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社会实践活动论文范文(汇总9篇)

投稿:小范

社区社会实践活动论文范文 第1篇

【关键词】实践性教学 教师素质 思想政治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性教学,是高职思政课教师为配合课堂理论教学而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深入社会的活动,是一个通过实践锻炼和社会教育来健全学生成长机制的过程。它对促进高职学生内化老师所传授的理论知识,使学生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等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有三个层次目标:一是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二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认同、接受、内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是在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观点的基础上,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知行统一。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包括课堂实践、校园实践、社会实践等不同的形式,是课堂实践、校园实践和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的立体化教学模式,教师素质在实践性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课堂实践教学方式对教师能力素质的要求

1、案例教学,教师应该具备三种素质,处理好三种关系

案例教学指的是围绕一定的教学目的,把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课堂,提供高度仿真的情境,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思考、研究、分析案例,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实践性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要求教师具备三种素质,处理好三种关系。一要具备知识素质,处理好案例与教学内容、教学目的的关系。教师首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选择合适的教学案例,这要求教师有扎实的专业水平和选择能力。二是要具备政治素质。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清醒的政治头脑,敏锐的政治嗅觉和较强的洞察力,在大是大非面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时政新闻观,坚定自己的人生志向和奋斗道路。三是要具备能力素质,处理好案例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案例教学要充分依靠教师对教学影响的调节、控制和改造的作用,熟练驾驭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内在潜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生动活泼地发展。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为学生开辟自主思维的空间。

2、专题研讨,教师应该具备三种素质、组织好三个环节

专题研讨是指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用于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的一种实践方法,它表现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定命题下,经历搜集资料、分析归纳、提炼观点、撰写小论文并在课堂上进行研讨的一种实践过程。

专题研讨有三个重要特点:一是学有所用,针对性强。它将理论知识直接和实践结合,解决实际问题,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和分析问题能力的尺度。二是自主学习,兴趣性强。研讨题目涉及领域广泛,具有开放性。在研究过程中,学生自主性强,便于学生独立思索,主动积极地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三是知行合一,实效性强。专题研讨的观点和结论是学生建立在“知”的基础上实现“行”,实现理论真正“进学生头脑”,故而所取得的教育教学效果是单纯的课堂理论灌输所无法比拟的。专题研讨作为一种思辩与创新的实践教学环节,需要教师具备三种素质组织好三个环节:首先教师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选择好专题研讨主题。教师要精通教材,有针对性地围绕教学目标和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拟定一些研讨题目。如国内时事焦点问题、国际热点问题,学生关心的恋爱交友、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等问题。其次,要具备活动组织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组织学生开展专题研讨,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团结合作品质、集体主义精神以及社会调查实践、查阅资料、组织协调和创新等多方面的能力。第三,要具备课堂驾驭能力,引导课堂研讨。教师引导学生在专题研讨时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严密,口头表达通顺、流畅,临场表现大方。

二、校园实践的方式及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1、校园文化,教师应该具备六种素质

校园文化是学校长期形成的并为师生所广泛认同的校园精神以及培养这种精神所需文化环境的总和。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有关的内容,表现为学生的社团活动、读书小组、征文比赛、办报办刊、演讲辩论、知识竞赛、书法摄影、文明(班级、宿舍)工程、爱心工程、温暖工程、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它能调动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积极性,形成关心他人、关心学校、关心社会的良好风气,营造环境管理与人格管理相得益彰、他律与自律有机结合的氛围,培养学生讲文明、讲礼貌、有道德、守纪律的品格和积极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

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它能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在更为广泛的空间和层面上展开,培养学生的拼搏精神、团队精神、科学精神,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习惯,训练学生的技能,教会学生做人。

要组织建设好校园文化,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有:一是组织协调各部门,开展好各项活动的能力。二是具备一定的天文、地理、文学、数学、物理、化学、医学等自然科学知识,同时还要掌握一点琴棋书画的技能。三是审美素质,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一种能力。四是道德素质,具有爱心,牺牲精神。五是语言表达能力。六是魅力,即教师要具有感召力、凝聚力、号召力。

2、网络引导,教师应会扮演两个角色,具备六种素质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网络技术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信息源,网络改变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改变着大学生行为和群体的存在方式,也丰富了大学生的精神需求,为他们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同时,网络对学生的消极作用越来越明显,有害信息和错误观点的传播、各种思想观点和意识形态的共存,可能影响学生的判断力、改变他们的思想。长期沉迷于虚拟群体交往还可能导致人格障碍和信任危机,影响学生与他人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网络虚拟形象也会导致大学生角色错位,影响其正常的社会化,不利于健康成长。

政治课教师要利用好网络这个阵地,就要扮演网络信息员、网络评论员的双重角色:一是及时了解、掌握网络舆论动态,发现社会热点问题,有助于做好宣传工作。二是正确引导舆论,维护社会稳定。三是通过与学生网上沟通,交流,化解矛盾,解决问题,四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五是收集、整理、分析网络舆论信息,为领导决策提供服务。

网络舆论引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制高点,是一项政策性、挑战性很强的工作,胜任这种工作需要较高的素质要求:一是要勤奋、敬业。二是要求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三是要求有较高的政治素质、政策理论水平。四是要有较宽的知识面、要具备一定的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组织行为学、大众传播学等学科知识。五要具备一定文字表达能力。六是要求熟悉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熟悉网络语言特点与规律。

三、社会实践的方式及对教师能力素质的要求

1、开展社会实践,教师应该树立一个新观念、具备三个意识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是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社会实践的方式主要有参观考察、社会调查、勤工俭学、公益活动与专业相结合的实习和实训等实践教学活动。

实践证明,通过实践活动,第一,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接触、体验、融入社会,在实践中缩短理论与实践的距离,使学生对书本知识有更直观、更亲切、更深刻的体会,进一步消化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深化学生的认知水平,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第二,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亲自考察,了解和体验社会,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明辨是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

社会实践要求教师树立新的教学观,落实开放意识、参与意识、创新意识。新的教学观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灌输模式,采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手段,把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把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赋予政治课新的生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在指导学生社会实践中,第一,教师要落实开放意识,认识到政治课的非封闭性,把政治课融入到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去,让理论与实际结合,用鲜活的社会现实,诠释政治理论的可信度;第二,教师要落实参与意识,在指导学生社会实践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不让学生被社会假象迷惑,引导学生透过现象,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得到本质的认识。第三,教师要落实创新意识。要利用好社会这个舞台,自觉地进行创造性思维、发挥创造性潜能,创造性地工作,积极探索社会实践途径、方法、规律,找到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点,力求在指导学生社会实践中产生创造性的成果。

2、建立教育基地,教师必须具备两个素质

利用本地方教育资源优势,建立校外德育教育基地,组织学生到基地参观学习,现场接受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这是一种基于认知与感受的实践教学方式。

德育教育基地是“活”的思想政治课实体,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外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和依托,是理论结合实际进行教育的有效途径。德育教育基地的材料内容真实可信,形式直观生动。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资源,将其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相结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扩大教育教学视角、丰富教学内容,实现理论到实践的飞跃,达到寓教于乐,得到“知行统一”。其教学效果是校内“第一课堂”教学难以达到的。

建立德育基地,要求政治课教师具备较强的选择判断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遗址、旧居、陵园、风景名胜,法院_都是德育基地的选项,教师必须找到基地与教育的最佳结合点,充分考虑参观时间、经费的局限性,作出明智的选择与判断。一旦确立了基地目标,教师还要凭借交往能力,调动社会关系、发挥口才,与基地达成长期合作意向,取得基地的配合与支持。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加强教学的现实性、针对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的有力措施。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离不开教师的素质,只有两者有机的结合,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①王梅平、姜彦飞,《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思想政治课教学》,2005(6)

