代飞速发展的环境下,为促使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得到长远发展,应加大力度重视专业实践的教学。与此同时,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为经济管理类学生营造一个优良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同时也为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奠定坚实的基础。加大力度重视专业实践的教学,应先改善专业实践教学的相关理念,促使素质化、人本化等观念作为专业实践教学的发展理念,在根本上提升学生各方面的学习能力,以此来促进经济管理类学生的个人发展。除此之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结合,在教学改革的推动下,创建健全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最终提升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成效。

创新教学模式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为使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在市场环境中占据主导地位,最为重要的是对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促进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的高效发展。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应当对专业实践教学课程展开深层次的探讨,使得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具有诸多特点,如综合性、应用性以及时效性等。为使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得以正常进行,应将市场需求作为创新的原则,为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的未来发展培养更多的综合性人才,促使经济管理类学生更加认真学习,能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不仅可以加快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力度,还可以为学生的个人发展提供诸多便利条件。

建立优良的专业实践教学平台

在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为促使高职院校的相关教学机制得以落实,应建立完整的专业实践教学平台,促使专业实践教学平台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校企合作方面就显得格外重要,比如,以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为例,为促使经济管理类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得到充分锻炼,校企合作之间应积极开展实践活动,将企业作为综合实践的平台,为即将毕业的学生提供平台,促使其能够在企业中进行社会实践,使得学生深刻地明确每一个岗位的职责,并且认知到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以此来提升学生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增添色彩。

4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模式进行分析,可以很好地实现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为使教学模式得以创新,应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但是,在实际开展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比如,缺乏专业实践的重视程度、教学模式受到限制等主要问题。为使这些问题得以改善,应采取有效的措施,比如,加大力度重视专业实践的教学、建立优良的专业实践教学平台等,从而为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提供更多的教学模式,同时为企业的未来发展培养众多的优秀人才。

大专人力资源毕业论文 第37篇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曾经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国内外的学者们都将顾客满意度与人力资源管理分开进行讨论。现在的学者们都已经认识到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顾客满意对现代企业有着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探讨如何通过顾客满意创造忠诚顾客,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从顾客满意度出发,可以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可靠的依据。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出发,在理解顾客需求的基础上,提供满足顾客需求的人力资源管理的产品和服务,从而建立顾客满意的人力资源管理时赢得顾客忠诚的关键。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顾客对公司服务的好坏程度越来越挑剔。国内外学者对顾客满意度都做了大量的研究。在国外瑞典是第一个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顾客满意指数调查的国家,并且构建了具有因果关系的瑞典顾客满意自身测评模型。在1994年ClaesFornell教授及其研究团队在瑞典顾客满意指数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美国顾客满意指数模型。欧洲顾客满意指数则是在瑞典模型和美国模型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我国在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是在对瑞典顾客满意度模型、美国顾客满意度模型和欧洲满意度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后建立的。人力资源管理走过了从人事资源管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历程。为了提高企业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能力,进行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主要途径。国内外的学者就人力资源管理做过许多的研究。1954年彼得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一书中提出了“人力资源”概念。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吸取了各种相关理论的研究成果,从政治学中引申出了资源依赖理论,从经济学中引申出了工作成本理论,从企业战略中引申出人力资源战略理论,从社会学中引申出了制度化理论,从心理学中引申出了行为理论,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三、研究及论文主要内容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一个企业能否获得更多的顾客与能否留住原有的.老顾客,将会决定企业的存亡。只有能够满足顾客的需求,尽量的提高顾客的满意度才能够获得更多的潜在客户和留住更多的老顾客。要能够提高顾客的满意度,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从提高内部的人员素质着手。企业管理中顾客满意度与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两者。顾客满意度与人力资源管理是两个相互影响的因素。该课题以东城公司为研究对象,讨论顾客满意度与人力资源管理之间的关系。该研究中主要是针对人力资源管理对顾客满意度之间的相互影响。论文第一部分主要就该论题的主要背景等相关因素进行阐述,提出写作该论文的主要原因和目的。该部分主要为后文做出铺垫。第二部分对顾客满意度和人力资源管理分别进行简要介绍。为后文的论述打好基础。第三部分则是对顾客满意度和人力资源管理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阐述。该部分是本论文的主体,通过对顾客满意度和人力资源管理之间的关系的阐述表明二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第四部分则是进行总结。

四、研究方案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法,通过搜集整理相关的资料,得出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提高,可以提高员工的素质,最终使得顾客满意度的提高,同时顾客满意度的提高对员工有着极强的激励作用,让员工有上进的动力,使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能够更加顺利的开展。

大专人力资源毕业论文 第38篇

1.就业服务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存在问题

就业服务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观念滞后

基于我国国情,事业单位行政色彩较为浓厚,就业服务部门脱胎于旧的人事和劳动系统,其无法避免行政色彩和计划经济模式,少数事业单位管理者(一般为单位一把手领导)还不适应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仍沿用行政管理和人事管理思路来指导和开展就业服务工作,这使得单位整体人力资源管理效能都受到影响。

就业服务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不健全

就业服务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设较企业相对落后,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存在不健全、不合理的情况。一是人力资源绩效机制不科学,绩效考核体系过于单一,就业服务部门有多个服务窗口,面向不同的群体提供就业服务,单纯的“一条线量到底”的绩效计件法很显然不适合实际情况,也不利于公平;二是人力资源激励机制不健全,现形势下单位领导不敢对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进行物质激励,而精神激励方面(表彰奖励、年度考核等)又出现论资排辈、平均主义倾向,激励机制根本没有发挥到其应有作用;三是人力资源教育培训工作流于形式,没有把人才战略当做事业单位长远战略来考虑,存在继续教育和培训的应付心理。

就业服务部门缺乏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人才

基于工作压力大的现实情况,各地就业服务部门除了事业编制工作人员外,还有一定数量的签订劳动合同的企业编制工作人员,就业服务工作疲于应付,缺乏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人才队伍建设较为滞后,人才储备和人才梯队都处于空白期。

