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模式的论文(汇总7篇)

投稿:小范

商业模式的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城乡二元经济;商贸流通;现代物流;一体化

不同经济社会的发展阶段,其所对应的商业运作模式也不尽相同。以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为例,当时的一套模式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各地方经济的创新变革,的确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1]。然而,时代不断变化、社会不断进步,在当今全速发展下的互联网信息时代,传统的商贸流通模式早就不再适应新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具体要求。以先前几年我国中西部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的商贸流通发展差异来看,也恰恰体现于此。包括像物流仓储、交通运输、零售批发等,由于现行体制的束缚,均无法将效应度发展到最大最优状态。与此同时,又必须要深化对商贸流通产业的认知,尤其是要肯定其对城乡统筹发展、城市和农村物流体系成熟建设的重要性。因为商贸流通业是整个商贸市场的中间环节,是联结商品生产与消费的关键口。

一、二元经济结构下推进城乡商贸流通物流一体化发展的现实意义

首先,推进城乡商品流通一体化,这是加速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首要前提。众所周知,无论是在任何一个历史时期,社会的发展均是围绕着经济而来的,包括政治、文化、地域行政等,也均是以经济发展程度为中心[2]。同理,无论是在上世纪还是在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或者是现在以及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村镇地区与城市地区的差距都将是全方位的,但却有规律可循,即区域经济。反过来解读思考,通过加快经济间的双向融合,并不单单以缩小经济差距为主,而是以持续扩大和增加不同区域的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为准。基于此,综合比较之下会发现,商贸流通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理所应当继续发挥和施展出这种整体带动效应。通俗点来理解,就是在城乡区域一体化的经济趋向之下,想方设法破除二元经济结构的限制[3]。因为城乡与乡村之间所进行的一切商品交换活动,主体是商品,载体则是商品流通市场。相对于城市,农村商品市场则更需要城市这一合作平台来发展自己、完善自己,特别是在国内部分地区农村经济比较落后、艰苦的条件下。总之,城市为农村提供相应的技术与理念上的服务,而农村市场又可以反哺城市市场,最终有助于破解城乡商贸流通二元经济结构。其次,加快推进城乡商品流通一体化发展进程,不仅是我国在新时期“扩内需、保增长、促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经之路。目前,我国农村居民占到全国总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左右,但是农村消费市场却只占到了城乡总消费的15%-20%(可能更低,详见下述表1)。在这种情况下,其中的问题显而易见,总的来评价就是农村市场消费力不足。正如第一条所言,归根到底还是在于经济发展的差距性。所以,促进农村居民收入增加,这才是最关键的。作为地方经济发展先导性地位的商贸流通业,只有做到城乡商贸一体化的新格局,才能重构一个相对公平的市场平台、环境,最终才有助于增加农村居民收入[4]。在另一方面,加快推进与实现城乡商品流通市场一体化,有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一步缩小或者在计划期内消除二元经济结构下存在的城乡差别,破解城乡二元经济机制,建立并完善城乡一元经济发展结构。

二、我国城乡商贸流通业发展现状

具体来看,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下,全国各地城乡商贸流通业发展过程中遭遇到了阻碍性因素,重点呈现为两点:其一,城镇化发展的滞后性。简单来理解,城镇化建设实际上就是一个区域性的发展历程,即以城市为中心,周边的村镇地区紧紧围绕在外,形成一体化的城乡经济体。然而现实并非如此,尤其是我国中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城市相比,这一问题弊端非常显现。正是由于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滞后,直接限制了城乡商贸双向流通、经济一体化和统筹发展。正如前文所言,这种差距是以经济为中心的全方位差距,包括收入差距、产业差距、市场差距等,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在城镇化的发展带动下,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包括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农副产品质量控制成本管理等多方面。其二,滞后的经济体制下各项保障机制失灵严重。各阶段、各节点的缺陷被不断暴露出来,且负面影响也会越来越大。由此也可直接认清并肯定城乡商贸双向流通体系构建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其市场目标旨在改善、解决城镇化过程中突出的二元经济结构。转恶性为良性,变被动为主动,将原本对立分割的城市与乡镇两个商贸市场重新统一起来。只有如此,才有可能从源头上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消除“大生产和小市场”现象。当然,当下现实困局还是非常显现的,因为农村市场始终处在一个绝对的劣势,不但不能将预期目标实现,反而会持续加剧城市与农村间的这种差距[18]。

三、实例探究——以山东西部地区城乡商贸流通业发展为例

(一)现状概括

截止到2014年,山东西部六市(聊城、菏泽、枣庄、临沂、德州、济宁)人口达到了4500万,占到了全省总人口的47%左右,该区域面积为67179平方公里,占到了全省总面积的43%。在2013年和2014年,山东西部六市生产总值占到了全省的29%、31%。首先,我们来看一些该区域产业布局、经济结构等,当前区域内整体性发展布局比较合理,包括人口分布、产业布局、城乡就业、社会福利、商贸零售等基础配套设施等,均逐步同步提高。目前在发展商贸流通以及农产品物流模式建设方面,基本形成了以中心城市、县城、乡逐级分层的阶梯式、错落式的发展布局。再加之当前该区域城镇化进程加快,可以预计,在“十三五”发展期间,区域内商贸流通业基本可以保持一个稳固而又持续的发展态势。但是,在该区域内存在一个全国性的问题,即城乡商贸流通市场之间的隔阂问题,具体呈现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在这种情况下,城市与农村市场之间就会过多的被隔离开来,不利于当地城乡协同发展。

(二)基于协同创新的城乡双向商贸流通农业物流体系建设

1.完善城乡商贸双向流通制度

持续推进新型城镇化,正如前文所言,区域经济的发展、商贸流通体系的建构,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有目标、有策略,也需要一个大环境。只有将城乡双向商贸流通及农业物流体系革新发展与整个经济社会的建设链接在一起,才能最大限度增强这种保障性。即不断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制定统筹发展机制方案。对于当下最现实的问题,在上述也多次提及阐明过了。虽然近十年间一直被关注、改造,可是现实始终是现实。今后需要做的就是,挖掘出问题矛盾的本源,从浅到深逐层探寻。以近几年为例,城乡一体化进程受阻,这是最前沿的问题。在这种情形下,以经济为中心的各项机制建设与推进实践,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影响,即本质还是在于现存的城乡商贸二元经济结构。在实际推进革新中,立足于本地实际,虽然无法完全确保市场平台的公平公正性,但至少要保证在新环境下农村和城市的发展机制作用是同等性的,即所能够获取到的发展基础及其市场发展空间。因此,相当程度上可使得农村地区形成规模化生产,继而最大限度降低农户生产的分散性,方能加速实现双向可循的农村物流体系。总的来看,对于该领域的创新发展,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有助于更全面、更具针对性依据并把握市场发展规律,借此采取一系列的践行举措,想方设法增强城乡商贸市场一体化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所以,能够带来的最直接改观,即降低商贸流通和物流配送服务中各个环节的成本消耗,而成本控制则是商贸物流管理活动中较为核心的一个控制节点。