②徐建军:《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0

③李晓蓉,《新课程理念下思想政治教师基本素质及其培养》,《中国成人教育》,2007(20)

社区社会实践活动论文范文 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实践教学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和深入,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发展趋势,我国社会处于经济转型期,传统的、外来的思想文化互相激荡,对大学生产生了极其复杂的影响,呈现出很多特点。

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

第一,思想价值观呈现多元化趋势,理想信念偏差。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受世界经济全球化,社会政治经济转型期影响,各种腐朽思想文化侵蚀,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在学生中表现强烈的功利性倾向,对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关系不能正确认识。

第二,独生子女的性格特点。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优越感很强。自小生活在父母家人创造的“理想”环境中,极为缺乏自我认知、人际交往和现实环境的磨炼。据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欠佳,普遍存在以自我为中心、自我期望高与现实实现率低的矛盾,对环境高要求与自身低奉献的矛盾,其学习、生活、交往、就业的压力很大程度上源于其成长的优越的生活环境。

第三,思维活跃但心理问题较多。高职学生年龄多在17~20岁之间,处于生理成熟期,特别是性心理的成熟,有追求异性恋爱的冲动和迷茫;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强烈关注自我发展,有人际交往的困惑等问题较多。

第四,信息的高速传播及全球化视野。当今世界是一个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信息技术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阻隔,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成为大学生学习、获取信息、人际交往等社会行为极为方便、快捷、高效的工具。大学生对新事物的好奇与渴望,为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的传播留下了可乘之机,部分意志力、辨别是非能力不强的大学生陷入精神空虚、无所事事、行为失范,有的甚至走上歧途。手机上网成为大学生重要生活一部分,一些学生在课堂上听歌,看视频、玩游戏等,给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带来挑战。

目前一些大学生“三观”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扭曲,如何使大学生能够经受起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悖的、与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要求相抵触的种种腐朽思想观念的侵蚀,必须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才能真正解决大学生的思想问题。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与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极其重要的阵地,当前高校在强化思政课理论教学同时,也在探索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模式,但也表现出很多问题。

1.理论课教学与实践相脱离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是由一支专业的教师队伍来完成的,学校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形成一套固定的教学和测试模式,教师手中拿的是统编的教材,都必须按照要求完成教学计划,就理论讲理论。多数学生只是把课堂教学的重点作为“死记硬背”教条,为应付考试而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理论说教乏味,教学形式单一。课堂上的教学联系实际,一般采取案例教法,就是举点例子、放个视频,很难保证学生的持续学习兴趣,更难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在实践中学生缺乏如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受实践场地、教学课时、活动组织管理等因素影响,思想政治课的社会实践很难在课堂教学中开展,而参与校外社会实践基地的活动,又受交通经费及接纳人数限制,不能普及到每个学生。

2.理论研究与实践相脱离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大多为了职称晋升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在上课期间则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就课本谈理论,下课后较少与学生交流沟通,不能发现学生思想问题并进行思考研究;辅导员虽一直身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之中,却大多忙于琐碎的日常事务,即便在实践中发现问题,也无暇让自己沉淀下来去思考并进行理论研究,这就直接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相脱离。

3.理论与社会现象出现反差,大学生对理论丧失信任感

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多仍采用传统的教育模式,即通过课堂教学、讲座、主题教育等活动方式来进行灌输和开展的。但面对着信息化、网络化的飞速发展,青年学生所接受的学校教育和看到的、听到的社会问题存在反差,不禁产生疑问、迷惑或彷徨,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中针对社会一些负面现实问题往往回避,这就使得当代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丧失了信任感。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理论来源于实践,在实践的基础上发展,并不断地指导着实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正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经验总结,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开展,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提供研究的现实依据。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是指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所进行的各种活动的总称。正确的理论是行动的指南。人的思想要保持先进,纯洁,就要不断接受正确的理论熏陶,现代社会一些人思想道德滑坡,人生观、价值观扭曲,就是理论上贫乏,政治不清醒,行动上就会出问题。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必须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统一。

1.社会实践活动在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受益面,有利于政治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结合。现代的大学生大多是书本知识中成长起来的,对我国的国情知之太少,大学生走向社会亲身体验生活,看到贫富差距,感受劳动的价值,有助于青年学生加深对现实社会中诸多问题和矛盾的认识,思想得到升华,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社会实践还有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让学生感受到自己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差距,看到自己在知识与能力上的不足,对待学习知识会产生紧迫感和危机感,促使大学生思考自身发展问题,强化提高素质和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各类人才的要求会越来越高,一些专业面窄,社会适应能力不强的大学生将在市场竞争中会处于劣势。通过社会实践,使大学生广泛接触社会,在实践中直接与各类人群打交道,锻炼动手、动脑、动嘴能力,增长才干,将知识和行动有机统一,以适应社会需要。总之,社会实践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

思想政治课的社会实践教学,不是在课堂上空讲理论联系实际,也不是走马观花的让学生参观一下教育基地,必须让大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可以是分散活动,也可以是集体组织活动。具体形式可以灵活多样。

一是参加社会劳动,便民服务、勤工俭学或打义工,在劳动中锻炼和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当代大学生作为时代的骄子,缺乏吃苦精神,好高骛远,眼高手低不是个别现象。只有在劳动实践中经受风雨,去掉娇气,增强集体合作精神,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是参与社会调查,实践考察。当年走遍湖南农村进行社会调查,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写出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为探索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进行工农割据武装斗争道路奠定思想基础。大学生可以围绕社会热点问题,结合专业学习,课外兴趣有关的科研活动进行调研。

社区社会实践活动论文范文 第3篇

关键词:实践性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并进一步指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这是我们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渠道。实践性教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关键性路径。如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专家、学者,特别是战斗在第一线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过程中,实践性教学是关键性路径。

一、实践性教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理论借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主题是理想信念教育,主线是时代精神教育,基础是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因此,我们要对意识形态问题、理想信念问题、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问题、荣辱观问题进行理论研究,需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进行理论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性教学,何以可能?这需要我们从理论上加以回答。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主体性教育理念、建构主义的学习观等,是实践性教学的理论基础。这些理论为解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有效路径。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实践性教学的基础理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认为,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的价值目标。所谓人的全面发展,就是按照人应有的本质,“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本质”。■人要实现全面发展,必须实施全面发展教育,而“生产劳动和教育的早期结合是改造现代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要反映人的能动性特点和人的发展要求。马克思所说的“生产劳动”,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和教育的过程中,就是实行实践性教学的要求。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实践性教学的基础理论。

2.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实践性教育的直接理论来源。“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理论的源泉、目的、发展动力和检验标准。实践是理论的生命之源、生存之本。丰富的实践经验为理论的生成和发展提供了思想资源和理论动力,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实践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也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的有效途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实践性教育的直接理论来源。

3.主体性教育理念:实践性教学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体现。所谓主体性教育,是指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教育者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的教育需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范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总之,主体性教育是一种培育和发展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它要求学生从课堂理论学习走入课外社会实践活动,把理论知识融入实践体验中,进一步丰富他们的视野和知识。主体性教育理念是实践性教学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体现。