2.就业服务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建议与对策

就业服务部门领导要重视本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建设工作

相关领导及责任人要提高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认识,应当充分认识到提升就业服务效能的关键是提升本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效能。就业服务部门应当加强对相关管理者的人力资源管理培训,强化其绩效意识、激励意识,提升其领导水平,养成人力资源管理领导艺术,为本单位人力资源管理营造良好氛围。

就业服务部门要大力健全、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好的政策能够成就人,好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能够成就一个团队。在绩效考核方面,就业服务部门应当根据就业服务的现实情况,因地制宜的健全、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把制度建设摆在事业单位建设的重要位置。针对就业服务的现实情况,绩效考核应分别为城市再就业人群绩效评估考核、大学生就业绩效评估考核、农民进城务工人员就业绩效评估考核等。在激励机制方面,就业服务部门管理者应当在不违背政策的前提下积极作为,保证精神激励措施的公平公正,积极落实就业服务部门工作人员的休假等劳动权益,敢于将政策保健因素转变为政策激励因素,提升就业服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在继续教育和培训方面,要提高对继续教育和培训工作的重视,制定合乎本单位实际的继续教育和培训计划,固定时间培训,固定期限轮训,以训带干,全面提升。

就业服务部门制定合理的人才战略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构建合理的人才战略,才能有效清除我国人事计划中存在的体制性障碍,解决公共就业服务部门员工长期积存的求稳怕变的心理。改变僵化的.人才机制,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首先,引入任职竞争淘汰制度,打破雇佣终身制,建立“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竞争上岗机制,使工作人员树立“职位危机”意识,有利于将危机感转化为激励其努力工作的内在动力。其次,在人才选拔上,进一步拓宽竞争范围,做到从全社会范围内选拔优秀人才,并加强监督,加大对干部选拔过程中的非权力制约;最后,建立科学的晋升制度,推行竞争上岗和职位任期制,坚决遏制各种权力寻租现象。

3.结语

扬弃其非科学性、非合理性的因素和规则,探讨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在公共就业服务部门日常工作中的作用越发重要,它影响着工作人员效率和质量,也影响着基层群众的根本福祉。加快推进公共就业服务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设工作,因地制宜制定就业服务考核机制,完善就业服务激励机制,重视就业服务的培训教育,加快就业服务部门人才队伍建设,激发工作人员工作潜力,最终提升就业服务部门效能,切实为广大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提供完善的就业服务,为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群体等提供细致的就业援助,真正惠民生、促和谐。

大专人力资源毕业论文 第39篇

作为社会各项资源中最宝贵、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资源,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它推动和协调着其他资源的组合和运用,因此国内外的许多专家学者以及成功企业、认识都非常重视有关人力资源配置问题。合理、有效且充分的配置人力资源直接影响着企业中其他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整体配置效益,对企业能否持续、稳定且快速发展起到决定性的关键因素。作为人口大国的中国,拥有的人力资源也较为丰富,但是只在数量上占优势,优质的人力资源仍然很紧缺。因此,如何才能合理有效地优化人力资源的配置,成为我国长久以来研究和探讨的课题。只有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我国经济事业发展进程。接下来本文将就企业人力资源配置的目的和意义、社会经济因素以及我国企业人力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及相对应的解决措施进行了详细讨论。

一、企业人力资源配置的目的及意义

企业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即使人力资源与社会生产资料有效结合,充分发挥其生产能力,则人力资源转变成了现实中的劳动生产力,从而为企业和社会创造出更加巨大的经济效益和财富。因此通过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可起到以下几种积极的目的:

(1)企业组织内部的人际关系和工作关系得到有序调整;

(2)合理配置企业人力资源可形成组织内部的竞争机制以及对外的竞争力;

(3)产生两种激励作用,即上行激励和下行激励;

(4)使组织内的人力资源结构逐渐合理;

(5)最大限度的发挥每个人的才能和潜能,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防止大材小用等现象。

合理有效充分的配置企业人力资源,可通过良好的环境与物质资源的有效结合等使其得到优化配置,从而提高企业和社会经济效益。

二、人力资源配置的社会经济因素

人力资源的配置离不开社会性经济因素的影响。如何才能更好的形成社会财富的创造,则需要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程度以及人力和物力资源的有效结合。

1.对劳动者的影响

社会是由人以及人生活所处环境组成,人们享受自己劳动所得,且通过劳动去获取相对应的生活水平。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着企业人力资源的配置,同时对劳动者的生活以及其他方面产生影响。一方面若社会经济发展较为滞后,则生活在此条件下的劳动者的收人、社会地位以及工作舒适程度较低,产生较大差异;另一方面,当社会经济发展较为充分,劳动者的收人、社会地位等逐渐提高,引起的差异逐渐减少。人们根据自身资源优势去选择职业,从而有效地配置人力资源。

2.对用人单位的影响

合理有效地配置人力资源,可是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时聘用到较为理想的人员,从而知人善用,而不是大材小用,更不是在招聘中一味追求高学历人才,忽略自身发展需要,或者将高素质人才大材小用,造成资源浪费。社会经济的发展进程直接影响着用人单位人力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只有社会经济进人到充分发展阶段,具备了良好的社会基础和条件,教育资源合理分配,从而使其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社会人力资源得到合理优化配置,用人单位才能聘用到符合自身需要的理想员工。

三、我国企业人力资源配置出现的问题

我国企业在人力资源配置中易出现不能知人善用、企业招聘程序不完整、企业工作人员不能始终如一,出现频繁跳槽现象、企业不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导致人才流失等问题。

1.在用人方面,对人的潜在能力疏于挖掘

我们常说,也常听人说:一个人的潜力是无穷的,只要肯挖掘。而现如今的用人单位则将更多的关注点在一个人的现有能力表现,而忽视了其潜在能力的挖掘。一般来说,管理者不可能一步到位的把新招聘的人才放到最合适的位置,这就需要企业的管理者进行考察和交流。通过自己留意被聘人才的工作情况,与之交流工作心得,从而根据其特点进行安排工作岗位。企业考核一个人的能力要做到关注现有工作表现,也要学会结合工作岗位考察,然后进一步去挖掘其潜在能力,从而平衡企业内部员工心理,为企业员工提供发展空间,提高其工作的激情。

