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论文专科(合集6篇)

投稿:小范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专科 第1篇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型及新定位

所谓人力资源管理,是将组织内的所有人力资源作适当的获取、维护、激励以及活用与发展的全部管理过程与活动。换言之,即以科学的方法使企业的人与事作适当的配合,发挥最有效的人力运用,促进企业的发展,简单地说,即为“人与事配合,事得其人,人尽其才”。

传统人力资源往往扮演被动的人事行政角色,并没有很清楚地与企业整体运作绩效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但在新经济时代,企业以策略、文化、愿景为根基,通过人才和流程的有效管理,达到服务客户的目标。客户的满意度最终必须具体地呈现在订单及价格上,进而转变为企业的利润及投资回报,这一流程仍属企业的营运循环。人力资源的定位应在“促进最好的组织能力及企业环境”。根据企业的经营模式及当时组织状况的需求,订立人力资源的指标,其中人力资源团队核心能力的确定、各种人事制度的设计及执行、人事系统整合等,最终一定要能加强企业营运循环中的“组织能力”,尤其是在员工忠诚度及生产力上,以确保其执行结果能满足客户服务的目标,并对企业财务指标具有附加价值。

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角色,要从传统“守门人”的角色,转变为企业主管的策略伙伴,了解企业的策略并提供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策略性价值,在人力资源服务中建立客户服务的观念,提供客户全方位的服务系统;在组织变革管理方面,要扮演变革推动的角色,甚至在员工关系方面,由被动的福利行政,转变为主动的员工关怀者的角色,协助员工提高附加价值,并有效建立员工沟通机制。以一般行政事务为主的人力资源定位,已经不再符合企业的需求。新的人力资源定位,必须以新的心态及新的技能,加强设计、执行、规划与策略等高附加价值的业务,而以自动化或流程改造,来减少一般行政等低附加价值的事务。

二、信息技术的全面渗透

21世纪是—个以知识为基础的时代。由于资讯的流通,消费者得以轻易取得信息,使得所有商业活动转变成以顾客导向为主要诉求,随着各种法令规范的松绑,区域性或国际性经济合作模式的建立,使得国与国之间的界线逐渐消失,因而加速了全球化的趋势,过去垂直整合的产业价值链,正逐渐被全球化分工的合作模式所取代。短短的10年,源起国外的人力资源信息化已经在中国大陆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缓到急的迅速发展阶段,人力资源信息化,带来了我国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全新变革。

所谓人力资源信息化,从狭义上说,是指基于互联网的、高度自动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囊括了最核心的人力资源工作流程,如招聘、薪酬管理、培训等;从广义上说,人力资源信息化是基于电子商务理念的所有电子化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包括利用公司内部网络及其它电子手段,如员工呼叫中心等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人力资源信息化,带来了我国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全新变革。信息技术正不断渗透到企业管理的每一个环节,人力资源管理自然也不例外。信息技术能够大大提高人力管理活动中事务性工作的效率,使人力部门的工作聚焦到更重要的事务上去。

随着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实行和信息准确性需求的增加,这些现在还未能得到广泛应用。规划的功能——人力资源规划、继任计划、个人职业发展规划以及绩效管理与核心能力管理,都将成为人力资本管理科技变革浪潮推进的重点。

三、量人定岗

企业如何通过人力资源管理,从人力资源内部自我改造包括定位、核心能力的提升,真正地转换为人力资本经营,来有效地促进企业的发展。做好人力资源配置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简单地说就是将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上,真正做到适才适所。国有企业因为历史原因常常是一种粗放型的配置,大多数人员是一配定终身。配置应该包括两层意思:一是人员数量的配置;二是配置的合适与否。人员数量配置不够,工作开展不起来,配置的人员过多,势必人浮于事,效率低下。要做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第一,要预测岗位数量,要按岗配人,不能按人设岗;第二,通过竞争上岗实现合理配置。国有企业要走出僵化模式,优胜劣汰,这样才能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第三,机构设置还需合理,企业必须根据生产经营情况,对机构科学设置,做到精简高效。