4.建构主义学习观:实践性教学的必然要求。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受教育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受教育者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学习、主动建构,是建构主义的核心观点之一。在对知识的探索、学习和建构中,实践环节必不可少。它要求教育者在对受教育者施教过程中,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设计不同学习任务、营造不同的学习环境,以实践教学方式为主,引导受教育者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观是实践性教学的必然要求。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设置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_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全会《决定》强调了四个方面,分别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体现在加强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共同理想教育、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教育、荣辱观教育这几个方面。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分别在四门主干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把意识形态教育、共同理想教育、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教育、荣辱观教育等内容融入到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开设“马克思主义论资本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马克思主义论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马克思主义论共产主义社会理想”等专题,使当代大学生明白社会主义一定会战胜资本主义,社会主义道路是必然的选择。《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开设了“中国革命难题的破解与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确立”、“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与中国_的领导”、“中国建设的伟大成就与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多党政治在中国行不通:中国政党制度的历史选择”等专题,让当代大学生明白坚持中国_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富国强民的必由之路。《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改概论》开设“时代课题的回答与重大理论的产生”(包括“革命难题的破解与思想”、“改革开放难题的破解与_理论”、“发展难题的破解与科学发展观”)、“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我们要树立什么样的改革开放观”、“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包括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等)、“坚持基本经济制度不动摇:共同富裕何以可能、如何可能”、“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制度:人民当家作主何以可能,如何可能?”、“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中国_是改革开放、科学发展的主心骨”等专题,让当代学生牢牢树立思想、_理论、科学发展观是我国各项事业取得胜利的思想保证的观念。《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开设“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包括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信念、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等专题,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上的课程安排,让大学生达成以下共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地位立于科学,源于历史,基于实践。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基本政治经济制度所决定的。

除此之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还可以结合当今的国内形势,对大学生进一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国近现代化史纲要》可以围绕时代精神,如长征精神、_精神、延安精神等开设专题;《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可以围绕雷锋精神、创业精神、抗击“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北京奥运精神等开设相应专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则把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教育专题、荣辱观教育贯穿于本课程所有专题的始终。这些做法,可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实质中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转化为大学生自觉的价值追求。

三、以实践性教学方式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实践性教学既要解决“实践体验”、“实践检验”问题,更要解决“融入的实质是什么”、“怎样的融入才是真正的融入”的问题。实践性教学是相对于理论性教学而产生的一种教学方式,是一种让学生接触社会、运用理论、锻炼能力、坚定信念、提高素质的教育活动。我们认为,要真正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真正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吸引力、影响力、辐射力、亲和力、凝聚力、规范力,在大学生中形成统一认识、共同信念、强大精神力量,最终需要实践来完成。换言之,融入的实质是价值认同与行为认同的统一,真正的融入是价值实践的融入。实践性教学方式,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大学生的行动中。

第一,根据不同的课程,设计不同的社会实践形式。比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性活动设计的形式有:①开展人物专访活动。教师要求学生拟定访谈专题,对自己感兴趣的人物进行专访,如著名企业家、文化名流、政府要员、劳动模范、英雄人物、部队军人、平凡百姓、下岗工人、学校博士群、校长、书记、教师、优秀毕业生研究生、法官、检察官等。②组织参加社区道德建设的公益活动,如访问福利院、聋哑学校等并为他们做一些具体的实事,参加扶贫帮困“手拉手”、“一助一”活动,参加环保植树绿化环境或维持社会公共交通秩序或修善社区公共设施等活动并做好记录。③法庭观摩活动,如参观庭审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师则组织学生参观桂林塔山英雄部队、红军突破湘江战役纪念碑、八路军驻桂林办事处、李宗仁陈列馆等地方。

实践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实践活动成果形式多样,有调研报告、访谈专集、绘画作品、研究论文、精美课件等,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了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丰富多彩的实践性教学活动,让学生从身边感受美德,在生活中陶冶情操,在实践中培养品质,从参与中了解社会,在服务中完善人格,在磨炼中提升能力。大学生是这样评价实践性教学活动的:“陶冶了情操”、“加强了环保意识”、“唤起爱国意识”、“提高了洞察问题的能力”、“提升了组织能力”、“培养了创新能力”、“了解生活,了解社会,收获知识,锻炼能力,增强自身道德修养,增加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等。

第二,针对专业设置,联系专业特点,结合生活实际,指导学生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如环境科学专业学生进行“保护漓江,建设绿色家园”相关环境保护的实践活动;医学专业学生进行“健康知识进社区”等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电子信息专业的学生进行“大学生网络道德调查”等实践调研活动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根据思想品德教育的特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恋爱观、消费观。根据学生的思想特点,教师还组织学生进行“关爱空巢老人”、“走进聋哑学校”、“便民利民,传递爱心”的社会实践活动;并且引导学生结合社会实践,撰写关于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调研论文。教师们紧跟时代,围绕身边的重大事情指导学生进行相关方面的实践活动,如写出《地震远去,我们的爱心何去何从》、《文明奥运我先行》以及《由奶粉事件引发的道德问题》等调研论文。丰富多彩的实践性教学活动,让学生从身边感受美德,在生活中陶冶情操,在实践中培养品质,从参与中了解社会,在服务中完善人格,在磨炼中提升能力。

参考文献:

[1]_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788.

[2].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_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1.

[3]马克思_全集(第42卷)[M].人民出版社,1960:123.

[4]马克思_全集(第19集)[M].人民出版社,1963:35.

[5]马克思_全集(第23卷)[M].人民出版社,1972:530.

[6]马克思_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56.

[7]张天宝.主体性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43.

社区社会实践活动论文范文 第4篇

在全县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聚精会神抓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关键时刻,县委决定举办全县社区党建暨精神文明建设培训班。这是县委重视加强社区党建及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目的是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对新时期加强社区党建及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提高社区干部工作素质,努力开创我县社区工作新局面。借此机会,我讲以下三点意见,供同志们参考:

一、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增强加强社区党建及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社区居民在经济成份和经济利益格局、社会生活、社会组织形式、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日益呈现出“四个多样化”的特点。这些变化,给新形势下社区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因此,我们社区广大干部要充分认识社区党建及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不断开创社区建设工作的新局面。

第一,加强社区党建及精神文明建设,是完善城市管理与服务的需要。近几年,随着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使得城市的部分管理职能逐步由政府向社区转移,社区所承担的区域性、群众性、公益性、社会性的工作将越来越多,许多社会化的服务职能要依靠社区来承担。比如,随着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一部分集体企业的停产关闭破产,大量下岗职工进入社区,需要社区党组织配合有关方面,帮助下岗职工解决生活困难和再就业问题;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住房、医疗、养老、就业等各项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城市居民与所在社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对社区管理、居住环境、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等方面有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强和社区党建暨精神文明建设,搞好社区的建设和管理工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从而保证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

第二,加强社区党建及精神文明建设,是增强社区党组织的影响力和渗透力的需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新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大量涌现。通过社区党组织来加强这些组织中党的建设,开展党的工作,是扩大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巩固党的基层_的必然要求。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和就业方式多样化,带来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单位人”向市场经济下的“社会人”转变,大批劳动者和各类人才在社区间流动,这就要求党的工作必须及时深入社区以凝聚广大群众,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党员流动性的增强,使没有固定工作单位的党员增多,组织关系转到社区的党员增多,在职党员在社区的时间增多,同时,越来越多的离退休党员也回到了社区。党员分布状况的新变化,就特别需要加强社区党建暨精神文明建设,使社区党员群众都能够生活在党的组织中,保持党的组织的严密性。

第三,加强社区党建及精神文明建设,是维护社会团结、保持政治稳定的需要。社区是社情民意的交汇点,是社会矛盾的“聚集地”,也是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第一道防线。社区稳定与否,影响重大。因此,每一个社区党组织都肩负着维护稳定的重大责任,只有不断加强社区党建及精神文明建设,充分发挥好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才能有效地化解社区内的各种矛盾,把影响稳定的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才能把社区居民动员和组织起来,铸成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坚固防线。