2.在企业招聘中,效率低下

企业招聘是企业配置人力资源的前提基础。如何提高企业的招聘质量,提高招聘效率,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1)组织和要求专业的招聘人员团队;

(2)制定合理清晰的招聘标准;

(3)采取科学的招聘渠道;

(4)灵活应用招聘技巧;

(5)建立完整的招聘程序。

3.企业人员“跳槽”频繁

企业人员出现频繁的“跳槽”现象,究其原因在于企业的发展不能让某些工作人员根据自身特点、爱好和职业发展来选择自己的工作岗位,从而导致一系列矛盾的产生如职业理想与现实矛盾、人际关系矛盾、工作环境与现实矛盾等。在传统的思维方式和用工体制的影响下,人们往往不能够根据自身特点寻求职业发展,从而造成抑郁不得志、工作缺乏积极性和创造性等现象,长此以往也限制着公司企业的长期发展。

4.企业缺乏激励机制和人力资源规划

制定合理的企业激励机制和人力资源规划,通过给予员工充分的自我发展空间和创新激励,积极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当然激励机制不仅仅包括物质报酬还包括精神报酬,从而增强员工对企业的信心,避免人才的流失。

四、解决企业人力资源配置问题的措施

针对企业人力资源出现的以上问题,我们可以采取如下措施进行解决应对。

1.重视挖掘企业人员的潜在能力

如何使企业获得长足发展,首先立足于双重衡量岗位和人。要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首先企业要知人善用,将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上,发掘现有工作人员的得潜在能,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企业不仅要引进人才,还要通过各种激励手段培养人才,从而使企业获得长足稳定发展。

2.建立规范科学的招聘系统和选拔人才标准

建立规范科学的招聘系统和选拔人才标准,主要基于以下几点:

(1)企业的职位要求明确,不能一味追求高学历人才,而忽略自身企业发展需要;

(2)选拔方式和招聘程序合理规范,为提高招聘工作的效率,完整规范的招聘程序和合理的选拔方式是招聘理想员工的重要基础;

(3)灵活变通的人才选拔标准,明确职位要求,选择合适的应聘者;为获得高质量高水平的招聘人才,还要对招聘的各个环节追踪服务,以确保达到最终的招聘目标,为企业的长足深远发展奠定基础。

3.按能力定岗定级,按不同层次标准考核

制定出规范标准的考核标准是衡量企业人力资源配置合理性的重要指标。在人员职务升降上,要严格按照不同层次的标准进行考核,以达到公平合理有效地利用和配置人才,当然只知人善用是不够的,因为对于员工来说总想突出自我贡献能力。因此,管理者必须相信人是企业中最有价值的财产,相信他们有能力取得卓越成绩。

4.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建立有效的员工激励机制是衡量企业人力资源配置效果的重要指标,但是不是满足人力资源配置的最终目的,要根据企业现实情况及发展目标建立一套适合的激励机制,以最大限度来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凡是能为企业创造效益,拥有一技之长或对企业发展做出贡献的人都应当在薪酬、福利、学习与事业发展等方面得到应有奖励,让员工在企业的工作中产生归属感、安全感、参与感、满意感、成就感,从而激发员工的岗位责任意识,增强自尊心。实行物质、精神双面激励,以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此来调动企业员工潜力,充分发挥自身价值,从而为企业带来更加巨大的经济效益。

大专人力资源毕业论文 第40篇

浅析企业人才流失影响因素及对策

伴随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市场中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市场中企业之间的竞争最终归结为核心竞争力的竞争,而人才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最主要的载体;人才也成为企业之间相互争夺的主要对象,有人才争夺就有人才流失,人才流失短期内可能不会影响企业的正常发展,但一定会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影响企业在未来市场竞争中的成败。因此,研究影响企业人才流失的主要因素及探析有效的应对策略,对于缓解或者彻底解决当前企业面临的人才流失问题、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影响企业人才流失的主要因素

企业人才出现流失,其影响因素可以说是多方面的,但也并不是无从下手,总体上可以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人才本身因素,二是企业自身因素,三是市场环境因素。

(一)人才本身因素

人才本身因素主要表现在人才的主观需求上。依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才个体在不同的职业发展阶段,其关注的需求是不同的,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就人才本身的需求而言,主要表现为对薪酬待遇、发展机会和工作挑战性等的追求。当企业发展过程中已经无法满足人才个人的上述需求时,人才极有可能选择主动离职,造成企业人才流失。

(二)企业自身因素

1.薪酬制度设计不合理,不能完全保证公平性

一个企业之中,薪酬待遇是吸引、留住与激励人才的最主要因素,如果一个企业的薪酬制度设计不合理,导致薪酬分配不公、无法或者不能完全体现员工工作的价值,那么就会引起人才对企业的不满,久而久之员工可能会选择离开企业,导致企业出现人才流失。

2.晋升机制不完善,缺乏员工职业发展规划考虑

正常晋升是对企业人才个人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和工作业绩的最大肯定与奖励,是企业人才价值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员工个人职业生涯成功的重要标志;因此,每一个企业员工都比较重视晋升。如果一个企业的晋升机制存在问题,尤其是对员工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缺乏足够重视,那么员工个人就会对自己在企业中的发展前景表现出不乐观或者悲观心态,轻者会影响员工个人的工作积极性,重者则出现企业人才流失。

3.人事配置不合理,缺乏有效“人岗匹配”机制

人才只有在最合适的岗位上才能称之为人才,企业员工一旦离开最适合自己的岗位,或者走上不适合自己的岗位,员工自身的价值就可能出现直线下降;因此,企业中人才的科学管理离不开“人岗匹配”机制的支持;如果企业人事配置过程中缺乏“人岗匹配”机制支持,导致员工不能在适合的岗位上发挥其自身价值,员工极有可能选择离职。