四、物质激励与人性激励结合

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与掌握合适的激励手法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中心任务。对于激励通常有两种。第一种是普遍的物质激励。物质激励更多体现在工资分配制度上。国有企业的工资分配制度这些年也进行了多次改革,究竟企业采用怎样的工资分配制度?怎样的工资分配制度的激励效果最佳?笔者认为,相对合理和有效的工资制度应该是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包括岗位条件差别、个人资格条件、工作绩效三个部分的内容。员工的工资决定于个人任职岗位的薪级、个人的资格条件以及绩效情况。这种工资制度是较符合市场规则的一种分配方式,透明度高,便于监督,人随岗走,岗变薪变,有法可依,便于操作,减少了人为的影响。具体操作为:岗位薪级工资相对固定,岗位薪级数设置要体现岗位的劳动差异;个人的资格条件(个人技术等级、职称等)体现了对员工经验和劳动贡献积累的补偿,一年一变或分段计算,是调整新老职工矛盾的一种方法,也是一种个人价值的体现;业绩工资随企业效益、个人业绩考核进行分配,这部分比例应该大一些。采用绩效工资就必然牵扯到绩效考核的问题。绩效考核是绩效工资发放的依据,制定绩效考核制度是物质激励里一个重要部分,对于不同的员工层次要制定不同的考核制度。第二种激励就是人性面激励。重视人性面的激励,最基本的就是要让员工有发言权,让他有参与和说话的机会,让他感受到尊重和关怀。笔者认为,员工需要有可信赖的领导,希望自己在可信赖的领导手下工作。因此,创造一个员工成长的空间,形成培养人、重视人的企业文化是至关重要的。

五、强化客户服务的心态

人力资源部门可以把自己定位为一家虚拟的“专业服务公司”,这个公司是靠提供服务来获取报酬,维持其运营。鼓励人力资源同仁去想象,若客户不满意所提供的服务,“公司”本身即收不到报酬,合约关系既告终止。因此,可鼓励人力资源同仁从客产的角度,去思考制订工作内容及项目。除非“公司”提供的服务对客户有用,“公司”才具附加价值。当“公司”所提供的服务价值愈高,其重要性则愈不容易被取代,反之,如果市场上有更好、更快、更简易、更便宜的替代,则“公司”一定不能生存,并且没有存在的价值。

配合客户的需求,拟定愿景、使命及游戏规则,根据这些原则去凝聚志同道合的人力资源工作团队,并以客户需求设计服务的项目及内容。既然促进组织效能是人力资源的使命,人力资源应大幅提供各种强化绩效的相关咨询,如员工个人绩效咨询、组织效能评估、团队合作的培养、作业流程再造等。此专业技能的提升可一改过去人力资源只重视行政工作,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组织的运作,并提供更多的附加价值。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专科 第2篇

摘要:分析了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从办学模式、培养计划、师资队伍、实验室建设、实践教学安排和考试制度方面提出了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专业建设;人力资源管理;产学研结合;实践教学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市场化程度迅速提高,企业面临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在市场竞争中,企业逐步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是获取市场竞争优势的关键,对人力资源管理从业人员的需求也随之提高。国内很多高校都开办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由于师资力量、办学条件、办学理念等多方面的原因,目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建设中还面临许多问题。

一、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专业教学计划有待完善

专业教学计划是高等学校关于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教学过程等方面的总体方案,是学校组织教学活动和实施教学管理的主要依据,它对于加强教学管理、稳定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很多高校存在的问题是专业教学计划还不完善,在课程教学的学时、内容和形式设置上重理论轻实践,课程实用性不强,实践课时安排少,教学方式方法死板老化,忽视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师资队伍建设滞后

建立一支师德良好、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是专业建设的重要任务。目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不注重骨干和青年教师的培养,难以形成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2)专业教师的知识更新滞后,很多教师没有及时掌握本专业的最新理论和实践动态,跟不上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3)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普遍较差,老师都不会操作,学生更加无从掌握;

(4)教师队伍构成单一,专职教师多,有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少,很少举办讲座、论坛、会议等交流活动。

(三)不重视实验室建设

当前,互联网的普及应用及管理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变化,也给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了挑战。很多企业开始应用和发展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将先进技术用于人力资源管理,建立人力资源服务网络系统,使人力资源管理各流程实现电子化,使最终用户能够自主选择人力资源信息和服务。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建立人力资源管理实验室,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思维注入实验教学,联合相关技术部门建设和优化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帮助学生体验真实或仿真的工作环境,熟练掌握各种人力资源管理软件操作系统。但是,当前很多高校对人力资源管理实验室的建设不重视、不投入,导致人力资源管理实验室建设不能满足专业发展的需要。