2.优化农村农产品流通体系

农村商贸市场发展的滞后性,直接限制了城乡商贸双向流通、经济一体化和统筹发展。正如前文所言,这种差距是以经济为中心的全方位差距,包括收入差距、产业差距、市场差距等,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在城镇化的发展带动下,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包括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农副产品质量控制成本管理等多方面。但是,在笔者看来,农村商贸市场的这种滞后性,并不能完全归咎在农村自身。关于其中的缘由,在这里暂不多加累述。总之,农村市场几乎一直处于一个劣势的位置,这是农产品流通体系和物流配送常出现缺陷的根本原因。因为经济社会是不断进步发展着的,传统的一套商业运作模式显然不再适应新市场经济环境的内质发展性。同理,无论是在资本、人才、技术等层面,在城乡双向商贸流通产业体系建构中,抛开固有的差距,值得肯定的是农村生产各领域的进步。包括资本、人才、技术等等,在多方的共同作用之下,也使得农产品商品率不断提高。再者就是城市商业经济的发展,与农村农产品流通的联动效应,因为城市居民对于农产品需求日益扩大,包括消费规模以及产品质量等多方要求,均变得越来越严格。当然,这也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竞争体现。不过,这些只是人们的构想,或许在今后短短的几年内可以实现,也许是未来五年、十年都无法达成的。但当下的棘手难题必须要正视和解决,即农产品流通体系的缺陷性。因为正是由于这种缺陷性,间接使得农产品生产处于分散状态,最终造成社会上农产品消费品与过度集中的城市商业需求矛盾尖锐化。故此,农产品流通体系必须要优化调整,而作为与上下游两个始端联系最直接的物流配送服务,则成为了最前沿的改革内容。在具体推进建设中,地方政府部门应当持续强化市场的监管力度,引导但不主导,适当行政放权,将市场机制作用尽情发挥。如此以来,各行业各企业可从集中生产环境下的商品市场分散开来,健全各物流中转环节。例如“生产者→产地批发商→销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消费者”。

3.始终以统筹城乡区域发展为中心,有效衔接各产业价值链

众所周知,城乡区域一体化的发展,所针对的恰恰是城乡发展差异。正如前文所述,这种差异是全方位的,但是却可以从局部差异入手,即从经济这一视角。联系到本专题探究主旨,即城乡区域商贸一体化建设。具体来看,包括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在内,这些同时也是以往城乡商业贸易中比较失衡的局部位置。故此,通过建立各商贸市场双向流通体系,坚持以“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问题为破解模板,是实现区域商品贸易与流通一体化、物流服务一体化的关键突破口。譬如。截止到2016年以及2017上半年,在全国各省市地区基本都完成建立了相关的物流服务体系。从城市到村镇,从村镇到城市,区域内各行政地区单位强化合作机制。首先,依据着双向流通理论来开展,立足于当前互联网信息社会的发展实际,在城市周边、也就是各村镇地区,建立能够覆盖整个城乡商贸市场的物流信息网络系统。对于这一点,尽管前文在问题现象的总结梳理中并没有指明,但也可以预料得到。因为村镇与城市相比,是以经济发展巨大差距为核心的全局性差异,而新发展过渡而来的互联网物流新模式,也是其一。其次,进一步强化各级主管部门对城乡物流信息系统的监督控制效力。当然,更多应当关注各项政策与法规的执行和落实度,因为其直接关乎着农产品市场秩序的重构,农产品商贸市场不同于单一的城市商业模式,短期内过渡转型还是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就需要充分发挥出自身的独有优势,譬如像特色农产品等。完善、优化城乡双向市场的物流配送服务机制,加快信息化管理的全覆盖。

四、总结与审视

从全文研究中可以看出,本文的观点旨在建立一种协同创新理论引入下的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城乡物流组成要素一体化。关于城乡物流组成要素一体化,文章中并没有过多的涉及,它属于隐含的条件。在物流要素一体化运作模式组成和建设中,主要包括生产资料物流、生活消费品物流、回收物流等,这是一种现代物流运作模式的再延伸。个人认为,本文所表述、坚持的观点,特别是在文章的后半部分重点提出的建议措施、双向流通和物流体系层面,就是一种协同物流理念。关于协同物流的优越性,以及对山东西部地区商贸流通农业物流模式的创新发展优势。“协同物流发展模式与传统/现代物流比较”。

参考文献

[1]杨一涛.新型城镇化视角下城乡商贸双向流通的约束机制及战略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5,(12):10-11.

[2]翟小光,姜鹏.推进吉林省城乡商贸流通体系一体化建设[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15,(1):57-60.

[3]魏静,郑玲.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东北三省城乡商贸流通交易平台构建研究[J].商业经济,2014,(4):3-5.

商业模式的论文 第2篇

关键词:国内茶业;电子商务;盈利模式;选择与创新

1国内茶叶交易的概述

国内现行茶叶交易的特征

茶叶似乎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无论是自己的饮用,还是走亲访友的赠品,茶叶都是首选。众所周知,市面上出售的茶叶产品类型多种多样,有着不同的口感、规格以及包装,正是因为其有着以上特征,因而在交易时间上有着明显的限制性,并且每一次交易的规格或数量都非常庞大。如:我们通常根据加工方式的不同,会将茶叶划分成六个不同类型,乌龙茶、红茶和绿茶等,每一种类型的茶又有着不同的等级划分标准;诸如根据加工工艺以及原料的产地和品质等,可以将茶叶划分成一级、二级和特级等;若是根据外形来划分,又可以分成圆形、针形、不规则形以及扁形等。在茶叶交易中我们不难发现,国内茶叶交易有着较强的时间限制,通常情况下是在清明节前后,这是因为此阶段茶叶的品相最好,最受广大市民喜爱,因而这一时期茶叶的价格会升到很高,节后便会慢慢开始跌落。并且还由于茶叶交易自身所具有的批量大的特征,使得国内茶叶专家普遍认为国内的茶叶交易需要尽快找寻另外一种新的、更加快捷的突破口,以便使茶业的发展更加稳定,而这一需求便为后来的电子商务出现奠定了历史基础。

存在于国内茶叶营销系统中的各种问题了解国内茶叶交易的人都知道,极大部分的交易都是在“一对一”的情况下完成的,人们普遍认为只有面对面的谈,才能够放心,达成最好的交易。这种类型的交易所具有的优点是十分简洁灵活,并不会受到市场以及交易程序的控制,经营者对于交易状况能够自行操作和控制,这也是一种买卖双方建立起长期性业务关系的重要手段。然而存在于其中的缺点也是很明显的,即该种方式并不能与市场进一步拓展的需求相适应,被限制在一定的区域内,尤其是在市场放开茶叶自主经营权后,国内茶叶市场由于受到信息以及专业技术的限制,很难接触到国际市场,并随着市场经济格局的改变,茶叶出口的渠道变得多种多样,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出现了市场乱象,扰乱了市场秩序,如:随意压价,大量流失国有经济效益。

加入电子商务的必要性

就当前国内茶叶交易而言,由于受到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使得茶叶交易市场长期维持在固定的交易范围内,难以得到进一步拓展。而根据相关资料的调查得知,我们的邻居——印度采取了新的一种茶叶交易方式,即“拍卖”,通过这一方式该国的茶叶交易量接近七十万吨,深入的研究该交易形式我们发现,其能够缩短印度本土企业同国际茶业市场之间的距离,在公正、公开和公平的交易市场环境下,采用产销商直接见面洽谈的方式,有助于现货现卖,在与市场规则相符合的情况下,还起到了成本不断降低的效果。对于这样一种同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相符合的方式,我国的茶叶交易市场应当借鉴过来,这也要求我们必须尽快将一个标准化、快捷化的具备茶叶拍卖性质的营销模式构建出来,而这便为电子商务的出现作出了有效铺垫。

2国内电子商务概述

电子商务的出现是时展、科学技术水平进步的必然趋势,从长远的发展来看,电子商务应当是对传统茶叶交易市场的调整行为。依赖于物流以及电子货币而得到的电子商务现金流,其从最开始的B2B、B2C,到今天的O2O、G2B等形式,是人们不断发展和进步的显著标志。相较于传统形式的茶叶交易而言,电子商务成本更低,交易的速度更快,因而其一出现就被人们广泛接受和喜爱。