4.培训体系不健全,缺乏有针对性的人才培训

培训是企业给予人才的重要福利之一,因为其关系到人才个人的发展,对企业人才的进一步开发与培养,会使人才切实感受到企业的重视与未来良好的发展前景。反之,如果一个企业的培训体系不够健全,直接导致企业培训缺乏针对性,无法发挥培训对企业人才的激励作用,其同样会引起企业人才的不满。

5.企业文化建设不完善,缺乏足够的凝聚力

良好的企业文化对增强企业凝聚力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其也对企业人才及企业发展发挥着激励与导向作用。企业人才同样有较高层次的精神需求,良好的企业文化是激励与留住企业人才的重要与有效手段。流于形式的企业文化建设,不能做到对全体员工的关注与关心,不能满足企业多数员工的发展愿望,从而引发企业更多人才的流失。

(三)市场环境因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市场经济的开放性、流动性造就了企业人才流动宽松的市场环境,人才作为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才所具有的价值决定其必然是企业相互竞争中垂青的对象。加之,企业人才本身对事业成功的追求,特别是对更高待遇、更快晋升、更多机会的向往,而这些也是市场中各企业伸向人才最多的“橄榄枝”,多数人才都被吸引走,从而导致企业人才的流失。

二、企业人才流失问题应对策略与改进建议

(一)完善企业薪酬激励机制

薪酬待遇是吸引、留住与激励企业人才的最有效方式;一个称得上科学、合理的薪酬激励机制,应该能够同时兼顾内部公平、外部竞争和员工价值三个方面。对内员工之间有一种公平性存在,对外对其他企业人才有较强的吸引力,同时能够真正体现员工个人的工作价值。

(二)建立有效的绩效管理制度

绩效管理制度是反映企业员工工作表现及其价值的窗口,只有企业人才工作的绩效、工作的价值得到适时、真实的反映,就会不断激励人才更好的从事本职工作,将更多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对于企业人才绩效的反馈,不仅要向员工个人反馈工作结果,也要将工作结果反馈给企业管理人员,企业管理人员要根据反馈结果适时与员工进行沟通,对员工工作成绩给予肯定。

(三)健全企业人才晋升机制

切实从企业人才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角度考虑,结合企业人才的兴趣、能力等特点做好企业人才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为企业人才提供有效的职业生涯发展指导;最重要的是要与人才在企业中的晋升结合起来,不仅仅是管理岗位上的晋升,同样也包括专业技术水平的晋升,建立企业管理与专业发展晋升双通道。

(四)科学合理设置工作岗位

通过企业工作岗位的科学设置与分工,保证企业各工作岗位适当的工作量与挑战性,为企业人才虚位以待。同时,对企业人才的使用,坚持做到“人岗匹配”,以企业人才所具有的能力及绩效表现为任用依据,做到人才能力水平、绩效表现等与工作岗位要求相匹配。

(五)培训更多关注人才个人发展

企业人才一般都有接受培训的需求,他们渴望通过培训来提高个人工作力,因而企业培训要考虑到企业人才的需要,考虑到企业人才个人发展的需要,避免企业培训流于形式。

(六)借企业文化增强员工凝聚力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通过健康的企业文化来增强企业员工凝聚力;企业人才在认同企业文化同时,也是对自己工作价值的一种认同,从而将更大的热情、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企业工作中。

参考文献:

[1]王超.新形势下企业人才流失问题及应对策略[J].当代经济,20xx(07).

[2]周素.浅析中小企业人才流失的管理[J].企业改革与管理,20xx(04).

大专人力资源毕业论文 第41篇

人力资源管理是当今企业管理领域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在人力资源成为决定企业竞争成败的关键要素这一现实背景之下,如何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成为了企业经营管理的头等大事。人力资源管理在我国企业管理领域还是一个新的课题,很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并不高,这对于企业的健康发展带来了诸多的负面影响,观察各个行业优秀企业的共性,无一例外都在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方面领先于行业平均水平。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当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又出现了很多的新问题、新情况,这客观上要求企业经营管理者注意诊断分析自身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不足,与时俱进地优化人力资源管理策略,从而推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给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1.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概述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内涵

人力资源管理是当今企业管理领域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词汇,人力资源管理简单来说就是企业为了实现企业经营目标,对于人力资源进行招募、培训开发、激励考核等一系列措施,从而提升其工作积极性,表现出来与企业要求相一致的行为,并使得人力资源与企业发展要求相一致的活动总和。从具体内涵层面来看,人力资源管理包含了识人、留人、用人、育人等内容,识人是指企业根据岗位挑选最具有胜任力的员工,留人是指企业完善激励措施,满足员工各种需要,员工对于企业更加忠诚,用人是指用人所长,科学地进行员工岗位分配,将最合适的人放在最合适的岗位上,育人是指地进行人力资源的开发,帮助员工获得更多的知识,提升自身的技能,从而能够更好地胜任工作岗位。从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来看,首先,人力资源管理是目的性很强的管理活动,其主要目的在于实现员工工作积极性提升以及组织绩效改进,从而带来企业经营目标的顺利达成;其次,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不断运用各种手段来改善员工行为,提升其技能的过程,帮助企业获得更优质的人力资源,可以说,人力资源管理没有终点,企业需要持之以恒地推动这一工作的更好开展;最后,人力资源管理从关系层面来看,主要解决的是员工与企业、员工之间的关系问题,实现人与事之间的较好配合,对于员工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控制的活动。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块