第四,加强社区党建及精神文明建设是提高社区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现实要求。党的_为我们描绘了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落实党的_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我们必须关爱群众,为民服务,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团难和问题,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通过加强社区党建及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开展社区服务、社区治安、社区卫生和社区环境治理等工作,将会有效地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方便群众生活,使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切实的提高和改善,真正把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的关怀爱护体现出来。社区党建暨精神文明建设搞不好,经济社会发展就缺乏稳固的基础,人民的民利就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群众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也不能得到很好的实现。

二、突出工作重点,切实加强社区党建暨精神文明建设

在新形势下,社区党建及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量大面广,头绪繁多,面临的任务十分艰巨。今后,社区党组织要着眼于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优势,坚持以社区党建带动社区建设,找准社区党建与精神文明建设、经济建设的结合点,突出抓好以下七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一是抓好班子。去年以来,我县社区“两委”班子经过调整充实,整体素质和年龄知识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但班子建设仍然是社区建设的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必须长抓不懈,丝毫不能放松。首先,要加强培训教育。通过采取组织外出考察、集中办班培训、强化理论学习等形式,着力提高社区干部思想政治素质、政策理论水平和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其次,要拓宽选人视野。今后,社区干部的调整配备,要坚持从居民中“选”、从机关干部中“派”、从离退休人员中“聘”相结合的办法,真正把那些思想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热心公益事业、善于做群众工作的人充实到社区班子中来。第三,要强化工作责任。进一步明确社区“两委”班子成员的工作职责,健全岗位责任制,加强监督管理和考核,建立奖优罚劣、能上能下的竞争激励机制,努力培养一支素质优良、开拓创新、求真务实的社区干部队伍。第四,要建立健全社区配套组织。要建立健全社区治保组织、便民服务组织、志愿者队伍等配套组织,使社区的各项工作都有人管、有人干。要通过配套组织,引导社区居民树立“共建社区美好家园”的意识,踊跃参与公益性、福利性、群众性活动,推动社区建设健康发展。

二是健全制度。首先要建立党建工作责任制。明确工作责任,细化工作任务,定期检查考核,做到常抓不懈。其次,要健全社区班子工作制度,制定社区党支部和居委会的各项工作制度,规范工作职责,公开办事程序,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第三,要完善党内组织生活制度。包括“”、政治学习、民主评议、党日活动、党费收缴、流动党员管理等制度,用制度来约束和激励党员。

三是壮大队伍。要高度重视发展党员工作,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优化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积极探索社区党员发展工作的新方法,把发展工作做到尚未建立党组织的社区各类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中去,重视做好新经济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中优秀人才的培养教育工作,注重从下岗职工、社区青年、个体工商户、新型经济组织中培养人党积极分子,成熟一个,吸收一个,不断壮大社区党员队伍,优化党员队伍结构,为党的建设注入生机和活力。同时,要认真做好党员组织关系的接转工作,把退休党员、下岗职工党员、流动党员及时纳入社区党组织的管理之下,不断壮大党员队伍。

社区社会实践活动论文范文 第5篇

按照上级要求,我社区支部认真对照《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情况自查表》相关要求,针对2020年度意识形态工作中发现的问题,认真分析原因,研究制定了相应的整改措施,现将整改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做法与成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

我社区认真贯彻落实_、省、市委、区委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部署要求,结合“两学一做”、“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进一步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将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党的建设和_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明确支部领导班子对我社区意识形态工作负主体责任,调整充实了双胜社区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明确社区支部书记为意识形态工作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和其他领导班子成员按照责任分工,对各自工作领域的意识形态工作负责,严格落实“一岗双责”,切实将意识形态工作落到实处。

(二)重视理论学习教育,坚持科学武装头脑

1.加强支部中心组学习。示范引领全社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学习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党章党规,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一步提升中心组学习成员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水平,在意识形态工作中把握正确导向,立场坚定,敢于亮剑。截止目前,全社区开展支部理论中心组集中学习11次,利用干部职工大会集中组织干部职工学习20余次。

2.抓好党员干部学习。把意识形态工作列入2019年工作计划,组织社区干部进行学习,进一步深化广大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利用干部职工大会、党员大会、座谈会等各种时机,强调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传播轻信政治谣言、诋毁贬低党和_等错误思想倾向。认真开展“两学一做”、“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抓好“三会一课”,组织党员干部集体学习,开展讨论,撰写心得。集中学习既有理论学习,又有省市区支部、政府的有关文件精神学习,既有理论宣传,又有政策贯彻与落实。

3.适时组织开展“应用式”学习和“研讨式”学习。把思想统一到_的决策部署上来,结合实际开展“转变工作作风,提升政府职能”和“乡村振兴”大讨论,做到汇聚力量、贴近实际、突出实效,不断加强全社区党员干部的理论素养,全面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素质和工作能力,统一思想认识,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

(三)提高舆论引导能力,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

1.加强队伍建设。一方面,充实宣传工作队伍,加强对社区上年轻同志的培养,加强信息报送力度,切实做好支部意识形态工作、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和全社区经济社会发展新举措、新进展、新成效的宣传报道工作;另一方面,深入推进各党支部的思想政治建设,着力提升基层党支部宣传干部队伍敢抓敢管、擅长做意识形态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2.加强阵地建设。充分利用双胜社区微信公众号、政务微博、政府门户网站及宣传展板等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开展意识形态工作宣传,让宣传阵地充满主旋律和正能量;同时,紧扣干部群众所思所想,不断创新载体和形式,提高群众思想认识。

3.抓好行动落实。开展定期检查指导,加强督查,确保全社区意识形态工作落到实处。社区支部将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内容,纳入社区干部考核,明确考核内容、方式和程序,切实将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作为社区党员干部评先评优、管理使用的重要依据;社区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加强对意识形态贯彻执行情况的跟踪问效,实时把握动向;社区纪委负责对未能履行工作职责,意识形态出现严重错误和问题,并造成严重后果的单位或个人开展执纪问责。在党风廉政满意度测评工作中,做好思想引导和问题化解,发放宣传资料5000余份,召开群众会、院会50余次。

4.加强舆情宣传和引导。积极做好宣传,利用政府微信微博门户网站,对双胜工作进行和宣传。切实加强社会舆情和网络舆情的分析、研判、处置,引导党员干部准确认识当前舆论形势,把握舆论主动权;针对网络舆情传播速度较快、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的特点,实时监控,实时跟进,及时做好舆情监测与上报工作,对存在问题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在加强正面教育和引导的同时,加强对重点人物的排查,及时关注并发现干部群众思想问题,妥善处理倾向性和苗头性问题,开展针对性的思想政治工作,促使其思想观念正向转化。

二、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

一年来,我社区意识形态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学习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二是新兴媒体的应用和引导管理需要进一步加强;三是新形势下舆论引导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四是群众思想观念与加快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五是阵地建设与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不相适应。

社区社会实践活动论文范文 第6篇

【关键词】社会实践 场域 惯习 资本

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

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提出的社会实践理论由场域(field)、惯习(habitus)、资本(capital) 三个核心概念构成。布迪厄指出,为了有效描述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情,赋予所接纳知识以实践性,就不能以旁观姿态与现实生活保持一定距离,以逃离现实的做法去认识外部世界。既要避免从客观主义出发以局外人的眼光认识世界,也要避免从主观主义出发以局内人的眼光审视社会生活。因此,他提出了“参与性的对象化”概念,即“将自己与对象的关系原则带入对象中”。实践正是通过这种参与性的途径得以实现。正确做法是通过参与社会和生活实践活动来感知世界。以实践这一连接纽带将主观与客观主义两者和谐统一起来。布迪厄在此理论中提出了生成性结构主义公式:惯习×资本+场域=实践。直观地揭示了实践的奥秘,实践是“惯习、资本和场域相互作用的产物”。依据布迪厄实践理论,实践具有空间性与时间性。场域为实践提供场所,惯习为实践提供规则,资本则作为场域内斗争的武器。独立于时空之外的实践在现实生活中既不存在也难于理解。为了更透彻理解此实践观,就需了解其理论中超越主、客观二元对立的三个主要概念:场域、惯习与资本。