(四)不重视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相比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更具应用性、综合性、创新性的特点。用人单位也更欢迎有实践经验的大学生。上海青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综合素质、专业、实践经验和学历依次是用人单位考虑的四大因素,而所谓学生干部、获奖情况、性别及政治面貌是最不被看重的`。但是,当前很多高校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不够重视。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实践课时安排少,实践教学形式单一;二是很少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三是校企联合少,关起门搞教学,没有让企业充分参与到教学中来;四是实习形式少,一般都只有毕业实习;五是没有引导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认证考试,有的学生毕业时甚至连一张从业资格证书都没有。

(五)考试方式老化

考试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检查教学效果、评价教学质量的手段。加强考试管理,改革考试制度,使考试更加科学、规范,充分发挥考试的积极功能,是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高校人力资源管业考试存在的问题有:闭卷多,开卷少;笔试多,口试少;理论考试多,技能、操作能力考试少;一次考试定结论的多,数次考核综合评价的少。一次性闭卷考试仍是大部分课程考试采用的主要方式。仅凭一次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是不科学和不公正的,也不利于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应积极建立以知识、能力和技能考核并重的考试评价体系。

二、对策建议

(一)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办学模式

产学研结合是指高校、行业、企业和科研机构合作培养人才,充分发挥产业系统、科研系统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高校在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过程中,一方面通过与企事业单位的交流沟通,学校可以了解把握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教师可以参与企事业单位的培训和技术革新活动,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安排学生到企事业单位实习、参观,或随同老师参与企业的有关课题研究,聘请产业界和其他高校的人力资源专家为学生开讲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作为一种应用性和实践性极强的管理类专业,是非常适用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

(二)进一步完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

首先在课程设置上,要从理论为先转向应用优先。课程体系的构建要在学校办学定位和专业建设目标的基础上,吸收用人单位参与研究,合理确定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形成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应适当增加实用性强的课程,加大实践内容的教学时数,适当增加选修课的教学时数,鼓励教师增开选修课。其次在教学内容和形式方面,应面向就业设计教学内容和形式。在深入研究社会对人才知识、能力、技能的要求以及行业、学科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将新的知识、技术引入课堂,突破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探索知识、能力培养兼备的教学模式,推广使用现代教学工具,探索启发式、探究式、研究式教学方式。

(三)进一步完善实验教学设施

要跟上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潮流,配合实践教学的需要,建立人力资源管理实验室,构建人力资源管理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平台。实验室不仅要配备先进的实验设备,还要添加和充实ERP、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和实践平台、人事测评等完备的实验软件,并逐步加大向学生开放的力度。争取所有课程都能在实验室进行实验教学和模拟操作。通过上机实践与模拟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运用人力资源基础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不断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首先,要通过多种方式引进人才,加强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创造条件将优秀青年教师推上教科研的重要岗位,支持他们主讲核心课程,鼓励申报和参与重大科研项目。其次,努力促进专业教师知识更新。鼓励教师坚持在岗进修、参加社会实践和各种科研项目,积极参加学术交流和高级职业资格培训。其三,提高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应鼓励教师获取职业资格证书,提高英语和计算机水平,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软件操作水平。应与一些知名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安排教师到企业任职锻炼。让教师轮流负责指导学生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其四,建立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可以聘请退休教师为青年教师和学生做指导,聘请企业高管人员为兼职教师,建立兼职教师人才库,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广泛邀请外校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参与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和课程整体设计,并开设名家讲座。

(五)不断丰富实践教学内容

教学中应积极推行案例教学法,尤其要引导学生讨论分析社会和专业热点问题,并利用实验室开展模拟训练。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结合课堂讲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和到企业参观、实习等多种方式组织教学。可以课程专题、论文写作、社会调研等开放科研的形式,让学生直接参与研究经济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学习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要密切校企联系,让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习应包括毕业实习、课程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与基地实习等多种形式。应大力提倡学生参加各种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如人力资源管理师、会计资格证、物流管理师等,要求每个学生最少获得一个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学校可以邀请相关培训机构对学生进行考试培训,选择有考证经验的教师给学生提供指导。

(六)改革完善考试体系

结合社会对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要求和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建立相关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考虑指导教师和实习企业、用人单位等的意见,广泛应用人事测评的方法和技术,如情景模拟、角色扮演、三百六十度绩效考核等。综合运用闭卷、开卷、笔试、口试、论文等多种方式,让学生脑、手、口齐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发挥考试的积极导向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及反应能力,综合考查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技能。

参考文献:

[1]李莉.谈高职管理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J].职业教育研究,2008(8).