人力资源管理模块很多,很多学者对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块进行了不同的归纳,本文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之上,将目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模块归纳为以下几方面:一是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规划是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先导性工作,主要内容就是对于企业人力资源需求数量以及质量进行预测分析,进行企业组织架构的设计,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完善,编制人力资源管理预算等。二是培训与开发,这一模块的主要内容就是借助于培训开发等手段帮助员工提升胜任力,发掘员工最大的潜能。培训与开发主要工作任务要求就是开发员工的潜能,让其具备岗位要求的胜任力要素,从而在岗位上游刃有余地开展工作。三是绩效管理,绩效管理是以员工绩效提升为导向,通过绩效管理调查员工绩效完成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进而通过绩效结果的具体运用,实现员工绩效完成能力提升的过程。绩效管理包括绩效计划、绩效实施、绩效考核、绩效反馈等四个基本环节。四是薪资福利管理,这一模块的内容主要就是对于薪资福利水平进行设计,科学进行薪资福利的分配,确保人力资源薪资福利满意度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五是劳动关系管理,这一模块的内容就是以构建和谐劳资关系为基本目的,通过劳资谈判、集体协商来解决一些劳动关系方面的问题以及矛盾。上述人力资源管理的几个模块内容是相互衔接、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任何一个模块的薄弱或者缺失都必然会影响到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水平。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意义

当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以及作用不断凸显,总结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意义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给企业的发展提供需要的人力资源,企业的不断发展需要人力资源的良好保障,企业壮大需要更多的人力资源,企业拓展的新的任务需要不同种类的专业人才,可以说没有充足的人力资源,企业的发展就会举步维艰。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招募员工、培训员工、配置员工,可以解决企业面临的人力资源短缺问题,确保企业的人力资源在数量层面、在结构层面都能够与企业的发展保持基本一致。二是提升人力资源的工作积极性,对于企业来说,雇佣人力资源是需要支付一定的工资,而雇佣行为持续的前提就是企业能够通过雇佣带来更多的价值,如果企业人力资源工作积极性、工作满意度不高,其潜能的发挥就会大受影响,从而导致其所创造的价值下降。当前很多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并不是很高,职业倦怠普遍存在,员工的多种需要都得不到较好的满足,因此使得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受到很大的负面影响。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较好开展,就可以在激励方面、考核方面、文化方面进行优化,更好地去满足员工需要,实现员工工作积极性的提升。三是带来员工流失率的下降,一支稳定的员工队伍是企业健康发展的根基,如何实现员工队伍的稳定,这是企业发展中不能回避的课题,而从企业的实践来看,员工忠诚度的提升毫无疑问是企业队伍稳定的重要前提。员工流失率带给某企业的各种直接以及间接损失是非常巨大的,员工培训成本、招募成本大幅攀升,同时更是给企业声誉带来了危害。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可以较好地解决导致员工离职倾向滋生的问题,从而实现员工忠诚度的提升,减少员工流失。

2.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

忽视人力资源管理

我国很多企业目前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停留在口头层面,没有具体地落实到实际行动之中,不少企业管理者每每提及人力资源管理,都会强调这一工作的重要性,但是具体到实践中去,人力资源管理总是被忽视、被边缘化,难以得到各方面的支持,这很容易就导致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走低,并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中受到忽视的具体表现往往就是没有专门的人力资源部门、没有专业的人力资源专员,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没有完善的规章制度,这难以避免地放大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随意性、粗放性。举例而言,不少企业在人力资源规划方面没有投人必要的精力进行设计,结果导致人员招募总是火烧眉毛才开始组织,严重影响了企业的良好发展。

员工招募的科学性差

招聘是企业补充员工的重要途径,考虑到员工在企业发展中的不可替代作用,员工招聘是否科学将会决定企业招聘到的员工是否适合岗位的要求,同时还会直接左右企业的健康发展。目前不少企业在员工招募方面科学性不够,往往存在不看能力看学历,不看内在看外部,不看现在看过往的t青况。企业并不是根据岗位胜任力模型来进行员工招募,而是往往根据员工的学历、经历等方面,忽视员工个性、特质、动机等深层胜任力的考核,从而影响到了招募的信度。

另外就是甄选模式层面,目前很多企业出于成本考虑,加上能力限制,一般都是采用笔试、履历分析、结构化面试等方法来对应聘者的素质、能力进行评价,这些甄选方法虽然从操作层面,从成本层面来看比较有利,但是效果不是很理想,很难真实地把握应聘者的能力,而诸如评价中心、角色扮演、性格测验等招聘方法并没有得到普及使用,这些方法在评价应聘者能力方面更加有效、更加准确。

员工培训效果较差

培训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知识折旧速度的加快、企业经营环境不断变化、岗位工作职责、工作内容、工作要求的改变,企业各种新的技术、新设备的投人使用等,这些都意味着如果没有良好的员工培训,就会出现员工岗位胜任力不足的问题。目前不少企业对于员工培训工作重视不足,不仅仅是培训投入严重不足,培训投入与培训工作开展的需要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同时更是存在培训方式不合理、培训需求不到位等问题,这带来了企业培训效果的走低,使得企业的培训投入难以产生理想的收益,不利于提升员工工作能力的提升。不少企业员工培训层面没有一个健全的机制,培训内容制定比较随意,培训内容、培训方式的确定并不是建立在培训需求分析的基础之上,这使得企业对于员工究竟需要何种知识、技能的培训没有做到了然于胸,盲目地东一榔头、西一棒槌进行培训,必然会导致培训效果走低。

员工激励存在问题

员工激励是指企业管理者利用各种手段来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使其努力方向与企业目标相一致,从而确保企业目标实现的行为。激励概念本身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鼓励、引导的员工;另一方面是约束员工,制止其与组织要求不符的行为。完善的激励机制会带来员工工作积极性的提升,反之则会因为无法满足员工的各种需要而导致员工工作积极性下降。目前不少企业在员工激励方面存在不少的问题,导致了激励机制效果不是很理想,员工的差异化、个性化需要得不到较好地满足,从而带来了员工的不满增加。从目前不少企业员工激励的主要问题来看,基本上可以总结为激励手段过于单一,大部分企业的员工激励局限在物质激励层面,精神激励方面的内容不够,这种激励内容,侧重于满足员工的物质需要,但是却忽视员工晋升、成就、社交、情感等精神需要的满足,从而影响到企业激励机制效果的最大化。