3电子商务模式下,国内茶业盈利模式的有效选择和创新

国内茶业电子商务的发展

电子商务是近年来兴起的新的一种线上交易形式,其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就国内茶业电子商务而言,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因而还有很多有待完善和改进的地方,如:落后的市场交易观念和信息是阻碍茶业电子商务进一步发展的重要一个因素。茶业不仅是与本产业相关联的,还同手工业、农业、文化产业、政府机构以及商业协会等有着密切联系,无论是哪一环节脱轨,都会影响着整个茶业的可持续发展;茶业经销商市场意识的短缺,仅仅是围绕着自己所在区域的市场进行交易,而忽视了更远、更大的区域,当茶叶交易存在着区域性,茶业就很难得到拓展;缺乏人才信息收集渠道,这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信息化时代下,茶叶交易应当更多地与信息技术接轨,只有了解更多的茶叶交易信息、交易形式才能够探索出新的一种茶业发展渠道;国内茶业缺乏龙头企业的支撑,虽然茶叶企业有很多,发展状态良好的企业也有很多,但是企业名气大、社会形象好的却寥寥无几,这也阻碍了本土茶业向国际市场拓展的脚步。

国内茶业电子商务创新型盈利模式构建

自全球经济一体化形成以来,传统的茶业交易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经济形式的发展,此时发展茶叶电子商务就显得非常紧迫,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茶业交易特征出发,选择或创造出适应于本地区茶业发展的电子商务相关的盈利模式。就国内茶业发展的大范围来看,同其他行业的电子商务经营模式相比,茶业有着自身独有的发展特征,无论是从其市场发展适应性的角度出发,还是全球化经济发展契合性的角度出发,都应当从产业联盟B2B的模式着手,将一个面向国际化的拍卖型网站建立起来,吸纳全国各地和世界范围内的所有茶叶供销商,如:来自各个地方的茶叶批发商以及供应商都能够通过网站找到对自己有用的信息,供应商应当预先将茶叶样品寄给批发商,并且网站内应当有专门的人负责评级、编号以及样品发送等工作,将编排好的样品照片放到网站上,为拍卖所用。当交易的双方在规定时间内达成交易后,网站有权收取一部分的服务费或交易费。针对这样一种盈利模式,其非常符合现代市场发展需求,不仅有利于交易费用的节省,还为茶叶全球化发展提供了基础。单从消费者以及批发商的角度来看,我们应当将一个行业联盟性质的B2C建立起来,以在线电子零售作为销售基础,直接送到消费者手中,省去中间商环节,以此缩减成本。经过多方走访调查,能够称得上是我国茶业门户型代表网站的不过几家,其中还有很多的网站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却由于受到很多外在因素的限制而没有发展起来。如:以俱乐部形式来吸纳会员的“中茶网”就是国内茶叶网站中做的比较好的,门户型网站,其所吸纳的会员多种多样,有来自科研院校的、茶业单位的、茶艺组织的一级茶叶协会等,简单的入会方式却能够享有很多优惠,诸如信息免费等;此外该网站还专门组建了物流配送中心,全国各地都有该网站的分管站,这样有助于及时了解各地茶业的发展实况。深入研究各个网站运营模式我们不难发现,更加符合与当前国内茶业电子商务发展的应当是“中茶网”,为关注的重点在于本土茶业,因而网站中的大部分信息都关乎国内茶业发展,我们认为该类型的网站应当多建立几个,单就“中茶网”内部而言,有必要增设一些会员分类环节,诸如根据不同类型(行业、区域等)的会员提供与之相对应的服务,这样会显得网站服务更加系统性、专业性。显然这一模式创新,想要完成是非常复杂的,这是因为国内现有茶业网站中出现了一种通病:受到市场发展行情以及经营政策要求的限制,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难以考虑全面,只倾向于向重要的、龙头型的企业提供服务,而忽视对于小型的企业或个人进行服务。毫无服务特色的网站会员管理模式,是很容易流失客源的,针对这一情况,我们便将新的一种创新型的茶业电子商务提了出来———ABC模式该模式是在B2C以及B2B的综合分析下建立起来的,其是两种电子商务模式的有效结合,有助于综合性特点的发挥,并且在应用价值的帮助下,引申出投资价值,随后便形成了组织进化价值,一旦具备现代化经济发展特征的价值链形成,那么将针对不同类型客户分类管理的目标实现就不远了。

4总结

综上所述,时代是在不断发展,社会经济形式的改变,必然会改变各行各业的经营方式,相较于传统意义上的茶业经营模式而言,现代化的电子商务形式就显得非常重要,其是科技进步、时展的重要体现。将电子商务应用到国内茶业发展中,有助于茶业的进一步发展,接触到国际市场。根据国内茶业当前电子商务发展实情,我们在B2B以及B2C两大热门盈利模式的结合下,创造出了更适宜茶业发展的ABC模式,其是以上两种模式应用优势的综合,能够将完整的一条电子商务链形成,是我们针对国内茶业电子商务发展实况的有一次创新性研究,因而能够更好地满足于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占青青.中国茶的科技文化融合与市场拓展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4.

[2]袁凌.面向传统零售业的电子商务模式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4.

[3]高展.我国茶叶电子商务市场现状分析及营销模式研究[D].西南大学,2015.

[4]叶忠华.HX茶叶公司电子商务营销模式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

[5]李红.中美互联网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比较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11.

[6]何培瑶.新媒体环境下电子音像出版单位的内容增值策略研究[D].安徽大学,2014.

商业模式的论文 第3篇

关键词:企业家精神教育;工商管理;创新模式;体系建设

1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网络经济、信息经济的新经济形态的出现,社会经济领域正在发生一系列深刻的变革。为了适应这种变化趋势,迎接新经济时代带来的挑战,美国兴起了企业家精神教育,这是理论界和实践界共同努力尝试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产物,实践证明,这也是一种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有效途径。与此同时,高等教育大众化既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也是中国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国民素质提高的重要途径。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国内工商管理类本科生规模(指毕业生规模、在校生规模和招生规模)在近些年一直处于迅速增长的态势,工商管理类本科毕业生总体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已经开始出现下滑的趋势,对毕业生及其家长、高等学校和政府都产生了较大的压力,是影响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的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企业家精神教育的教学目标、方法和模式给传统的工商管理教育的创新和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启示。研究企业家精神教育的教学目标、方法和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工商管理创新教育模式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有利于提高国内工商管理教育质量,为人才培养、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与社会和谐贡献一份力量。

2美国企业家精神教育评介

美国的企业家精神教育(或称创业教育)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萌芽阶段,1947-1970年;起步阶段,1970-1990年;发展阶段,1990-2000年;成熟阶段,2000年至今。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的社会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中小企业创造了美国经济的大部分财富,在这种经济结构转型的过程中,硅谷的发展和以比尔•盖茨为代表的创业者掀起的“创业革命”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美国一些著名高校如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纷纷设置企业家精神教育课程,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变革。美国考夫曼企业家精神研究中心将企业家精神教育定义为向个体教授理念和技能以使其能识别被他人所忽略的机会、勇于做他人所犹豫的事情,包括机会感知、风险性的资源整合、开创新企业和新创企业管理等内容。企业家精神教育突出管理教育的创新与整合特征,强调以企业家精神为核心的整合课程设置模式,强调环境互动和应对不确定性环境的能力,强调理论与实践互动的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以期望学员从基于现实模拟的教学方法中逐步锻炼其企业家能力。