布迪厄将场域定义为“位置间客观关系的一网络或一个形构”,他认为整个社会是一个“大场域”,高度分化的社会“大场域”是由相对自主性的“社会小世界”即“子场域”建构而成,如政治、科学、文化、教育场域等。布迪厄指出,场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空间,是一串串的关系,这些关系先于个人意识而存在。场域是由一系列客观关系构筑的社会关系;某一场域中,处于不同位置的各种力量为了争夺权力资本,不断展开彼此之间的博弈。不同场域存在不同逻辑规则,行动者一旦进入某个场域,就获得了这个场域所特有的规则、符号与代码。从结构主义观点出发,场域的概念指的是社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从冲突论观点出发,可将社会理解成为一个各种力量冲突的场所。

依布迪厄之见,条件制约与特定的一类生存条件相结合,生成惯习,惯习是一种社会化了的主观性,是持续、可转换的潜在性情倾向系统。这种性情倾向源自于实践,持续不断地发挥各种实践作用。惯习具有持久性与可转移性。只要惯习在人体内生成,短时期内就难以发生变化。但是,惯习又可以在不同领域间相互传递。此外,惯习具有历史性与生成性。惯习是由积累和沉积在行动者身上的一系列历史经验构成,是外在于行动者客观的共同社会规则、价值在行动者身上的内化形式,用以指导个人行为、个人评判事物并且认知外部世界。以惯习为指引,人们通过感知、理解、评价外部世界来进行实践,并依惯习来感知、评价实践,继而进一步调整个人行为。但是,惯习并不仅仅是单纯地被决定,它具有强大的生成能力。在惯习所处的历史与社会条件制约下,能生成感知、思想、行为等产物。凭借一系列的内化图示,人们来感知、理解并体验现实世界,不断从事新的实践,对历史进行创造性的重塑、改变。一方面,惯习将客观的外部社会结构内在化,形成易于被人们认知的结构;另一方面,行动者的主观能动性又促成新的外部社会结构。惯习体现出“外在的内化和内在的外化的辩证关系”。惯习还具有多样性,惯习虽是在现实中运用的历史,但受个人身份地位的影响,不同行动者的惯习差异迥然。一般来说,拥有相同地位的个人易于体现出相似的惯习。

对于资本的概念,布迪厄将其解释成一个在特定的场域里有效的资源。个体或群体因为进入某个场域并在此场域展开竞争,继而获得某些特殊利益。布迪厄认为资本包括四种形式:经济、文化、社会与符号资本。经济资本主要指财富与产权;文化资本指的是文凭与知识;社会资本指的是社会关系与信任;符号资本则指的是荣誉与声望。根据布迪厄理论,一种形式的资本可以转化、再生产成为另一种形式的资本。如果个人掌握更多经济资本,就能接受较高层次的良好教育,获得更多文化资本。随着文化资本的积累,新的文化资本迅速增长,继而拥有更多、更好的社会与符号资本,享有更高的社会地位与名誉,以此类推,这个人也就可以更有效地、大规模地运用他的社会与符号资本,来获得更多经济资本。以上四种形式的资本相互转换,形成了一个周而复始的良性循环体系。

英语专业高职学生社会实践模式的创新体现

西安外国语大学英语专业高职学院的部分学生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毕业社会实践活动,此次活动的目的在于:要求即将毕业的学生走出课堂,融入社会,运用学校中所积累的知识,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培养处理实际问题能力。通过这次实习,希望学生能巩固、加深、扩大在校期间所学英语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补充课堂教学、书本知识欠缺之处,从而进一步培养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养成注重实际、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相结合的工作作风。

这次活动属于教学辅助、积累社会经验类社会实践,它以其他院校高职学生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基础,进行了改进与创新,其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五方面:⑴实践策划项目化;⑵实践流程专业化;⑶内容安排具体化;⑷规划组织体系化;⑸与就业结合紧密化。

实践活动开展之前,学校进行了统一规划与统筹,参与实习的专业教师根据实践的总体要求进行了项目设计,对其可行性、科学性进行了探讨,拟定了以“高职及成人学生社会实践模式创新”为名的科研课题,并提议了七个论文主题方向。高职学生社会实践项目化运作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实习生社会实践模式进行项目设计,在项目参与者的一致努力下,运用科学管理方法对项目进行计划、组织以及监控,把握当前实践活动的顺利实施,指导将来实践活动的开展。

除了带队教师之外,五名英语专业教师作为指导教师参与了这次实践活动,全程悉心指导实习生进行实习。此次活动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专业指导教师在校内指导实习生备课试讲,辅导、批改实习生准备的教案,组织实习生课堂试讲,并填写试讲听课记录。第二阶段,专业指导教师随实习生下实习学校开展校外实习,深入实际课堂听实习生试讲,记录观察监督日志并对其表现进行反馈,每一阶段为期一个月。专业教师参与这次实践活动,结合英语专业特点,指导措施到位,指导效果明显,极大体现了本次实践活动的专业化。事实证明,专业教师的有力指导,不仅保障了整体社会实践工作的顺利实施,而且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与水平。

内容安排具体化指的是结合活动目的,高职学院对这次实践活动的具体内容提前作了规划:了解熟悉英语专业的规律、特点,找准本专业与实习学校、实习内容的结合点或切入点;熟悉实习学校的环境与具体情况,初步认识各部门的运作机制与工作流程。在实际岗位上检查实习生的基本技能、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发现知识盲点或盲区,及时进行查漏补缺。在实习中培养、锻炼实习生的多方位能力(交际、协作、组织、适应工作、提出、解决问题、灵活应变等)。在实践中锻炼实习生吃苦耐劳、勇挑重任、踏实工作、虚心求教的品德与作风,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全面提高业务素质,为即将到来的就业奠定稳固基础。

高职学院学生首次参加由学校统一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非常重视。在实践开始前的几个月,负责教师提早进行了规划,联系愿意合作的学校,确定了五所中、小学作为实习地点,并将实习生按人数划分为五组,每组各配一名指导、带队教师。此外,还拟订了高职学院毕业生实习计划与安排、带队教师注意事项、实习指导教师具体职责等材料,设计了学生实习教师听课记录表、教师指导实习日志表等表格。并且在新、老校区分别召开了带队、专业指导教师工作安排及分工会议以及全体学生实习动员大会,会上对实习工作进行了专门部署。以上这些准备工作一致说明了这次实践活动是有组织、有规划的统一行动。

参加实习的教师经过调查统计,发现百分之八九十参加实践活动的学生对教育事业情有独钟,倾向于毕业后在教育领域择业,当一名中、小学或幼儿园英语教师。因此,联系实践单位时全部选择中、小学校,实习生认为此安排非常合适,与将来的就业直接挂钩,能了解学校的日常工作运作,亲身体验做一名教师的感受,查找自己所掌握专业知识的纰漏之处并加以弥补,为初踏工作岗位作好铺垫工作。