员工考核不够有效

员工考核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模块,绩效考核的主要目的在于敦促员工完成绩效,并发现员工绩效完成能力的不足,继而制定有效的改进策略,实现员工绩效完成能力的持续提升。从目前很多企业员工绩效考核的情况来看,绩效考核效果较差的问题是比较突出的,主要问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来看:一是绩效考核指标不够科学合理,在单个绩效指标设置方面,很多绩效指标并没有做到严格遵循SMART的要求,即单个绩效管理指标的具体性、相关性、可衡量性、可获得性,绩效指标的评价标准以及依据不够清晰、明确。整个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层面则存在行为指标与结果指标不匹配、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不匹配、指标全面性和层次性不合理等,导致了绩效考核结果受到了负面影响。二是员工绩效考核不公平的问题比较突出,绩效考核规范性不足,导致了员工绩效很多时候与其真实业绩偏离较大,引起了很多员工的不满意。三是员工绩效考核结果主要集中在奖惩方面,而在员工培训、管理诊断、职业发展等方面运用不足,这限制了绩效考核作用的充分发挥。

3.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策略

重视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无论如何强调都不为过,这意味着企业必须要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将人力资源管理置于一个更加重要的地位,从企业战略层面以及全局发展的高度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企业管理者要结合公司发展战略,确定人力资源战略,并制定人力资本增效规划,确保企业的人力资源能够得到有效的整合利用产生最大的价值,实现企业更好地发展。企业应成立专门的人力资源部,设置人力资源管理岗位,配置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同时从各个层面给予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全方位的支持。企业应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树立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做好人力资源规划工作,使得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带来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

科学进行员工招募

在员工招募层面,对于企业来说,要想招募到最合适的员工,必须要做好招募标准、甄选方法确定、选择等工作。企业在员工招募工作开展中,必须要做好岗位胜任力的分析,依据岗位胜任力模式来进行应聘者的选择,即不仅仅要看学历、能力、经历,同时还需要考察应聘者的内在特质、动机、个性等内容,这样才能确保选择到的员工具有良好的岗位胜任力。同时招聘应当分析应聘人员与企业文化匹配程度,能力再高,与企业文化不匹配也不能有效地推动企业发展。另外就是在员工甄选办法层面,在传统的笔试、面试基础之上还要加入情景模拟、心理测验等方法,借助这些方法来发现传统甄选方法不能发现的员工特质,举例而言,情景模拟这种方法是基于胜任特征理论,传统的笔试、面试可能很难发现员工的实际工作能力以及抗压能力,从而提升招募的科学性。

完善员工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的良好设计对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提升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企业需要基于员工多元化、个性化的激励需求,构建多元化的激励内容,重点做好薪酬激励、工作激励、晋升激励、文化激励、培训激励等工作,更好地去满足员工的各种差异化、多元化需要,从而带来员工更多的满足。同时企业激励机制需要做到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的良好搭配,长期激励与短期激励的较好协调,长期激励与短期激励的较好结合。在激励机制的设计方面要找好激励切人点,从根源激发活力,努力做到企业与员工同创共享,共同发展,确保员工能够在企业实现人生价值。

提升员工培训效果

在员工培训效果提升层面,关键的就是要在加大培训投入的同时,提升培训效果,尽量确保培训投入所带来的效益能够最大化。企业员工培训效果提升关键的一点在于通过做好培训需求分析工作来对于员工的培训需求进行准确的把握,制定出形式以及内容都适合员工的培训方案。同时结合培训内容、培训对象来选择更好的培训方法,培训方法选择整体思路就是要注重引入那些互动性、趣味性、实践性比较强的培训方法。同时还要加强培训系统性,从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来制定培训规划,帮助员工能够不断成长。企业可以探索强制性学习与员工自发学习相结合的模式,积极鼓励员工树立起终身学习、自觉学习的理念,激发起员工自学的积极性。

健全员工考核模式

考核的目的是用于改善工作绩效,改善工作状态,如果考核出现负作用,应当深入剖析原因。不能是花瓶、空架子,看着很完善,却起不到作用,只要有效果、能达成目的,就是好的方法和模式。员工绩效考核方面,企业需要针对不同的岗位,制定不同的绩效考核指标,单个绩效考核指标应具备SMART的基本要求,绩效指标体系则需要做到全面兼顾、重点突出。在绩效考核方法层面,则是要引入平衡计分卡法,更加全面地考核员工绩效的完成能力,明确未来员工绩效能力提升的具体方向。绩效考核需要做到公开公平,运用最合理的绩效考核方法确保绩效考核能够真实全面地反映出每一个人的绩效水平。另外就是企业所处行业与发展阶段不同,所面临的人力资源问题也不同,方法不能千篇一律,而是要根据考核需要,灵活地进行绩效考核方法的选择。从绩效结果的运用来看,绩效考核结果要被拓展到员工培训、发展引导、管理诊断等多个方面,为企业其他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的支撑。

4.结语

在企业之间的竞争全面升级,且竞争焦点集中在人力资源层面的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成为了每一个企业经营中都需要重点关注的课题。目前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说,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普遍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培训、激励、招募、考核等方面,针对这些问题需要企业高度重视,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制定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人力资源管理者应当实事求是,在科学方法指导下因时因地因企业状况采取相应的人力资源策略,从而推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提升。考虑到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专业性以及复杂性,需要企业构建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队伍,注意借鉴其他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从人力资源管理各个模块统一着手,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去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大专人力资源毕业论文 第42篇

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成了核心,已经在企业间形成一种默契的共识,而作为企业文化建设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出发点和基石,它不仅能帮助企业,在“以人为本”的战略文化理念中细化和分层管理推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同时也能使企业文化在激励员工氛围和团队精神上,增强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的提高。

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概述

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就是企业对在各级工作岗位上的员工进行有计划、有秩序的管理活动的总和。管理的目的是“人尽其才”,在各个岗位发挥各级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其创造力、发挥其最大功效。在企业,这样的管理方式包括企业员工的日常培训、考勤管理、业绩管理、职位管理、赏罚管理等,以提升企业员工的自我约束能力、自我提升能力、外在内在能力、集体协作能力等,最终达到优化企业资源配置的作用,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根据20xx年内地四大上市企业的半年报数据,四大上市企业的保险代理人数量已经超过230万人。这更加要求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发展,以应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创新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成为企业乃至全国企业必须考虑的问题。