企业家精神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以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为核心,以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为基础,是培养和提高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教育活动。企业家精神教育也是在世界社会经济高度发展,劳动者面临就业、再就业巨大压力的背景下,提倡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教育模式。企业家精神教育具有终身教育的特征,在于通过这种教育过程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等综合素质,为准备将来进行创业打下一定的基础。

3国内工商管理教育的现状与困境

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工商管理本科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导向和人才培养质量观上存在误区。大部分重点高校的工商管理本科教育以学科和科研为导向,而且一部分高素质本科毕业生继续直接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和博士学位研究生;而很多一般性地方高校工商管理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令人担忧,相当一部分本科毕业生存在较大的素质缺陷,无法较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这样一来,在中国社会经济转型背景下,国内高校工商管理本科教育一方面不能提供很多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急需的高素质人才,即高素质人才有效供给不足;另一方面,很多工商管理类本科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甚至无法就业,即一般性人才供给相对过剩。此外,还有一部分工商管理类本科毕业生有创业的打算,但缺乏创业能力和创业基本素养,不得不放弃或以失败告终。

国内现行的工商管理教育体制主要还是基于职能构建,难以突出各学科知识的融合,难以培养富于创新的新型人力资本,甚至是对个体创新精神的扼杀。国内现行的工商管理教育最突出的一个缺陷是实践教育的缺失,学生普遍只是对书本知识“死记硬背”,而不能真正领悟其中的真谛,无法将理论与实践有效互动,这样影响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价值的认识,从而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终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国内高等教育界甚至出现了关于是否应该取消普通全日制工商管理本科教育的争论,这说明国内现行工商管理教育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然而取消普通全日制工商管理本科教育在现实上是不可行的,国内工商管理教育要走出困境,必由之路是进行改革和创新。

4嵌入企业家精神教育,构建工商管理创新教育模式

企业家精神教育体系在通过系统性的课程体系、新型教学方法培养富于创新的人力资本的同时,能大力促进现行工商管理教育体制的创新性变革,使中国管理教育的整体水平大幅提高,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①企业家精神教育跨学科整合资源的课程设置模式有利于促进学科间交流和资源共享,从而推动管理教育的整体发展;②企业家精神教育所强调的紧密型产学研互动能带动现行管理教育向实践靠拢,并有利于从中发掘理论研究的实践立足点;③企业家精神的本质是创新精神,推行企业家精神教育的过程必然是将创新因素渗透进现行管理教育体制运行的过程中,改进现行工商管理教育体制的课程设置模式和教学方法。

因此,可以尝试将企业家精神教育的精髓嵌入现行的工商管理教育体系中,构建工商管理创新教育模式。下面从教育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三个方面探讨工商管理创新教育模式的构建策略。

4.1把握企业家精神教育目标,创新教育理念

企业家精神教育既要在机会识别、整合资源、创建企业方面给学员以理念和决策逻辑方面的指导,同时要在新创建企业管理方面提供学员必要的技能知识,如商业计划书的撰写、资本运作、营销和现金流分析等。企业家精神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增加学生对新创事业创始与管理过程的认知与了解。企业家精神教育的核心目标在于企业家精神(创业精神)的培养,创业精神的培养包括创业意识培养和创业心理品质培养两个方面。

工商管理教育只有在真正把握企业家精神教育目标的基础上,才能形成真正有利于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教育理念,才能形成正确的人才培养质量观与人才培养目标导向,才能保证人才培养根本目标的实现。在工商管理教育的各个方面,教学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策略、实践教育、教学过程管理与教学业绩考核以及教学主体的选择应该以企业家精神教育目标指引的创新教育理念为指南,进行全面的适应性改革和系统性创新,突出对学生的企业家精神的培养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4.2参照企业家精神教育课程模式,优化课程体系

企业家精神教育的核心在于培育学员在识别和把握机会、承担风险、迅速整合资源等方面的隐性知识,并且外化为培训学员与新创企业管理、公司型创业相关的一系列技能,这决定了企业家精神教育在课程设置模式、课程侧重点及课程体系三个方面的特征。从课程设置模式看,企业家精神教育更加突出管理教育的创新性与整合性特征,强调以企业家精神为核心的整合课程设置模式,强调环境互动和应对不确定性环境的能力。图1是企业家精神教育的圆形课程模式。

根据工商管理本科教育的特点,可以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和课外活动过程中全面融合创业教育元素,嵌入企业家精神教育的精髓,努力开发有效的载体,使大学生树立创业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并引导大学生挖掘心理潜能,形成良好的自我心理特质,以适应开放、竞争的国际大市场的需要:敢想、敢做、敢闯、敢冒险,不墨守成规,大胆展示自我、凸现自我、发展自我,胜不骄、败不馁。

工商管理教育课程设置要围绕大学生企业家精神培养、创业能力培养来进行,企业家精神教育课程不是孤立的课程,而要同现存工商管理类本科教育设置的相关专业课程发生联系,从而优化工商管理类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做到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企业家精神教育的一体化和相互促进。超级秘书网

4.3引入企业家精神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质量

企业家精神教育的目标决定了蕴涵在其教学方法中的资源整合性与创新性,其教学形式以灵活多样的现实模拟为主要形式。与一般管理教育相比,企业家精神教育强调理论与实践互动的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其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如下:组织学员团队设计并推荐商业计划书,进行商业模拟练习;邀请成功创业者向学员讲授现实创业的经验,以加深学员对创业过程的感性认识;组织学员进行个案分析,以提高学员的理论水平;鼓励学员演讲,以锻炼学员的表达能力与沟通能力,并逐步培养说服他人的谈判技巧;组织学员完成现实中的企业课题,使学员了解企业的运作与经营;定期举行课程研讨会和文献探讨活动,以促进学员对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等。

企业家精神教育着重培养学生较强的对知识的重组、创新、整合与运用的能力,因此,根据工商管理的学科专业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学生自主性学习的环节,比如引导课后自学、课堂开放式启发式讨论、布置大型案例性作业、课堂教学与课外“创业计划竞赛”活动相结合等,使学生学习的知识活化,让学生在自主性学习过程中感受有关知识的价值并对其产生兴趣;以“讲一、教二、考三”的做法打破传统教学“讲三、教二、考一”的做法,真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能够终身学习。同时,应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参与,不定期邀请一些创业成功人士、投资专家、管理专家到学校演讲,介绍各种类型创业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更重要的是,教师,作为教学方法创新的执行者,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因此,需要一支既有创业理论知识,又有创业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不仅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跨学科综合知识和创业实践技能。因此,应加强教师的培训工作,积极创造条件,支持开展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让教师特别是专业教师能够“走出去”,有组织地加强专业教师与一些企业的联系。

5结语

中国目前处于社会经济转型期,国家的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这些都给高等教育的改革既提供了机遇,又带来了挑战。对于高等教育中的工商管理教育领域,必然要融合时代的变化,实施创新型教育模式,这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更是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借鉴美国企业家精神教育的模式,并结合中国国情,是工商管理教育发展与创新的一个重要方向,需要引起多方面的关注和参与,也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张玉利,杨俊.国外企业家精神教育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商业模式的论文 第4篇