[3]曹德骏,张宁俊.WSU商学院案例教学法的启示[J].财经科学,2000(5).

[4]刘洪新.体验式教学模式探究[J].网络财富,2010(21)

[5]张卓清.浅谈《市场营销》行动导向案例教学法[J].消费导刊,200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专科 第3篇

管理类论文

【摘要】在新时期的推动下,不断改善专业实践的教学理念,为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提供保障,促使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向更高的发展目标迈进,最终达到高职院校的发展目标。但是,在实际开展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问题,因此,论文对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改善措施

1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模式

采用案例的教学模式

案例教学模式逐渐成为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模式,不仅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巩固理论知识,还可以提升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比如,创新能力、探索能力等。案例教学模式的概念,指的是将教学内容与案例分析进行融合,教师根据实际教学的目标,选择较为真实的案例,进行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的教学。比如,在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播放相关案例的视频,要求学生根据案例的内容,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并使问题得以解决。在此期间,教师应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对其进行正确的指导。教师在选择案例时,应确保案例具有合理性以及真实性等特点。

采用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

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是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最常见的一种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是通过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为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形成的特殊模式。采用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可以为企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但是,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仍存在很多问题未被解决。比如,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因学生的专业与企业的经营目标不一致,致使学生未能积极参与到专业实践教学当中,严重影响了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效果,这一问题成为限制高职院校及企业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从而给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开展带来巨大的影响。采用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未来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同时也增强了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紧密联系。

2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

缺乏专业实践的重视程度

就现今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情况而言,诸多高职院校存在问题,比如,缺乏专业实践的重视程度,这一问题成为专业实践教学的显著问题。众多教师认为作为经济管理类的学生,应当将理论知识作为学习的重点,只有理论知识得到充分的掌握,才能更好地应用在专业实践教学中[1]。但是,教师未能认知到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致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未能很好的'融合,导致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受到一定的限制。

教学模式受到限制

就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实施力度而言,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未能很好地适应现今不断变化的教学环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着学生的个人发展,未能满足学生发展的大量需求[2]。比如,诸多高职院校的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缺乏引导性,在经济管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未能对学生起到引导作用,除此之外,也未能及时将专业实践转变成教学模式,在实践的过程中,尚未形成健全的运行机制,致使专业实践教学的成效受到限制。

教学平台相对落后

教学平台相对较为落后,致使专业实践教学存在很多问题未被解决,导致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未能得到有效落实,未能达到高职院校的实际发展目标[3]。比如,大多数高职院校在专业实践教学期间,未能与企业形成统一的对接机制,使得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具备众多特点,如单一性、限制性等。经济管理类学生难以融入企业开展的专业实践活动,这成为限制高职院校稳定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同时也限制了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落实力度。

3优化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几点措施

加大力度重视专业实践的教学

在时代飞速发展的环境下,为促使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得到长远发展,应加大力度重视专业实践的教学。与此同时,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为经济管理类学生营造一个优良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同时也为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奠定坚实的基础。加大力度重视专业实践的教学,应先改善专业实践教学的相关理念,促使素质化、人本化等观念作为专业实践教学的发展理念,在根本上提升学生各方面的学习能力,以此来促进经济管理类学生的个人发展。除此之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结合,在教学改革的推动下,创建健全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最终提升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成效。

创新教学模式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为使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在市场环境中占据主导地位,最为重要的是对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促进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的高效发展。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应当对专业实践教学课程展开深层次的探讨,使得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具有诸多特点,如综合性、应用性以及时效性等。为使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得以正常进行,应将市场需求作为创新的原则,为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的未来发展培养更多的综合性人才,促使经济管理类学生更加认真学习,能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不仅可以加快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力度,还可以为学生的个人发展提供诸多便利条件。

建立优良的专业实践教学平台

在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为促使高职院校的相关教学机制得以落实,应建立完整的专业实践教学平台,促使专业实践教学平台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校企合作方面就显得格外重要,比如,以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为例,为促使经济管理类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得到充分锻炼,校企合作之间应积极开展实践活动,将企业作为综合实践的平台,为即将毕业的学生提供平台,促使其能够在企业中进行社会实践,使得学生深刻地明确每一个岗位的职责,并且认知到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以此来提升学生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增添色彩。