布迪厄理论对英语专业高职学生社会实践模式创新的

指导作用

根据布迪厄社会实践理论,实践由场域、惯习、资本三方面构成。英语专业高职学生社会实践的创新模式反映了布迪厄社会实践理论的精髓所在。这次实践中,实践空间即场域属于社会“大场域”下的“子场域”——教育场域,进一步细分,则为教育场域涵盖下的学校场域。为此次实践活动提供场所的学校场域又包括两部分:校内与校外场域。校内场域指的是实践初期学生在本校内参与的实践,具体内容为在专业教师指导下准备教案、校内试讲。校外场域则指实习生到联系好的中、小学校进行实习,深入到实际课堂听课、备课试讲,承担副班主任的角色,帮助批改作业,帮助管理学生。教育场域的性质与运作方式完全不同于政治、科学场域等其他“子场域”,这次实践活动中,校内与校外场域虽然都属于学校场域,但两者实践空间相异,因而不同的逻辑规则存在于不同的实践空间中。实习生身处校内与校外场域中,分别受到这些场域特有的规则影响。校内与校外场域的相互结合模式不同于以往社会实践模式,打破了实践场域单一的境况,体现出其创新之处。

在这次实践活动中的几个阶段(教案准备、校内试讲、校外听课、试讲等),来自于高职英语专业的实习生表现出极大个体差异。有的实习生实习目的明确,态度积极,参与投入,效果明显;有的实习生则一直处于被动状态,完全将实习视为一种形式,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可以看出,以上差异存在的原因与布迪厄社会实践理论中的惯习概念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惯习是一种具有主观性的实践逻辑,体现了实习生的个体潜在性情,并在实践中不断地对个体产生影响。以此次实践的校内试讲为例,整体来看,一些实习生较易于融入“小老师”角色,在授课过程中表现自如;而一部分实习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怯场,试讲效果不甚理想。存在这一现象的原因与实习生个体的惯习密不可分。有的实习生课前准备充分,授课时胆大心细,态度认真投入,声音清晰洪亮,讲解条理逻辑性强,授课内容丰富有趣,板书规划整齐,这说明此实习生之前拥有良好惯习,并且良好惯习持续在其身上发挥作用,指导其顺利参与此次实践。而另一些实习生试讲时表现出的动作拘谨,声音小而低,板书潦草等也说明以往生成的惯习源源不断地起着负面效应。实习生因受到以前生长与教育环境等方面的影响,个体间或多或少地存在着相异的惯习,这也显示了惯习的多样性。各种各样的惯习引导着个人来感知、理解、评价外部世界。

资本是实践活动得以实施的实践工具,是个体拥有的有效资源。英语专业高职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是在学校场域下对文化资本,即已掌握知识的再次应用过程。大学期间,实习生个体对所学专业投入时间、精力不同,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也就存在着个体差异。这些差异可以用这次实践中的校内试讲为例来加以说明。有的实习生积累了更多的文化资本,试讲时单词发音标准,语言表达流畅,讲解规范;而有的实习生拥有较少文化资本,讲解时出现单词拼写、语法使用等基本功方面的错误,整体上影响了试讲效果。试讲过_实反映出实习生英语专业学习水平,试讲的方方面面也体现了其基本功是否扎实。在随后的师生反馈中,试讲效果好的实习生受到了指导教师与旁听学员的肯定与认可,实习生感到很有面子,这也是文化资本向社会与符号资本转化的一种体现。这次实践反映出,掌握厚实文化资本的实习生在未来就业中将更具竞争力,享有更多、更好的社会与符号资本,也将拥有更多的经济资本。反之,四种资本的拥有量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约。

知识与能力来源于实践,素质也需在实践中逐渐培养而成,荀子曾说过:“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社会实践既是大学生成才的重要途径,也是大学生实践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深入基地、深入实际,对于开阔大学生视野、增长其才干、提高其素质具有重要意义。综上所述,英语专业高职学生参与的这次社会实践模式是一种新的尝试,是在布迪厄社会实践理论指导下的一种创新,是布迪厄社会实践理论在实践中的实际应用。这种应用既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又显示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紧密结合。场域、惯习、资本的概念贯穿于实践活动的整个过程,对实践实施者的思想、行为具有深远影响力与指导作用。可以说,布迪厄社会实践理论能正确指导社会实践,是社会实践的重要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2]布迪厄,蒋梓骤译.实践感[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

[3]胡树祥,吴满意等.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4]甘溦,陈波.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学园,2011(10).

[5]肖凤莲.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创新的思考[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7(12).

[6]周冬霞.论布迪厄理论的三个概念工具——对实践、惯习、场域概念的解释[J].改革与开放,2010(1).

社区社会实践活动论文范文 第7篇

在把握时代特征、社会生活主题、教学大纲要求和学生期望的基础上,构建具有时代特色、地域特色、学校特色和学科特色的社会实践教学模式。具体而言,该模式包括三大板块的内容,即变动主题实践教学、恒定主题实践教学和实践基地教学。通过互相支持、相互衔接的三大板块的社会实践教学活动,既突出社会实践教学的时代性,又注重独特性,全面提高社会实践教学的时效性。

(一)变动主题社会实践教学

所谓变动主题社会实践教学,是指根据时代特征、国家生活主题及“概论”的学科属性,“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3],确立每年社会实践教学的主题,然后围绕该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与时俱进的社会实践教学主题贴近时代、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能够推动“概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时代化、生活化,调动大学生的参与热情。年度社会实践教学主题的选择必须符合三个原则:其一,与国家生活主题密切相关,也即近期党和政府倡导、宣传的,攸关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的基础性、创新性、战略性思想、路线、政策;其二,与课程内容高度相关,也即紧扣学科属性和特点,与“概论”课教学的重点内容有机结合,集中反映社会实践教学的目标和要求;其三,与学生生活高度相关,也即是不宏观、不抽象,让大学生觉得熟悉、亲切,有参与的兴趣和期待。“概论”课教师可以根据以上原则,通过集体讨论的方式,最终确定本年度的社会实践主题,然后围绕该主题确立社会实践教学的组织形式、操作规范、考核办法,并在对学生座谈访谈的基础上最终形成社会实践教学方案。比如,2014年“概论”课社会实践教学主题可以是“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社会实践教学形式可以是社会调研。围绕该主题、结合“概论”课教学重点,可以设计一些体现问题意识和现实关切、具有可操作性的调研方向或题目,鼓励学生以个体或者团队形式展开调研,并写作主题明确、著述规范、格式统一的调研报告。鼓励学生在调研报告中采用视频、图片等多种表现形式,丰富社会实践教学成果形式。最终,通过变动主题的社会调研活动,一方面,深化大学生对课堂理论教学内容的认识,提高自己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更加理性、客观地看待各类社会现象;另一方面,用中国梦构筑学生的共同思想基础,激发广大学子的历史责任感,增强他们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

(二)恒定主题社会实践教学

恒定主题社会实践教学是指根据本校所在区域的人文地理特征、学校自身的历史传统和学科特点以及学生的学历层次等,确立相对固定且有特色的社会实践主题,每年组织学生围绕该主题开展深入、持久的社会实践活动。它是一所学校“概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具有特色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具有继承性、连续性和创造性,由专业老师带队,由具有创新意识、探索勇气、合作精神的学生组队参与。通过组织持续的恒定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充分发挥大学生在地方经济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区域生态保护、校园文化营造等方面的作用,形成具有一定品牌和特色的社会实践教学成果。要发挥恒定主题社会实践教学的作用,必须注意:其一,主题必须是与国家战略相关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并且这些问题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意识和责任意识,体现他们自身的特长和价值;其二,角度、内容、方法等必须具有一定创新性,既有对以往工作的继承,又有新的推进和发展,体现所学有所用并且有所成;其三,成果必须有精品意识,是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体现一定的理论深度和学术素养。比如,地处东北的高校,可以老工业基地振兴为主题,确立若干调研题目组织学生深入企业、社区和政府管理部门,全面了解东北工业发展的历史、现状及存在问题,探讨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对策。可以根据学校自身的学科特点,调查学科相关行业企业的情况,具体调查对象可以是不同所有制形式的企业,调查内容可以涵盖产业结构升级、清洁生产、企业文化建设、社会保障等。可以制定中长期调研计划,持续多年围绕该主题进行不同方面不同角度的研究,力争全面、深刻地反映调研对象,为地方决策提供服务。再如,有些高校在革命老区,可以以留住活历史为题,组织学生采访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重大事件的参与者,通过口述历史的形式记录下来,并结集出版。这有利于大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及其理论成果的精髓,更加珍惜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发展的成果,更加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