关键词:产业链;环保企业;商业模式创新

一、环保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价值链分析

环保产业链源于产业链,想要了解环保产业链,我们首先要对产业链进行相关的研究。李心芹等(2004)先界定了产业链的内涵,在这个基础上,根据产业链内部的企业之间彼此的供需关系依赖的强度,把产业链分成四种结构类型:资源导向型、市场导向型、产品导向型以及需求导向型[2]。李雪,贾斌(2016)从产业链整合入手,认为其影响因素包括市场结构、政策、技术以及企业自身因素[3]。李凯,郭晓玲(2017)认为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成为现代企业扩张的发展模式主要是产业链之间的横纵整合[4]。环保产业作为战略新兴产业,学者们一般把它分为上中下游,产业链的上游包括新产品研发、设计优化、试剂生产、设备制造以及检验检测,中游环节涉及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安装和相关服务,产业链下游是运营管理和后续服务。

二、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

学术界对商业模式内涵的观点有所争议,众说纷纭导致对商业模式构成要素的看法也未达成统一,对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看法不同的学者由于研究深度和广度的不同导致研究结果差异很大。Chesbrough(2012)的研究中,主要由价值主张、目标市场、內部价值链结构、成本结构与利润来源、价值网络和竞争战略等要素组成商业模式价值体系[5]6。翁君奕(2004)的文章指出商业模式主要由三个价值体系构成,分别为价值主张、价值支撑和价值保持[6]。何彪(2014)指出商业模式构成要素涵盖了价值主张、收入模式、流程活动、活动组织结构、活动治理结构等要素[7]。我们可以看出,尽管不同的学者对商业模式的构成动态提出了不同的解释(例如Chesbrough2012;”,2004;Osterwalder2007),但大多数的学者是围绕价值主张、价值创造、价值交付和价值拨款这四个维度展开的。

三、商业模式创新的过程机制

企业在进行商业模式创新时,并不是从无到有的创造,而是首先思考自己拥有哪些资源或优势,以及面临哪些困境。虽然很多已有研究已经证实,商业模式创新能给企业带来积极影响。但是企业进行商业模式创新的原因、企业具备什么样的资格能够进行商业模式创新等问题仍没有清晰的解答。1.制约企业进行商业模式创新的因素随着经济环境的快速发展,企业原先成功的商业模式与新的环境无法匹配,无法提供原有的价值创造,企业面临着环境改变以及企业内部惯性所带来的风险与挑战。这些因素:一方面,制约着企业发展;另一方面,也诱导着企业进行商业模式创新。首先,企业对原有商业模式的依赖制约着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Chesbrough(2012)认为这方面的一个关键问题是企业现任经理人认知的影响,包括其对现存实践的认知制约和政治考虑的一惯性(Amit和Zott,2012)[5]7。Bohnsack等(2014)认为企业需要商业模式创造经济价值,并克服阻碍其市场渗透的障碍,一个关键问题是在任者和创业公司的路径依赖行为会对这种新型商业模式的发展产生影响;依赖于路径的行为可能会在认知上限制在职者寻找新的价值创造方式,因为他们更倾向于接近他们熟悉的事物,并依赖于过去成功的延续[8]。Sosna等(2010)认为商业模式原型对于在位企业的资源和能力有锁定效应;企业的资产会受到原有商业模式的影响,进而制约新商业模式的建立[9]。iestad和Bugge(2014)研究发现尽管有些公司得以建立起新的商业模式,但新旧商业模式的资源分配可能会出现“互噬”的现象[10]59。其次,企业原有商业模式与新的市场环境之间的冲突制约着商业模式创新。Andries,Debackere(2013)的研究表明商业模式创新机会往往具有不可预测性[11]。Iestad和Bugge(2014)指出尽管新的商业模式能做到同时兼顾新颖和效率,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得到市场的接受。巨大的市场不确定性局限着企业商业模式的发展轨迹[10]64。Fleury(2014)认为商业环境的变化会影响本地公司的商业模式以及它们在全球生产网络和国际市场中的定位;而且不同国家市场的复杂程度和消费者习惯不同,也会对一个成功商业模式在不同国家市场内的有效性造成影响[12]。Zander(2015)的研究表明强行将商业模式原型移植到另一个市场环境中会削减企业的竞争力和绩效[13]。所以,企业应准确认识并主动进行调整,通过本地化的商业模式创新克服新市场的制约。2.驱动企业进行商业模式创新的因素第一,技术创新和市场化会推动企业进行商业模式创新。Baden-Fuller,Haefliger(2013)采用双向的方式制定商业模式与技术的关系,指出商业模式从根本上与技术创新联系在一起、密不可分[14]。Alvare和Barney(2007)指出可行的商业模式创新机会往往是无法预测的[15]。Teece(2010)研究表明一个企业的技术革新会带动该企业进行商业模式创新,技术创新产生了把技术推向市场的需要[16]。Mezger(2014)通过利用动态能力文献研究探讨了企业如何系统地、有目的地进行商业模式创新,分析表明技术革新为新的商业模式提供了更多的机会[17]。商业模式创新并不一定需要新的技术,但是技术创新往往能够引发商业模式创新。第二,企业领导者认知对商业模式创新具有驱动作用。作为企业商业模式最大的影响者和设计者,他们所具备的能力对商业模式创新是否成功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在管理文献中有充分的证据表明个人对于组织变革的重要性:管理者对生产能力的影响(Howelletal,2005;史密斯,2007)。Tripsas和Gavetti(2000)描述了宝丽来公司高层管理的坚定信念长期以来影响着公司的经营方式,强调管理认知对组织变革的影响[18]。Cavalcante等(2011)企业领导者对外部环境的认知直接决定着企业是否会针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加速作出商业模式创新的决策[19]。3.商业模式创新的形成理性学派的观点认为,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原型基本是原先存在的商业模式,如果外部环境改变,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就会重新考虑设计变量,直到找到与现实环境匹配的商业模式最优解,从而实现商业模式创新。认知学派认为领导者认知能够主动驱动商业模式创新。与理论学派观点不同的是,这里的商业模式创新不需要外部环境的任何改变,管理者通过学习借鉴,并考虑商业模式现状,前摄性地影响企业商业模式创新。Martins和Rindova(2015)等研究表明现有的商业模式的改变,其结果即是一个创新的商业模式[20]。商业模式创新对企业来说不仅是一个优化、重组复杂资源的过程,还是一个不断演进并且“持续变形”的过程。高闯和关鑫(2006)的研究表明,在经济租金和外部政治、经济、文化和技术环境的驱动下,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会不断地演进[21]。

四、基于价值链的商业模式创新

Magretta(2002)认为在结合价值链理论与商业模式创新的基础上,商业模式创新是对企业现有的价值链进行的重构与调整,也可以说是对价值链中两类基本活动的创新[22]91。高闯(2006)则从价值活动的角度分析商业模式创新,他认为商业模式的创新主要来源于价值链的创新,企业可以通过合理的变革进行价值链的优化和整合来促使商业模式的有效创新[21]。王阅等(2009)认为商业模式创新的首要目标是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以此获得长期的收益,而实现路径就是通过对企业技术、人力、知识等各种资源组合方式的优化,达到创造新利润、新价值的目的[23]。李剑玲,王卓(2016)通过研究认为可以把商业模式创新看作企业内外部环境和资源能力等因素融为一体的一个动态系统过程[24]。李文莲,夏健明(2013)研究提出,企业通过识别和再识别顾客价值主张,并重新设计构造企业的资源流程和结构以及整个价值网络进行商业模式的创新[25]。Magretta(2002)研究指出,价值链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与生产有关的所有活动,包括购买材料、设计制造等环节;二是与销售有关的所有活动,包括寻找潜在客户、渠道分销以及售后服务等环节,而在这些活动下的价值链上的变量就是新的商业模式[22]87。因此得出了一个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原因或是一个产品的创新亦或是一项流程的创新。