4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模式进行分析,可以很好地实现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为使教学模式得以创新,应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但是,在实际开展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比如,缺乏专业实践的重视程度、教学模式受到限制等主要问题。为使这些问题得以改善,应采取有效的措施,比如,加大力度重视专业实践的教学、建立优良的专业实践教学平台等,从而为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提供更多的教学模式,同时为企业的未来发展培养众多的优秀人才。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专科 第4篇

人力资源管理类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和对策

1、选题背景与意义

人力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是企业所有生产要素中最能动、最活跃的因素。随着企业管理理论的不断发展,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也不断推陈出新。与国有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的历史包袱轻得多,轻装上阵的中心企业可以自由借鉴世界各国企业的成功经验,因此,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主要受到西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影响。然而,目前,国内文献多是借鉴国外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研究国有企业,立足于中小企业实际进行研究的较少,所以要找出我国尤其是中小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之所在,提出有利于此类企业健康发展的对策。

2、国内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综述

国内学者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一批从海外留学归来的学者首先把西方先进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思想引入到国内。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不完善严重制约了民企的竞争力。由此国内学术界对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研究也火热的进行了起来,并有了一定的进展。

1992年,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院长赵曙明教授在他所编的《国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一书中,系统地介绍了西方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体系和发展趋势,最早将西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引进到中国。

1995年,又在他所编的《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一书中首次进行了将西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尝试,既从宏观的角度研究我国人力资源的配置机制和政策体系,又从微观的角度分析了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优势与劣势。可以说对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初步完成了启蒙任务。

后来,卢瑞甫、卓博()进行了中小型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后指出: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面临着缺乏科学的人力资源战略、用人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和规范、人力资源管理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专业化程度偏低、漠视人力资本的投入、缺乏长期有效的薪酬与激励机制等问题。而有关民营企业人力资源方面的研究中,家族化管理问题是所有研究内容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专家学者研究的热点和重点。

蔡而迅(2002)指出:家族化经营,管理风险大。我国港台地区一些企业依靠家族化经营管理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奇迹,但通过亚洲金融风险的洗礼,已经在开始反省东方式的经营方式和经营哲学的缺陷。内地一些名噪一时的民营企业中道陨落,也表明家族化经营管理风险已经逐渐提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不利于吸引优秀的管理人才,二是缺乏科学的决策机制,三是家族利益纠纷复杂。

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徐充()指出:家族化经营导致企业找不出人才。

李均在《民营企业HRM的几点误区及思考》(2003)中总结了民营企业人力资源方面存在的'七大误区,即:管理方式绝对化、报酬标准主观化、激励方式单一化、员工培训片面化、产权主体单一化、人才引进无序化、管理观念滞后化。

孙早鲁政委《从政府到企业:关于中国民营企业的研究综述》2003,他们指出:民营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管理的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用法治代替人治和情治是一个民营企业成熟和规范的标志。

吴文韬(2004)认为:由于历史与社会的原因,民营企业普遍认为人才就是指技术人才,他们将企业经营中的诸多问题归根于缺乏技术人才,这种狭隘的人才观,使民营企业形成一种对技术人才的依赖性,难以发现自身面临的真实问题,也不重视人才管理体制的系统建设,从而使企业难以获得长期稳定的发展。

许丽(2004)认为:能否吸引、激励和保留高素质的人才,也就成为决定企业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企业必须保证自己有足够的能力来发现、吸引、培训、补偿和保留一批优秀的人才。

着名管理学家、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张维迎教授也对我国民营企业发展中有关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问题发表了他的一些看法,他说:中国的未来取决于民营企业,而民营企业的能否可持续成长则取决于权力分配和人才。

现在中国很多的企业在广告费上的投入往往多于在研发费上的投入,在吃、喝、玩、乐上的投入往往多于在员工的培育上的投入,这应该反思。他认为,我们的民营企业应该加重对员工的培训力度,重视企业的人力资源储备,这样才能给企业带来长期的效益。

,在中国家族式企业持续发展的问题探讨会上,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会长保育钧表示:对于我国现阶段的民营企业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引导民营企业积极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健全职业经理人制度,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3、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目前国内大多数中小企业都处在初创期和成长期,其相应的其人力资源管理大都比较粗放、简单,不够系统和规范处于摸索阶段,没有能够像一些大型的企业一样构建出一套完整的人力资源系统,不可避免在运行过程中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更重要得是多数处在初创期和成长期中小企业不论在规模、资金、实力上相比大企业来说处于劣势,导致中小企业在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存在着巨大的困难,但也应该看到,中小企业也有不少大企业所没有的优势和特点。