(三)社会实践教学基地教学

社会实践教学基地是保证“概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稳定性、可持续性的重要途径和方式。根据“概论”课教学的内容和要求,联系具有代表性和具有教育意义的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以及城市社区、新农村、现代企业等,设立“概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到基地参观、学习,可以增进他们的认知、增强他们的认同、升华他们的认识。社会实践基地的选择不能随意化,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名气越大越好,而应该是从“概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要求出发,坚持三个原则。其一,典型性。企业、社区以及博物馆众多,不可能都挂牌作为社会实践教学基地,必须从中选择最具有代表性和说服力的。其二,相关性。即与课程教学内容、教学要求高度相关,能够通过对社会实践基地的参观、学习,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其三,互利性。既要发挥社会实践基地对教师研究、学生成长的积极作用,也要发挥教师和学生对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的扶持作用。

二、正确处理三组关系

发挥“概论”课“三板块”社会实践教学模式的作用,还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教学过程中的三组关系。

(一)处理好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教学关系

“概论”课包括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两部分,二者密切联系、互相补充。课堂教学偏重于理论的阐释和演绎,旨在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理论、观点和方法,是基础;社会实践教学是理论的应用和拓展,旨在让学生深刻理解理论的内涵,并运用其观察和分析社会现象,是升华。二者统一于“概论”课教学过程中,推动学生实现知—情—意—行的转化。将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紧密联系起来的是具体问题。指出:“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重大问题、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找出答案,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4]“概论”课体系宏大、内容丰富,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外交、国防、党建等诸多内容,教师必须按照详略得当、主次分明的原则,着力讲授一些重点、难点和热点理论问题,做到“少而精”。“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深化学生对重点问题的认识,还必须在教学中将年度社会实践主题与课堂教学的重点内容结合起来,围绕其设计若干社会实践题目,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切身体验、深刻领悟,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认识,并由对理论知识的记忆转变为对之的认同并内化为自己的心理品格、价值取向和理想信念,外化为行为习惯。比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是教师课堂理论教学的重要内容。为了更好地阐释该问题,教师可以搜集、整理各种资料,通过横向比较法描述我国与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教育等方面的差距,揭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内涵和特征,并通过组织学生课堂讨论的形式分析出现差距的原因,让学生认识到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历史命运、基本国情,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增强忧患意识。同时,也通过纵向比较法描述建国后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保护等方面取得的进步,让他们领略到党领导人民所取得的成就,增强自豪感。与之相配合的是,在社会实践教学中,围绕该问题可以设计若干调研题目,指导学生深入农村、企业、社区以及山川、田野等,通过所听、所看、所问、所想,深刻领会和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深化对课堂理论教学内容的认知。

(二)处理好课程社会实践教学与学生组织

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关系社会实践教学是大学生“概论”教学的基本环节,也是提高“概论”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目前,在高等学校中承担社会实践组织和管理工作的还有团委、学生处等学生组织。那么,二者的关系是什么呢?首先,二者具有很大的一致性,包括:第一,在目标上,立德树人,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人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第二,在内容上,都面向丰富多彩的现实社会生活,囊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多个方面,覆盖农村、城市社区、企业、政府、博物馆、展览馆等多个层面;第三,在形式上,都包括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都以调研报告、考察报告、心得体会等形式展现社会实践成果。然而,作为课程的社会实践教学和学生组织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还是有不同之处。第一,性质不同。前者是课程教学体系的一部分,后者是学生培养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二者不属于同一个范畴。第二,侧重点不同。前者主要通过开展与课程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增进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坚定他们的理想信念,侧重于增强“三个自信”;后者主要是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增加大学生对国情的了解及认识、分析问题的能力,侧重于综合素养的提高。第三,管理方式不同。前者主要由任课老师负责组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展开社会实践活动,后者则主要是以学生自发的形式为主。第四,考核方式不同。前者作为课程教学的一个环节,学生的表现计入成绩,后者则是学生培养的一个环节,不以成绩计。明确了课程社会实践教学与学生组织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区别,“概论”课教师应该加强组织和管理,从源头的方案制定、过程中的协调指导到末端的考核评价,都要时刻注意把握“概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基本立足点和预期目标,在课程教学体系内彰显社会实践的价值。

(三)处理好教学方案设计与具体制度保障的关系

社区社会实践活动论文范文 第8篇

为了实现以上目标,还校园以清洁,并增添校园的靓丽美景和人文情怀,我开展了“当一次校园清洁工”的校园社会实践活动,活动内容如下:我将所任课班级分成四个小组:第一小组负责观察和捡拾教学大楼楼道的垃圾;第二小组负责捡拾男生宿舍楼道及其附近区域的垃圾;第三小组负责捡拾女生宿舍及其附近区域的垃圾;第四小组负责捡拾球场及其学校大道的垃圾。一天下来,捡拾了三次,即早自习前一次,中午上课前一次,晚自习前一次。每个同学仅垃圾就足足捡了四大袋。这项实践活动使所有参与者都受到了思想洗礼。每位同学都立志维护好校园卫生,从自己做起,今后绝不乱扔垃圾,效果甚好。

二、清洁的校园让师生都受益

大家齐动手,校园更清洁。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校园卫生死角得到彻底清理,甚至将路边的小石子都一一捡走,学生还将校园路边低洼处整平、踩实。有的学生还对校园绿化树进行浇水培土。通过一天共三次(课余时间)的劳动,树林里的落叶被清除了,操场边的道路被填平了,缺少的绿化树被补种了,花草树木重新修剪了,道路两边的枯草碎石被清扫了,校园里的垃圾被清理了,校园更清洁、更靓丽了。同学们看着更加漂亮的校园,抹着额头的汗水,个个都露出了满意的笑容。整个活动极富创造性和实践性,并取得了比预期还好的效果。

三、污染的校园,师生皆受害

(一)视觉、嗅觉上的危害

散落在校园中的垃圾不仅破坏了校园景观,还对师生身体极为不利。如散落在校园中的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和漫天飞舞或悬挂枝头的超薄塑料袋,给师生的视觉和嗅觉带来了不良刺激,既不美观又臭气熏天。

(二)潜在的危害

1.塑料制品等白色废弃物在土壤中大面积残留,长期积累,不仅会造成土壤板结,影响绿化地吸收养分和水分,还会导致花草树木物生长减缓,乃至变异死亡。

2.抛弃在陆地上或水中的塑料废弃物,被动物当做食物吞食后,会导致动物中毒乃至死亡,人在食用吞食塑料废弃物的动物后,会对人体造成极大的伤害,甚至留下后遗症。

3.生活垃圾中的塑料废弃物质量轻、体积大,很难处理。风一吹来,四处飞舞,会造成连锁污染,害人不浅。

4.部分塑料含有毒性,如果用做餐具或食品包装的材料,会对师生的健康极为不利。

5.污染废气等排放到空中,使臭氧层变薄,造成紫外线变强,对人体伤害极大。

6.乱扔垃圾的行为在同学间互相影响,学生盲目从众,人人乱扔垃圾,危害无穷。

四、造成“校园污染”的主要原因

1.塑料垃圾没有得到妥善管理和处置,垃圾没有实行分类收集,能回收循环利用的未回收利用。

2.师生的环保意识比较淡薄,滥用和随意乱倒塑料制品现象相当普遍。优美的校园环境是维护出来的,不是打扫出来的。

3.我校现有校纪校规没有较好落实。我校虽有健全的规章制度,但部分师生仍不够重视,我行我素,视而不见。

4.尽管国家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但是总的来讲,仍有部分企业在违法生产塑料制品,还有部分超市及小摊小贩违法使用和向学生提供塑料购物袋。