五、结论

商业模式的论文 第5篇

关键词:“互联网+”“她经济”商业模式

随着电商的迅速发展和市场的细分,女性消费成为了新的消费趋势,女性在市场上占有绝对的地位。于是商家为吸引女性消费,需要改变营销策略,实施精准营销(李玲,2015)。追根溯源,企业改变营销策略需要对商业模式进行创新。创新下“互联网+”为商业模式的创新提供了动力,也在网络经济的背景下与传统行业跨界融合。本文以“互联网+”为背景,在女性经济蓬勃发展的新时代,探讨“互联网”+“她经济”环境下商业模式创新中关于社群、平台、跨界的变化,为企业如何通过商业模式创新以满足女性消费者的需求提出建议。

一、基本概念

(一)“互联网+”的概念

“互联网+”是一种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的经济发展新形态。从技术与产业角度的“互联网+”的实质,是使传统产业转变得更加信息化、数据化。“互联网+”依托信息技术实现与传统产业的结合,通过更新业务体系、优化生产要素、重构商业模式等措施来完成经济的转型和升级(李玲,2015)。依托“互联网+”,能够创造新的产业和业态,也能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为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动力(李璐莹,2018)。“互联网+”是一种创新性模式,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实现“互联网+”的融合、开放、合作与共享,其具有六个相得益彰的典型特征即跨界协作、创新推动、重建结构、满足需求、开放连接、连接所有(李伟,2018)。“互联网+”的跨界融合促进新技术应用到社会经济发展各个方面中,推动产业商业模式创新和新资源开发(马化腾,2015)

(二)“她经济”的概念

英国《经济学人》周刊曾指出:“新的经济增长,不是来自中国、印度或者互联网,它将由女性驱动。”突出了女性在推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因此《经济学人》将由女性推动的经济发展的现象定义为“女性经济”即“她经济”(宁家骏,2015)。依托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等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消费者即可以享受到良好的购物体验,同时也可满足心理需求。“女性经济”则是在互联网快速发展下产生的,女性消费使消费项目更具有侧重点并日益多样化,如女性产品设计注重感性元素(蔡晨微等,2010),“她经济”下的消费特点可促进企业营销方向和商业模式的改进和完善。“女钱”时代来临,女性收入在逐渐增加,财务也越来越独立。据对亚洲女性的调查中显示:在财务独立方面,67%的女性拥有个人的银行账户;在收入方面,8%的亚洲家庭是以男性为唯一的经济来源。随着“女权力量”崛起,女性受教育程度和就业率的增加及多元文化的发展,女性的力量逐步增强,社会角色多样化和特殊化,购买的商品种类逐渐增多,尤其在对化妆品、服饰、食品百货、母婴用品、家居用品购买决定比例均超过50%;对电子产品、旅游及休闲决定比例也接近半数,如图1所示。“女神消费”兴起,现代女性的爱美之心使得女性乐于购买服饰、化妆品等产品,据统计女性网购商品中服饰占到89%,化妆品占83%。女性因身份角色特殊,因此购买母婴及儿童用品的比例达到了87%。

(三)商业模式的概念

1957年贝尔曼(Bellman)提出了“商业模式”。商业模式是在无边界的互联网下,将生产者与消费者联系起来,两者通过创建共同的社群平台,达到生产者产生利润、消费者满足需求的模式(李文明等,2015)。“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女性旺盛的消费力使不能追随潮流的商业模式逐渐被淘汰。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脱离时代潮流的思想、生产、宣传方式已不能吸引消费者的关注,故学者认为互联网引发了商业模式创新(罗珉等,2015)。商业模式创新是依托“互联网+”的产物,以技术、经济可行性为主要前提,强调满足消费者需求,通过整合利用多方的优秀资源,在符合制度的情况下创造新的模式和经济价值,使生产者与消费者达到双赢的局面。目前发展中的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网络技术,将引导企业探求生存的跨界等变革,积极参与到商业模式创新的大潮中,以免被数据化时代淘汰(周建芳等,2015)。

二、“互联网+她经济”的商业模式

社群中的“她经济”。互联网社群中的社交关系错综复杂,在广阔的互联网空间内,具有相似兴趣、价值认同的人逐渐形成具有一定表现形式的群体。“她经济”的繁荣,也使得女性基于共同点形成群组。现代女性所拥有的多重身份,导致她们面临时间紧张、自主支配时间少等困难,这会促使女性在做决策时会注重高效的产品和服务,并乐于在社群中分享。女性个性化需求旺盛,传统的大批量同质生产已然不能满足个性化的需求,可以促进新设计的创新(完世伟等,2014)。“互联网+”背景下,社群具备互动便利的基础,社群运营商可通过与女性社群的沟通以及个人行为的分析,了解其独特的个性化需求,对她们进行“一对一”的精准设计和推广。平台中的“她经济”。平台是由一系列固定的、互补元素组成的(丁诗瑶等,2014)。开发者将其中的要素作为用户与开发者之间沟通的桥梁。互联网是一种摆脱了时空的限制的“无边界”平台,它加强了提供者与需求者的信息交流,让信息需求者寻找信息的成本会大大降低,最终实现双方价值交换(黄锦宗等,2006)。依靠“社群流量”快速发展,开发者和运营商可以合规地利用互联网平台收集女性用户的个性喜好信息,准确的满足市场需求,女性用户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向开发者反馈个人体验和建议,以便开发者改进。跨界中的“她经济”。跨界是为了发挥协同效应,通过打破传统模式,寻求合作伙伴间不同资源的互补、修正、联合和协调,由此产生的新模式体现了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围绕“互联网+”应用的新科技在各行业中的渗透发展,行业间的界限不再分明,跨界协作变得更为便利(罗珉等,2015)。跨界过程中满足了在原有价值的基础上创造新价值,“互联网+”下的跨界协作推动企业生产者发现目标社群,达到用户与企业的价值协同(徐双,2017)。“互联网”+“她经济”的跨界合作下,两者相辅相成,既扩大了互联网的渗透范围,又为“她经济”整合了线上、线下的资源,形成的女性社群和沟通平台是促进“她经济”满足女性消费者需求的积极因素。

三、“互联网+”背景下“她经济”商业模式创新策略

(一)改善女性用户体验

相较于男性而言,女性一直是互联网消费的主力,源于女性社会角色的多元化,她们更可能给互联网消费市场提供强大的内生驱动力。建立完善的“她数据”库。我国网民数据呈离散状态,以至于无法有效的实现精准营销,我们有必要建立完善的“她数据”库,针对女性群体特征,结合已有的数据库,提供专门化需求,为精准营销建立基础。在合理合法的前提下,根据女性顾客的浏览记录与购买行为数据,分析出女性的消费特点和个体差异,分类加入“她数据”,可以为女性顾客提供针对性的产品与服务及优惠信息。用户主导的生产模式。“她经济”,联想到的是女性日益高涨的消费欲望和强大的购买力,然而女性既是产品消费者,又是产品创造者(赵振,2015)。企业需要将用户加入价值创造过程,引导用户参与进产品的设计和生产流程,才能实现生产价值、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积极建立以用户为主导的生产模式,让女性参与到产品的设计与生产中去,最终成功实施智慧制造模式。用户体验式营销。企业间竞争日趋激烈,以提升用户体验为核心的营销策略非常有必要。企业根据消费者对购物偏好与购物需求等进行划分市场,以用户为中心设计消费者真正需求的产品与服务,最终实现企业的“口碑效应”。百雀羚作为中国女性化妆品传统品牌代表,为适应互联网时代以用户为主导进行商业模式创新,更改了产品的外观、定位属性、品牌代言、用户体验等,并拓宽了产品的女性受众年龄。同时利用“万万没想到”这个神秘的用户服务部门,贴心的实现部分用户的特别愿望,做到了成功的情感营销。用户满意的售后模式。在实现让顾客满意的过程中,企业要注重其成本与收益的关系,达到既让顾客体验到专业服务,又使企业实现收益的目标。例如,戴尔的高效服务模式——“专业支持一线通”服务,可以为消费者提供全天候专家技术人员电话服务、远程诊断后现场服务、硬软件服务及自动检测服务等的技术支持。针对用户尤其是那些“电脑盲”的女性用户,这种全方位、全天候的服务模式让戴尔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青睐。