因此中小企业如何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点,不断完善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探子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很多中小企业必须解决的问题。

4、研究思路与方案

论文大纲:

(一)中小企业人力资源概述

1、选题背景

2、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3、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存在问题概括

(二)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概述

1、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与优势

2、人才整体素质不高,流失严重

3、人才管理模式落后

4、大量的人力资源管理者缺乏实际经验

5、缺乏有效的个体激励机制

6、普遍缺乏人力资源规划

(三)加强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

1、完善培训制度,加强与员工的沟通

2、完善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3、有效建立公司的激励和考核制度

4、把人力资源管理提到战略高度

(四)结论

5、预期成果和创新点

本文立足于中小企业实际进行研究,找出我国尤其是中小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之所在,提出有利于此类企业健康发展的对策。

6、研究计划

第一步,选题;20XX年月日--20XX年月日

第二步,搜集、阅读和整理资料;月日--20XX年月日

第三步,证论与组织(拟写开题报告);20XX年月日--20XX年月日

第四步,撰写成文;20月日--年月日

第五步,论文修改与定稿;20XX年月日--20XX年月日

7、主要参考文献

[1]彭剑锋:人力资源管理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赵雅:人力资源管理的新模式[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7

[3]赵曙明: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王志明顾海英:人性假设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田.科学管理研究,2003

[5]张晓明:中小企业的人才竞争策略圈.中国人才,2002

[6]黄友松等: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及路劲选择[J].生产力研究,(10):252~254

[7]姚远。知识经济下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探讨[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2,(3)

[8]万瑞嘉华经济研究中心.中小企业人力资源战略[M].广东经济出版社.

[9]樊军.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及对策[J].长沙大学学报,,(3)

[10]李伟等.国外中小企业培训体系建设经验及其借鉴[J].商业时代,2007,(19)

[11]胡树红,刘冠华.浅谈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问题.[J].兰州学刊,2007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专科 第5篇

社会保险是企业和员工按照《劳动法》依法给社保机构缴纳的费用,由于受法律保护,因而具有一定的强制性。虽然短期内给企业和个人增加了一定的经济压力,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说,是对个人的权益保障,是对企业减负,降低风险。因此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人力资源管理中社会保险领域存在的问题

社会保险作为劳动者的权益保障,虽然有法可依,但是并不能保障每位劳动者可以享受到这个福利,企业在给劳动者购买社会保险时依然存在以下问题:

1.人力资源管理者注重短期利益,忽视长远利益。

由于缴纳社会保险是由企业和员工共同承担,许多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和私营企业,他们总认为给员工缴纳社会保险,增加了自己的支出,增加了公司的运营成本,便以各种理由和借口不给员工购买社会保险,表面上看是减轻了企业的负担,实则是一种损人不利己的做法,既损害了劳动者的权益,也没看到给员工购买社会保险带给企业的好处和保障,直到问题出现时才后悔莫及。

2.人力资源管理者的专业有待提高,企业的福利机制需要健全。

在许多企业的管理中,往往以业绩为主,忽略了人力资源的建设,所以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要么由别的部门负责人兼着,要么仅安排一些做事的专员,总觉得请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没有必要,殊不知,专业的事情需要专业的人来做,正式因为管理者的不专业,导致人力资源的制度和体系不能有效建立起来,更遑论具体到企业的福利机制,他们对社会保险不懂,对制度和体系的建立不擅长,无法推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

二、调整措施

针对许多企业不完善的社会保险管理,我们归纳总结出如下调整和改进措施及方案。

1.加强管理者的法律意识,提升管理者的战略眼光。

普及法律知识,让管理者意识到法律对劳动者的保障作用,一方面督促企业能依法办事,为劳动者提供必要的保障,另一方面使劳动者能学习到更多的法律知识,用以维护自己的`权益。同时,企业的管理者也要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用战略的眼光来看待社会保险这个事物,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维护员工利益。

2.提升管理者的专业能力,建立健全企业的福利机制。

管理者的专业能力往往决定他所管理的领域能否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如果都有相应的制度作为保障,则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相对简单化了,所以在企业要建立健全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其中包括福利制度,而社会保险作为福利的一部分,用制度来规范,保证了企业给员工购买社会保险的延续性和长期性。同时,作为人力资源管理者,要从专业方面得到加强,这样才能确保企业的制度是规范的,合法的,当遇到问题时又能依法办事,为企业解决一些麻烦问题。