五、行动起来治理校园垃圾污染,还校园清洁卫生

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我们了解到:白色塑料袋等制品在给人带来方便的同时,使人们出门十分狼狈。校园,这个人们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乐园,应肩负解决环境问题这一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然而要改变这种状况,光靠一师一生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强化环保意识。校园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不是一个人造成的,保护环境应该是全校、全社会乃至全球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每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同时,我们也懂得:改善地球环境,是我们这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应该努力增强环保意识,节约资源,绿色生活,绿色消费。如果全球人人破坏环境,天天破坏环境,时时破坏环境,处处破坏环境,地球就会变成巨大的垃圾场;如果全球人人环保,天天环保,时时环保,处处环保,就能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让我们携起手行动起来,共同努力保护好地球———我们共同的美丽家园。为此,我们建议从自己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真正做到:

1.不乱扔垃圾及废弃物,将垃圾放到指定的垃圾箱内,分类放置,以便回收利用或处理。

2.我校早已设置了多处垃圾存放处,要积极参与和宣传。

3.垃圾入箱,绝不乱扔,点点滴滴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4.尽量不用或少用塑料袋,要积极使用可再生利用的用品,减少白色污染。

5.发现身边有破坏环境的行为时,要加以劝止,推己及人,共同维护。

6.开展“见到垃圾顺手捡”活动,大家齐动手,还校园清洁靓丽。

7.通过黑板报、粘贴画等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及时宣传倡导师生强化环保意识。

8.提倡用布制购物袋替代塑料袋,并积极推广使用可降解的塑料袋。

社区社会实践活动论文范文 第9篇

西宁市根据城市经济社会结构调整和管理体制的需要,及时构筑党总支建在社区、党支部建在小区(楼院)、党小组建在楼院(楼栋)的“三级”核心网络,并不断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区域化党建工作格局,不断扩大基层党建工作的覆盖范围。在实行社区网格化管理中,全面推行区域化党建工作理念,将社区党建工作融入辖区国有企业、非公经济组织、项目工地、物业公司等具体工作环节,极大地推动了“物业+党组织“”项目+党组织”等产业型组织和“医疗机构+党组织”“志愿者服务队+党组织”等服务性组织的发展,着力发挥社区党组织在创新社会管理和服务社区群众中的引领作用。如城北区毛胜寺社区党总支,通过“三定一联”①的工作措施,构建以社区党总支为核心、网格管理为基础、辖区单位及各类志愿队伍、服务组织联动的区域化党建工作体系。按照“分级、分类、分片”的原则,对党员实行“五管”②,构建区域化共驻共建的党建工作新格局。

二、创新工作载体,积极打造社区党建品牌

西宁市以“创先争优”“基层组织建设年”等活动为载体,围绕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环境的改善、生活水平的提升,从创建党建品牌等方面入手,不断推进全市社区党建工作深入开展。在构建区域化党建网络的过程中,结合街道社区的区域特点、辖区单位行业资源优势、居民需求等实际,通过“引导发动、品牌选树、完善培育、宣传推广”等环节,打造出了一批“服务型”“文化型”“民族团结型”等各具特色的社区党建品牌,不断提升社区党建工作的影响力和工作成效。

三、创新社区服务,着力解决群众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首先,围绕社区发展为社区在职党员和无职党员设立了政策法规宣传岗、党务居务监督岗、民事纠纷调解岗等13个岗位,及时化解矛盾,确保了党员作用的发挥。其次,依托社区服务中心的资源优势,开设社区育婴港、绿色网吧、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图书阅览室等,不断创新服务群众的方式。再次,在社区大力推行群众生活困难和矛盾登门帮助,调解、宣传、看望和慰问的工作模式,建立“一站式服务”制度,并在显要位置放置办事指南、联系卡、意见箱等,及时服务信息、办事流程、政策法规,不断提升服务成效。

四、加大投入力度,增强社区党建创新的物质保障

一是建立省、市、区三级统筹的社区工作经费保障机制,出台了《关于做好基层组织运转经费和村(社区)工作人员报酬资金发放工作的意见》,明确规定全市一类社区工作经费9万元,二类社区工作经费7万元。二是提高社区工作人员报酬。规定社区主任月报酬达到3296元,社区副主任月报酬达到3196元,社区委员月报酬达到3096元。三是发放专项党务工作补贴。从市管党费中安排万元资金,为全市189名社区党组织书记、副书记每人发放700元的党务工作补贴。四是筹资近5万元,连续两年对全市社区党组织书记、居委会主任和社区党组织副书记、居委会副主任进行了集中免费体检。同时,完善全市138个社区组织活动场所的功能配备,特别是加强“五室三站两中心一栏”的建设。

五、对兵团社区党建工作的启示

兵团作为党政军企合一的特殊组织,社区建设起步较晚、管理和服务理念、水平、机制等还存在着诸多问题。面对各种问题与挑战,如何才能围绕兵团的屯垦戍边使命,顺应“三化”建设的要求,切实发挥社区党建的组织、引导和维护稳定的作用,这是兵团党的建设中急需面对和解决的突出问题。而西宁市积极推进社区党建工作创新的实践,则为推动新时期兵团的社区党建工作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一)社区党建工作必须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理念。西宁市围绕城市的发展和城市居民群众工作、生活的需要来不断推动社区党建工作思路、方式、机制等创新的实践及成效告诉我们:社区党建工作只有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理念,才能确保自身建设取得实效。为此,启示兵团社区党建一定要紧紧围绕兵团屯垦戍边使命的现实需要,顺应并服务“三化”建设,以实现新疆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为目标,统筹谋划。既要遵循社区党建的一般规律,借鉴全国各地社区党建的科学经验,又要把握并体现兵团党政军企合一的特殊性要求。

(二)社区党建工作必须坚持以查找和解决问题为导向。社区承担了众多事务,人员构成相对复杂,问题和矛盾相对集中,工作人员压力大。要促使社区党组织发挥好自身的作用,就必须以问题为导向,在查找和解决问题中推动社区党建工作,这是西宁市社区党建工作的重要遵循。其启示兵团,必须建立社区党建工作的调研机制,要针对不同的居民群体,有针对性地开展好社区党建工作调查,重点放在社区党组织政治领导作用、思想指导作用、组织推动作用和工作协调作用的发挥上。从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工作理念、工作程序、工作机制、工作成效等方面入手,把解决具体问题作为社区党建发挥作用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三)社区党建工作必须以创新社会管理和服务群众为重点。西宁市社区党建的实践表明,社区党建工作必须强化自身在社会管理和群众工作中的服务功能,而服务功能的完善和体现既要有健全的党组织设置体系、科学的保证机制,又要有明确的功能定位和职责任务。对于兵团而言,首先,要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调整健全并理顺团场连队与社区党组织,社区党组织与其他群众组织的关系。其次,要明确社区党组织的功能定位,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优化管理、维护稳定的作用,从决策、执行环节保证社区党组织对社区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再次,要大力选优配强领导班子特别是社区党组织书记,强化对社区党员的分类管理服务,大力开展创建服务型党组织活动。除此之外,还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社区党建工作方式、载体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