(二)优化女性网络平台口碑传播

女性客户听信广告营销产生购买意愿只是部分的表象,更多的女性希望能在社群或者平台上获得更多交流。因此,优化口碑传播质量,让女性顾客能在网络上了解更多满意度高的用户反馈。获得忠实的女性顾客群体的关键因素就是提高产品质量,促进正向的口碑传播,达到良好的口碑效应和顾客链式反应。企业应因势利导,将女性顾客视为营销伙伴,让目标客户参与到产品的开发过程中。将女性列为营销伙伴,这一概念象征着企业营销模式发生了创新性的转变,企业开始“与”女性共同营销(张少君,2017)。

(三)行业跨界合作

随着市场的碰撞竞争和行业之间的频繁合作,新的商业模式也在不断产生,企业将与自身毫不相干的企业相互融合、渗透,从而创造了更高效的整体,通过差别更大的跨界合作吸引消费者,用新颖、独特征服消费者。例如,阿玛尼与三星合作推出的联名限量款手机,满足消费者身份心理和求异心理需求,形成了有价值的企业链条。企业间应用开放式、发散式的思维进行跨界合作,在诚信的基础上敢于创造新的合作模式,打破行业界限,强强联合,互赢互惠。

商业模式的论文 第6篇

关键词:数字经济;平台型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大搜车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数字化的重要性日渐凸显,党的报告提出,“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2019年的两会也提到关于数字经济赋能传统产业的“智能+”概念,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推动实体经济和传统企业转型创新的新引擎。平台型企业成为数字经济时代占主导地位的组织形态。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信息交互和传播的速度更快,导致企业难以准确预测当前的外部市场环境,在商业模式创新中出现商业模式不成熟,改变过程混乱,管理混乱,与其他企业商业模式类同等问题。研究数字经济背景下商业模式的调整与优化,探究数字经济背景下企业应如何更好地进行商业模式创新,可以帮助企业有效面对机遇与挑战,推动平台型企业提高效率并优化经济结构,提高行业创新能力,实现企业价值。目前,学者们对于平台型企业商业模式的研究不断深入。平台型企业起源于双边市场理论,关于平台型企业的定义[1,2]、分类[3~5],具有一些共同点,可以归纳为:平台型企业是以平台为载体来提供产品与服务,依托于互联网来满足不同类型用户的需求。商业模式的研究则主要集中在商业模式体系包含的要素[6~9]、创新动因[10~12]和创新路径[13]等方面。而对于平台型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研究是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细化,有针对性地研究能使平台型企业更好适应数字经济背景。对此主要集中于战略视角[14,15]、组织视角[16]角度,对于平台型企业能否建立起有效的商业模式体系进而创新,还须后续继续研究和关注。总体看,商业模式及创新路径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大量成果,但对平台型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仍旧缺乏深层次与多角度研究。商业模式创新路径的研究需要从多个角度出发,而不能从某个角度来片面判断。

1传统商业模式困境

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出现了高速的信息交互和传播,导致市场需求变化快,企业难以准确预测外部市场环境,在商业模式创新中出现了商业模式类同,信息化程度利用率不高,无法满足用户多元化需求等问题。

商业模式类同

企业在面临外部挑战时,一方面会尝试根据市场环境与消费者需求调整商业模式;另一方面会向业内优秀企业进行考察学习,对自身商业模式进行优化。由于未深入调研市场环境,企业简单认为所处环境类似,从而直接模仿业内发展较好企业的商业模式,造成商业模式核心要素的冲突,无法与自身所在市场匹配。另外,受限于管理者素质或企业规模的企业会倾向于维持现有交易结构,推迟商业模式创新,以此来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

信息化程度利用率不高

高新技术和信息网络化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互联网与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导致企业的运营模式与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企业拘泥于陈旧的组织结构和销售模式,无法有效应对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在数字经济背景下,传统企业若无法有效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来扩大市场,很可能面临被淘汰的局面。

无法满足用户多元化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均消费能力不断提高,消费意识与习惯随之转变。不重视市场环境的变化,拘泥于传统生存方式的企业,则无法准确定位市场,给用户准确提供差异化产品与服务。随着互联网信息的发展与完善,用户对产品要求更高,信息与对比更全面。这需要企业内外部资源的整合与转变,来应对客户多元化的需求。

2商业模式优化策略——以大搜车为例

面对商业模式类同,信息化程度利用率不高,无法满足用户多元化要求等问题,本文结合实际案例提出优化策略,选择以汽车产业互联网平台大搜车为研究对象,原因如下。目前,大搜车已经搭建起比较完整的汽车产业互联网协同生态,是汽车行业平台型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典型,符合研究主题。此外,大搜车自创立短短几年便获得超过12亿美元融资,并列入由硅谷全球数据研究机构PitchBook评选的“2017年全球新晋独角兽”名单,其成功背后的关键原理值得关注和深入探讨。在确定研究对象后,本文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总结出以下一些对策及建议。

因地制宜,通识合变

不同企业可以有选择性地引入适合自身发展的商业模式,并根据企业自身发展与市场环境的改变来进行商业模式的优化。2012年,中国二手车的供需存在巨大市场。由于行业无标准和信息不对称导致二手车交易困难。大搜车在当时市场环境下,致力于打造二手车行业诚信、透明的交易平台,在做好二手车零售商的基础上向服务化拓展,通过提升用户体验和培养用户忠诚度积累了用户基础。大搜车通过建立平台的方式,连接上下游企业和合作伙伴,构建平台稳定生态圈,最终达到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拓宽市场的目的。

加强科技与数据应用

在数字经济环境下,商业模式发展需要注重网络信息技术与科技技术的“双引擎”,才能更好适应企业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大搜车在科技与数据上的应用值得其他企业学习。大搜车通过网络协同和数据智能驱动的方式来推动产业互联网化,追求以多平台多端合作的方式实现厂商端、店端和用户端三端合一、平台协同,追求交易双方数字化,进行实现数据最大限度的采集,从而实现数据更快更广的流动。这些举措能够更好抓住市场痛点与需求,通过数据应用提升企业效益。

资源互补,合作共赢

能否有效整合并合理利用资源关系是衡量企业资源管理水平的重要要素之一。大搜车通过资源互补,搭建起比较完整的汽车产业互联网协同生态,涵盖了全国大部分中大型二手车商、4S店和新车二网,包括具备较强产业链服务能力的公司,以及达成深度战略合作的主机厂商等众多合作伙伴。大搜车的成功离不开其资源互补、合作共赢的理念。其通过战略合作,参与各方创造更多价值,从而更好地应对当前的数字化经济复杂性局面,高效整合资源,充分挖掘内外潜力,提高企业价值。

重视用户体验

根据用户的需求来进行商业模式创新,即将用户价值转化为商业模式创新的助力,为用户提供更好服务,从而打响企业品牌,营造口碑效益。大搜车转型升级的成功离不开其对客户关系的用心经营,大搜车认为在用户中形成的口碑,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品牌,并且将影响到外界对于品牌的感知与评价。因此,大搜车以用户为中心,解决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车辆产权关系严格、车况复杂、物流难度大等问题,从而打开市场,并通过网络协同,打造三端合一数据平台,实现数据智能驱动,满足客户需求。同时,这也反向驱动产业链各个环节,从而提升整体效率,降低企业成本,最终惠及用户。