二、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当前面临的主要不足

(一)重视性不足

当前,已经有许多企业认识到企业人才的重要性,但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却没有足够重视。这突出反映在,人力资源管理重点不在人,而在于事。人力资源管理并不能完全做到以人为本,而是围绕具体事务来做。拘泥于具体的事务,容易造成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不能从整体入手,不能从大局入手,不能和企业的其他管理有机结合起来,不能直接对企业的推动起到发展作用。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性不足,还体现在人力资源管理层的思想不重视上。企业中人员占比最大的是基层的一线员工,保险业务的增长也主要靠这些员工,可以说这是企业的基础力量。但是对这些基层员工的管理,有时会出现跟不上其他管理的现象。有的企业下属分公司对于基层员工的培训提升方面做得较少,对人员的引进范围也较为宽泛,除了金融保险类人员之外,其他专业的人员也占了较大比例,熟悉保险业务的人员不多,懂得经营和管理的人才更少,这也是这些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层不愿意投入于此的.重要原因。

(二)人力资源管理发展与企业整体发展相脱节

人力资源管理发展,应作为企业整体发展的重要一环,负责企业长远发展的具体执行。可以说,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整体发展应该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应针对企业长远规划,制定相应的方案,形成相应的体系,在探寻企业发展和人员自身发展的契合基础上,同步开展实施。近年来,虽然国内企业也逐步认识到了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很多大型企业也将“人事部”更名为“人力资源管理部”,但所负责的具体职能并没有太大区别,依然是“新瓶装旧酒”,依然被动地处理人事工作,没有主动规划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有的企业也相应制定了“MBA计划”“人才工程战略”“干部培养战略”等,但总的来说,这些人力资源管理发展措施,并没有站在认真分析国内外保险业发展的趋势和环境上,更没有针对性地对其发展潜能进行研究开发,不是真正根据企业的发展方向有的放矢地进行发展。

(三)企业内部人力资源制度机制不健全

当前一些企业包括企业,还不同程度的存在裙带关系、任人唯亲等现象,在岗位、职位分配上还存在一些不合理的现象和行为。同时,对于企业现有人力资源的激励机制,还主要集中于薪酬激励上,而较少考虑其自我价值实现的激励机制。具体在中资企业,刚入职的年轻员工对于发展空间和发展机会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超过对工资薪酬的需求,更渴望体现个人能力和个人认可程度,渴望有更高的职位来施展才华。但企业中存在的“论资排辈”“一把手意志”等现象又制约了这些需求,这对于新进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对于整个企业的人力资源发展极为不利。

三、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发展策略

(一)制定系统化的人才培养战略

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要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这也是企业整体管理理念的重要内容。只有真正认识到人才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才能在战略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人力资源管理虽然由具体的各项事务性工作组成,但其最终目的应该是激发员工的潜力,发挥其最大的能力,体现其最大的价值。具体到企业而言,随着保险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外资保险公司也开始进入我国市场,这对于中资保险公司而言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双方的人才争夺更加激烈,中资保险公司除了要积极引进人才外,还要从内部挖潜。一是要树立员工的国际化市场化意识,鼓励员工睁开眼睛看世界,了解外资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并将其本土化改造后应用于自身公司。二是要加强对新入职员工的针对性培训,企业所招聘的新员工大多数是高校应届毕业生,工作经验较为欠缺,企业培训应侧重于让其尽快熟悉企业环境,融入企业文化,并给予其犯错的机会与空间,帮助其尽快成长。

(二)将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紧密结合

未来,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多体现在人才之间的竞争上。因此,在企业的各项发展战略中,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应摆在首位。围绕人才的发展与培养,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突出“事为人服务”的理念,推进企业整体的人力资源管理。在保险公司,也要从源头开始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企业要朝着哪个方向发展,就招聘那些方向的人才,就培训那些方向的内容,就培养那些方向的员工,就重用那些方向的员工。

(三)以人为本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机制

只有拥有完善的制度,执行才有据可依。建立健全完善的、先进的用人机制和激励机制,要横纵联合。纵向来看,让新入职员工看到发展空间和发展机会,满足其个人价值的实现可能,让老员工看到晋升空间和途径,激发其更加努力为企业做出贡献。横向来看,在工资薪酬上拉开差距,鼓励多劳多得,有能力者得,在组织关系上任人唯贤,有能者居上。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机制,会更加吸引新员工,发展老员工,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四)积极改进互联网人力资源

引进培养方式。随着国家层面“互联网+”战略的发展,互联网企业如今在也保险业得到了蓬勃发展。作为目前较为新颖的企业形式,互联网保险公司更要注重跨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储备。无论是公司内部挖掘还是外部招聘,都要选择对互联网营销较为了解的精英人才,特别是拥有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样本分析的能力以及对于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的采集和应用能力的精英人才。另外,现有的互联网保险公司,无保险代理人的要从保险服务方面注重引进和重点培养,这样才能充分利用,实现利益最大化。

(五)创新人才选拔制度,发展管理潜力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持,在留住企业现有人才的同时,还应及时的加强人力资源的储备。尤其是在人才选拔过程中,应紧密结合岗位发展的需要,针对性的进行人才选拔,并在整个人才选拔过程中对其实施全方位的考核,同时制定具有激励和约束的措施,对企业的人才选拔制度进行完善。要切实加强与高校之间的合作,定点培养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开展所需的人才,并将其与企业的实际需要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和优化。在高校和企业的合作下,不断夯实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实力,为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同时也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提升注入强大的动力。

四、结语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灵魂。新时期更要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才能使企业在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大专人力资源毕业论文 第43篇