三、社会保险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社会保险是企业建立的对员工的一种福利保障制度,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等五个组成部分,五种险种使得员工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失业还有经济保障,均是从员工的切身利益出发,不仅使员工享受到实惠,同时也对企业的发展乃至社会的发展都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1.可以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福利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措施,所以社会保险作为员工的一项福利,无形中也影响着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一个企业,绝大部分员工都会在乎福利,都会对公司的福利有一定的期望值,如果企业能根据员工的需求不断的采取一些福利措施,必将大大刺激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作为福利的重要组成,社会保险既体现了国家对劳动者的保护,也体现了企业对劳动者的“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给员工购买社会保险,使得员工劳动得安心、放心,消除他们的顾虑,能更加专注于工作上,增加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增强员工的责任心,这些无形的东西都会反作用于企业的生产,创造出更多的价值。因此,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对员工有极大的激励作用,企业也要善于运用这个工具,来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有效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益。

社会保险的存在,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除了能激励员工外,同时也给员工带来安全感,在无后顾之忧的前提下,员工的向心力和凝聚了得到加强,也增加了对企业的忠诚度和归属感,更愿意以企业为家,也更愿意为企业多做贡献,当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时,企业的生产效率自然会得到提高,所以给员工购买社会保险,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企业的生产力和生产效益。有一家民营企业,属于服务行业,由于福利制度不健全,都没给员工购买社会保险,除了导致员工的流动性较大外,还使得员工没有安全感,企业面临着被淘汰的局面。更换了新的领导班子之后,大幅度提升了员工的福利,包括社会保险、年终奖等,当年该企业扭亏为盈,而且日益壮大,所以社会保险等福利可以有效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益。

3.有利于企业吸引人才,有利于团队的稳定。

企业在对外招聘时,经常会遇到求职者问这样一个问题:你们企业给员工购买保险不?一方面体现了现在的劳动者对社会保险的认知度,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员工比较在乎这些福利。当企业在招聘时清楚的标注购买五险或五险一金时,往往更能吸引求职的关注。另外,社会保险缴纳的周期较长,而且跟员工在不在职是息息相关的,在职时可以有企业和个人共同承担,不在职时需要由自己全部承担或者终止缴纳社会保险,所以员工在离职时,都会考虑到这方面的因素,一旦离职,有可能会损害到自身的社会保险权益,影响当前或以后的生活,便会更倾向于留下来,这样便有利于企业团队的稳定性,减少不必要的人力资源成本。

4.在保障劳动者利益的同时也保障了企业的利益。

社会保险不仅仅对劳动者是一种保障,同时对企业来说也有一定的保障,因为是一种保险,当缴纳了部分费用之后,一旦出现制度规定的事情,不再由企业全力承担,而是由保险公司承担,相应减轻了企业负担,降低了企业承担的风险。特别是工伤、意外等事故,如果公司不购买保险,一旦出现这种情况,便只能由公司自己埋单,而这些费用往往都是巨额费用,特别是对资金不是很充裕的民营或私营企业的运作产生很大影响,甚至可能导致企业倒闭。长沙有家外资制造企业,在改制之前,社会保险制度不健全,没完全按《劳动法》规定执行,当被外资企业并购后,外资企业管理者比较注重遵守国家的法律,严格按照《劳动法》规定给员工购买社会保险,让员工依法享受社保福利。2014年,该企业一名出差人员在外发生意外身亡,如果换做是改制之前,这几十万的赔偿费用得全由公司承担,可不是一笔小的开支,但是由于改制后给员工依法购买了社会保险,除了公司出于人道主义产生了一笔费用外,其余绝大部分都是由保险公司承担。可见,依法给员工购买社会保险,不仅保障了劳动者的权益,同时也减轻了企业负担,降低了企业的运营风险。

四、结语

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社会保险制度还没完全落实,特别是在一些中小民营企业或私营企业,这无形中给该类型企业增加了运行风险,所以我们意识到社会保险在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后,一方面要从法律的角度去推行社会保险制度,保障劳动者的利益,另一方面也要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来考虑为企业降低风险,减轻企业负担,使得企业和员工取得双赢。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专科 第6篇