3结语

商业模式的论文 第7篇

关键词:商业模式;互联网;铁人三项

一、案例正文

小米公司正式成立于2010年4月,是一家专注于智能产品自主研发的移动互联网公司,其核心业务是小米手机、MIUI、米聊。值得一提的是,MIUII是一款基于Android原生系统深入优化定制的一款手机操作系统,而正是利用了MIUII,小米公司首创了用互联网模式开发手机操作系统、发烧友参与开发改进的模式。这种模式增强了用户的粘性和忠诚度,为后来的“米粉文化”奠定了基础。从2010年到2015年,小米经历了5轮融资,从最初估值亿美元到最新估值450亿美元,小米让我们看到了互联网时代带来的奇迹。也引发我们的思考,小米模式与传统的手机公司的区别到底在哪里?小米如何凭借一己之力异军突起,在智能手机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下还能抢占到一定的市场份额,成为现在销量继三星、苹果之后的公司。

二、案例点评

雷军曾在小米第三轮融资时对媒体说道,投资者愿意创投小米,是靠着“市梦率”,梦有多大,企业的价值就有多大。然而没有真金白银,仅仅凭雷军讲了一个梦的故事就吸引了海内外资本的青睐么?事实当然不是如此。在下文中本文将从小米的前三轮融资中逐渐剖析小米的商业模式。

1.首轮融资

天使投资人和风投机构在首次选择投资小米时,小米手机一代还没有,此时的小米可以说仍处于种子期或者说创立期,此时的风险是相当大的,本文认为风险资本在项目选择上看中了小米以下三点:(1)创业者的信誉雷军从2007年金山上市后退出金山,天使投资做得风生水起,雷军一个人把整个投资机构几十人的工作全包了,投资成绩斐然。这次高调亮相,创业小米。说明雷军对小米手机的商业模式已经有了充分的把握,不然不至于把半世英名赌上去。基于雷军以往的成绩,风险资金即使抱着玩玩的态度也应该赌上一把。(2)小米的互联网思维现有的智能手机市场竞争已然十分激烈,再靠着传统手机公司的模式去做智能手机显然不能打开市场。然后小米从一开始就是看准了移动互联网的大潮流,它的铁人三项“硬件+软件+互联网”也解释了,小米公司从一开始就是从互联网着手去增加用户粘性和忠诚度。先着手做服务和软件,在积累了一定的客户群体的基础上再做硬件,打开市场的缺口,不得不说这确实十分精明。(3)MIUI的魅力MIUI就是小米公司用互联网模式开发手机操作系统、发烧友参与开发改进的创新模式。这种模式让用户有参与感,它每周五雷打不动的更新。对于热爱MIUI的用户而言,每个周末,都有一份期待。也正是这种参与感和期待感,让小米有了自己的客户基础,也正是这份基础,既奠定了小米的商业模式,也奠定了小米模式的成功。

2.二轮融资

小米科技的第二次融资是在小米手机首发不到半年的时间完成的。从小米首发的盛况来看,小米手机踏入市场的第一步是成功的,这也直接证明了雷军的铁人三项“硬件+软件+互联网”模式是行的通的,除此之外,此次风险资本追投的一个很大原因,本文认为应该归因于小米的销售策略。(1)预售的销售策略小米的做法是预订聚合购买需求,预估出整体销量,然后通过限量发售的方式,在新品几个月后待成本下降再交付到消费者手上。这其中的重要原理就是硬件生产中一个重要的规律:生产数量越多,摊薄到每一部手机的成本也就越低。而对小米手机来说,分轮进行销售,策略在于手机前的几个月要控制销量,因为那正是利润极薄时。此后小米要持续不断挤牙膏式地预订造势,不断提醒用户来抢购产品。等到几个月后,硬件的成本真正降下来,才进行批量交付,这也是每部手机利润率最高的时候。因此,其在制定生产计划时,大多是小批量生产,然后再视销售情况来选择是否继续加码生产。这种在网络进行预售的方式,能让手机厂商在第一时间掌控整体销售量以及迅速回笼资金,相比传统手机厂商的模式,雷军显然少了库存的烦恼。当然,小米销售策略的本质,仍然是基于小米手机的互联网思维,这是毋庸置疑的。

3.三轮融资

2012年6月底,小米完成第三轮亿美元融资,估值40亿美元。在项目估值上,40亿美元的估值,只能说取决于投资人评估时采取何种参照。如果按手机公司和移动互联网公司,40亿美元的估值显然是高得离谱。但如果小米未来转向电子商务,就像与雷军有关系的凡客和原金山卓越那样,则参照的标准就变成京东商城,而在2012年,京东的估值大约在80亿到100亿美元之间,如此看来,40亿美元的估值似乎也不为过。当然,如果说第一轮和第二轮的融资,风险资本可以因为创业者的故事而掏钱,那么到了第三轮融资,如果没有真金白银的话是断然吸引不了投资者的。此时,本文认为小米的魅力主要有一下几点。(1)智能手机的想象空间iPhone单款手机2011年全球销量突破9000万台,预计2012年可以达到亿台至亿台,营收将突破1000亿美元但是,若把2012年500万台原定出货量的小米扔进智能手机的洪流中,这又是一个尴尬的数字。国内品牌中,华为2012年全年智能手机的出货量也在2000万台。按照业内说法,在没有达到1000万台的年出货量之前,小米根本还没有形成足够的规模,但同时也说明了小米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2)B2C电子商务网站的现实战斗力基于小米手机的互联网思维,利用电子商务网站网络直销也是小米扩大销售渠道的一条很好的路径。由于没有实体店,在销售渠道这一块,小米节省了许多的渠道成本,也正是如此,它才能将更多的精力和资金投入到产品的研发和快速换代以及增加互联网用户的粘性。这个小米的互联网基于,无一不是契合的。

三、总结

2012年底,小米科技凭借着小米盒子,首次将硬件产品线从手机拓展至其他领域。众所周知,雷军的小米王国主要由三大业务板块组成:小米手机、米聊和MIUI,这三者之间的主次关系也曾被业界广泛讨论,但现在的状况是三者的粘着关系已经不易打破:手机是最底层,MIUI是中间过渡层,米聊则是最顶端。雷军坚信“手机会替代电脑成为最常用的终端,而电视会成为手机的显示器。”从这个角度看,小米盒子就是实现这个构想最重要的纽带,就是最重要的手机配件。而出售小米盒子不仅可以联通手机与智能电视,打通未来向智能家居发展的大门,也打通了小米科技原先从底层到顶端的链条。纵观小米历史,从成立至今,小米不过5岁。然而在最新一轮的融资中,小米估值高达450亿美元,成为世界上估值最高的初创企业。此时小米还未上市,有人预计小米2016年或将上市,那时便是风险资本项目推出最好的时刻,而到时候市值到底有多少,旁观者们尽可发挥想象。小米科技从自己的核心业务:小米手机、MIUI、米聊到现在拓展到智能家居,小米帝国的版图与5年之前已经不可同日而语的了。但小米每一次的拓展,必将为原有的帝国注入新的血液和新的利润增长点,从最初“触网”的手机公司到现在国际资本狂热追逐的小米巨人,小米在未来还将继续完善它的手和脚:积极地围绕手机展开战略布局,去完成它的帝国大业。