摘要:社会化劳动的繁复与人类自身禀性的多样组合如同浩瀚星河一般的紧密和庞杂,以至于我们在大力发明、改进劳动手段和劳动工具的同时不得不周而复始地对人-机-物的组合模式进行调整,再调整。但即便如此,社会劳动效能的提高与人类主观能动的创造力相比,还是如此低微。那么,究竟该如何测定并调整人-机-物的结合效能,并尽可能实现“人尽其才”的劳动组织目标呢?本文努力从劳动的组织、管理角度分析并提出人力资源会计应揭示的人力资源信息及相关客观规律。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劳动组织;人力资源会计;核算目标

一般人眼中,参与到技术已进步到数据化、信息化高度的社会劳动中去“简单的和1一样”。真是这样吗?事实上,就走出自然经济的人类劳动来说,任何一个组织在日新月异的社会、技术和市场环境下,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对两者进行有效组合的难度都是如此艰巨,以至于我们在大力发明、改进劳动手段和劳动工具的同时,不得不如西绪弗斯(Sisyphus)推巨石上山般周而复始地对组织内人-机-物的结合方式进行不断的探索、调整、总结和再调整。既便如此,劳动效能与人类主观能动的创造力相比,还是如此的低微,显然,我们需要一个有效的、长期持续的反映敛含技术流动于劳动过程中的、直接核算与记录劳动第一要素--人力资源价值形成、变化和贡献的人力资源会计,来独立地或与传统会计相结合地为劳动组织活动提供以下人力资源信息,依此来引导管理者和决策者制定有利于组织技术进步,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资本运营和管理决策。

一、评估“人才与价值”的蕴养

人是社会意识、知识与劳动技术、技能的创造者与荷载者。换言之,每个具有劳动意识的人都是待开发的人力资源。但同自身禀性一样,每个人力资源的专业价值蕴养情况不同,与之相应的.表现在不同领域也就有着不同程度的开发和应用价值。因此,面对劳动作业目标的单一性及专业过程的狭隘性使其对人力资源应用有着近乎苛刻的选择时,足够科学、严谨、准确地运用会计、统计、分析及其他方法合理识别并连续记录单体人力资源的专业价值,不仅是劳动组织的亟待数据,也人力资源会计的核算基点。

二、描述“单体与个体”的转化

人类组织和参与社会劳动的动机与行为有两点:一是合理有序地生产符合社会需要的各种物质、文化商品;一是借助社会活动平台通过社会价值的实现来展现并提高自我价值。前者的过程与结果通过传统会计体系已经有了完整的反映与核算,而后者,正是人力资源会计研究、设计、核算的内容与范畴。这不仅是人类认识自我的需要。也是任何会计主体实施完整核算的必要。需要注意的是:因为人力资源会计的核算内容不是简单的劳动定额执行记录,也不是劳动生产率的连续计算,所以在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指导下,真实、准确地描述人力与财、物的结合过程中单体价值与个体价值之间的契合与转换,既是人力资源会计科目设计的难点,更是动态人力资源会计核算的核心内容。

三、提供“群体与效能”的指向

1+1≠2是困扰劳动组织活动的难题之一,也是测定并调整人-机-物结合效能的核心问题。面对社会组织运作目标的多向性及群体劳动的合作性,毫无疑问,”人尽其才“是所有组织竭尽全力但却难以实现的劳动组织目标。这是因为,暂且搁置思想的内化与情感的外泄不谈,人类的烦恼就在于:我们总在证明”我“的头脑是多么的睿智;眼光是多么的精准;付出是多么的巨大,却恰恰忘记了“我”所享用的一切荣誉和成就,正是被责难、被压抑的“他”所给予的奉献。即便偶尔对“他”的欣赏,也更多是一时的情势所迫或附和相投带来的愉悦。但这显然不是放弃追寻人才与价值的理由,事实上,任何组织为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也总是在努力寻求如何克服或减少主观判断,持续、客观、公正地测评人力资源个体和群体价值及其未来延展度,以实现“人尽其才”,并进而说明本组织人力资源群体价值优势之所在,以此为组织定位或企业转型获取关键数据的途径。所以,人力资源会计应通过静、动态人力资源会计技术应用,正确地践行这一途径。

四、揭示“薪资与文化”的联系

舆论引导社会意识的方向;薪酬引领组织内人文价值的取向。这是因为:薪酬不仅是商品交换条件下社会劳动参与者获得可交换社会产品的数量,更是对人力资源单体价值在本组织社会劳动群体价值中的认同体现。尤其是金字塔结构的层级管理模式中,权力+薪酬的激励(约束)能力往往弱于责任+薪酬的约束能力。所以,人力资源会计应通过责任内化的单体与个体价值核算以及价值转化率的测定,结合传统会计中的人工成本耐受度,为薪酬设计提供客观、准确、真实的基础数据,并辅助组织搭建价值导向明确的薪酬结构,以改善并保护本组织人文价值观念的蕴养环境。

五、诠释“培训与发展”的内涵

恰当的培训,不仅能提高人力资源品质,更能有效地传达组织对其成员的人文关怀,增强组织生命力。但同其他以智力投入为主要劳动手段的新型产业一样,人力资源品质投资的受益者是参与者个人,而组织收益却取决于人力资源自身的主动性和组织事务的适配性,因此,从传统会计角度来看:人工成本的上升对利润产出更多的是负值影响;而从应有的人力资源会计核算内容来看:品质投资却是随单体价值提高而带来的、直观的可预期个体价值提升。这种相对与传统会计设备“硬件更新”核算而言的人力资源“软件更新”核算,显然更有利于反映培训的价值和组织的发展力。

参考文献:

[1]郭儆力,梁亚玫.劳动价值理论在人力资源会计中的应用.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xx年08期.

[2]郭儆力,张升彦,史晓霞.人力资源会计的基本属性分析.商场现代化20xx年第04期.

[3]郭儆力,白翔宇,康慧.论人力资源会计核算体系的设计目标与原则.商场现代化,20xx年第12期.

[4]郭俊延,郭儆力.论人力资源会计的分界.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xx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