摘要: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很多高职院校开设的一个热门专业。在目前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计算机操作能力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重要的职业技能。本文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计算机能力培养中的两个重要方面——录入能力和办公软件使用能力的培养问题进行了新的探索和尝试。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计算机能力;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很多高职院校都开设的一个热门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在管理、经济、法律等方面具有较宽知识面,了解国内外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最新成果,掌握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基本理论和业务操作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本专业学生通过系统地学习管理学、现代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掌握人力资源管理基本理论及基本技能,接受人力资源管理业务的系统训练,具有分析解决人力资源管理问题、进行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基本能力。同时,为了能够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计算机能力的掌握是重中之重。以往的计算机能力培养缺乏针对性,并且注重形式上的考证,真正的实际操作往往被忽视。另外,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与普通的本科、专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存在着本质的不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更加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因此,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计算机能力培养方面做了新的探索和尝试,并取得了一些良好的效果。

1、录入能力

录入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录入能力直接决定学生计算机操作的熟练程度以及业务处理的速度。因此,录入能力的培养非常关键。但是以往学生录入能力的培养比较随性,不成体系。忽视了录入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认为录入就是打字,没有任何技术含量,单纯的让学生自己练习就可以了。但是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在校期间的掌握程度直接决定学生的业务能力,决定学生是否能够胜任岗位。因此,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最大程度的提升学生的录入能力是值得研究和探索的。

培养方法——连续多手段的培养模式

(1)连续。录入能力的培养注重连续性,在教学进度计划的设置过程中,不把录入作为一个独立模块拿出来进行阶段性的单独学习和培养,而是作为每次课的固定内容,进行连续的训练。具体做法:每次课最后二十分钟进行录入能力的训练。十五分钟进行规定内容的练习,五分钟进行测试。对每次测试成绩进行记录和分析。

(2)多手段。录入能力的提升需要多种方法的支撑,单一的方法不仅不能满足能力培养的需求,而且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情绪,使本来就枯燥的内容更加一成不变。因此在录入能力培养的方法上采取多手段原则。具体做法:指法训练第一阶段——使用硬卡纸制作等比例键盘(通过手工制作的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键盘的记忆)指法训练第二阶段——背键盘,默写键盘(强化键盘字母键位置的`记忆)指法训练第三阶段——利用硬卡纸键盘进行模拟训练(实现课下时间的利用)英文录入第一阶段——打字游戏英文录入第二阶段——利用打字软件进行英文文章的录入练习。中文录入第一阶段——利用打字软件进行中文文章的录入练习。中文录入第二阶段——外部对照录入练习。中文录入第三阶段——听打录入练习。录入能力的培养整体上持续四个学期的时间。第一学期主要内容为指法训练,第二学期主要内容为英文录入,第三学期和第四学期主要内容为中文录入。

培养效果

通过采用连续多手段的录入能力培养模式,不仅提升了学生进行录入练习的积极性,而且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录入速度。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2、办公软件使用能力

办公软件使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将计算机使用能力定位为必需的岗位技能。该专业面对的所有就业岗位都将“熟练使用办公软件”作为最基本的岗位能力要求。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普及,对办公软件的综合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培养方法——采用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的教学模式

(1)课堂教学过程符合实际工作过程。将班级分成工作小组,操作基础好的学生担任组长。按照企业实际工作情境设计课堂教学,教师作为领导角色下发工作任务并提出具体要求,各工作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完成工作任务。课堂中,教师的角色在授道者和企业领导之间转换,学生的角色在学习者和企业员工之间转换。以企业员工的标准要求学生,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升学习效率。

(2)课堂教学案例来自于实际工作。案例均来自于各专业就业岗位的真实工作项目。教学案例紧密贴合工作岗位,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明确所学知识“用在哪”和“怎么用”。将知识点融入案例,以案例引领课堂。

培养效果

通过采用这种教学模式,首先解决了教学内容脱离实际应用、缺乏针对性的问题。学生能够将课堂所学与岗位应用之间建立联系。其次,解决了学生计算机操作基础参差不齐的情况。操作基础好的学生能够得到提高,操作基础不好的学生有人指导,知识点掌握的更加扎实。最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显著提升。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培养学生的岗位技能是教学的最根本目标。对准岗位设置教学内容,对准岗位要求制定教学目标,对准学生情况选择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够培养出适应行业发展、具有较强业务能力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董海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岗位计算机知识需求的调研报告[J].管理科学,2018,(4).

[2]缪春光.基于岗位能力培养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思路[J].中国电子商务,2013,(1).

[3]王旭东.浅谈人力资源管理[J].中国城市经济,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